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前朝的钱买当朝的东西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一百三十九章 前朝的钱买当朝的东西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这一夜,句容不平静。

衙役辛苦,踩着星光便奔赴各地。这也就是养廉银收了人心,否则,没几个衙役会“加班”办事。

八位钻了被窝的耆老被喊了出来,到了县衙话,孝顺子孙想在县衙门外候着,也被请了进去。

顾正臣拿着衙门的矿藏分布图,询问耆老最近一些年是否有新发现的矿藏。

县衙的这份矿藏分布图编于洪武二年,至今已有四年,有些矿藏并没有及时加注,而耆老对民间消息掌握较多。

耆老确实提供了一些新出现的矿藏,比如铁矿、煤矿、铜矿、石灰矿,煤矿、石灰矿这些要么就在人家旁边,要么就在山脚下,只有两处深入山里,但这里有猎户时常前往,山中还有人家,没听闻出过什么事。

“近几年,山林之中,可有怪异之事?”

顾正臣卷起图纸。

耆老周祥想起一件事,拐杖动了动,嗓音苍老地:“太爷,两年前砚山岭出现过一起阴兵过道,算不算怪事?”

“阴兵过道?”

顾正臣凝眸。

周祥点零头,回忆道:“记得是洪武四年元宵,砚山岭里的十几户百姓出山,至山外镇上过了个热闹元宵,夜间回去的时候,突然遇到了阴兵过道。据他们,有四百余阴兵戴着黑色的帽子,提着幽兰色的灯笼,一队队的人被绳索挂着,安静如鬼魅,从西向东而去。”

另一位耆老黄固连连点头,附和道:“这件事我也听闻过,当时轰动一时。”

“四百余人?”

顾正臣深吸了一口气。

失踪的矿工加上转移看护矿工的人,加起来至少有四百人!

洪武四年元宵,这个时间节点与武城山账册改变、大量调离矿工的时间接近。

难道,当年的阴兵过道,其实是矿工转移?

砚山岭,位于空青山西南方向,这也与空青山的山洞关联起来。

顾正臣拿出句容山川图,看着砚山岭的位置,当即喊来杨亮吩咐:“明日一早,所有衙役前往砚山岭。”

杨亮答应。

顾正臣笑呵呵地送走了耆老与耆老一家人,然后坐回二堂,安静地等待着。

一个时辰后,姚镇、王良、赵海楼进入二堂。

赵海楼对顾正臣禀告:“耆老离开之后不久,郭家派人接触了其中两位耆老,之后返回郭家后,再无动静。”

“我见郭六家有不少鸽子,这郭典家中就没人放鸽子?”

顾正臣喝着茶问。

赵海楼摇头,王良严肃地:“我们的人分散在各处,若真有鸽子飞出,应不会看不到,今夜星光并不算暗。”

顾正臣将茶碗放在一旁,摊开舆图看着:“如此来,砚山岭不是他们的死穴。当年的阴兵过道,定是他们在转移矿工,若这一点坐实,那这一批人此时应该尚在句容,否则他们不需要经过砚山岭。这里应该有些事是我们疏忽聊,将卷宗拿出来,我要挨个查看。”

“顾先生,自十八日晚出山,至当下已是两两夜,你不是在路途之上,就是在审案、翻阅卷宗,不曾好好休息一次,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赵海楼阻拦。

顾正臣揉了揉酸涩的肩膀,淡然一笑:“在清真观不是睡了会,莫要劝,我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被我忽视了,找到这样东西,便可结案。”

王良、赵海楼看着搏命架势的顾正臣,有些敬佩,也有些无奈。

敬佩的是此人虽是文官,但意志力之强,不是寻常人可比。无奈的是两人是粗人,无法帮助更多。

一头扎入卷宗之中,顾正臣重新梳理着整个案件,将每个场景具象化,串联起来,推演着当时的情景。

受益于诸多供词、账册与物证,整个事情的脉络已十分清晰。可即使如此,顾正臣依旧充满疑惑,总感觉错漏了什么。

彻夜未眠。

顾正臣依旧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奔赴各地的衙役纷纷返回,除了带回来阴兵过道、山中虎害等消息外,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疲倦的顾正臣换了便服,洗了把脸,带张培走出县衙。

经过桥,不远处就是热闹的菜市街。

屠夫支开肉铺,厚沉的大刀锋芒地切开肉。农夫坐在地上,指着新鲜的菠菜叫卖。

老奶奶提着一篮子鸡蛋,身旁还有个女孩在低声吆喝。

农夫商贩沿街摆摊,热闹得紧。

顾正臣看着烟火气的街,偏头看了一眼张培:“明日一早赵海楼、王良等人就要回金陵了,他们来句容一趟,为我办了诸多事,来回奔波,我因为公务事没认真招待过,今日不妨多买点菜与肉,好好招待一番。”

张培脸上浮现出笑意:“我还以为老爷沉入案件里出不来了,这几日当真令龋忧。”

顾正臣无奈地摇了摇头:“兴许是我太着急,只想着限期破案,好给陛下一个交代,不辜负皇恩。现在看来,只能将此案暂结,上书明其中疑点,希望可以争取一些时间。”

张培见顾正臣叹息,也清楚皇帝未必会给顾正臣这个时间。

买菜,买肉。

顾正臣走向一个农夫,俯身看着一个大冬瓜问:“这冬瓜什么价?”

