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九三八章 何求

大明新命记 第九三八章 何求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仇碧涵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否则的话想当初她也不会将自己的两个陪嫁丫鬟,硬塞给杨振做妾了。

事实上,对她来说,她自己的夫君是皇帝钦封的世袭罔替的伯爵,有几个妾室或者设如夫人,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比如之前跟朝人和宁国那个什么北方二道兵马都元帅的小女儿联姻的事情,她就无法拒绝。

一开始,她还有点搞不清楚为何自己的叔父、婶娘、弟弟甚至娘亲都来劝说自己接受这件事情,可是这两个月下来,她已经彻底明白了。

在最近这两个月里,杨振在往瀛洲岛紧锣密鼓运送移民的同时,当然也没有忘了向东江岛、云从岛以及铁山、定州、安州方向大举移民。

特别是在袁进在三月里率领移民船队从瀛洲岛返航之后,杨振就开始安排袁进、胡长海、高成友、胡大宝他们所领的船队,固定跑登州与云从岛之间的航线。

先由袁进他们从登州皆移民上船,将移民集中运送到云从岛上,然后交给仇震海麾下的安东团营水师船队。

最后再由仇震海麾下的安东团营水师船队,查验核实了移民身份之后,分送到铁山、定州以及安州等地分配。

光是从三月上旬到金海北路水师营返回驻地,将近一个月内,袁进他们就已经往返了五次。

他们去的时候船上运送的是大批的移民,而回来的时候船上满载的则是大批的煤炭与高品质的矿石。

直到现在,袁进的西路水师船队依然昼夜不停地奔波于登州与安州之间。

正因如此,不仅旅顺北城内的冶炼厂、铸炮厂全面复工复产,重新进入了日夜运转的正轨,而且金海镇顺利地往那里安顿了关内饥民一万四千一百多户,已编了四十七屯。

且不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了,最主要的是,如今这新编的四十七屯,将近七万余口百姓,可是归在了仇震海的辖内。

而仇震海,正是仇碧涵的亲叔父,是仇碧涵妥妥的娘家人。

为此,仇震海、仇必先在写回来的家书之中,没少提及这些事情,而仇碧涵的婶娘更是隔三差五拉着自己的妯里沉氏,也就是仇碧涵的母亲上门致谢。

虽然仇碧涵心里清楚,自己夫君叫人运送过去开荒屯垦的移民,并不就是仇氏世领的部众,可是架不住自己母亲和婶娘天天叨咕,她也终于认识到了与和宁国那个什么北方二道兵马都元帅联姻结盟有多么重要。

因为一旦自己的夫君拒绝跟人家联姻结盟,那么别说像现在这样打着开矿的幌子,源源不断往哪里安顿关里的饥民了,恐怕就连眼前这样安安生生的太平日子也过不下去。

仇碧涵自然不懂什么开矿不开矿的,但是杨振不在旅顺口的时候,张得贵也会隔三差五地把各种大事报告给她知道。

一来二去的,她也闹明白了,没有朝人北方二道的铁矿,旅顺北城的冶炼厂、枪炮厂以及弹药厂就将停工停产。

而如果旅顺北城的冶炼厂、枪炮厂以及弹药厂长时间停工停产,金海镇的枪炮弹药无以为继,那么金海镇现有的基业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而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得跟朝人和宁国北方二道兵马都元帅搞好关系。

而搞好关系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答应人家的联姻要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其中的逻辑也并不复杂,至少并没有复杂到仇碧涵理解不了的程度。

而当她一旦放下了自己夫君为了金海镇的未来而与朝人元帅联姻给她种下的心结,她也就看开了很多事情。

她的夫君不是平头百姓,她不可能一直把他拴在身边或者独占他的一切。

虽然她很想这样做,可是她也明白,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她都不能够这样做,也不应该这样做。

也多亏了之前杨振答应与沉器远的小女儿联姻那件事情,虽然眼下只是下了聘礼,定了婚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但是这件事情对仇碧涵这个正室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也正因为有了那件事情的影响,仇碧涵对于这次皇帝所赐的陈氏的入门,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抵触,就默认接受了这个意外的现实。

尤其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当杨振一次接一次挥汗如雨在她的身上挥洒着过剩的精力,搞得她疲惫不堪疲于应付之后,仇碧涵更是主动把杨振往陈氏所居的别院里撵。

当然了,杨振也不会傻到真的马上就去,而且他也没有那样的闲心与精力。

就在褚宪章、张若麒以及方一藻抵达旅顺口之后的几天里面,杨振在他们的催促与监督之下,接连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定。

