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一百六十章 我始终是大明人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两千一百六十章 我始终是大明人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9 14:35:44 来源:源1

咻!

刺耳的哨音划破长空,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李承义看着空中炸响的哨箭,喃语道:“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吴文昌皱眉:“你说什么?”

李承义摇了摇头,指了指城外:“邓容、陈肇基要逃了,大王的旗帜要回来了。”

吴文昌疑惑地看着李承义,总感觉这个人今日有些神神叨叨。

西军营。

陈山、阮高桦等人走了出来,跟着陈恭走向兵器库房,库房军士见是陈恭,抬手阻拦:“陈元耀的部下还没资格来这里??”

陈恭疾步上前,......

随着北疆局势的稳定,李文渊并未因此松懈。他深知,边疆问题如同一座冰山,表面平静之下仍隐藏着无数暗涌。为了进一步巩固北疆的安定局面,他决定采取更加长远和系统的策略。

***

###第四十章边疆新局

一天清晨,李文渊站在御书房窗前,望着远方若有所思。他回想起这些年来治理南疆与北疆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虽然眼前的矛盾得以缓解,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陛下,工部尚书求见。”内侍轻声禀报。

“宣。”李文渊转身坐下,神色平静。

不一会儿,工部尚书匆匆走进来,双手奉上一份奏折。“陛下,这是关于我们近期在北疆修建水利工程的初步规划,请您过目。”

李文渊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起来。这份计划详细列出了如何通过引水灌溉改善北疆干旱地区的农业条件,并提出建设一系列水库和渠道,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水源支持。

“很好。”李文渊合上奏折,满意地点点头,“但朕还有一点担忧??仅靠水利工程是否足够?毕竟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们未必愿意接受这种改变。”

工部尚书微微一怔,随后答道:“陛下英明。臣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建议同时推广适应性更强的作物种植技术,比如耐旱的小麦和豆类。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部分部落向农耕转型的需求,又能减少对草地的压力。”

李文渊沉吟片刻,最终拍板决定:“就按你的计划施行吧。不过,此事要分阶段推进,先从那些已经签署和平协议的部落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此外,派遣熟悉农业的官员协助部落首领实施具体措施,确保效果落到实处。”

***

与此同时,张廷玉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外交任务后,被调回京城述职。然而,他的工作并未结束。李文渊再次召见了他,赋予新的使命。

“廷玉,你对北疆各部落的情况最为了解,朕希望你能继续留在那里,监督‘互市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时推动农业改革。”李文渊语气严肃,“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让他们看到合作带来的好处,从而心甘情愿地接纳。”

张廷玉深感责任重大,郑重行礼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

回到北疆后,张廷玉立即投入工作。他首先拜访了“铁狼”部落的乌尔罕,将大明皇帝的新政策详细说明。起初,乌尔罕对此抱有疑虑,毕竟草原上的生活自由自在,为何要接受外来的约束?

张廷玉耐心解释道:“乌尔罕大人,我们并非要剥夺你们的传统,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资源,帮助你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如果能够开辟一些农田,那么即使遇到旱灾,你们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乌尔罕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好吧,我愿意试一试。但如果失败了,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

张廷玉笑着回应:“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廷玉带领团队与“铁狼”部落密切配合,共同开垦了一片试验田。他们选择了耐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调整播种时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片土地竟然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北疆,其他部落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一时间,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部落也开始主动申请参与这项计划。

***

然而,就在形势逐渐好转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打破了短暂的安宁。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北疆大部分地区,许多牲畜因缺乏草料而冻死或饿死。一些部落因此再度燃起不满情绪,甚至有人提议重新拿起武器对抗大明。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文渊迅速作出反应。他命令粮仓紧急调配粮食送往受灾最严重的部落,并派遣医疗队前往救治伤病人员。

与此同时,张廷玉亲自赶赴灾区,安抚民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明政府的诚意和关怀,逐渐平息了部落内部的骚动。

