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八七零章 相持

大明新命记 第八七零章 相持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杨振最后说出的几句话,说得极其严肃冷厉。

当然也让在场的张臣、李禄二人若有所思,同时听得金玉奎瞠目结舌,心想自己的眼界果然是窄了。

而杨振所说的这些话,其实也他最终敢于选择继续坚守下去的底气所在。

首先,清虏重炮不足,至少他们眼下所有的重炮,并没有镇江堡城内的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数量多。

而且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杨振也没必要再隐藏什么实力了。

清虏真要想利用重炮击毁城墙,可没有之前那么容易。

其次,杨振在千里镜里也看到了,虽然黄台吉带回来的人马众多,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破衣烂衫乞丐一样的朝人,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弱妇孺。

这样的朝人数量再多,又能有什么战斗力呢?

黄台吉真要不惜一切,驱使这些人打头阵发起强攻,杨振也不会傻乎乎地把自己珍贵的弹药炮子浪费在他们身上。

因为对付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强弓硬弩,只要有足够的滚木礌石就够了。

再一点,也是杨振现在越来越期待的一件事情,就是辽西方向的各路兵马,也该有点动静了。

洪承畴、祖大寿都是老狐狸,也都是老资历,杨振知道自己无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动他们出手帮助自己。

所以他们会不会有所动作,包括会有什么动作,都是杨振所无法把控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处于杨振的控制范围之外。

但是,松山城内外的松山团营各部人马,如夏成德所部,杨占鳌所部,安庆后所部,李麻所部等等,那可是自己的部下,是自己的队伍。

如果袁进去了辽西之后,不能以利害说动洪承畴、祖大寿出兵,那么至少松山团营各部人马是不会出问题的。

他们打不了辽西八旗重兵驻防的满城广宁城,难道还打不了清虏旗下人屯垦的右屯堡,难道打不了只有小股清虏驻防的盘山堡吗?

但凡是搞出一点动静,传到黄台吉的军前来,黄台吉怕就不能天长地久地跟杨振在这里耗下去了。

还有自己命令祖克勇在敌后发起的突袭行动,不管祖克勇他们能不能拿下岫岩堡等地方,只要他们动起来,对清虏的后路来说,就会是一次冲击。

黄台吉可跟杨振不同,他是家大业大的清虏伪帝八旗共主。

杨振不相信他会在他的大清国西线也出问题的时候,继续跟自己在镇江堡这里天长地久地干耗下去或者死磕下去。

所以接下来,对杨振来说,就看是谁先沉不住气了。

反正杨振现在打定的主意,就是以拖待变。

对他来说,清虏要打你就来打,不来打你就围着,反正我城中有粮,我就是硬耗着也要耗到你后方起火,耗到你不得不退兵。

当然了,当镇江堡城内的守城诸将对杨振的不战也不撤的打法疑惑不解,甚至是腹诽不已的时候,其实杨振自己也对辽西那边的洪承畴、祖大寿同样一肚子不爽。

算算日子,袁进率领金海西路水师船队离开镇江堡城,已经有两个月了。

两个月的时间,无论如何也该把杨振夺下镇江堡,引得清虏伪帝黄台吉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的消息,传递到了辽西那边去了吧。

按照祖大寿麾下辽西兵马的尿性,他们对于进攻清虏这种事,当然会拖来拖去,或者狮子大开口索要粮饷军械乃至开拔银子的。

但是即便如此,两个月过去了,也总该有点动静了吧。

而且,自己给他们制造了如此有利的立功机会,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应该赶快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才对啊!

带着种种困惑不解,以及种种愤懑焦虑,杨振选择了继续在镇江堡城内坚守。

只是他的这种愤懑焦虑,无法对部下言说,只能埋在自己心里,同时表面上还要装作一副云澹风轻胸有成竹的样子。

就这样,到了当天晚上,杨振召集了城中主要将领议事,把自己在傍晚时分对张臣他们几个所说的打法,当众说了出来。

仇震海、柳林、安应昌、杨珅以及其他将领们,不管先前是怎么想的,到了此时也都接受了杨振的决定。

毕竟,清虏伪帝黄台吉已经率领正黄、镶黄以及镶蓝旗的精锐马兵,回到了镇江堡城外的几处大营里面,重新将镇江堡城围得严丝合缝。

镇江堡城捏的守军,已经失去了见好就收、全身而退的最佳时机。

自己们根本没有几个骑兵,若是在清虏大批马甲兵返回的情况下冒然突围撤离,那下场绝对是凄惨无比。

与此相应的是,杨振的说法又不是没有道理。

自军人马身在镇江堡城中,有吃有喝有房住,又有数量早已超过清虏的重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清虏人马众多十倍于我又如何?

