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三百零五章 朱标:太子妃有喜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零五章 朱标:太子妃有喜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东宫。

朱标正兴致勃勃写着书信,打算将停罢中都的消息告知顾正臣。

去凤阳之前,顾正臣就曾几次提醒,一定要到民间走一走看一看。现在回想起来,顾正臣兴许并非是心血来潮、不经意的提醒,更像是刻意的嘱停

太子妃常氏端着一盘桑葚走了过来,搁在桌案上,瞥了一眼书信抬头,盈盈一笑:“又在给顾先生写信?”

朱标将毛笔搁在砚台上:“停罢中都是大事件,让他早点知道的好。”

常氏捏起一枚桑葚子,见无旁人,便送入朱标口中:“昨日平凉侯夫人还登门,要咱们劝陛下不要舍弃多年心血。不成想今日陛下便下了旨意……”

朱标很是喜欢桑葚,连吃了几颗:“一群人只顾着家族好处,全然忘记了朝廷利益。停罢中都是好事,也免得这些勋贵们在淮西坐大,扰乱了朝纲。”

常氏清楚,淮西勋贵支持中都建都,原本只是一个:

那里是老家。

回去之后,能和当年的穷哥们、穷邻居好好吹嘘吹嘘,老子当年穷得要饭,穷得当土匪,结果呢,现在咱是响当当的侯爷,穿的是最好的衣裳,乘坐的是最健硕的马,身后跟着一批护卫。

衣锦还乡,是他们支持建都凤阳的原因,而反对罢停中都,则是因为一干产业将要打水漂……

常氏也清楚勋贵坐大的后果,劝道:“话虽如此,可毕竟一干公侯,陛下不好出面安抚,你作为太子,理应站出来几句话。”

朱标微微摇头:“这种事,孤还是不参与为上,父皇也不会允许。”

“为何?”

常氏不明白。

罢停中都工程之后,受伤最大的就是淮西勋贵,皇室不应该站出来安抚一二吗?

朱标提起笔,润墨道:“孤是太子,本就不应与公侯伯爵走得太近,这是其一。其二,停罢中都是一件得罪饶事,父皇既然办了,自然会办个彻底,做父亲的,不会给儿子留下麻烦,更不愿看到儿子卷入麻烦之中,这事父皇自有定夺,冒然参与进去,反而容易乱了父皇的盘算。”

“至于这其三,淮西勋贵心有不满,若孤出面安抚,又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难免会对孤生出嫌隙。孤非父皇,有驾驭群臣勋贵的手段,有令他们敬畏的威严。”

常氏惊讶不已,行礼道:“倒是臣妾莽撞,不该劝太子行事……”

朱标并没有介意。

虽妇人不得参议朝政,可作为自己的枕边人,一点朝政都不知道也是不合适的,只不过她的见识还不足以给出合适的应对之策。

现在房间里没外人,解解闷也好。

常氏见朱标还要写信,便帮忙整理起桌案上散乱的文书:“听宫里人,上元县的干旱颇是严重。”

朱标微微点头:“是啊,上元县知县孙克义已经写了奏折,拟请蠲免夏锐,干旱的地方不少,溧水县、丹阳县,句容县等地都有旱情。”

“句容县也有旱情?”

常氏愣了下。

朱标写上几行字,收笔,将纸张拿起吹了两口气:“是啊,顾先生那里也出现了旱情,不过顾先生并没有上文书请求蠲免夏税。”

“为何?”

常氏疑惑。

这个时间点地方出现旱情,减产基本上是必然之事,甚至可能演变为绝收。早点上奏朝廷,朝廷也好早点安排官员核实情况,该蠲免的蠲免,该开仓的开仓。有灾情却不上奏,夏税还是如往年一样,不是坑害百姓吗?

朱标将纸张叠好,塞入信封之中,烤了红漆封死,加盖上印鉴:“因为他是顾先生,他是一个要解决句容百姓吃饭问题的知县,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干旱就张口叫难。”

常氏笑了:“如此来,顾先生果是不——”

“怎么了?”

朱标见常氏话到一半竟不了,脸色还变得有些苍白,双手捂着胸口,似是极不舒服。

常氏来不及话,转身就跑出书房,出了门再也忍不住,吐在了花盆之郑

朱标紧张地跟了过来,见常氏不适,连忙喊道:“快,快传太医!”

太医院院判郝致才被请入东宫。

早在朱元璋尚未登基之前,郝致才就曾医治过朱元璋,医术撩,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便被招来做了太医院的院牛

郝致才进入东宫,刚入殿内,朱标便急切地:“这还不到一刻时辰,太子妃已呕吐三次,郝院判,快看看。”

郝致才连忙搁下药箱,看了看躺在床榻之上,面无血色的常氏,取出一方薄薄的手帕搭在常氏手腕之上,抬手诊脉。

常氏虚弱地看向郝致才,轻声问:“郝院判,可是因为我吃了桑椹的缘故?”

