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三百一十五章 要搬家的魏观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一十五章 要搬家的魏观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夜沉。

朱元璋拿起一份文书,见是苏州府请旨蠲免的文书,不由得心头压抑。

苏州府可是税赋重地,遭了灾,近三十万户百姓无粮充饥。

这件事朝廷是知道的,前段时间魏观上了文书,自己已经下旨赈贷苏州府百姓。

可魏观倒好,他竟然嫌赈贷不好,想让朝廷蠲免苏州府灾民税赋。

赈贷,不是无条件的给粮赈灾,是贷给百姓粮食,解决了百姓眼下困境。

夏收不指望了,可秋收你们总能打出来粮食吧,打出来之后,先还贷。

当初你快饿死的时候,朝廷贷给你两石米,现在该还了吧,贷款有利息,贷米就不收你利息了,把秋税交了,还有你们欠下的夏税……

而蠲免就不同了。

蠲免就是彻底免了,这一次就不收了,下一次打了粮食之后,也不需要你补偿上一次的。

朱元璋不是没有蠲免过地方,每一年都会蠲免不少地方,比如山西,比如北平等地,只要受灾的,严重点的地方,朝廷都会蠲免半年乃至一年税赋。

但苏州府不行!

朱元璋很是无奈,朝廷需要的粮食很多,苏州府、松江府是重中之重,蠲免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已经大到会影响朝廷运作了。

驳回!

朱元璋没有其他办法,苏州府的粮食,秋后收,这是底线,别想省掉。

这些地方的百姓苦,那也是为了大明王朝而苦,为了更多人不那么苦。想当初,你们拥护张士诚,帮着他打我老朱的时候,你们苦过吗?

这是惩罚。

黑暗变得撕心裂肺,终死在阳光之下。

天地澄明。

顾正臣重复着日常,点卯,处理文书,审核账目,偶尔去句容学院上两堂课,去句容卫营看看王良如何揍赵海楼,哦,这一次是赵海楼揍王良,无所谓了,只是看打架而已,谁挨打没关系。

顾诚、胡恒财从金陵回来,带来了不少东西,包括顾母缝制的衣物,鞋子,还有顾青青买的礼物,岳父张和的书……

“老爷,苏州府出了饥荒,这事你知道了吧?”

顾诚端来一碗热茶。

顾正臣接过茶碗,微微点头:“苏州府距离句容不甚远,消息早就传过来了。听说受灾的百姓多达二三十万户,可算是一场大灾。”

顾诚连连点头:“我们听说,苏州知府魏观准备以工代赈,他想要治理苏州城中的湫溢,疏浚河道,减轻水患。”

“以工代赈,这是好事。”

顾正臣品了口茶,有些烫。

地方出了灾,衙门召集人手干活,用劳动来换粮食,这是一种典型的救灾方式。

顾诚笑了笑,看了一眼胡恒财,对顾正臣说:“老爷应该知道,魏观在出任苏州知府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扫陈宁苛政,让苏州府大为改观,课绩为天下最。”

顾正臣听着。

魏观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只不过他被老朱给杀了,时间就在今年。

胡恒财在一旁说:“老爷今年大量调水,让句容百姓免于旱灾,民间不少人都在说,顾知县、魏知府谁为今年政绩之最呢。”

“我?”

顾正臣愣了下,自己在句容一个小县城,人家魏观治理的可是苏州府,一个府,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顾诚感叹了一句:“听说魏观深得民心,是一个极好的父母官。”

顾正臣皱了皱眉,没了心思再听其他。

魏观的死,死在了政治斗争之中,他是一个清官,是一个干实事的官员。

清官,所以他会得罪不清的官,比如苏州指挥使蔡本。

干实事,所以他会得罪不干实事的官,比如上一任苏州知府陈烙铁陈宁。

当然,这两个人合伙,让朱元璋举起屠刀杀死魏观也不是没有理由的,理由就在这一次以工代赈中。

魏观会因为今年苏州府的饥荒,扩大以工代赈的范围,不仅要疏浚河道,还要搞水利建设,这都没啥,要他命的是:

搬家。

搬家,不是搬魏观的家,而是搬苏州知府衙门这个家。

顾正臣回想着史书。

魏观想搬家,也不是没有理由。

元朝时期,苏州府治在内城吴子城。可在张士诚占据平江之后,便将吴子城作为王宫。王宫都在吴子城里了,那府治自然是不能待在里面,于是迁到了城西胥门内都水行司衙门之中。

后来张士诚兵败,王宫被烧,只剩下一片废墟。

在朱元璋设置苏州府之后,府衙依旧是在城西,这地方不仅位置偏僻,而且残破,因为以前是都水行司衙门,挨着河道很近,自然免不了潮湿。

于是乎,魏观想着将府治从当下这个位置,重新迁回内城去。

魏观是一个缺乏政治敏感性的官员,他考虑了一切有利因素,偏偏忘记了,搬家是需要考虑老朱的感受的……

朱元璋对支持张士诚的苏州府百姓本就没什么好感,这在重税上很明确地体现了出来,张士诚都被挫骨扬灰了,他的王宫都被烧成渣渣辉了,你魏观怎么想的,竟然要在张士诚的王宫之上改建府衙?

