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685章 良宵知情心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85章 良宵知情心

簡繁轉換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23:42:2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伯爵府,迎春院。

贾琮看到画中主宴亲王左侧首位官员,样貌依稀就是老师柳静庵。

虽画中人比如今柳静庵年轻许多,形容清正端严,气度沉稳儒雅,透着在任官员的干练之气。

但贾敏的画笔颇为传神,画中人不管是五官形貌,还是神态气韵,都和柳静安一般无二,让人一目了然。

黛玉回道:「三哥哥没看错,这位就是静庵公,当年他官拜礼部大宗伯,还是那次春闱的主考官。」

她又笑道:「要论科场辈份,静庵公还是我父亲的座师,要按这里来论,父亲和三哥哥居然也算同门。

三哥哥拜的好师傅,你的辈分可有些吓人,失敬失敬,嘻嘻……」

贾琮笑道:「这有什麽奇怪的,我每次去老师家小住,家里一堆比我年纪大的师侄。

我自小和柳璧就是至交,但只要我去柳宅走动,他便会找理由躲出去,只会在外头和我见面。

因为当着老师的面,他就必须叫我小师叔,他觉得太过没脸,所以能躲就躲,哈哈……

好在他如今去了金陵为官,倒是少了这份尴尬。」

贾琮又笑道:「其实这也不算什麽,大家各论各的就好,妹妹以后可不要躲着我,我不用你叫我小师叔的。」

黛玉被他逗得笑出声,在他手臂上轻轻打了一下。

一旁探春也在仔细瞧画,指着穿绛红五爪龙袍那人,问道:「这个主宴之人,不知是哪位王爷?」

贾琮目光也看向画中,依照此人的年纪,且穿着亲王龙袍,多半是当今圣上同辈之人。

画作落款有永安二十一年字样,就是林如海那届春闱的年份。

主宴这位王爷极可能是永安帝的皇子,只有这样的皇子身份,才合适代表永安帝主持恩荣宴。

但这位主宴王爷样貌气度出众,不是当年潜邸齐王的当今圣上,也不是贾琮见过面的忠顺亲王。

对他来说这是十分陌生的脸孔,如果此人当年是一位亲王,不该如此默默无闻。

黛玉听了探春的话,随口说道:「我小时看到这幅画,他穿着绛红龙袍,觉得十分威风好看,心里有些羡慕。

我问过我娘这是何人,我娘说他是上皇第三子,爵封吴王,我还想问其他,我娘就不愿理我了。

我因为实在好奇,有一次和父亲询问红袍王爷的来历,父亲一向宠我,可是那次却脸色难看。

还训斥我小孩子不懂事,什麽事都瞎打听,因为很少被父亲教训,这事现在还记得。

不过那时我还年幼,小孩子哪有什麽长性,转头就淡忘这事,以后也不敢再问。」

……

