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四百九十七章 刘基勾了生死簿

大明:寒门辅臣 第四百九十七章 刘基勾了生死簿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大明:寒门辅臣第四百九十七章刘基勾了生死簿说起张希婉,顾正臣甚是想念。

她做得对,自己要开远航贸易,老婆家人不应该来泉州府。

因为自己做事已经够出格的了,时刻都可能会让朱元璋多想。若老婆跟着过来,万一老朱想这小子掌握着火器的秘密,若出海与海寇勾结,那沿海地带还有宁日?

张希婉留在金陵,老朱才能完全放心自己胡来。萧成去而复返,不只是老朱对自己的保护,还说明老朱确实想盯着自己。

这样也好,至少自己做事过分一点,老朱不会认为自己有其他心思。跟着老朱混,想要活得长久,就必须小心一点。

老婆来不了,但老朱的使臣还是来了。

传旨的是礼部主事晏安,旨意内容有些冗长啰嗦,一听就知道不是老朱写的,而是找了枪手代笔。抛开修饰词汇,溢美之词,无关痛痒的话,顾正臣是这样理解老朱的意思的:

你做得对,就是不够狠。

卜家男丁全都砍了,一个都别留着,看着烦心,女眷发配教坊司。

吴康、秦信等一干罪臣家眷,男丁送去凤阳,给咱老家垦荒去,女眷留泉州听凭府衙安置。

泉州府衙关高晖不合适,得送福州继续关,调查清楚了再放出来。

事办得漂亮,咱很高兴,给你老娘和婆娘送去了一百两银子,三十匹布。

……

市舶司你说了算,行省不过问,但惹出乱子拿你是问。

顾正臣安心了,泉州府吏员也安心了。

皇帝下旨嘉奖,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说明顾知府深得皇帝欣赏与器重,还能继续留在泉州府为官。

在顾正臣谢恩接过圣旨之后,晏安原本严肃的一张脸顿时挤满笑意,从袖子里又拿出一份文书,递给顾正臣:“顾知府,这是吏部通报的泉州府官吏文凭,彭水县知县聂原济、豊城县知县林唐臣,分别调任泉州府同知、通判,赵一悔官复原职,就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平遥县主簿成乐官调任惠安知县……”

顾正臣接过文书看了看,眉头紧锁,问道:“晏主事,这聂原济、林唐臣、成乐官等一干人,是谁推选出来的?”

晏安笑道:“自然是中书丞相与吏部一同商议,报请陛下之后定下来的。怎么,顾知府认为这份名录有问题?”

顾正臣收起文书,摇头道:“自然是没问题。”

没问题才怪!

彭水县在哪里?川蜀之地啊,到泉州府三千多里路。

平遥县在山西,到泉州府快四千里路了。

豊城是江西丰城,这算是最近的地了,也有一千二百多里路,而且路还不好走。

能将这一群人从天南地北弄过来,也真是服了他们,他们非要让泉州府官吏空那么久,累死自己吗?

老朱啊老朱,你不会只看人名,没看地点吧,好歹看看人家现在在何处办公啊……

没有办法。

吏部和中书都敲定了,老朱也点头了,这任免文书估计都已经送出去了,等送到了,人再赶到泉州就任,估计要等到洪武八年泉州夏天的第一场雨来了,若有人磨叽磨叽,路上再生个病什么的,等人到了,金陵都能赏梅花了。

郁闷至极的顾正臣招待着晏安,打听着金陵中事。

晏安是礼部官员,整日都忙着给大明制定礼仪去了,知道的金陵事并不多,但还是说出了一件让顾正臣担忧的事:“九月时,孙贵妃去了,陛下敕令礼部议定丧服之制。礼部依古礼,在父亲在时,母亲去世,儿子为母亲服丧一年,若是庶母则不服丧。然陛下对此颇是不满,并让宋濂参与进来。”

“后来宋濂议定,服丧当为三年。陛下定下规制,儿子为母服丧三年,庶子服丧一年。因孙贵妃无子,陛下便命吴王朱橚为其服丧三年,命太子、诸王服丧一年。只是——太子不愿意。”

顾正臣眉头一紧。

晏安回想着当时的情景:“太子认为,按照礼制,士为庶母服丧,大夫以上不为庶母服丧。嫡长子为庶母服丧一年,是对宗庙不敬,也是对继统之制的不敬。陛下听闻之后勃然大怒,训斥太子之声从殿内传出殿外。”

顾正臣凝眸,暗暗心惊。

关于礼制这东西,顾正臣并不太懂,尤其是古礼。

但站在朱标的立场上,他的反对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老朱除了马皇后之外,还有十几个妃嫔,死一个服丧一年,若一年死一个,岂不是要服丧十几年,整天没事干,穿着麻服过日子算了。

这个头一开,日后就得盯着后宫,谁身体不好了还得提前准备好麻布,服丧期间还不能乱来,要严格约束行为,比如太监站在门外拿着小本本记录的行为。

别说朱标不愿意,换顾正臣也不乐意。

孙贵妃是老朱的贵妃,你们关系亲,可孙贵妃何朱标没多少关系啊。不能因为你老朱宠爱一个贵妃就让所有儿子跟着一起服丧……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朱标是一个有想法、有情绪的人,同时也有些冲动,还不够稳重,也不想想老朱多强势……

“后来呢?”

