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630章 廷奏惊朝堂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30章 廷奏惊朝堂

簡繁轉換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0 10:39:5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630章廷奏惊朝堂

大周宫城,午门。

东方渐渐亮起,金红色晨曦刺破云颢,犹如漫起的潮汛,既缓慢又迅捷,洒落于万千宫阙。

光线阴郁的午门城楼下,几乎在瞬间点亮了光明。

此时城门内传来三声号炮响声,紧接着辰时更鼓隆隆响起。

午门两扇朱红色镶满碗大铜钉的巨门,在晨光中轰隆隆的打开。

早等候在午门外的上朝官员,纷纷排队列班,通过午门,前往奉天殿上朝。

嘉昭帝是大周历代君王中最勤政的一位。

当初上皇永安帝在位,每三天一早朝,已算是勤勉之君。

等到嘉昭帝登基之后,改为每日朝,五天休朝一日,十五年风雨不改。

嘉昭帝当年以奇绝之机登位,血戾拼斗,斩除旧孽,至今尚存阴霾之言。

但其在位十几年,殚精竭虑,勤勉施政,在朝在野,为顺为逆,或有口皆碑,或难以指谪。

嘉昭一朝,大周国力稳健,万民乐业,比之永安朝更进一步。

这也是嘉昭帝登基之时,朝野风云激荡,但临朝数年之后,永安帝安心放权,退居深宫的重要原因……

每日朝会辰时开始,至巳时结束。

上朝官员卯时就要至午门外等候,等同于后凌晨五点就要出门赶趟,做嘉昭帝的官儿实在是件辛苦事。

等到上朝官员列班进入奉天殿,锦衣陈设仪仗,乐师鼓乐齐鸣,皇帝銮驾升座,百官跪拜致礼。

文武官员站定位次,嘉昭帝头戴乌纱折角翼善冠,身穿盘领窄袖黄袍,腰系透犀九龙白玉带,脚穿登天黑底衮边朝靴。

精神抖擞,皇威俨然,巡视百官,询政听谏。

今日朝会,群臣上奏公务,很多是延续**务,比如户部民生赋税,工部河防营造,兵部整军练兵,吏部选官考绩等等。

但也有不少新发之事,比如九边大同等地武备调防,关外残蒙掳掠冲突,两淮盐枭之事频生,滇地西境有西海蛮国袭扰……

嘉昭帝因施政甚勤,需要通过早朝,更大范围听取各衙政事,所以在永安朝旧制之上,将上朝官员品秩做了修正。

改为京官为五品以上,外省入京官员为四品以上,无有特许之情,皆需上朝参知政事。

但都察院御史以风闻而奏为业,并不在此限制之内,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只要官至正七品,就可上朝听政。