贾琮听了这话,心中微微一跳,吴王这个称号,他在金陵侦缉杜衡鑫案件,曾经多次听到过。

当年杜衡鑫身为金陵杜家子弟,不知因为何种缘故,竟举报自家家主杜衡昌勾结隐门,意图谋乱。

金陵杜家因此被满门诛灭,杜衡鑫用家族的覆灭,换来自身仕途曙光。

他不仅投入潜邸齐王麾下,还跟随齐王返回神京,之后便发生吴王之乱。

神京因此大变,许多文武官员受到牵连,轻者罢官贬斥,中者流配边地,重者满门绝灭。

但贾琮在金陵接触的信息有限,也没遇到知晓当年变故之人,所以对这件事了解仅此而已。

但他想到如贾政丶柳静庵等长辈,多半会知道当年吴王之乱的典故。

但他在和这些长辈接触之中,也敏锐觉察到此事的怪异,

贾政一向对他器重,对他的举业才华十分赞赏,平日得了空闲,叔侄两人常在书房闲谈。

两人话题散漫随意,神京典故,士林轶事,家族往事,几乎无所不谈。

但贾政从未提起当年吴王,甚至连王族中人,都绝口没有提过。

这或许是世家子弟从小受教,无形之中形成某种言谈忌讳。

……

但老师柳静庵的态度,却让贾琮生出更多疑惑。

他多年受柳静庵授业教诲,老人对他期望极高,对他视同己出。

不仅将举业学识倾囊相授,更懂得循循善诱,常为他剖析朝局,点评人物,给他开拓思路,拓展眼界。

师徒两人书房闭门,畅谈时局朝政,除当今上皇和嘉昭帝因尊者之讳,柳静庵不会轻易触及。

如今朝堂上重要官员,皇室亲贵,柳静庵都会言及,皆有精当点评,让贾琮获益匪浅。

贾琮为官数年,但凡面临官场之事,皆能游刃有馀,荣保自身,不沾片叶,皆因柳静庵教诲之功。

如嘉昭帝丶郭佑昌丶史鼎等和贾琮多有接触之人,深知他那种超乎年龄的沉稳老辣。

他们心中都会断言,贾琮不过是老狐狸教出的小狐狸……

……

但这些年以来,柳静庵提过朝堂所有各部主官。

连当今赵王丶宁王等皇子,康顺王丶忠顺王等几位亲王都有谈及。

但唯独从来没提过这位吴王,就好像此人并不存在一般,贾琮如今细想此事,更深感其中古怪。

能被委派主持进士恩荣宴的皇子,都是很受皇帝器重的人物。

即便当时潜邸齐王的当今圣上,都没有获得这种殊荣,可见当年吴王在太上皇心中分量。

老师柳静庵当年和吴王一起主持恩荣宴,两人的关系必定十分熟络。

即便后来吴王坏了事,柳静庵教授晚年得意子弟,授业解惑,以古鉴今,也不该对这人只字不提。

所以,不管出于哪种原因,贾琮心中都能笃定,老师是在刻意回避此人,不在自己面前提起半句。

……

如今,他听黛玉无意说起,她小时见到画中吴王,风姿衣履鲜亮夺目,曾经好奇询问父母。

即便她是父母掌上明珠,日常极得宠爱,贾敏还会语焉不详,林如海甚至变色发怒。

似乎在老一辈人心中,吴王就是一个禁忌话题,人人心有忌惮,个个不愿触及。

难道这种隐晦的态度,只是因为当年神京大乱,吴王事涉谋逆?

