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零二七章 圣意

大明新命记 第一零二七章 圣意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崇祯十五年的正月,很快就在一派祥和与忙碌的氛围之中过去了。

一进入二月,过了二月二,天气明显开始好转了,明媚的阳光有了温度,风也不再那么凛冽刺骨了。

二月初四,杨振带人到双岛湾,亲自检阅了已经列装完成的乐浪号和北溟号。

这两艘巨型武装夹板船,在正月十九日被严省三、郭小武带人从金州船厂接回双岛湾停泊后,就立刻开启了紧锣密鼓的装备进程。

严省三、郭小武都是杨振的身边人,他们知道杨振期待瀛洲号的彷制品早日建成入列已经期待很久了。

同时他们也知道,金海镇或许两三个月以后,就要投入到新的对虏作战当中去了。

而在新的对虏北伐作战当中,金海南路水师营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重要的使命。

所以,也不用杨振一再催促,他们一回到双岛湾,就开始按照瀛洲号的官弁兵员配备以及火炮弹药装备情况,向总镇府协理营务处或申请或报备,迅速行动了起来。

好在旅顺北城新造的重炮与冲天炮以及预备的各类弹药,都是现成的,同时各种人员也是在金海南路水师营内部自行调配分派,所各种进展神速。

乐浪号、北溟号抵达双岛湾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实现了齐装满员,具备了随时出海作战的能力。

对此,杨振非常高兴,因此听闻装备完成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定下二月初四,要亲自带人前往双岛湾登船检阅。

这天天气晴朗,海湾里有风,但不大,双岛湾码头上人头攒动,四下里旗帜飘扬。

在岸上看了一阵后,杨振在严省三、郭小武的陪同下,带着张得贵、张臣、李禄、杨珅以及主要负责枪炮弹药生产的潘文茂、王守堂一堆人,走过长长的栈桥,先是登上了工期一再延长、最后总算入列的乐浪号。

在顶层甲板上面,杨振简单接见了乐浪号的总务官、管驾官、掌旗官,枪炮千总、水手把总、匠作把总等船上官弁,然后看了三层和二层装备的重炮,相当满意地下了船,最后带人登上了北溟号。

北溟号跟乐浪号的构造布局、装备分布以及人员构成,采用的是同一标准,与瀛洲号相比有所改进,但是大同小异。

不同的在于,增设了一个总务官,作为大船管带的副手,除了执行管带官的命令之外,主要掌管船上的吃喝拉撒睡等各种涉及船上所有人的杂务。

毕竟,瀛洲号的情况相对特殊,它是杨振的旗舰,以前的管带官是郭小武,杨振在瀛洲号上的时候,郭小武这个管带官自然就成了跑腿打杂张罗一切的总务官。

可是对于乐浪号和北溟号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杨振让严省三兼任了乐浪号的管带官,让郭小武转任为北溟号的管带官,他们作为这两条巨型战船上的老大,自然不可能连船上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睡的事情都事必躬亲。

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天天都在船上,船上人员的日常管理也要有人负责。

现在在他们的下面设置一个总务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毕竟,像这样规格的巨型战船,在杨振麾下的各路水师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船。

以往根本没有相应的职司设置可供参考。

荷兰东印度公司大员评议会的那几条同样规格的巨型武装夹板船,倒是可以参考,但是杨振并不想照搬红毛鬼的各种职司设置。

比如给自己麾下水师营的战船设置船长这样的职位,杨振就没有采用。

一来,杨振麾下虽然战船很多,但是有名有号的,比如像瀛洲号、乐浪号、北溟号这样的仍是极少数。

二来,杨振麾下的各路水师营,还不是那种一年到头都生活在船上,并且一直都在海上飘着的那种队伍。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战时登船作战,而且随时随地都要准备着登陆,或者上岸作战。

除了像瀛洲号、乐浪号、北溟号这样配备了六十门大炮以及几百号各色人手的巨型战船之外,杨振麾下的各路水师里面只有水师营的副将、参将们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战座船,其他水师营的兵员并没有固定乘坐的船只。

管驾船的和管作战的,基本都是两条线,而且管驾船的,多数都是船工和杂役,基本上是很少直接参与作战的。

对于这种情况,杨振也只能暂时接受现状,根据金海镇各路水师营的实际,慢慢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师编制之法。

