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643章 皇榜隐雠隙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3章 皇榜隐雠隙

簡繁轉換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0 10:39:5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神京,推事院官衙,周君兴官廨。

周君兴听郑英权提到周严,心中猛然一跳。

当日他的族侄周严入京赶考,因为贪慕他的权势,几次上门拜会,原先周君兴并不当回事。

但是一次无意间谈话,周严说起拜谒春闱待选官员之事,那时周君兴正翻查蓝皮册子失利。

他听了周严之言,心中便动了心思,将这族侄当做考生中的耳目,并加以笼络,不仅将他接入别苑居住,还让儿子周子安予以关照。

周子安与周严几次饮酒,听周严酒后曾说起吴梁丶林兆和之事,他便随口转告父亲,当时不过是无心之举。

周君兴父子都没想到,随着事情离奇发展,周严最终居然发挥大用……

周君兴最终设下圈套,用美酒女色让周严落入彀中,又给吴梁设下圈套,并决定用周严举告诉状,引动会试舞弊大案。

没想到临到早朝之时,都察院御史孙守正却早他一步,当庭弹劾揭开舞弊大案。

这也使得周君兴处于更有利形势,免去他冒险将周严推到人前,给自己带来牵联和隐患。

在孙守正的弹劾奏本之前,周严的诉状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没有的周严的举告,吴梁也难逃牢狱。