事情好像是这样,但好像又不是这样。

因为吴王事发之后,如日中天的太上皇突然退位,从此隐居深宫,当今圣上登上帝位。

从金陵到神京,一系列重大变故,似乎并无联系,又似乎暗有纠葛,不管怎麽去分辨,都显得扑朔迷离。

按着贾琮知道的鳞爪信息,前任金陵都指挥使杜衡鑫,便是揭开昔年事件的关键。

甚至嘉昭帝对此人格外慎重,让心腹内侍郭霖千里下金陵,监查杜衡鑫入罪之事,还要秘押回京独审。

可最终事情出现变故,自己从水路将杜衡鑫擒获,他却在锦衣卫押送途中,被人击杀于闹市……

……

整件事头绪纷乱,即便以贾琮的缜密,由于所知有限,其中太多隐晦忌惮,一时难以理清。

但他却能感觉出整件事脉络之中,隐约有几种不同力量在纠葛搏杀。

这种争斗不止发生在当下,似乎许久之前就已开始……

即便贾琮有探究事由的好奇,但仅限于此,他并没有追根究底的打算。

因这件事追溯极深,似乎和他没有半点关系,即便柳静庵丶林如海等前辈都讳莫如深,不愿触及。

他似乎没有什麽理由,主动探究根由,甚至沾惹上难以预想的麻烦。

迎春等姊妹都被贾敏这份旧作吸引,画中精湛的描摹,荣盛的场面,绚丽的色彩,都让她们议论赞叹。

即便以黛玉对贾琮关注,因不知贾琮在金陵的遭遇,也没想到这幅旧画,会勾起贾琮心中如潮思绪。

……

因甄家私银之事得以平息,贾琮提前返回府中,倒也偷得半日清闲。

他将旧画之事暂且放下,只和姊妹们闲聊说笑。

满室残冰消夏暑,玉颜裙香映时光。

等到日头微微西落,迎春让人在院子摆了晚饭,让贾琮吃过再回自己院里。

众人团团坐了一桌,一边用餐又各自说些闲话,笑语盈盈,其乐融融。

等到用过晚餐,天色已昏暗,贾琮和姊妹们饮茶消食,探春便起身要走。

迎春说道:「三妹妹,时辰还早着,再坐坐等下大家一起散了。」

探春笑道:「我许久没回东路院,明日老爷休沐,我打算过去住两天,陪老爷说说话,现回去收拾东西。」

迎春笑道:「这倒是正事,你回去住几日,记得打发丫鬟来回,我好安排车马接你回来。」

自从贾政迁居东路院,虽有庶子贾环丶长孙贾兰跟随迁居。

但贾环日常追鸡撵狗,游手好闲,顽劣胡闹,时常惹贾政生气。

长孙贾兰虽乖巧,但李纨管教儿子甚严。

她目睹宝玉的纨絝懒惰,贾琮的风光上进,可是让李纨触目惊心。

或许是担心王夫人教坏儿子,更不想放儿子缰绳,让他跟贾环这叔叔胡闹,免得小小年纪就被带歪。

所以,贾兰日常被她拘在屋中读书,除了该有的家门礼数,也不常在祖父母跟前走动。

原本贾珠早逝,宝玉便是贾政膝下居长,在寻常人家该是孝敬父母,顶门立户人物。

偏生贾母极其溺爱,王夫人别有心思,皆不愿宝玉定居东路院。

宝玉惧怕贾政,唯恐躲避不及,又嫌弃东路院寡淡,不像西府容易亲近家中姊妹,一直都栈恋正府不去。

贾政也算是儿孙满堂,可如今将过半百,家事变迁,膝下竟落得无承欢之快,说来也是唏嘘。

探春心思精明大气,将这些都看在眼中。

宝玉已长居西府,自己又落居东府,外人看了未免不妥,自己心中也过意不去。

虽心中舍不得贾琮和家中姊妹,却想过就此搬回东路院了事。

但贾政知女儿庶出,如今二房已为偏支,将来婚嫁根底更加单薄。

为之算计长远,宁可女儿多在东府,将来能像迎春那样,得贾琮扶助抬举身份,也能落得体面归宿。

探春感念父亲一番苦心,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回东路院住些日子。

一是能尽些父母孝道,二便是管教纨絝的幼弟……

贾琮和迎春知道探春这番心思,对这位三妹妹更加怜惜,男儿纨絝不当事,却要姑娘家操心家事孝道。

每次她回东路院小住,贾琮和迎春掐算时间接她回来。

……

探春正要出门,黛玉笑道:「三妹妹都走了,今日不如先散了,明日早些过来说话。」

众人都觉得有理,贾琮便送黛玉丶宝钗丶探春出门。

此时,晚霞低垂,天光昏暗,空气中还有未消尽的温热,但夜风却已习习,很快将残存的暑气鼓荡殆尽。

贾琮伴着身边娇俏如花的三人,走在园中青石小道,晚风旖旎,蕴含女儿家的怡人芬芳,令人陶醉。

宝钗说道:「那甄家和我们家一样,也是金陵几辈子世家大族。

我听我妈说过,他家虽没世传爵位,但祖上也是开国之臣,家中有体仁院总裁的世传官职,