像孙守正原是都察院雍州道从七品御史,御史之中垫底的角色,自然没资格上朝,即便奏报弹劾,也需经通政司转呈御前。

上年他弹劾贾政栈恋荣禧堂,有违宗法礼制,得到嘉昭帝看重嘉奖,将他从七品简拔至正七品御史。

从而使孙守正有了上朝听政资格,这对文官来说,堪为仕途新开天地的局面,当时曾让许多低阶文官艳羡。

……

早朝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各部官员上奏皆有规程。

先是六部从一品丶正二品首官,无事听政,有事奏报。

部衙首官奏报之后,便是三品以下官员廷奏实。

官员奏报过程之中,嘉昭帝时常会当庭点评,下诏处置方略,思路明快,处事果决,颇为可观。

等到各衙次官奏报之后,四品及以下官员,各自纷纷奏报。

作为从四品推事院院事的周君兴,右手从袖袋中取出奏本,开始跃跃欲试。

列班周君兴附近的官员,见到他此等形状,心中不由生出警惕。

推事院周君兴酷吏之名,嚣然于朝野,但凡他有本上奏,多半都是凶危之事,今日不知哪位官员要倒霉,各人心中皆有惴惴之感。

周君兴心中思量片刻,将不利之处稍加推敲,笃定此事对己利大于弊。

此时,上一位工部郎中正奏报完黄泛之事,周君兴左腿迈出,心中锐气横生,正要出班上奏惊天大事。

突然听到身后列班之中,有人慨然说道:「臣都察院雍州道御史孙守正有本弹劾!」

这声音清正严明,朗朗作响,还隐含激愤锐意,听在周君兴耳中微微一震,他下意识收回迈出的脚步。

周君兴身为推事院院事,当今圣驾爪牙鹰犬,缉办阴森狠厉之事,识人辩事是他突出的本能。

他只是回头看了一眼,便知方才上奏为何人。

当年他的儿子周子安在乡试放榜之时,污言构陷当科解元贾琮,被督查院数名御史当堂弹劾严办。

嘉昭帝迫于形势,下旨革除周子安生员功名,三年之内不得参加科举。

因为此事,周君兴对贾琮深怀怨怼,只是贾琮受嘉昭帝器重,周君兴不敢轻易发难。

但是对与他相关的人和事,却是格外留意,以便有备无患,万一可以抓到些把柄错漏……

方才高声上奏的御史孙守正,周君兴心中自然熟悉,因此人就是靠弹劾贾琮叔父贾政发迹。

周君兴知道雍州道御史孙守正,即便在一帮臭嘴御史当中,也算是个棘手的刺头。

上回荣国公嫡子不过在家中正堂多住几日,他就大题小做上奏弹劾,引得多名官员有样学样,把荣国公府搞得灰头土脸。

这会又这等神情当庭弹劾,不知哪个官员又要倒霉了……

周君兴突然想到,孙守正得礼部右侍郎黄宏沧举荐,这次正好担任会试丶殿试同考官,是和本次春闱大有关联之人。

他想到这点心中不禁一跳,似乎隐隐生出预兆。

……

嘉昭帝听过四品以上官员上奏,本以为本次早朝已接近尾声,见官员列班末尾走出一人,要当庭弹劾。

等到他听到孙守正的名字,想起贾政栈恋荣禧堂之事,这个孙守正清正敢言,曾说出他心中之语,为新贵却旧勋之事张目。

这样的臣子,嘉昭帝多少有几分欣赏,温声说道:「准奏。」

孙守正听到嘉昭帝特意出言听奏,声音严正温和,似含鼓励之意,心潮不免几分澎湃,愈发神情激昂。

说道:「微臣为今科会试同考官,评阅会试誊卷之时,曾发现一考生策论文章出众,遂点为本房前列。

及至会试揭榜之日,因与前事关联,臣心生困惑,私下查访之后,诸事可证疑窦,国之春闱之礼,竟生污秽之事……」

孙守正言辞激昂,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话语说到最后,许多上朝官员已悚然变色。

因孙守正话语中提到春闱污秽之事,谁都听得那意味什麽,这些官员心中战栗,意识到今日早朝要出大事!

……

列班中的周君兴一听此话,并没有被人抢去风头的恼怒,反而生出一阵狂喜,将拿在手中的奏章,一把塞回了袖袋。

只听孙守正高声说道:「臣弹劾今科会试主考官徐亮雄,勾结今科杭州府举子吴梁,行鬻题舞弊之事,为其窃取功名。

春闱会试,社稷伦才大典,天下士人毕生所望,陛下治平四海之大事,岂容阴邪之举玷污!

臣恳请圣上严查此事,清明科举,惩戒枉法,以正视听!