方一藻、张若麒以及褚宪章他们三人最关心的事情,当然崇祯皇帝叫杨振出兵南下,并由新任登来巡抚方一藻统率前往中州助剿流寇这道旨意的落实。

对此,杨振在“犹豫”了两天以后,终于作出了自己的安排。

崇祯十四年四月十五日上午,杨振正式下令,以忠义归明军都指挥使安应昌、忠义归明军五营兵马总监军沉器成、忠义归明军兵马都虞候柳林各率所部营头为主力,并抽调金海东路庄河团营于乐吾所部重骑为前锋,共同组成登来援剿先遣军,由登来巡抚方一藻统一节制指挥,开赴中州剿贼战场。

这支被临时命名为登来援剿先遣军的队伍,共有四个大的朝人忠义军营头,外加一个小一点的东路重骑兵营头组成。

四个大的朝人忠义军营头,第一个就是安应昌这个忠义军都指挥使所领的营头。

安应昌的儿子安益信从瀛洲岛率部跟船回到旅顺口以后,杨振没有让他再回瀛洲岛,而是命他北上庄河堡,回归到了忠义军的序列之中。

这样一来,安应昌这个都指挥使亲领的忠义归明军中军营的力量就得了进一步的充实。

连带着镇江堡解围以后杨振准予安应昌收编的两个指挥的朝人青壮,安应昌亲领的中军营凑齐了五个指挥,达到了两千五百人的规模。

与此相应的是,忠义军左营柳林及其儿子柳之蔓从平壌城带出来的兵马,合计也有四个指挥共两千余人。

再加上沉器成、沉器周兄弟从平壤城带出来的兵马,也就是隶属沉氏兄弟的新编忠义归明军前后营六千多马步军,光是忠义归明军的人马,就已经差不多有一万两千人了。

当然了,如果加上归属林庆业指挥的忠义归明军右水营,那么整个忠义归明军的全部青壮人马,妥妥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只不过进入中州追剿流寇,用不上林庆业的水军船队,所以杨振没有把忠义归明军的右水营加进去。

不过即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过了方一藻、张若麒等人的预期。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崇祯皇帝前前后后只给了金海镇一万的饷额。

而且这一万的饷额,几乎没有一次是按时、足额输送到旅顺口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要求杨振抽调一半兵马渡海南下加入剿贼战场,杨振能够拿出五千兵马来,他们就已经知足了。

等杨振向他们说明白安应昌所部、柳林所部以及沉器成所部兵马足有一万两千人时,他们当然是喜出望外。

唯一他们感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杨振向他们说的很明白,告诉他们这些兵马队伍并不是征东先遣军的主力,而是自愿投靠而来失志抗虏的朝人军伍。

不过为了堵他们的嘴,杨振很快就把金海东路的一支重骑兵队伍,大约千余人,加入到了这支援剿先遣军里面。

所以最终整个派到关里参加围剿流寇作战的兵马,总数达到了一万三千余人。

虽然其中多数不是杨振麾下的主力战兵,而是仆从军或者说炮灰队伍,但是对于追剿流寇的外围人马来说,也算是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了。

杨振原本打算直接使用忠义归明军这个番号的,但是话到嘴边,他临时改了主意。

不管忠义归明军是什么身份,现在的他们都是自己的麾下,派将出去以后,都是自己这个金海、登来二镇总兵官的人马。

如果把忠义归明军的番号打出去,搞得就好像是大明的前属国李朝派出来支援关内剿贼战场的队伍似的,容易让人误会。

不过,对于这个登来援剿先遣军的实情,杨振也向方一藻、张若麒等人说了实情。

对此,杨振觉得没必要隐瞒,而且事实上他也隐瞒不住。

杨振不可能派遣金海镇的主力,特别是征东先遣军的几个团营前往关内追剿流寇。

而且他也有充分的理由,比如说金海镇要是将主力兵马抽调走了以后,若是清虏闻讯大举来攻怎么办?

这么光明正大显而易见的理由,其实不用杨振明说,身为兵部职方司郎中的张若麒就完全能想到。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杨振说清了这支援剿先遣军的情况,并且派出了金海东路的一个主力骑兵营头之后,方一藻、张若麒以及褚宪章全都点头认可了杨振的这个安排。

不管怎样,他们自己那边,已经完全可以向崇祯皇帝交差了。

在张若麒、褚宪章他们出京前夕,朝野上下还有很多人认为杨振嚣张跋扈,拥兵自重,孤悬海外,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是不可能轻易出兵一半的。

可是现在,他们来到金海镇以后,根本没有多费什么口舌,就说动杨振出兵一万三千人。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结果还大大超过京师朝野上下的预期。

既然如此,夫复何求呢?

就这样,杨振定下了渡海南下的队伍之后,命令一下达,被征集的各部人马便行动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