顾正臣询问。

晏安笑道:“后来桂彦良、李希颜等人劝说太子,孝道为先,古礼也需要让位于孝道。太子换了衰服入宫,这才平息了陛下怒火。”

顾正臣松了一口气。

这就对了,朱大郎啊,你要记住,什么古礼都没老朱的礼重要。

晏安见顾正臣没有封印,府衙照常办理公务,而泉州府确实堆积了不少案件,很识趣地留了两日便走了。

这一次,府衙差了四个衙役,并调了三十余泉州卫军士送晏安。不是晏安的面子大,而是要去凤阳垦荒的人不少,还有去教坊司的,反正顺路……

腊月二十五日。

金陵,泉州县男府。

詹徽身披麻服,头缠白布,将一封信与一枚玉佩递给顾母:“家父生前与泉州县男有过约定,等他回金陵时交还玉佩。然家父身体不支,终无力回天,撒手人寰。临终之前留下一封信给泉州县男,还请老夫人转交。”

顾母悲伤难掩,只能说:“节哀。”

张希婉也有些哀伤,詹同是一个不错的老人,病卧在床已有些时日,医官都曾断言其活不过一个月。

可他硬生生熬了两个多月,只是终究还是没熬下来。

朱元璋听闻之后,也不由得惋惜。

承旨写得最好、最贴自己心思的,便是詹同。他的文笔浅显易懂,又不失威严,没有轻浮的堆砌辞藻,更多是直切要务,加上此人耿直严正,时常进谏。

他与宋濂一起完成了《日历》,他参与了《皇明宝训》的编写,他讲解的《易》、《春秋》令人受益匪浅……

刘基听闻詹同病卒,伤心不已,想到自己或不久于人世,更多了几分悲凉。

洪武八年,终还是来了。

刘基虽不良于行,但元旦的早朝还是需要参加。

这一日,朱元璋的兴致不错,命官员作诗词以庆贺,点了刘基的名。

刘基沉思之后,作了一首诗:

枝上鸣嘤报早春,御沟波澹碧龙鳞。

旂常影动千官肃,环佩声来万国宾。

若乳露从霄汉落,非烟云抱翠华新。

从臣才俊俱杨马,白首无能愧老身。

朱元璋看着呈上来的这首诗,笑容里夹杂着一丝不满,但也没多说什么,只不过后面官员说的话,并没怎么听进去。

什么叫“从臣才俊俱杨马,白首无能愧老身”?

哦,你这是嫌弃朝廷里年轻人多,年老的都不中用了?

八年元旦,新春伊始,你当着所有官员的面在朕面前哭丧着脸,就喊了一句:

我刘基怀才不遇?

白首无能?

你刘基白头不是这两年的事,前几年你在朝堂里的时候已经白头了!御史台都交给你了,是朕苛刻你了,委屈你了?

过个大年,你还给咱添堵了。你身体不是不好,那就回去好好躺着吧。

胡惟庸啊,你身为丞相,可以带太医给诚意伯好好看看,看看他的症结在哪里,给他疏通疏通,别临老了,还在这里抱怨咱没给他过机会。

刘基不会想到,自己只不过是写一首诗,表达下失落的情绪,结果这一笔下去,直接勾在了生死簿上……

黑白无常正在穿衣服,找锁链,可刘基却浑然不知。

刘基发牢骚是有缘由的,看看人家詹同,死都死在承旨的位置上,致仕回去半道又给拉了回来,可自己呢……

开国之后,内斗来内斗去,结果不过是一身老骨头病恹恹罢了。

自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最后的岁月,都交给了内斗。不斗也没办法啊,老朱给自己的是御史台长官,御史台是什么地方,那就是斗来斗去的战场……

泉州县男府。

张希婉召来了顾诚、胡大山、胡恒财等人,拿出了一封信:“夫君在泉州府差人送来信,说泉州府今年鼓励甘蔗种植。你们谁愿去一趟泉州,与百姓签下采购甘蔗的文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