此事诸般事由详述,臣已撰写奏章,请圣上御览!」

……

孙守正此言一出,满廷哗然。

能早朝列班官员,除都察院各道御史,其馀都是五品以上官衔,官场仕途得意之辈,个个不乏城府见识。

人人心中都深知,历朝历代,科举舞弊,君王深恶痛绝之事,必定震撼朝野,每一次都会掀起巨大波澜。

但凡牵连的官员士人,都会陷入万劫不复,前途尽毁,生不如死,下场可悲。

此时,都察院列班前排的左都御史周显扬丶副都御史刘宇清都满脸震惊,怎麽都想不到下属御史,竟然当朝弹劾这等大事。

如果换了其他事情,他们心中必对这下属心生怨怼,这等大事弹劾,居然也不和上官事前招呼。

但今日孙守正弹劾之事,事先不露半点口风,他们二人却毫不责怪,甚至多少有些庆幸。

监察御史虽端的是风闻而奏的饭碗,但事分大小轻重,御史也不是百无禁忌,一言一行,同样关乎仕途前程丶身家性命。

周显扬丶刘宇清等能做到都御史之位,更是其中城府深沉,深谙分寸之人。

他们都深知,科举抡才,是朝廷根基之事,为天下士民瞩目。

一旦掀起科举舞弊之事,不管是舞弊之人,还是揭发之人,都会陷入风险叵测的风潮,这种事自然是有多远就躲多远。

孙守正在弹劾此之前,没有和他们事先通报,对他们来说是正中下怀,可藉此因由置身事外。

而且,经过上回弹劾贾政之事,孙守正这个低阶御史,开始进入他们视野。

经过多番观察,他们都知孙守相比其他御史,举止言行颇有不同,不是那种信口开河之人。

此人虽恪守礼道,但处事清正严谨,他敢当庭奏报舞弊大案,必定是抓到实证,真有其事。

既然是这样,周显扬丶刘宇清等愈发会静观其变,不会轻易涉足卷入。

朝堂之中,像周显扬丶刘宇清这等想法的朝臣,并不在少数。

他们都知孙守正为今科春闱同考官,其人参与春闱之事,自然十分了解内情。

举子吴梁便是他本房上榜举子,如果不是真有其事,他绝对不会拆自家台面。

因此,孙守正弹劾话音刚落,片刻之间,朝堂上许多心思敏锐的官员,心中都有些笃定,徐亮雄舞弊之举,多半真有其事!

所有官员的目光都看向徐亮雄……

站在列班最前头的王士伦和陈默,看着同为本次春闱主考官的徐亮雄,目光流露震惊丶迷惑丶以及渐渐泛起的清冷……

……

此时的徐亮雄面色惨白,如遭霹雳,他做梦都想不到,竟被人当庭弹劾科举鬻题舞弊!

今科春闱大比,风波迭起,黄宏沧在会试入场前日,突然遇害中毒,他才能因缘际会,意外继任春闱主考官。

这本来是意外之喜,如今却变成天降之祸。

沾惹上科举舞弊之事,他要是自辩不清,只怕顷刻之间,就要身败名裂,仕途尽毁,万劫不复!

他心中泛起从未有过的寒意,甚至感觉身边同列的户部同僚,都有意识退开几步,仿若避之不及。

他脚步踉跄的走出列班,快步跪倒龙座玉阶梯之下。

微颤的喊道:「圣上,臣蒙受皇恩,点为会试主考,惟愿肝脑涂地,铮心以赴皇事,从无半点逾矩,更不敢有舞弊之举。

孙守正丧德妄言,信口开河,构陷微臣,臣冤枉啊,万请圣上明鉴!」

龙座上的嘉昭帝面色阴冷,目光之中怒意横生。

方才孙孙守正的弹劾,事先毫无预兆,也让嘉昭帝十分惊诧。

但是,周显扬丶刘宇清等朝臣能想到的道理,嘉昭帝这等深于谋略之人,如何会想不到其中关窍。

此刻,他对徐亮雄神情激动的控述自辩,恍若不见,只是看着身形挺直,站于列班末尾的孙守正。

说道:「呈上奏本!」

……

孙守正双手高举奏本,因他官职低微,站官员列班的末尾,离玉阶龙座距离较远。

他几乎走过整个大殿,成为满朝官员瞩目的焦点

虽因圣驾礼数,他一直低着头,但腰杆挺直,步履沉稳,散发孤注一掷的刚烈,令所有官心中凛然!

他走了片刻才到玉阶之下,郭霖接过奏本转呈嘉昭帝。

嘉昭帝展开奏本,那上面详细叙述萧家书铺之事,吴梁与徐亮雄隐晦关联,吴梁策论紧扣《退思记》主旨……

诸般事由叙述详尽,触目惊心,其中虽然有些揣测之言,但以嘉昭帝的智慧,肯定奏本上十之七八,必有其事!