所以,舞弊大案日渐嚣然,很多人都忽视了周严的存在。

等到后来七十三名举子联名举告科举之事,泥沙俱下之状态,周严就更加不被人关注。

而这种态势,也正中周君兴下怀,能让他和舞弊案的牵连风险,最大限度的化于无形。

但是吴梁自尽,使得林兆和得以脱罪,大理寺正杨宏斌缜密老道,注意到林兆和连累入狱,源于举子周严的举告诉状。

周君兴心中暗自生出警惕……

郑英权继续说道:「杨宏斌调用周严的述状,仔细阅读推敲,并以整理案情为由,询问下官当日举告之事。

好在周严在述状之中,只是因林兆和与吴梁关系紧密,怀疑林兆和涉嫌舞弊,并不是实证举告,所以周严的述状并没留下把柄。

杨宏斌曾想提审周严,属下估计他似乎有所察觉,但并无实据,所以想寻找其中破绽。

但因林兆和无罪开释,徐亮雄认供画押,此案已可结案,杨宏斌多半心有顾忌,所以此事被暂时搁置。

不过,大人一向得圣上器重,前番神京数次大案,圣上都倚重大人侦缉办理,此举对三法司职权有所逾越。

大理寺对我们推事院可没有好感,属下担心科举舞弊案了结后,大理寺会不会追溯源头,旧事重提。

借周严之事,寻我们推事院的错处,以此削弱大人的圣眷,大人不可不防。」

周君兴神色阴沉,说道:「英权所言有理,朝廷各官衙之间,一向都是此消彼长,我们风光,自然要有人倒霉。

但是周严举告诉状,并无什麽错漏,吴梁丶徐亮雄都罪名已定,足以说明诉状上皆非妄言。

况且,前方落地举子大举离京,引动城内风潮,周严也已离京返乡,杨宏斌想生事,也已不得便利……」

郑英权一听此话,心中有些诧异,按周君兴的说法,周严几日前就已离开神京。

如今舞弊大案虽已大致落定,但毕竟还未审结昭告。

按照司刑常理,周严作为本案相关之人,案情未完结之前,不得离开神京,便于随时传讯。

但随舞弊案中途激变,吴梁身亡,徐亮雄认罪,都察院孙守正为首功,周严已不算要紧证人,无人监察动向,也在情理之中。

但大人既然知晓他离京,为何没有阻拦,而是任他走脱……

当初事发早朝的前一日,周君兴便交代正英权,布置缉拿吴梁一事,也恰恰在那日上午,周严入推事院举告。

郑英权在推事院这等阴森官衙多年,他可不会相信什麽无巧不成书。

但是他能在推事院立足多年,安然无事,还能被周君兴视为心腹。

就是因为他进度有据,不该知道的事情,他从不去过问,更不会有意刺探,这是他的自保之道。

而且眼下舞弊大案已落帷幕,有些私隐更没有知道的必要,否则牵连过深,反受其害。

至于周严是否真的已离开神京,杨宏斌是否会紧抓此事不放,都跟他郑英权没什麽关系,更不会轻易去招惹牵扯……

……

神京,大理寺官衙。

守门的两位差役,看到大理寺正杨宏斌走出衙门,连忙躬身行礼。

杨宏斌身后跟着两个抬着滑竿的仆从,上面坐着刑伤未愈的林兆和。

自从吴梁自尽身亡,大理寺卿韦观繇入宫急报,贾琮见机出言开脱,身陷囹圄的林兆和,终于等到了转机。

回想圣上对林兆和异常关注,又鉴于林兆和会榜第三的名望,事后韦观繇和杨宏斌推测根由,圣上必定点了此人入一甲。

否则林兆和牵扯舞弊大案,圣上不会如此惊诧恼怒。

而韦观繇转述当日贾琮殿上之言,杨宏斌也觉得极其中肯有理。

两位大理寺主办此案的官员,都是智慧明达之人,当今圣上的这种反应,足够他们在此事上达成共识,该怎麽处理已很明晰。

韦观繇为了力求稳妥,又亲自对林兆和做了几次盘问,笔录画押之后,又让杨宏斌带人搜查林兆和住处,以确定无虞。

今日一早,韦观繇亲自签署公文,将林兆和无罪开释,并通知家属来接回。

杨宏斌做了大理寺正,亲自将林兆和送出官衙,可算对其足够礼遇。

杨宏斌之所以会这样做,不仅是他曾得贾琮之托。

更是他参与案情审理,目睹林兆和酷刑下宁死不屈,吴梁不愿污证自尽而亡,心中自有一番是非忠奸,需要予以明示。

当林兆和的滑竿在杨宏斌陪同下,走出官衙的那一刻,已引起不少路人关注。

杨宏斌亲自送林兆和开释,也是以大理寺官衙之名,向世人彰显林兆和清白,自然也为以向当今圣上有所展示和交代……

其中更要紧一桩原因,林兆和已不单是一名涉嫌贡士,更是大理寺和推事院角力的重要砝码。

推事院构陷林兆和会试舞弊,主犯吴梁不堪逼供自尽,两相比较之下,大理寺明察秋毫,抽丝剥茧,为林兆和洗脱冤屈。

天下士民,朝廷百官,众目睽睽,谁忠谁奸,谁为司法正溯,谁为酷吏浊流,才可昭然若揭!