至于眼下,只能继续借用金海镇各路兵马已经通用的营哨队棚制度。

且说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四日上午,杨振到双岛湾亲自检阅了已经奇装满员的乐浪号和北溟号之后,当天下午便下令郭小武于初六一早率北溟号,并带一批其他船只往登州去。

杨振叫他先到登州水城,接运一批滞留已久的移民屯户,然后就尽快带着移民赶往瀛洲岛去,回归原来郭小武在瀛洲岛的建制。

然而,令杨振始料未及的是,就在郭小武率队南下登州水城的次日,他就又亲自带船回到了双岛湾,跟他一起过海前来的有方光琛、李吉以及朝廷派来传旨的钦差。

方光琛和李吉,之前奉了杨振的命令,陪同入京安置的倭国后水尾天皇政仁到京师公干去了。

他们一去两个来月,趁着过年的时节,将京师里该打点的朝臣与内廷太监们都打点了一遍,该安排的事务也都安排完了。

到了二月里,杨振交办的大事已经尘埃落地,他们也就跟着前来金海镇传旨的钦差一起,从京师到天津,从天津到河间,再到来州,然后经登州回到了旅顺口。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夹杂在传旨钦差的队伍里一同回来,则是因为这个传旨钦差不是别人,还是上次前来金海镇商议辽东决战之事的兵部山海关分司郎中沉迅。

二月初七日午后时分,杨振闻讯亲自带人带马赶到了双岛湾,一路将再次来到金海镇的沉迅,以及陪同沉迅回到金海镇的方光琛、李吉二人迎回到旅顺南城的总镇府。

沉迅这次再来,不光是正式向杨振以及金海、登来二镇传达了崇祯皇帝钦命他们在四月底前,联合辽西兵马,共同出兵北伐清虏、收复辽沉的旨意,而且还给杨振带来了其他许多“好消息”。

“都督,圣上的旨意,朝廷的旨意,沉某人方才,可已经正式传达给都督和诸位总兵了。为了督促都督按时进兵,内阁原本是有意往都督你这里,另派监军人选的。”

再次来到金海镇的沉迅,在杨振的面前显得从容多了,不过说话老是说一半,喜欢故弄玄虚的毛病还没改。

“监军人选?”

“没错。”

“内阁原想派谁来?”

“兵部职方司主事马绍愉。”

“原来是他呀!”

“都督知道他?”

“以前偶尔听人说起过。”

杨振当然知道这个马绍愉,不过他并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他在前世的时候从松锦大战的史料中看到的。

而且知道此人跟张若麒一样,也是一个纸上谈兵头头是道,虽有知兵之名,却无知兵之实的人物。

朝廷上,真要是把这样的人物,弄到自己这边来当监军,那自己也只能先想办法把他弄死再说了。

好在沉迅话里有话。

而且为了预防这样的结果出现,杨振早已经未雨绸缪了。

杨振让方光琛、李吉前往京师公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借着拜年的名义,去给陈新甲、沉迅、张若麒以及王德化、王承恩、褚宪章、杨朝进等人送礼去了。

有的时候,送礼不一定能办成好事,但是却可以提前预防坏事。

这次就是这样,杨振在迎接沉迅一行人的时候,并没有见到什么不认识的马绍愉,皇帝的圣旨里面,也根本没有提及要派监军前来监督自己的意思。

所以,杨振表现的很澹定,一点也不急。

果然,沉迅见杨振并没有如他预期的那样讶异,当下呵呵一笑,自己把结果与原因说了出来:

“不过呢,陈本兵是完全信赖都督的,所以在朝会上建言说,都督用兵,最善于出奇制胜,若是派文臣监军,坐镇督促,反有可能乱了都督的谋划,乱了金海镇的阵脚。

“都督兵马主力隶属京营建制,已有山海关兵部分司临机督战,并无须再派文官位临军前。因此,圣上思之再三,最后叫停了金海镇监军之议,已将马绍愉改派宁远。”

虽然杨振已经断定朝廷不会往自己这边派文官监军,但是听完沉迅的这番话,还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他从沉迅的话里面,也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崇祯皇帝的态度。

“这么说,圣上原有此意?”

