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八七八章 炮战

大明新命记 第八七八章 炮战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崇祯十四年正月初二早上天气骤变,连着晴好了好几天的鸭江两岸,又一次迎来了风雪弥漫的天气,气温也再一次急剧下降。

大风裹着细碎的雪花,从西刮到东,从北刮到南,刮得镇江堡城头日夜瞭望的守兵们睁不开眼。

这样的天气本来极不利于出行,但是心急如焚的黄台吉,自从得知宫中谣言四起,海兰珠可能对他有所误会之后,便一天也等待不下去了。

当日早上卯时刚过,就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之中,黄台吉就带着正黄、镶黄两旗的巴牙喇营,迎着风雪踏上了返回盛京城的归途。

如果不是因为岫岩堡的易手,使得从镇江堡经凤凰城,再到通远堡、草河口、连山关的路途,不再如以往那样安全,黄台吉恨不得头天傍晚就出发。

因为就在头天下午,黄台吉召集了随他御驾亲征的所有王公贝勒大臣们举行了他在镇江堡城外大营里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

在这次御前会议上,黄台吉在正式作出御驾先回盛京城这个决定的同时,也对接下来的镇江堡攻城战做了详细的安排。

为避免黄台吉的率先撤离,打击到前线各旗兵马的军心士气,黄台吉采取了暗中撤军的方式。

即由黄台吉先带内三院的大学士们,率领正黄镶黄二旗的所有巴牙喇营兵脱离前线,返回盛京。

随后再由正黄镶黄二旗的左理旗务大臣纳穆泰、拜音图率领两黄旗的剩余人马,包括瓜尔佳图赖、瓜尔佳索海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阿里哈超哈以及从和宁国获取的大批人口牲畜物资脱离前线,返回盛京。

同样跟随纳穆泰等人一起撤离的队伍,还有恭顺王孔有德麾下的正红、镶红以及正蓝三旗伴驾军前的汉军重炮队伍。

当然了,属于孔有德指挥的这一支隶属多旗的汉军重跑队伍,被黄台吉下旨交割了他们所有的重炮,只能先带着他们从和宁国北方各地所搜刮而来的千余门老旧中小型火炮。

至于他们所有的重炮,则一股脑儿地交割给了被命令继续留在军前助力攻城的怀顺王耿仲明。

黄台吉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因为他对怀顺王耿仲明有意见,或者说更偏爱什么恭顺王孔有德。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镇江堡城下的战事,令他越发认识到了重炮的作用,同时也令他对尽快铸造出更多更大的重炮,充满了急切之心。

对他来说,孔有德虽然失去了恭顺王兵几乎所有已有的重炮,几乎所有的青壮部众,但是他的麾下却有一个懂得铸造重炮的番子牛录以及大量冶铁铸炮的汉军匠人。

让他继续留在战场上效力,远不如让他回到盛京去统领炮厂更加有用。

至于其他所有留在镇江堡外围的大清兵马,则统一归属已经恢复和硕亲王爵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号令指挥,继续围困镇江堡城,并择机夺取镇江堡城。

当然了,黄台吉虽然明令济尔哈朗对接下来的镇江堡攻夺战拥有号令指挥各部兵马的全权,但是在他临走之前,其实已经把该安排的全都安排完了。

总的来说,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统率镶蓝旗主力兵马,继续在镇江堡城以西地域扎下大营,防止杨振所部兵马西进。

属于镶蓝旗二固山之一的济尔哈朗的弟弟奉恩镇国公费扬武,从宽甸移防叆哈河口的九连城和和宁国义州府城,驻防镇江堡城以北鸭江两岸,防止杨振所部将来沿江北上。

同时,黄台吉也叫人翻山越岭前往盖州方向传令,命多尔衮和阿济格的两白旗分出一部兵马,去夺回岫岩堡等地,堵上金海镇兵马从岫岩堡继续西进或者北上的道路。

最后,黄台吉也叫人给目前驻扎于平壌府城收拾朝人北方残局的和宁国北方二道兵马都元帅沉器远,守住鸭江以东。

如此一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路大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是围也要把杨振困守镇江堡城内的人马围死在小小的镇江堡城里。

当然了,对于镇江堡城外清虏部署上的变化,“龟缩”在堡城里的杨振及其麾下将领自然毫无所觉。

清虏鞑子固然在打着围死镇江堡城,耗死杨振兵马的主意,可是杨振本人及其麾下部将们同样也在做着耗退敌人的打算。

虽然眼前风雪肆虐,辽东地区进入了一年当中最最寒冷的时候,可是他们都知道,只要最冷的一月挺过去之后,进入二月,他们终将迎来江海解冻的时刻。

到那时,他们就将赢得镇江堡攻防战最后的胜利,将在此地牢牢站稳脚跟。

往小了说,他们的金海镇从此之后就真正稳了。

往大了说,整个辽东战场的局势,将因此而恢复到当年毛文龙还在的时候,东江镇最鼎盛的时候。

也就是说,只要金海镇的兵马在镇江堡成功站稳了脚跟,那么今后清虏的兵马再想勐攻辽西,或者绕道东蒙、漠南大举入寇大明朝的关内地区,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一点,直接关乎着杨振当年向崇祯皇帝所献战略的成败。