他看着跪在玉阶之下的徐亮雄,眼中厉芒闪动,已隐隐透出栗然杀机……

朝廷治平天下,需贤才为其臂助,科举选贤,社稷之事,科举舞弊,历来为君王痛恨。

殿试贡士,天子门生,竟然是通过舞弊之举,蒙混过关的假货,无异于愚弄天听,君王奇耻大辱!

嘉昭帝语声冰冷,说道:「科举抡才,国之大事,今有臣工举报舞弊之举,绝不可置若罔闻,以免天下士人寒心。

徐亮雄,你有何话说!」

因为事发突然,徐亮雄此时还脑子发懵,且孙守正虽当堂弹劾舞弊,但并没有详说细节,只提到诸事都录于奏本之中。

所以徐亮雄即便想反驳自贬,都有些无从下手,口中只是对嘉昭帝高喊冤枉,圣上明鉴之类套话,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嘉昭帝冷冷说道:「

此事由推事院院事周君兴稽查,大理寺卿韦观繇派干员协查,一旦查得实证,交三法司审讯,舞弊涉案之人,依法严办!

礼部尚书郭佑昌,封存殿试评卷榜单,待舞弊之事查明真相,相机定夺,另行昭告。

另依都察院弹劾奏章所言,覆核徐亮雄所出拟题与会试制题,是否真有鬻题之嫌。」

既然殿试贡士之中,有人靠舞弊进阶,原先排定的殿试榜单,自然令人质疑,封存延后难以避免。

皇帝的声音带着吞噬人心的威严,在大殿之中盘旋不散,令人不寒而栗。

郭佑昌丶韦观繇丶周君兴各自出班接旨。

朝堂上群臣皆看向徐亮雄,心中都是同样想法,这位户部正三品左侍郎,只怕难以翻身了。

跪在玉阶之前的徐亮雄,听到嘉昭帝口谕指派,只觉浑身冰冷……

他还想出言自辩,只听到头顶御座之上,传来皇帝冰冷的声音:「退朝!」

……

随着嘉昭帝离开,群臣列班退出大殿,徐亮雄身如筛糠,依旧跪在玉阶之下。

经过他身边的官员,似乎看不到他的存在,更无人上前安慰言语,昔日正三品户部大员,仿佛顷刻被所有人遗弃。

吏部尚书陈默看了眼失魂落魄的徐亮雄,垂下眼帘,微佝偻着背缓步离开大殿。

跟在他身后的王士伦看着徐亮雄,心底微微叹息,想到昨夜午门之前,陈默对徐亮雄的评价:急功浮躁,失之宏正,不足为谋。

必定是徐亮雄在会试期间,言行出现轻忽之举,失之错漏,被人抓住痛脚,他如真的无缺无漏,大概不会有今日之事……

……

周君兴和韦观繇例行公事,交流几句公务,各行其是,各自离开。

他快要走出大殿时,回头看了眼依然跪坐的徐亮雄,嘴角露出阴沉笑意。

他是整个朝堂之中,唯一知道事情全部真相之人,操控因果的快感,让他十分沉醉。

原本他想当堂禀奏舞弊之事,他也曾权衡其中利弊,虽然此举能为推事院夺取全功。

但他一旦上奏,就必须用到周严的诉状供词,以他和周严的特殊关系,他自己难免会牵连上嫌疑,其中风险未为可知。

因周严和他同出一门,是他的远房族侄,只要周严上到台前,这种关系很难瞒住别人。

但他没有想到,正当他孤注一掷当庭奏报,御史孙守正捷足先登,先他揭开舞弊大案。

不仅为他承担巨大风潮和压力,更让他及时中断上奏,使他处于更有利态势。

事情最终发展,也按他事先预想,嘉昭帝将此案交推事院稽查,正中他的下怀。

只要推事院将此案昭告稽查,周严作为今科落榜举子,出于义愤,举告舞弊之事,就变得顺理成章。

他和周严的特殊关系,自然也就会尽可能被淡化……

从那本蓝皮册子出现之始,他就在此事上下功夫,推事院之名,必将因此案,再次枭然于朝野!

如今他唯一需要考虑之事,嘉昭帝让大理寺协办此案,推事院如此在其中完全掌握主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