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市舶司停罢的危机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二十二章 市舶司停罢的危机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魏观愣住了,不知詹同是什么意思。

高启在一旁站着,眉头微皱,代替魏观问出了疑惑:“敢问老尚书,可是朝中出了什么变故?”

詹同看了一眼高启,礼貌性地笑了笑,然后对魏观说:“昨晚入城之后,徽儿打探消息,听闻你不仅在疏浚锦帆径,还打算将府治迁至张士诚王宫故基之上,甚至已经动了土,当真如此?”

魏观坦然承认:“确实如此,眼下饥荒中不少百姓没了出路,朝廷赈贷虽有些粮食,可毕竟只能解一时之困,不少百姓将粮食留给父母妻儿,自己出来做点工,也好省下口粮。我见百姓流民较多,便打算以工代赈……”

詹同端起茶碗,对魏观的决策表示理解。

疏浚河道,确实可以方便许多,走船运货总好过毛驴与骡子运货,何况还可以缓解城内涝害。搬迁府治是为了方便治理,为了朝廷的脸面,谁家府衙住在潮湿的低洼地段,跟被地牢一般?

可问题是,你魏观治理的不是杭州,是苏州。

你是其他府的知府,想迁府治随便迁,不用给朝廷打招呼,直接开建就行,可这里是苏州,你要迁的地方是张士诚曾经的王宫!

詹同看着侃侃而谈的魏观,他是勤勉为民,是廉洁奉公,是一个深得民心的好知府,可他缺乏对帝王心思的考虑,对事件危险性的预判,过于关注以工代赈与迁移府治本身,根本没考虑其他。

若不是顾正臣提醒,他会死在这件事上,绝对会。

魏观见詹同一直盯着自己,目光有些异样,便止住话语问道:“同文兄,难道我说错了?”

詹同抬了抬手,詹徽识趣地退了出去,高启见状,也只好退开。

周围没了其他耳目。

詹同抓住魏观的手,一脸严肃地说:“你是一个好官员,可你不应该忘记,要为百姓做更多的事,前提是需要活下去。你忘记了,当年苏州府的百姓是如何支持张士诚,那十个月的攻城战,你以为张士诚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没有这里百姓的全力支持,仅凭着高墙孤城,能挡得住陛下的大军?”

“苏州府重税,可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缺粮,这背后隐藏着的帝王微妙心思,你难道不明白?这些年来,多少御史想为这里的百姓开罪,可他们现在人呢,还有一个人站在朝堂之上吗?你怎么敢在张士诚的王宫之上修建府衙,这不是取死之道,又是什么?”

魏观惊愕不已:“不就是一座府衙,怎么就成了取死之道?难道说,张士诚居住过的地方不是大明的土地,大明官员还不能居其之上?”

詹同微微摇了摇头,直接点明:“在你这里,是大明官员踩着张士诚王宫,彰显新朝气象,可在你的敌人那里,这就是兴灭王之基,夺天下龙气,心存二心,意在谋反!”

魏观嘴角动了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一件简单的房子问题,竟然成了谋反问题?难不成就让内城一直荒废着,如此好的地段,不利用起来怎么行,就因为一个死成渣渣的张士诚,什么都不干了?

“你无其他心思,但要你命的人有其他心思。我来的路上,遇到了御史张度,他出现在这里,想来有陈宁的授意,你要小心谨慎为上。”

张度?

魏观皱了皱眉。

张度的官评并不差,他为人清廉,秉公办事,几次上书弹劾开国勋贵,不畏权贵,算得上是一个厉害御史。但与此同时,他确实也与陈宁关系颇近,而自己与陈宁的关系,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詹同起身,对魏观继续说:“若是你不在了,这里再出现一个陈烙铁之类的官员,这里的百姓可就真的没活路了,话说到这里,你应该清楚该怎么办了吧?”

魏观深施一礼,对詹同道:“多谢同文兄提醒。”

“谢我?呵呵,那可就谢错人了。”

詹同见魏观并没有固执,欣慰地笑了。

魏观疑惑不已:“不谢同文兄,还能谢谁?”

詹同摇了摇头,终没有说出顾正臣的名字,虽说这件事是顾正臣的功劳,说出来有利于魏观与顾正臣结好,日后朝堂上有个照应,可这件事同样存在着风险,倘若出了事,魏观点出了顾正臣的名字,那顾正臣恐怕也就完了。

出于对顾正臣的保护,詹同选择了隐瞒,转而说:“这其实是一个机会,一个反击陈宁与政敌的机会……”

两个时辰后,詹同上了船,坐在船舱里听着不远处的琴声,端起一杯清茶,低声喃语:“愿苍天保佑苍生与贤臣……”

潺潺的溪流被突兀出现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只好转了个弯,从石头一旁流淌过去。

句容。

顾正臣铺开纸张,心事重重。

张希婉轻柔地研磨,见顾正臣情绪低落,便问道:“还在想市舶司的事?”