农夫伸出一只手,张开四指:“这冬瓜足有十二斤,只要四文钱。”

顾正臣微微点零头,从怀中取出两枚铜钱,皆是折三钱,递给农夫。

农夫收起钱看了看,解开腰间的钱袋子,取出四枚铜钱递给顾正臣。

顾正臣掂拎手中的四枚铜钱,眉头微皱:“找两文钱,缘何找给四文,我可不想占你便宜。”

农夫见顾正臣年轻,又是个实在的,不由笑道:“一看公子很少买菜吧,这铜钱,两个铜板才值一文,四个铜板折两文,没错。”

“怎么会?”

顾正臣不相信,洪武通宝可没贬值过。

哪怕是日后发行了大明宝钞,宝钞都已经掉价到可以当厕纸的地步,洪武通宝依旧坚挺。

顾正臣手指一动,将手中的铜钱翻开,当看到“太平通宝”时顿时打了个激灵,抬起头看向农夫,沉声:“这是宋钱!”

“没错。”

农夫坦然。

顾正臣皱眉:“现在是大明王朝!”

农夫笑道:“这更没错。”

顾正臣拿起一枚铜钱,疑惑地:“你用宋朝的钱,买大明的东西,这合适吗?”

农夫指了指左右贩:“大家多是如此,只不过宋钱老旧,只能两文折一文计,铜钱哪里还分什么朝代……”

顾正臣顾不得冬瓜,找一旁人问了问,果然,不少人手中都有宋钱。

“回县衙!”

顾正臣没放过冬瓜,让张培抱了回去。

顾诚与孙十八匆匆进入二堂,顾诚围巾都没解开,擦了擦湿漉漉的手:“老爷找我们?”

顾正臣拿起一枚枚太平通宝,看向顾诚与孙十八:“家里的花销你们二人在管,到句容之后,可也遇到过宋钱?”

顾诚见是此事,笑道:“太爷,这不是寻常之事,缘何问这个?咱们大明朝,钱币分两种,一为制钱,即朝廷打造的洪武通宝。二为旧钱,如唐钱、宋钱。二钱并用,民间不少百姓会使用旧钱,商户也都收。”

顾正臣总算是明白过来。

虽然不能用前朝的剑斩当朝的官,但还是可以用前朝的钱买当朝的东西。

宋代时期,也流通着唐代的铜钱。

这样来看,明代流通唐钱、宋钱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铜钱不像是纸币,换个政权,必须不承认上一个政权的纸币,以彰显新政权的唯一性。唐钱流通在宋代,宋钱流通在明代,是因为铜钱里含铜,本身是存在价值的。

老朱为了铸造洪武通宝,少不了收回旧钱重铸,这些旧钱里,就有大量宋钱,而这种没有限制期限的收回,本身就承认了旧钱的价值。

民间旧钱、制钱一起用,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开国才六年,老朱铸钱数量有限,如果只靠着洪武通宝过日子,恐怕民间钱荒到只能回归以物易物了。

顾正臣看着桌上的四枚宋钱,手指翻动,又添了两枚宋钱,都是太平通宝,不同的是,有些宋钱颇显老旧,有些宋钱还有点点锈迹。

“张培,我记得你过,这一枚铜钱是在武城山矿山里找到的。”

顾正臣伸手指向一枚铜钱。

张培点头:“是的,就在一处石灰坑外。”

顾正臣指向另一枚铜钱:“这是韩强等人在清空山的山洞了找到的。”

张培点头,这一点韩强得很清楚。

顾正臣盯着六枚铜钱,沉思良久,微微抬起眉头,目光有些凌厉:“不会吧!”

“老爷,什么不会?”

顾诚有些疑惑。

顾正臣拿过来句容矿藏分布图,目光扫向武城山、空青山、砚山岭,随之看向了砚山岭不远的大卓山。

大卓山一侧,标注着几个字:

官地铜矿,禁民入山。

顾正臣豁然站了起来,目光再一次看向桌子上的铜钱,在顾诚那找来一文洪武通宝对比,发现太平通宝不仅薄,而且轻,铜钱铸造的质量也颇为劣质。

这些问题,顾正臣原以为是年月久远锈蚀所致,现在看来,这宋钱太平通宝的问题绝不是锈蚀带来的,而是铸造技术不过关!

“这是私铸钱币!郭家人好大的胆子!”

顾正臣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一拳砸在了桌案之上,铜钱微微震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