甄家这些年因在江南行商巨富,得了金陵甄半城的雅号,也算是家底浑厚之门。

即便这样的门第,看着是何等荣华富贵,如今不过因他家大房公子做了错事,说败落也就败落了。

可见一家一户兴旺,需要几辈子人辛苦,但要是毁家灭业,不过是旦夕之间,想想真是可怕。」

探春说道:「宝姐姐说的很在理,子弟不上进争气,家业便会累如危卵,倾覆不过朝夕之内。

好在我们家有三哥哥顶门立户,如今家业兴盛,再大的风浪也不用害怕,想来却比甄家走运太多。

探春转而有些气馁,说道:「二哥哥虽不爱读书,好在他虽有些荒废,也都是家宅之内。

寻常都不会出去闹,也不用担心惹上外面的事……」

宝钗听了探春的话,心中不免有些触动,想到探春有个兄弟宝玉,是个让人头疼的。

自己岂不也有个让人操心的哥哥,相比宝玉只在内宅厮混,自己哥哥在家一时都坐不住。

每日都出去呼朋唤友,厮混招摇,当初在金陵就是闹出人命,才会举家迁居神京回避。

如今哥哥薛蟠行事粗疏,依旧没多少长进,自己和母亲也是每日提心吊胆,生怕他又闹出事情。

宝钗想到这里,不免羡慕探春有贾琮这等堂兄,他们兄妹一贯亲近相护,探春一辈子都多个倚仗靠山。

但转而又想到,探春妹妹可不值得羡慕,琮兄弟真成了自己堂兄,自己可真不知怎麽办……

贾琮送了探春回院子,因为路途远近,他和黛玉又送宝钗到两府通道小门,最后贾琮才送黛玉回院子。

……

此时,夜幕降临,天宇幽蓝,银星万点,明灭不定。

贾琮和黛玉并肩走在园中小道上,步履合一,夜风脉脉,暗香盈盈,让人心旷神怡。

黛玉话语清脆,问道:「三哥哥,金陵甄家送银入京,这等事情必定要瞒着人做。

你怎麽消息这等灵通,千里迢迢的就提前得知,还特地赶回府中拦阻。

要是我没猜错的话,必定是甄三姑娘得知家中之事,千里迢迢给三哥哥通风报信。」

贾琮听了这话,一时有些语塞,想来方才在迎春院里,他说起甄家送银之事,一时都无人问这个问题。

或者史湘云性格直爽舒朗,在这上头少几分敏感。

但以探春之精明,迎春之细密,宝钗之聪慧,她们未必没想过其中缘由。

自己对甄家所行隐秘之事,能这般未卜先知,她们多半会想到甄芳青身上。

但迎春是自己长姐,探春是自己堂妹,不会在乎自己和别的女子牵扯。

宝钗和黛玉丶探春等相比,亲缘上和自己远了许多,自然也不好意思说破。

清凉的夜风之中,黛玉语声轻盈,带着戳破贾琮的得意和调皮。

「甄姑娘对你可真不错,自家的金银财宝都不要,千里迢迢也要报信护着你。」

「这麽好看的姑娘,还这麽稀罕你,三哥哥是不是心里特别得意。」

「甄姑娘是挺好看,不过妹妹生的更好看。」

「哼,这话你张口就来,说过好多次,也不知有没对别人也说过,你可哄不了我。」

「好妹妹,女儿家不用怎麽聪明吧,什麽事都一猜就中,太不好玩了,那多累心。」

黛玉笑道:「那可不行的,要是我不够聪明,岂不是被你轻易哄骗了去。」

「其实有人向着你,我也是乐意的,至少三哥哥不会吃亏,家里也不会遭事儿。」

「她要向着你,我才懒得管,但三哥哥要向着我,却是要管的。」

「不管怎麽说,家中姊妹,从小一起,情同手足,总该比别人亲些。」

贾琮觉得黛玉这话有些耳熟,突然有所悟,不由自主一笑。

伸手握住黛玉柔滑的小手,笑道:「姑娘家这麽多小心思,也不嫌累,我想哄骗你可没这本事。」

黛玉心中大羞,忙不迭的要抽回小手。

嗔怪道:「还在园子里呢,谁和你拉拉扯扯,让人看到算什麽意思。」

她用了些力气,只是贾琮手上拽得牢固。

她见夜幕之下,园子里静悄悄,少有人走动,只好由着他。

两人都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一时之间也不说话。

过了稍许之后,黛玉又问道:「三哥哥,甄家都冒着风险往外运银子,可见家事危急,真要出大事。

甄姑娘如今正好返回金陵,她一个姑娘家会不会跟着遭罪……」

贾琮听的话语惴惴,隐含一丝担忧,心中有些暖意,将手中纤细柔滑的手掌,握得更紧一些。

说道:「今日送信之人,是甄姑娘的心腹小厮,他说甄姑娘南下至姑苏,便暂时安顿,并没有进入金陵。

她人在姑苏,却能知金陵之事,还及时向我传信,说明她早有防范,她不会吃亏的……」(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