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五二九章 来意

大明新命记 第五二九章 来意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振儿,你这一次回来宣府,可是下定了决心,要对张家口那几家吃里扒外的豪商下手了?”

宣镇总兵杨国柱领着杨振和张臣二人,进到了总兵府二堂的暖阁里以后,随即支走了所有亲兵侍从,等到屋里只剩下了他们三个,一开口就直奔杨振的来意。

杨国柱虽然有些方正愚忠,但是自小从军,在战场上杀伐多年,也在官场上混迹多年,岂会没头脑没心机的人?

一旦打定了主意,听从杨振之前的建议,决心从豪商巨贾手里募捐助饷,并且尝到了这个甜头之后,他再看很多事,就多是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了。

杨振受命之后,没有出京师往东,沿原路返回辽东去,而是转头往西,来了宣府,其意何在,杨国柱自然要好好想想。

就在昨晚,杨振从京师到了怀来的消息,就被他的老部下之一陶宗仪送来了。

左思右想之下,杨国柱断定,自己这个之前并不怎么太亲近的大侄子,这一回带人前来宣府,绝不是探亲那么简单。

他的妻女,早已死于战乱之中,其岳丈一家也在崇祯十一年冬满鞑子大军入寇京畿的战事之中死难,宣府已经没了他的家人,他来宣府探亲,难道真是探自己?

再说了,这个大侄子已经在松山城另外成了家,要说受封金海伯以后想衣锦还乡,那应该快马加鞭回去松山才对。

除此而外,杨国柱再结合杨振先前对张家口那个山右商会八大家豪商的态度和想法,很快就想到了杨振的真实来意。

“呵呵,叔父说笑了。侄儿自打离开宣府以来,就一直想回来见见叔父和捷弟,天下至亲,除了父母之外,哪还有比得上叔父和弟弟的呢?这次回来,探亲为主,其他为次,探亲是侄儿此来第一等重要的事情!”

杨振到没有说谎,杨国柱身为宣府镇的总兵官,身份地位非常重要,用好了,绝对是自己最大的一个助力。

虽然现在的杨振,并不清楚杨国柱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镇宣府的,但是他却非常清楚,杨国柱在宣镇总兵的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了崇祯十四年死在松山附近为止。

杨国柱死了之后,他的位置被把当时罢官在家的前山西镇总兵李辅明接任,他剩余的部下和军队也归给了李辅明指挥。

最后,杨国柱带到辽东去的这支宣府军,包括接替杨国柱职务的李辅明在内,在接下来的连番大战之中,几乎全部战死在了山海关外,鲜有投降的。

这支宣府军,当年跟着宣大总督卢象升经历了巨鹿大战,的确锻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军队的品格。

至少与当时高起潜、祖大寿率领的辽东军、蓟镇军相比,杨国柱麾下这支宣府军的忠义之心和抗虏之心,都要坚定得多。

这一点,正是杨振最为欣赏和看重的,所以杨国柱这个亲属的资源,他是一定要好好用,用充分的。

当下,杨国柱开门见山那么一问,杨振并没有否认,但是也没有显得那么功利,嘴上仍是把探亲放在了第一位,并且接着就问了杨国柱的身体、饮食起居了以及杨捷等人的情况。

杨国柱结发之妻已去世,结发之妻所生子女也丧于战乱,如今虽有妾室,却并无所出,因此才过继了兄长的次子杨捷为嗣子。

杨国柱见大侄子问安,自是有什么说什么,当下一一作答,同时也探问了杨振在松山的情况。

而杨振也借此机会将仇碧涵已有身孕的事情,以及仇碧涵这次一并受封为伯夫人的事情,一一告知。

杨国柱听了,知道杨家有后,当然高兴,同时他也明白杨振跟他说的这些话意味着什么。

杨家原有广宁后屯卫指挥使的世职,当年杨国柱的兄长杨国栋战死以后,为了让谁继承这个世职,杨国栋麾下拥护杨国柱的部将与拥护杨振的部将之间,还曾有过一些龃龉和争执。

如今,这个争执自然早没有了,杨振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广宁后屯卫杨家的家主了。

虽然辽东都司广宁后屯卫已经名存实亡,基本等于不存在了,但是从宗法上来说,这一点依然不容小觑。

不管杨捷是否过继给了杨国柱,这个未曾谋面的弟弟的存在,一直让现在的杨振心里有点忐忑。

他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事业,有朝一日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前功尽弃。

眼下仇碧涵跟着杨振受封为了正牌子的伯夫人,那么她所生的孩子就是没有争议的嫡出身份,那就是今后广宁后屯卫杨家将来的继承人。

杨振这么一说,杨国柱这么一点头,这个名分就算是定下来了。

这是杨振这次来宣府所谓探亲的第一个事情,对此,杨国柱心领神会,而且也并无异议。

在他看来,自己身为镇朔将军宣府总兵,现在虽然没有世爵,但是将来必有封赠,这个封赠也够嗣子杨捷继承的了。

再者说了,个人的功名富贵,要靠个人去争取,去打拼,岂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杨国柱自己现有的一切功名富贵就是这么打拼来的,所以他现在对这个问题看得很开。