纵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岿然不动,他们也拿城内守军没办法。

就这样,在骤然增加的重压之下,镇江堡城内军心再次统一,人心再次稳定,大家憋足了劲儿,等待着清虏仆从军可能发起的强攻。

转眼间叁天过去了,镇江堡城虽然再一次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外清虏兵马及其跟役仆从,多达小二十万人,是镇江堡城内兵马的十好几倍,但是却并没有发起新的强攻。

镇江堡城内外,反倒是呈现出了一个极其诡异的相持局面。

难道是因为马上就到除夕了,就要过年了,所以清虏伪帝黄台吉准备消消停停过个年,然后再来攻城?

杨振虽然有点把握不准黄台吉究竟在憋什么坏水,究竟在打什么主意,但是清虏不来攻城,却也正好符合杨振定下的严阵以待、以拖待变的守城战略。

所以,他倒是很能沉得住气,也并不心急,一边猜测着黄台吉的意图,一边叫各部将领想办法改善军中伙食,认认真真准备在镇江堡城中过年。

当然了,杨振所不知道的是,重新回到镇江堡城外的黄台吉,连着几天之所以没有下令攻城,原因非常简单。

不是因为黄台吉不想,而是因为怀顺王耿仲明以及恭顺王孔有德统领的汉军重炮队伍行动一直比较迟缓。

虽然耿仲明和孔有德的队伍里面,新增了很多朝人跟役阿哈,干活的人手翻了一番,但是比这些跟役阿哈更多的是,他们从朝人那边搜刮的大批物资。

他们搜刮并带回的物资,不光是珍贵的稻米、布匹以及金银铜器之类的贵重东西,还有大批骡马耕牛等牲畜,以及从朝人那里收缴上来的数以百计的大小铳炮火器。

包括先前杨振嘱咐林庆业分送给江东朝人平安道起义各城池的那些大将军炮,除了被摧毁的以外,剩下的好几十门也尽数落到了清虏兵马的手中。

与此同时,朝人黄海道、京畿道以及忠清道,包括汉阳城内库存的、城头部署的各种老旧火炮,总之除了南汉山城的,其他的尽数被撤离的黄台吉大军拆除带回。

当然了,这也是恭顺王孔有德的建议。

对孔有德来说,要想恢复恭顺王兵的实力,光有黄台吉新给的丁口远远不够,还需要大批的火炮才行。

眼下自己缺乏足够的铜料和铁料,铸造火炮十分艰难,而随军使用的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仅剩二十八门,而且是由怀顺王统一指挥。

既然如此,那么朝人城池上布防的那些老旧火炮,或许可以先拿来凑个数。

就算这些万历年间的老旧火炮不怎么顶用,将来带回去以后,也可以回炉重铸。

所以在撤军的路上,恭顺王孔有德对于经过的城池地方进行了疯狂的搜刮。

除了搜刮各种粮食布匹财货物资之外,就是到处搜刮各地朝人城堡墩台上的铳炮火器以及铜器铁器,就像当年杨振第一次出击敌后时在熊岳、盖州所做过的那样。

与此相应的是,怀顺王耿仲明也不傻,他见恭顺王孔有德这样做,自然是有样学样。

只不过他比较挑剔,只拣堪用的铳炮火器搜刮,而不是像孔有德那样连已经不敷使用的废旧铳炮都要携运。

如此一来,大军撤回的速度,当然也就快不起来了。

进军之初,他们合营指挥的汉军重炮队伍,只带了二十八门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只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就打到了汉阳城下。

可是到了撤军的时候,耿仲明和孔有德他们各自指挥的汉军重炮队伍,除了原来的二十八门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之外,一下子额外增加上千门大小火炮。

虽然这些火炮里面,大半都是已经老旧生锈多年不用的小型铁炮,什么虎蹲炮、盏口将军炮、碗口炮之类的,类似大将军炮、佛郎机炮这种的,并不多见。

可是即便如此,耿仲明和孔有德也都舍不得丢弃,一并命人携运回来。

于是他们的整个行程,就慢了下来,原先二十来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如今只走了大半。

当黄台吉的车驾返回到镇江堡城外驻地的时候,耿仲明、孔有德的重炮队伍才刚刚抵达安州城。

而且为了整个炮队的安全,对前东江镇的海上据点十分了解的孔耿二人,也不敢走相对平坦易行的近海海岸。

过了安州城后,他们没走定州方向的大道,而是转而向北,走了宁边,然后从宁边再折向已成废墟的前义州府城。

直到除夕那天午后,才在黄台吉的一次次派人督促下,从鸭江东义州府城附近,过江向南,终于与黄台吉的大军实现了会合。

而且,实现会合的当日下午,就在正黄旗大批马兵的掩护之下,开始在镇江堡城以东威化岛西侧坚硬的冰面上,按照以前耿仲明发明的方式构筑重炮阵地。

黄台吉显然仍不死心,仍旧把攻陷镇江堡主墙的希望,放在镇江堡城临江的东墙方向,重炮指向的位置,也仍旧是先前被击垮的那一段墙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