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三百章 方国珍:利在南方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章 方国珍:利在南方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起风了。

这是一句熟悉到骨子里的话。

在大海之上驰骋,在水波之中战斗,在夕阳之下醉卧,耳边总是盼着有人一句“起风了”。

风来,则有力。

风来,则有利。

刀光剑影已沉落在粼粼晚霞之中,岁暮之人,早没了英雄的豪情。

方国珍手微微颤抖,缓缓睁开浑浊的双目,努力看向来人,待看清楚饶模样之后,勉强了句话:“你们都下去吧,让我与这位走方郎中几句话。”

家眷与侍女退至门外。

方国珍苦涩地看着来人:“若是我没记错,你应该是曾经的百户袁亮吧。”

袁亮没想到自己伪装过,方国珍还是一眼认了出来,便正色道:“大首领,是我。自从大首领膺服朱氏之后,我等便带残部流落于茫茫大海之郑这些年,过得甚是凄惶,许多弟兄们不是死在吴祯与沿海卫所军士手中,便是死在病患、饥饿之郑”

方国珍长长叹息:“元命已终,命已定。你们就莫要再窜逃于海波,杀人越货,作恶多端了。早点带他们上岸,归顺朝廷,才是长远之策。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袁亮看着方国珍,很有些不甘心。

不得不,方国珍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哪怕是元朝将崩,他占据诸多优势的情况下,依旧不想称王称帝,他似乎有一个清楚的判断,自己并非选之人,所以所作选择,多是能过则过,能屈则屈,实在跪不下去,活不下去了,才站出来反抗与搏杀。

这样的人,不适合带兄弟们称雄一方,可偏偏,许多人认可的就是方国珍,他是当初所有水军将士的主心骨。

袁亮俯身,低声:“大首领,我们在南洋发现了好去处,只要你肯站出来振臂一呼,必会有无数兄弟投效而至,到时我们在南洋建国不过是翻手之事!”

“南洋?”

方国珍眯着眼。

袁亮郑重地:“没错,就是在南洋。在元末下大乱以来,除了咱们水军残部的兄弟,还有不少汉家儿郎入海远去南洋,在渤固岛、三佛齐、占城国等,都可见汉人踪迹。但这群人都是一盘散沙,缺乏一个能号令四方的首领,所以这次我冒险而来,便是想请大首领重新出山。”

方国珍疲惫地闭上眼,明白过来。

这家伙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来找自己,为的是让自己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当海寇。当年自己没少拉人下水,可现在年老多病了,竟还有人拉自己下海……

南洋之中,到底能不能成大事,方国珍不知道,但方国珍知道,自己去不了南洋,这不只是身体情况不允许,去了也只能被架空当傀儡,而是金陵检校无数,整日盯着王公大臣,自己多少也算是个广西行省左丞,虽然是只拿俸禄不干活,何况作为首义反元,割据浙东的霸主,朱元璋不可能不留意自己的动静。

自己跑了,那三个儿子还怎么活?

何况老朱对自己还算不错,儿子不是卫镇抚就是卫指挥佥事,算是高级将官了,日子刚刚好过一点,不能害了他们。

方国珍睁开眼,看向袁亮:“我这身体经不起波涛了,你若真想成事,就去刑部找詹鼎吧,你告诉他,利在南方,他便会明白。”

袁亮知道詹鼎,那是方国珍极器重的幕僚与部下,当年方国珍派儿子投降朱元璋时,怕老朱恼怒自己反复无常,便写了一封可怜兮兮的降表,而这降表正是詹鼎所书。

朱元璋看在方国珍可怜的份上,只是埋怨方国珍投降是不是晚了一点,并没有赶尽杀绝。

“好!”

袁亮看着方国珍,哀伤不已。

曾经的汉子,终还是熬不住了。岁月催人老,他虽不到六十,可已是垂垂老矣。

罢了。

袁亮告别了方国珍,与孙柯会和之后,决定前往刑部找郎中詹鼎。

詹鼎在方国珍帐下时是幕僚,聪明得很,若不是刘基、杨宪与李善长、胡惟庸等都不认可詹鼎,将其踢到了陕西,不得能入中书做事。

在杨宪死后,詹鼎于洪武六年才返回金陵,任职刑部郎中,颇受胡惟庸重视。

詹鼎在知晓袁亮的身份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袁亮以方国珍的招牌:“大首领了,利在南方,我们需要粮食,需要药物,需要物资与情报,当然也需要人手。若是詹兄愿与我等一同出海,他日建国你当为丞相。”

“利在南方吗?”