两个人说了一些家事,到最后,家事说完,杨国柱说道:“振儿今非昔比,受命次日即启程前来宣府,专程探望我这个叔父,叔父心里自然很是欣慰。不过——如今天下纷乱,国事艰难,我杨家世受国恩,这时候还是该当把国事放在家事之上,侄儿你刚在松山城打开局面,现又奉旨开镇辽海彼岸,心中可有计算?”

说完这些,杨国柱不无忧色地看着杨振,停顿片刻,见杨振若有所思,但并无接话的意思,便继续说道:

“须知旅顺金州,可不比关宁松锦啊,关宁松锦虽险,却仍有后方,粮草补给尚可以来朝堂,去了旅顺金州,一面临大敌,三面皆环海,一旦被困,粮草补给援兵,皆无从来,凶险可想而知。当年东江镇煊赫一时,却最终败亡,其中教训,振儿你不可不虑!”

杨振见叔父杨国柱把话题转到了这个上面,想了想,决定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对于未来的一些想法,当面跟自己这个叔父沟通一下,当下便说道:

“叔父大人所说甚是。其中凶险,侄儿自是领会得。只是广宁后屯卫杨家,世受国恩且三百年,当此天下板荡之际,又岂能明哲保身无所作为?!

“若我安于松山,满鞑子后路无忧,今后仍必年复一年猛攻辽西不止,而朝廷上下,若将备虏防虏之视野,仅仅局限在辽西,则事必不可为矣。”

杨振所说的话,虽然带有自己的目的,想引着杨国柱按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但他所说的句句都是真话。

为什么杨振明明已经在松山经营了一段时间了,已经立住脚了,却仍想着要渡海移驻到了辽东半岛去发展呢?

说白了,就是他始终认为,在辽西发展再好,也绕不开朝廷的决策,也就意味着摆脱不了那些猪队友,同样也意味着,终不免要在松锦一带与满清决战。

如果他能彻底取代祖大寿,或者能避免洪承畴率军出关,那么这个与满鞑决战于松锦的事情,还有可能往后推迟。

但是现在看,历史的定势太过强大,尽管他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敌我双方都有了一些改变,可是只要他仍在松山,这个松锦大决战就肯定会发生,甚至很可能会提前发生。

一方面,杨振所取得的胜利,固然打击了满鞑子的嚣张气焰,但在同时却也助长了崇祯皇帝以及朝中大臣们的侥幸之心。

另一方面,朝廷日益艰难的财政问题,迟早会迫使崇祯皇帝及其朝臣们加快部署松锦决战。

可以说,这一点从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督师的那一起,就基本上注定了。

崇祯皇帝本人也好,京师朝臣们也好,是不可能眼睁睁地让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朝廷财政崩溃的情况下,坐拥大军,占用巨额粮饷,而无所作为的。

没有杨振,这个事情会发生,有了杨振,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吗?

杨振原本对此心存侥幸,但是现在看,有了他在辽西,这个事情不仅避免不了,而且很可能要提前发生。

唯有他移镇到辽东半岛去,让崇祯皇帝在平辽的战略上,采纳东攻西守之策,这个事情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然而,杨振提出来的关外东攻西守之策,虽然被崇祯皇帝采纳了,可是洪承畴依然要移镇宁远城了,后果仍旧难以预料。

对洪承畴最好的用法,是让他带着他麾下的那么猛将们,到中原去,到西北去,继续去追剿李自成,而不是让他们白白浪费在关宁一带。

这些话,杨振没有机会说出来,他本想借着最后陛辞的机会再跟崇祯皇帝进一言的,可是这个机会并没有得到。

一旦洪承畴与黄台吉的松锦大决战照旧上演,或者说提前上演,那么结果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即便杨振在松山,结果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或许他可以守住松山,但是到那时守住松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最重要的是,洪承畴率领的九边精锐十三万人马以及无数的钱粮辎重,若是一朝丧尽,就算杨振守住了松山一城,又有何意义?

只是他所思所想的这些东西,却又不便这么跟其他人说,同样也不便于这么直接跟自己的叔父杨国柱说,所以到最后,他有些沉痛地说道:

“于今而言,侄儿开镇于敌后,虽然凶险无比,但却是避免亡天下于满鞑之手的最后一条路。若侄儿成功,则天下尚有救,若侄儿如毛帅,终不免于败亡,则天下事,侄儿实不忍言矣!所以,即知凶险,也只能孤注一掷奋力一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