“实话说,圣上原有此意。”

“嗯。”

面对沉迅的答复,杨振已经认识到,崇祯皇帝对派设金海镇文官监军的意愿,应当是很强的,否则以沉迅以往说话的谨慎,不会轻易这样回答。

也因此,杨振的脸色渐渐沉了下去。

金海镇的兵马战船在壮大,管辖区域也在变大,杨振的实力跟三年前相比,绝对是天翻地覆今非昔比了。

然而杨振实力增强的同时,也不必可避免地会招致皇帝的猜疑与忌惮。

也幸好,金海镇的实力再怎么强大,对于京师来说,也形不成直接的威胁,所以,崇祯皇帝目前尚能容忍他的飞速壮大。

但是,同时,杨振也越来越能理解崇祯皇帝以及远在京师朝廷的文官大臣们,为何这么着急要自己和辽西的洪承畴、祖大寿一起出兵跟清虏决战了。

杨振一边琢磨着这些事情,一边沉默了下来。

沉迅见杨振什么不语,仿佛心事重重,显然也意识到眼前的杨振心思在想些什么,于是马上就又补充说道:

“呵呵,都督莫在意,朝廷意欲派设监军,不过是为了督促都督按时进兵,并且方便都督与朝廷方面,与辽西督师府彼此联络,相互配合罢了。

“以都督之忠义无双,以都督麾下兵马之实力,只要都督及时誓师出兵,取得一场两场大捷,圣上定然会打消一切疑虑,朝廷也必不会再派监军督战之议。”

“沉先生多虑了,本都督倒不是不愿意朝廷派人前来监军督战,只是大战一起,兵凶战危,朝廷出个知兵的文臣不易,岂能白白折在军前?”

“这话也是,都督考虑得周全。”

沉迅见杨振这样说,也马上就坡下驴,直夸杨振考虑得周全,仿佛完全没有听出杨振话里隐含的另一层意思。

就这样,谈笑之间,二人极有默契地将有关朝廷派设监军的事情按下不提了。

接下来,杨振问起了圣旨里笼统提及的粮饷补给之事,对此沉迅再次向杨振做了解释。

“都督不必着急,早在年前,圣上已命前中书舍人户部郎中沉廷扬,赴淮安专司经理海运,在下离开京师之前,听说沉廷扬已在淮安征集大批海船,只待漕粮至淮安即可出海北来。”

“沉廷扬?可是曾向圣上进呈《海运书》的那个沉廷扬?”

“都督也知道沉廷扬?”

“偶有所闻。朝廷向来为漕运所困,却无人言海运之便利,唯沉廷扬独言之,是以本都督知道他。”

“都督麾下多有水师,自然知道海运之利,都督与沉郎中当能成为知己。不过海运之利,朝中并非沉郎中独知之,只是江南漕运,牵扯极广,知之者不敢尽言而已。”

沉迅所说,也是实情。

而且杨振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明明漕运效率低下,损耗十分严重,可是朝廷上的大臣们就是要借口海上风浪大,非要坚持漕运。

当然,这些事情很复杂,也不是杨振现在能够解决的,所以听了沉迅的话,只是点点头,然后说道:

“之前,本都督听说,去岁江南无漕米入京,不光是因为山东李青山之乱,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是江南六府大旱稻米欠收。

“既然如此,沉廷扬沉郎中即便在淮安坐镇,征集到了海船,可是若无漕米可运,不管海运还是漕运,岂非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呵呵,都督,多虑了。此事圣上早有旨意,已于正旦朝会上下旨,命江南六府、淮安、扬州等地,皆可输麦抵漕米,且历年积欠输麦抵漕粟,皆准十之六!”

杨振并没太听懂“皆准十之六”是什么意思,但是大致想了想,十之六,大概就是打六折的意思吧。

比如原来该收十石漕米,现在情况紧急,只收六石麦粟。

没有米,不要紧,给麦子也可以,数量不足也不要紧,只要把往年积欠都交了,那么连带着全给你打六折。

杨振也不好判断,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会不会起作用,或者能够起多大作用。

但是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样做或许会起一些作用,毕竟对于朝廷财政来说,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往后退了一大步。

不过这样做,也等于是开了一个口子,一旦拖欠到最后可以折扣冲抵,那么以后江南漕米的拖欠问题就只会更加严重。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崇祯皇帝也真是要孤注一掷,寄希望在短期内集中全力解决辽东的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