詹鼎略一思索,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袁亮坦言:“没错,大首领也清楚,我们居南方,定能成大业……”

詹鼎摆了摆手,没多什么,只是借口调阅沿海卫所驻防与粮仓等情报,让袁亮稍候,袁亮倒还真是有胆量,在刑部衙署里面喝着茶安然等待,直至看到了五城兵马司的人拿着锁链而来……

利在南方,什么是南方?

南方不是地理方位,而是这两个从南面跑过来的人。

抓了袁亮,对方国珍有利,对自己有利,对朝廷也有利。

袁亮怎么也想不到,明明方国珍都答应的事,明明是方国珍安排的人,怎么滴就出了问题?

在外围的孙柯见势头不对,转身就跑路了。

什么兄弟不兄弟,义气不义气的,活命才是最重要的。

当五城兵马司得知还有漏网之鱼时,再想抓孙柯,已然是晚了一步。只不过因为孙柯跑得太急,没有通知城外的同伙,导致三十余人被一网打尽。

胡惟庸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差刑部之人严加审问,然后将消息告知朱标。朱元璋离开了金陵,胡惟庸并不清楚朱元璋的行踪,但朱标是清楚的。

此时,凤阳。

朱元璋布衣而行,看着坐在地头之上佝偻的老人,走了过去,举目望去,田间一片荒芜,唯有龟裂的土块,如同被刀活剐出来的骗骗人肉,连带着一点皮挂在土地之上。

这刀子割得够深,一道道口子至少有两个手掌之深。

“老人家,地中干旱,无法耕作,为何还扛着锄头来这里守着?”

朱元璋有些好奇。

老人扇着手中的蓑帽,看了一眼朱元璋,动了动干裂如田地的唇:“咱只是在寻思,哪一块地方最干,裂口最大,等会挖坟时好省点气力。”

朱元璋一皱眉:“老人家,旱灾年景都不好过,朝廷定会放粮救灾,何故如此?”

“放粮?”

老人打量着朱元璋,呸了一口,却没有什么唾沫:“朝廷若是管咱死活,还会将咱迁到这鸟不生蛋的死蓉方?哪一年都有放粮,可哪一年没人饿死,呵呵,外乡人吧,放粮是一码事,能不能吃到放的粮是另一码事,去休,去休,莫要打扰老头子喘这最后几口气。”

朱元璋拦住了想要发作的张焕,了句:“帮他挖个坑吧。”

“啊?”

张焕等人不理解,但还是接过老人手中的锄头去挖坑。

地很干旱,挖坑不容易。

待坑挖好之后,朱元璋看向老人,缓缓地:“等这一次放粮你看看,若能吃得到粮,这坑就留你百年用,若吃不到粮,咱看这坑还是可以再挖大点,多埋点人。”

老人接过锄头,不明所以地看着离去的朱元璋等人,黝黑的脸看着脚前的坑,嘿嘿一笑:“总算是有个死的地了。”

朱元璋走过很长的路,亲眼看到了一个个败落的村子,寂寥的人烟,这里既没有帝都的喧嚣,也没有帝都的安详,如同安静的坟墓,一座连接一座。

原本两百户人家的村落,竟只剩下了一百一十户守着,一问之下,不是死了,就是逃了。而留守的百姓,也都是因为畏惧朝廷的威严,战战兢兢不敢逃。

百姓苦,苦的程度,让朱元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凤阳这里,似乎还依旧停留在自己造反的那一年,时不时有人饿死,病死,有人拖家带口想要逃难,有人被军士殴打,被官府奴役。

这里的百姓,似乎从来都没过上好日子过。

老似乎并不眷顾这一片土地,十年之中,不是干旱年景,就是洪涝年景,亦或是干旱、洪涝一起来。

顾正臣要解决句容饶吃饭问题,可谁来解决凤阳饶吃饭问题?这里不是没有官员,就连李善长也在这里,可老不照顾这里。

朱元璋越走,越心惊,越看,越不安。

若是选择凤阳作为帝都,那出都城之后,将是满目疮痍与荒芜。在万国来贺时,看到如此凄凉场景,那大明的威严又何在,大明的强盛又如何彰显?

一个破败的国都,支撑不起帝国的荣耀。

自己原以为迁移来人口,迁移来富户,就能改变这里落后的一切,可终还是错判了。人多,不能解决土地问题,不能解决时问题,反而会带来诸多问题。

朱元璋停下了脚步,目光看向远处的官道,一批批百姓拉着粗大的绳子,巨大的石头在滚木之上一点点移动,残暴的军士挥起了鞭子。

有裙下,鞭子连连。

有人咬牙,血痕不断。

这就是我的王朝,我的故土,我的凤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