***

几年后,北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芜的草原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绿洲,农田与牧场交错分布;繁忙的集市中,各族人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某日,李文渊再次登上北疆的一座高山俯瞰全境。他发现,曾经频繁爆发冲突的地方如今已然成为一片祥和的土地。他欣慰地对随行人员说道:“边疆治理的核心在于信任。只有让对方感受到真诚,才能赢得长久的和平。”

此时,夕阳缓缓西沉,天边染上一抹绚烂的橙红色。整个北疆大地沐浴在温暖的光辉中,仿佛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

然而,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就在北疆趋于稳定的同时,东南沿海却传来新的警讯。倭寇频繁骚扰沿岸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这一新的威胁,李文渊召集朝臣商议对策。陈子涵率先发言:“陛下,倭寇之患由来已久,但近年来愈发猖獗。依臣之见,应当加强海防建设,并组建专门的水师予以打击。”

另一位大臣补充道:“不仅如此,还需深入调查倭寇背后的势力。据闻,有些海盗集团与日本本土的武士阶层勾结甚密,若能瓦解其内部联系,或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文渊听罢,沉思良久。他意识到,这场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是一场复杂的博弈。于是,他下令组建一支精锐水师,并委派得力将领负责指挥。

与此同时,他还派遣情报人员潜入倭寇内部,搜集关键信息。经过数月的精心准备,一场针对倭寇的大规模行动悄然展开……

***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凭借先进的火炮技术和娴熟的战术配合,成功摧毁了多个倭寇巢穴。然而,胜利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士兵在激战中英勇牺牲,令人心痛不已。

李文渊得知战况后,亲自前往前线慰问将士。他站在海边,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洋,喃喃自语:“大海连接着世界,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但我们不会退缩,因为守护这片土地是我们的责任。”

***

随着时间推移,大明帝国的版图愈发辽阔,但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新的考验。无论是北疆的风雪还是南海的波涛,都无法阻挡这个王朝前进的步伐。

李文渊站在历史的洪流中,目光坚定。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当下的繁荣,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享有长久的和平与幸福。

***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这位伟大的帝王时,总会提起他在边疆治理中的卓越贡献。那片曾经动荡不安的土地,在他的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连接中原与外界的重要纽带。

正如李文渊所说:“边疆的治理犹如织锦,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只有用心经营,才能织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而这幅画卷,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随着北疆局势的稳定,李文渊并未因此松懈。他深知,边疆问题如同一座冰山,表面平静之下仍隐藏着无数暗涌。为了进一步巩固北疆的安定局面,他决定采取更加长远和系统的策略。

***

###第四十章边疆新局

一天清晨,李文渊站在御书房窗前,望着远方若有所思。他回想起这些年来治理南疆与北疆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虽然眼前的矛盾得以缓解,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陛下,工部尚书求见。”内侍轻声禀报。

“宣。”李文渊转身坐下,神色平静。

不一会儿,工部尚书匆匆走进来,双手奉上一份奏折。“陛下,这是关于我们近期在北疆修建水利工程的初步规划,请您过目。”

李文渊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起来。这份计划详细列出了如何通过引水灌溉改善北疆干旱地区的农业条件,并提出建设一系列水库和渠道,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水源支持。

“很好。”李文渊合上奏折,满意地点点头,“但朕还有一点担忧??仅靠水利工程是否足够?毕竟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们未必愿意接受这种改变。”

工部尚书微微一怔,随后答道:“陛下英明。臣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建议同时推广适应性更强的作物种植技术,比如耐旱的小麦和豆类。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部分部落向农耕转型的需求,又能减少对草地的压力。”

李文渊沉吟片刻,最终拍板决定:“就按你的计划施行吧。不过,此事要分阶段推进,先从那些已经签署和平协议的部落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此外,派遣熟悉农业的官员协助部落首领实施具体措施,确保效果落到实处。”

***

与此同时,张廷玉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外交任务后,被调回京城述职。然而,他的工作并未结束。李文渊再次召见了他,赋予新的使命。

“廷玉,你对北疆各部落的情况最为了解,朕希望你能继续留在那里,监督‘互市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时推动农业改革。”李文渊语气严肃,“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让他们看到合作带来的好处,从而心甘情愿地接纳。”

张廷玉深感责任重大,郑重行礼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

回到北疆后,张廷玉立即投入工作。他首先拜访了“铁狼”部落的乌尔罕,将大明皇帝的新政策详细说明。起初,乌尔罕对此抱有疑虑,毕竟草原上的生活自由自在,为何要接受外来的约束?