只要在镇江堡站稳了,杨振先前所献的在关外东攻西守的对虏战略,就基本达成了。

这些大大小小的道理,杨振在困守镇江堡城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已经不厌其烦地给他的麾下将士们说了无数遍了。

虽不敢说镇江堡城内的每一个士卒都对此了如指掌,但至少杨振麾下的各团营主要将领们都已经清清楚楚了。

因为这几个月来,杨振天天跟他们念叨,天天向他们灌输的这些东西,都快把他们的耳朵给磨出茧子来了。

正月初二的大风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

而接下来的几天里,天气也没怎么好转,风雪时断时续时大时小一直都在下。

杨振及其麾下诸将守在镇江堡城中,对外面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包括城外清虏两黄旗的阿里哈超哈马兵以及大批新获的跟役阿哈队伍的陆续撤兵,他们也毫没有察觉。

城外清虏在大年初一上午的诡异表现,虽然令所有人心生疑窦,甚至杨振猜到了是辽西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致,但是次日的大风雪又让种种猜测仅仅停留在了猜测的阶段。

不期而至的大风雪,不利于城中人马瞭望观察,也不利于城中人马冒险出城刺探。

好在这场大风雪,也让杨振及其麾下诸将暂时放宽了心,知道清虏兵马的围城队伍,轻易不会在这样的天气里发动强攻。

在他们看来,不管是辽西或者清虏那边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变,目前敌我双方这个形势拖下去拖得越久,对镇江堡城中的守军们来说,就越是有利。

因为这就相当于是,自己们为辽西那边的洪承畴或者祖大寿所部兵马拖住了清虏伪帝黄台吉亲自率领的主力。

因此,他们倒也乐得鸭江两岸风雪交加一直持续下去,也好让他们在镇江堡内继续休整下去。

然而到了正月初六早上,雪停了。

虽然天很低,云很重,仍是一副阴沉沉灰蒙蒙随时可能接下雪的样子,但是肆虐了多日的风雪终于停歇了。

与此相应的是,镇江堡城东鸭江冰面上的清虏重炮阵地,也在这天上午开始向威化岛方向大举转移。

至此,一直值守东城头的刘仲锦、俞海潮他们,终于觉察出一丝丝不对味儿来。

清虏在城东江面上的重炮阵地,经过除夕之夜的彻夜努力之后,原本已经挺进到了他们原来设置炮阵的位置上面。

如果清虏准备随时发动强攻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把辛辛苦苦建立起保护屏障的重炮阵地撤往威化岛的大营。

当天上午,城中清虏炮阵之上出现的这个异常情况,经过仇震海的紧急报告之后,杨振立刻下令刘仲锦他们启用重炮轰击。

事实上,早在除夕之夜,清虏努力往原来的炮阵位置上浇筑冰墙布置重炮的时候,杨振之所以没有下令镇江门上的自军重炮轰击他们干扰他们,当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

而是因为刘仲锦麾下的重炮炮手们,经过上一次的炮击战斗之后,已经掌握了将那个清虏炮阵所在位置相对精准击毁的射角药量等全部参数。

就等着清虏再从城东江面上对镇江堡城发起强攻的时候,将他们所有重炮一举击毁在他们的炮位上呢。

然而,也不知道是清虏指挥重炮队伍的将领突然意识到了他们重复使用旧有炮阵的不妥,还是他们已经下了决心不再对镇江堡发起强攻,总之,到了正月初六上午风雪一停,他们竟然要撤离那个炮阵了。

杨振早就想着,要将清虏带到镇江堡城下的重炮干掉了,只要清虏没了重炮,他们就是有多少人马也是白搭。

是以,杨振一听说清虏可能要将重炮撤出江面阵地,马上就认识到不能再等什么最佳时机了,于是直接下令自军从城上炮击。

连日的风雪与降温,早已将一门门几千斤重的铁疙瘩一样的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牢牢封冻在了江面的冰雪中。

任凭清虏正黄旗下的汉军重炮队伍,将人马并用,使劲拖拽,也仍有大批重炮移动不了分毫。

与此相应的是,镇江堡城东城城头上的重炮炮手,早已经按照上次大战时的射角与药量,反复瞄准清虏重炮阵地很久了。

杨振闻讯赶来,下令城头重炮以及当面城墙上的冲天炮一起开火之后,几乎是一打一个准,即便打不中重炮,也能准准命中那些犹如蚂蚁搬家一样的人群。

镇江堡城头上发射的十二门重炮,只要击中一发,清虏炮阵上动弹不得的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立刻就是车炮损毁的结果。

至于冲天炮打出去的落入清虏炮阵的开花弹,对清虏重炮损伤有限,但是却一炸一大片,直将前来回撤重炮的清虏兵马炸得人仰马翻。

一直在城头上观战的杨振,直到清虏派来撤回重炮的人马护送着抢运出去的五门重炮狼狈逃离那片江面,最后逃回了威化岛清虏营盘,他才志得意满心满意足地下令停止炮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