咋滴,你想恢复张士诚时期的建筑,是不是想让苏州百姓拥护张士诚去?

你小子有二心啊,明摆着为我干事,实则是给张士诚照顾苏州百姓,是在告慰张士诚吧?

兴灭亡之基,开败国之河,当杀啊。

顾正臣忧愁不已,自己虽然了解这段历史,可有心无力,帮不了什么忙。

总不能自己写一封信,告诉魏观,你丫的这哪里是建府衙,这是给自己挖坟啊。万一这事被检校知晓,告到朱元璋那里去,估计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

一个官员有一个官员的界限,不越界,别乱插手其他地方的事,这是规矩。

顾正臣退出江阴卫之后,那里的情况就没问过一次,不是不想问,毕竟是生死战斗过的,可问就是犯忌讳,说就是犯错误。

“夫君有心事?”

晚饭桌上,张希婉见顾正臣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由问道。

顾正臣吃了一口菜,见没有其他人,便低声说:“苏州知府魏观是个好官。”

张希婉含笑:“这是自然,魏知府的好名声可不小,他勤勉爱民,苏州府百姓甚是爱戴。”

“可是——”

“夫君?”

“没什么。”

顾正臣不知道如何开口。

夜晚,躺在床上,顾正臣依旧睡不着。

自己知道事态发展下去,魏观必死无疑。一个为民做事、为民请命的干臣,顾正臣不想让他冤死。

可现在的自己又能做什么?

不留下痕迹,派人去给魏观说个口信?

无名之辈,哪里那么容易见到魏观,报上名来,岂不是将自己拖下水?

张希婉感觉到了顾正臣的烦躁,轻轻扇着团扇:“夫君若有心事,不妨告诉希婉。”

顾正臣拉过张希婉,抱在怀里。

说来也奇怪,虽是夏日,张希婉肌肤总是稍有凉意。

“魏观以工代赈,他开的河,他建的房屋,都是与张士诚有关,一旦有人拿这件事做文章,他很可能会死。”

顾正臣深深嗅着张希婉发间淡淡的香气。

张希婉明显紧张了下,声音变得很低:“他难道不知道吗?”

顾正臣苦涩地说:“知道又如何,像是他这种清廉的官员,认准自己是对的,那就足够了。他认为开河道,是为了减轻水患,他认为迁府衙是为了更好治理,问心无愧,自不会考虑其他。”

张希婉伸出手臂,搁在顾正臣胸口:“既然是对的,皇帝那里……”

“皇帝不会考虑对错,也不会考虑他的问心无愧,只会考虑他到底有没有将府衙修在张士诚的王宫之上,一旦坐实,他必死无疑。你知道,陈宁在御史台,他治理苏州府是什么样子,和魏观根本无法比。”

顾正臣深知陈宁这种人不好对付,他像是一只蝎子,一旦找到机会,绝对会往死整。朱元璋又是一个心理脆弱的,至少对待张士诚相关的事上,情绪很容易受人影响。

张希婉趴在顾正臣身上,低声说:“既然如此,那就想其他法子,让他避过此祸吧。夫君也知道,贤臣能臣不多有,那魏观可是远近闻名的好知府……”

“说得容易。”

顾正臣苦涩不已。

人家是知府,自己是知县,还是应天府下面的知县,这关系网都跑苏州府去了,实在是不像话,被抓住把柄,被老朱知道,也不好交代。

左思右想,顾正臣依旧是没有头绪。

翌日。

顾正臣多少有些没精神。

句容西门。

两辆马车缓缓进入,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

詹同感觉马车放缓了许多,掀开帘子,看了看前面热闹的街道,问道:“徽儿,这是何处?”

詹徽回过头,笑道:“父亲醒了,这里是句容城。”

“句容如此热闹?”

詹同有些诧异。

詹徽微微点头:“不少人说顾知县治理有方,原以为不过是虚言夸赞,不成想,此人倒真有本事。这才多久,句容这热闹景象,可比得上苏州府外大街了。”

詹同喊停马车,在詹徽的搀扶中下来,脸上浮现出近乎童真的笑意:“有没有本事,还需要听听百姓家怎么说,眼看未必是实,风评不可不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