张廷玉耐心解释道:“乌尔罕大人,我们并非要剥夺你们的传统,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资源,帮助你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如果能够开辟一些农田,那么即使遇到旱灾,你们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乌尔罕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好吧,我愿意试一试。但如果失败了,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

张廷玉笑着回应:“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廷玉带领团队与“铁狼”部落密切配合,共同开垦了一片试验田。他们选择了耐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调整播种时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片土地竟然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北疆,其他部落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一时间,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部落也开始主动申请参与这项计划。

***

然而,就在形势逐渐好转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打破了短暂的安宁。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北疆大部分地区,许多牲畜因缺乏草料而冻死或饿死。一些部落因此再度燃起不满情绪,甚至有人提议重新拿起武器对抗大明。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文渊迅速作出反应。他命令粮仓紧急调配粮食送往受灾最严重的部落,并派遣医疗队前往救治伤病人员。

与此同时,张廷玉亲自赶赴灾区,安抚民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明政府的诚意和关怀,逐渐平息了部落内部的骚动。

***

几年后,北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芜的草原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绿洲,农田与牧场交错分布;繁忙的集市中,各族人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某日,李文渊再次登上北疆的一座高山俯瞰全境。他发现,曾经频繁爆发冲突的地方如今已然成为一片祥和的土地。他欣慰地对随行人员说道:“边疆治理的核心在于信任。只有让对方感受到真诚,才能赢得长久的和平。”

此时,夕阳缓缓西沉,天边染上一抹绚烂的橙红色。整个北疆大地沐浴在温暖的光辉中,仿佛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

然而,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就在北疆趋于稳定的同时,东南沿海却传来新的警讯。倭寇频繁骚扰沿岸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这一新的威胁,李文渊召集朝臣商议对策。陈子涵率先发言:“陛下,倭寇之患由来已久,但近年来愈发猖獗。依臣之见,应当加强海防建设,并组建专门的水师予以打击。”

另一位大臣补充道:“不仅如此,还需深入调查倭寇背后的势力。据闻,有些海盗集团与日本本土的武士阶层勾结甚密,若能瓦解其内部联系,或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文渊听罢,沉思良久。他意识到,这场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是一场复杂的博弈。于是,他下令组建一支精锐水师,并委派得力将领负责指挥。

与此同时,他还派遣情报人员潜入倭寇内部,搜集关键信息。经过数月的精心准备,一场针对倭寇的大规模行动悄然展开……

***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凭借先进的火炮技术和娴熟的战术配合,成功摧毁了多个倭寇巢穴。然而,胜利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士兵在激战中英勇牺牲,令人心痛不已。

李文渊得知战况后,亲自前往前线慰问将士。他站在海边,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洋,喃喃自语:“大海连接着世界,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但我们不会退缩,因为守护这片土地是我们的责任。”

***

随着时间推移,大明帝国的版图愈发辽阔,但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新的考验。无论是北疆的风雪还是南海的波涛,都无法阻挡这个王朝前进的步伐。

李文渊站在历史的洪流中,目光坚定。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当下的繁荣,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享有长久的和平与幸福。

***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这位伟大的帝王时,总会提起他在边疆治理中的卓越贡献。那片曾经动荡不安的土地,在他的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连接中原与外界的重要纽带。

正如李文渊所说:“边疆的治理犹如织锦,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只有用心经营,才能织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而这幅画卷,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