……

当林兆和的滑竿被抬出大理寺衙门的一刻,他苍白而沉静的脸上,明显浮出如释重负的神情。

对身边的杨宏斌抱拳说道:「自兆和囹圄之时,多亏大人明察秋毫,从中斡旋,不然我已死在酷刑之下,也等不到今日。」

杨宏斌微微一笑,说道:「本官只是尽职尽责罢了,当初吴梁自尽,寺卿大人察觉案情蹊跷,入宫奏请圣意,为你周旋。

正巧遇上威远伯入宫面君,威远伯与你有同年之谊,列榜之荣,当殿向圣上剖析疑点,为你开脱。

圣上和寺卿大人皆深以为然,众因交合,你的案子才有了转机。」

林兆和神情凝重,说道:「兆和何德何能,竟得到三位大人眷顾,死里逃生,洗清冤情,大恩大德,永铭在心!」

转而说道:「大人,兆和有一事相求,如今吴梁已亡,人死罪消。

我想给他起一场法事,妥善照顾棺木,等到今冬之时,将他灵柩送回故里,入土为安,以尽同窗之情。」

杨宏斌叹道:「吴梁虽然行止失矩,取巧功名,闯下大祸,但他不愿诬证,自尽而亡,心有善念,胸藏血勇,很是可敬。

他的棺木停放在城东义庄,我会禀告寺卿大人,出具公文,让你来处置他的遗骸。」

林兆和神情激荡,抱拳说道:「多谢大人成全。」

杨宏斌又说道:「会试舞弊案即将落地,朝廷很快会重开殿试皇榜。

此案涉及舞弊的九名贡士,证供确凿,按律要革除功名,永不入仕,令人唏嘘……

你已洗清冤情,榜上功名却少不了你,也算不幸之中大幸。」

林兆和微微苦笑,说道:「兆和名声已被推事院所污,即便取得功名,也难有作为了。」

杨宏斌听了心中叹息,因为林兆和的话没错,虽然林兆和在三法司洗清嫌疑。

但被推事院和大理寺关押,并受过严刑审讯的贡士,在世人眼里已如同泥沙俱下,难分清浑。

那些落地举子的嫉妒之心,又会因此散播什麽话语,正所谓人言可畏。

入仕之人,最要紧的就是清名令誉,旁人不会管你到底是否清白,他们只在乎你是否名声有污。

杨宏斌说道:「人生在世,跌宕波折,总是难免,林解元也不可气馁。

你那位同年威远伯,当年不过贾家求存艰难的庶子,如今不也名动天下,成为贾家两府之主。

世上胜负成败,在天亦在人。」

林兆和听了此言,口中喃喃自语:「在天亦在人……」

此时,有差役来向杨宏斌传话,寺卿大人有要事相商。

杨宏斌想到舞弊案人犯证供齐备,大理寺卿韦观繇即将入宫奏报,想来是入宫之前,要与自己磋商细节之处。

杨宏斌和林兆和告辞,便急匆匆返回官衙。

林兆和的滑竿被抬下大理寺衙门口石阶,他回头看了眼杨宏斌离去的背影,眼神中若有所思……

……

大周宫城,乾阳殿。

大理寺卿韦观繇躬身侍立,御案之后的嘉昭帝,正在仔细浏览大理寺文牍。

这些案牍涉及人员,既包括会试舞弊案主犯丶从犯,也包括贪污入罪丶问询返归等一众春闱官员。

案牍内容为人犯供述画押丶大理寺审定论断,三法司刑律量刑尺度,吏部对违矩官员处置意见等。

嘉昭帝看到徐亮雄的供状文牍,脸色冷硬阴沉,问道:「徐亮雄的量刑,依据为何?」

韦观繇听了嘉昭帝的问话,心中猛然一跳,此案所有供状判定,最难的就是徐亮雄的处置之法。

韦观繇数次入宫觐见,向嘉昭帝禀奏案情,就是为倾听皇帝圣意,把握裁定尺度。

此次舞弊大案,取巧舞弊的额举子,可以严惩不贷,贪污败兴的官员,可以绝不姑息。

这些举措能够导正士风丶澄清吏治,都可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和说辞。

唯独徐亮雄身为本届会试主考官,身份特殊,事关大周科举体面,颇有商榷之处。

舞弊案因主犯吴梁自尽,已陷入十分尴尬之境,朝廷百官,士人庶民,疑虑丛生,议论纷纷。

如果徐亮雄坐实为蓄意舞弊,天下士民心中,大周科举败坏如此,朝廷威信颜面将荡然无存。

一向勤政治国颇有自矜的嘉昭帝,绝对无法容忍这等狼狈境况。

而大理寺最终取证审定,徐亮雄所犯为失职泄题之过,并不是蓄意舞弊之罪。

两者虽都是科举论罪,但其中罪责轻重,相差甚远。

只有判定徐亮雄虽为科举渎职,却为无心之过,才能给朝廷科举清正,保住最后一丝体面。

将科举舞弊案尽快尘埃落地,重拿轻放,让人快些遗忘,稳定朝局民心,才是嘉昭帝想要的结果。

韦观繇依照皇帝圣意,私下和吏部丶刑部等主官商议推敲,入宫奏报之前,又和熟悉案情的杨宏斌推敲细节。

最终定下徐亮雄处置方案,撤职贬官,远迁云贵为七品县令。

徐亮雄毕竟不是普通官员,而是正三品高官,这等处置对他已无异灭顶之灾。

官场之人,谁也不敢保证,来日自己也会仕途跌宕,落魄难堪。

所以,官员只要不是滔天死罪,三法司处置之法,多少都会留些馀地,于人于己留些后路体面。

按照韦观繇的观感,处置已足够严厉……

但是嘉昭帝会有此问,说明皇帝觉得这还不够!