顾正臣靠在椅子上,叹息道:“太子让秦松带来话,说市舶司的问题不小,不仅连年没有半点收益,还出现了大量亏空。”

张希婉盈盈一笑:“朝廷薄来厚往之策已行多年,能有收益才是怪事。”

顾正臣苦涩不已:“没有收益并不紧要,可现在棘手的问题是,泉州市舶司提举魏洪上书,直言海外贸易误国误民,建议封禁大海,甚至将矛头对准了沿海地区的百姓,说百姓与海外之国勾连,有成为海盗之嫌,要求朝廷下严令,彻查百姓私自出海之事,以重刑加以处置。”

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朱元璋下令停罢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提举司,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现在,顾正臣可以肯定,市舶司的上书与海寇问题,很可能是促使朱元璋下决断的关键原因。

魏洪!

顾正臣根本就想不起来大明有这么一号官员,兴许他连上史书的资格都没有,可偏偏在这个时间点上冒了出来,成为了影响事态走向的人。

张希婉看着忧愁的顾正臣,轻柔地问:“前段时日夫君不是说,让靖海侯帮忙说话,改变朝廷禁海之策。如今事态发生改变,太子也没了对策,想来是陛下更倾向于禁海吧?”

顾正臣重重点头,看着聪慧的张希婉:“你说得没错,陛下缺乏对海洋之外的雄心,对他来说,禁海,一了了之,什么事都清净了,没了这些烦心事,他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国事身上。只是,大海禁不得,且不说数以百万的海边渔民如何生活,就是禁了大海也无法解决海寇问题。”

张希婉走至顾正臣身后,抬起手按捏顾正臣的肩膀:“太子都没法子的事,夫君能有什么法子。再说了,陛下心意是禁海,夫君若是相反,主张陛下开海,岂不是忤逆了陛下?”

忤逆?

有时候忤逆也是不得不为之的事,何况主要背锅的是太子,自己只不过是个小跟班,哪怕老朱发火,也不至于多严重。

现在老朱的态度尚不明朗,至少还没拍板落锤,还有转圜的余地。

只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老朱的意志?

顾正臣寻思良久,决定用Swot法试试。

所谓的Swot法,指的是优势、弱势、机会、威胁,是一类分析矩阵,在后世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决策环节。

告诉老朱,开大海的优势在哪里,现实机会与未来收益可能,同时给出不足与问题所在,然后提出弥补不足,解决问题,抓住机会,扩大优势。

为了让老朱一目了然,顾正臣特意将文书内容做成了表格形式,这并非正式递给中书与朝廷的文书,而是写给太子,让太子转上去的文书,可以不遵循朝廷文书规范。

等顾正臣写完,张希婉已是哈欠连连,手中的团扇都掉在了地上,眉头与鼻尖透着细密的汗珠。

终还是天太热了,夜晚也凉不下来多少。

翌日。

张希婉与顾正臣分开忙碌,前往裁缝大院。

张希婉很喜欢现在的日子,不需要每日待在闺房里面,能够指挥一众人做事,看到这些辛劳的妇人拿到钱粮时灿烂的笑容。

考虑到战术背包的需求越来越大,朝廷催得紧,而今年朝廷又不打算折色棉布,张希婉在与顾正臣商议之后,决定在织造大院中调一批人手加入战术背包的缝制之中。

顾正臣自是没有意见,只让张希婉自己看着办,只要确保质量,想如何运作就如何运作。妇人的事,顾正臣不想参与太多,县衙的事都忙不过来……

夏收在即,县衙将要停止放告,而在这之前,县衙必须安排好一应事宜,比如召见里长、老人,让他们催促百姓做好夏收,该收粮的时候,需要抓紧点,莫要坏在了地里。

顾正臣虽然不太乐意做这种事,百姓不比谁清楚粮食的重要,不用人一天天叨叨,可这偏偏是知县的本职工作,如果连个流程也不走,一旦被人抓住可就是掉官的问题……

顾正臣看着一干里长,严肃地说:“夏收之后,很快便会安排秋种。这一次,句容会挑选出三千户百姓贷肥,以增土地肥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