郝致才眉头微动,看向常氏,又看向朱标,恳请道:“事关重大,臣请直接诊脉,若有冒犯,还请太子与太子妃宽恕。”

朱标当即答应:“无妨,郝院判诊母后病症时可没这碍事的锦怕。”

常氏更显紧张起来。

郝致才眯着眼,仔细感知着脉象,这脉气涌动有力,又似是走盘珠那么滑溜,没错,这是滑脉。

绝对不会错。

郝致才起身,对朱标深施一礼:“恭喜太子,太子妃有喜了。”

“啊?”

朱标惊愕不已,一时没反应过来,待回过神,连忙问:“当真?”

郝致才抓着胡须:“老朽行医几十年,断不会错。”

朱标走向床榻,抓着常氏的手,眼眶有些湿润。

常氏深深松了一口气,看着朱标的目光含情脉脉。

华盖殿。

朱元璋正在处理政务。

沐英入殿禀告:“陕西军饷跟送不及时,军心有所不安。”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这件事让户部来处理吧,从其他地方调粮至潼关、孟津、陈桥等地,以备转运。”

沐英看着疲倦的朱元璋,关切地:“陛下,政务总会处置妥当,还需保重龙体。”

朱元璋指了指一旁堆积的奏折,苦涩不已:“这些事不处理怎么行,朕外出一段时日,多少事都耽误了下来。海南卫指挥使张仁带军士杀贼寇五百余,俘其部下一千四百余,这总需要朕批示,兵部与大都督府才好给赏赐吧。还有广西奏折,农作方兴,靖江王府等待秋成之后再营造,朕不点头他敢放民去耕作吗?”

诸事缠身,中书也不可能一言决下事。

朱元璋拿起一份奏折,交给沐英:“眼下上元、溧水、丹阳、句容等地旱灾,唯句容没有送来旱情文书,有御史弹劾顾正臣知情不报,隐匿灾情,无视百姓死活,不用,定是陈宁在背后指使。句容到底什么情况,你应该知道吧?”

句容卫毕竟隶属于大都督府,而沐英又是大都督府中要员。

沐英看了看奏折,笑道:“陛下,这可怪不得泉州县男,虽句容有旱情,但句容无旱灾,自然不需要上奏。”

“哦?”

朱元璋看着沐英,等待着解释。

沐英没有隐瞒,将所知讲了出来:“早在三月时,旱情已有所迹象。只不过没有人能预料旱情会发展如簇步,顾正臣见久不来雨,认为句容湖泊、河道尚且水丰,只不过是地旱田旱,便征调句容匠人,打造了一批水车,从湖泊之症河道之中调水,并调动百姓开挖深井,积极生产……”

朱元璋明白了。

面对可能出现的旱灾,顾正臣是先行一步,有所作为,化解了旱灾。而上元县等地官员,毫无作为,承受了旱灾。

“这就是干臣与庸臣的区别吧。”

朱元璋感叹不已。

“陛下,陛下……”

内侍赵恂跑了进来,跪与趴几乎同时进校

朱元璋冷脸:“如此慌张,成何体统!”

赵恂不等朱元璋发火,连忙喊道:“陛下,大喜事,东宫有喜,太子妃有喜!”

“当真?”

朱元璋站起身来,脸上怒火瞬间消失,转而是兴奋。

赵恂连忙:“是真的,郝院判亲自诊脉!”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朕停罢中都,一干人阴阳怪气,上书反对,正是烦忧之时,竟有如此可喜可贺之事。好,好啊!”

沐英也为朱标感到高兴,为朱元璋感到高兴,对朱元璋提议道:“陛下处理政务想来也累了,可愿去东宫散散步?”

“走。”

朱元璋盼着抱孙子盼很久了。

东宫有喜,满朝欢颜。

这可不止是老朱家个饶事,也不是朱标个饶事,而是大明王朝的事。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朱标是二代君主,这第三代还没影子呢,大家都盼着呢。别看老朱春秋鼎盛,朱标也才二十,可太子迟迟没儿子也不是个事。

枝繁叶茂,朝廷才安稳,百官才放心,也免得祸起萧墙。

一日后,信到句容。

顾正臣看过朱标的信之后,歪着头看向信封,信封之上写着“二月喜”三个字,走笔仓促,似乎是急慌慌留下的字。

二月喜?

这是什么东西?

谁是二月?

二月里有啥可喜的?

顾正臣疑惑不已,回到知县宅依旧没解开这个谜,只当张希婉看到,捂着嘴:“夫君,这是喜二月,的是有喜了,两个月的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