……

韦观繇回道:「启禀圣上,此判定之法,印证徐亮雄怠职泄题,而非蓄意舞弊。

保其官身,即为保留科举清名,为天下士人留科举向慕之心。」

嘉昭帝神情沉郁,说道:「韦卿判案主旨没错,徐亮雄渎职泄题,扰乱科举抡才,其罪难赦,他不配为官。

朕不取他性命,已经是格外开恩,即便是七品县令,也是朝廷公器,不授妄为之人。

朕意已决,贬徐亮雄为户部八品照磨,即日致仕,三日内逐出神京,永不启用。

涉案舞弊的九名贡士,交礼部革除功名,杖刑五十,永不入仕。

其馀涉案春闱官员,依三法司刑罚与吏部官员考绩,依律处置,不可姑息……」

韦观繇听了嘉昭帝口谕,心中不由凛然生寒。

皇帝对于舞弊贡士和违规官员,处置之法都在意料之中。

但对于徐亮雄的处置,实在是森严到极点。

按照大理寺处置之法,徐亮雄被云贵偏远之地,为七品县令,虽保住官身,实际已毁了此人。

圣上对此次科举舞弊,深恶痛绝,只要圣上在世一日,他都不可能得以启用。

圣上不过四十出头,或有二十年君临之荣,徐亮雄在云贵这等莽荒之地,只怕熬过十年都是问题。

可是即便如此,圣上还认为对其论判太轻。

正三品降至七品尚不可,须降为八品低位,而且不是外任,而是降为本衙八品照磨。

八品照磨是户部照磨司管理文牍的小官,与其称之为官,其实和小吏并无区别。

堂堂正三品左侍郎,一夜之间沦为本衙文书小吏,如何面对同僚和世人。

其中惩戒羞辱之重,对于一个为官者来说,还不如判斩立决来得痛快。

但是圣心惩戒还不仅如此,徐亮雄即便降为八品照磨,也没有继续为官的机会。

而是即日致仕,三日内逐出神京……

而且对徐亮雄的口谕之中,还有永不启用四个字,就是说即便是新君继位,徐亮雄也永不翻身。

韦观繇也身为正三品高官,设身处地,如沦落这等境况,该当如何,他不敢往下想,只觉背心一阵阵冰凉。

嘉昭帝看了一眼韦观繇,幽幽说道:「徐亮雄也曾是科场骄子,才华横溢,跻身部衙高官,才略不俗。

不是朕心狠,而是不敢轻忽对待,科举不靖,社稷不稳,不管是官员还是举子,朕要警示后来者,逾越雷池,万劫不复!」

韦观繇神情凝重,躬身回道:「臣谨遵圣谕。」

嘉昭帝命郭霖传召翰林侍诏,按方才口谕拟定中旨,传谕内外,以儆效尤。

又就刑判文牍细节,做了些许交代,韦观繇领旨拜辞之后,出宫处置科举舞弊案后续之事。

……

等到韦观繇离宫之后,嘉昭帝命郭霖取来殿试皇榜誊录,这份皇榜自舞弊案爆出后,已由礼部封存多日。

嘉昭帝的目光看向一甲之列,目光有些复杂。

他思索片刻,说道:「郭霖,传朕口谕,科举舞弊案已落定,春闱皇榜需重启昭告。

命内阁大学士王士伦丶吏部尚书陈默丶礼部尚书郭佑昌,即刻入宫觐见,商议殿试三甲点选之事……」(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