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五百三十章 为百姓,是最大的道理

大明:寒门辅臣 第五百三十章 为百姓,是最大的道理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一言不合就赶人走,看似霸气威风,实则并不现实。

顾正臣是泉州知府不假,可林唐臣也是朝廷任命的泉州通判,不能因为政见不同就“拔刀相向”,将其踢出府衙。

虽然朱元璋给了顾正臣“便宜行事”的圣旨,但那是用于贪官污吏的,不是用于毫无问题、清清白白的同僚身上的。滥用权力等同于滥施淫威,眼下看似风光无限,可后面反噬过来时,没有人愿意伸出手帮自己一把。

刘基提醒过自己,虽立于天之下,可失了人和,很容易便失去地利,没了地利,脚下随时可能是深渊。

人和不可失,自己不能只顾着雷厉风行,一言堂,还需要团结下属,上下一心为朝廷效力。

驭下之术!

以前是知县,直接换了一批自己人,给其好处,立下规矩,谈不上几分驭下之术。

到了泉州,杀了一批官吏,虽然提拔了一批人,可他们都是吏员,上来的官员不是自己提拔的,而是朝廷调任的,这就考验自己能不能驾驭这两个人了。

回到泉州府之后,顾正臣还没适应这两个人的存在,现在林唐臣冒出来反对自己,未必只是反对征调徭役,更多的应该是反对自己将他们当作吏员指挥。

说到底,这还是当官经验不足,且手握权力过大造成的。

顾正臣反省了自己,看着倔强的林唐臣,微微点了点头:“那就——日后再议。”

聂原济明显有些错愕,已经做好抗议到底的林唐臣也愣住了,直至顾正臣离开,两个人还没反应过来到底怎么回事。

林唐臣、聂原济来到泉州府,听到最多的就是顾正臣的杀伐果断,他敢杀官,也敢杀民,说杀便杀,不经过刑部、皇帝批准。

面对强势的顾正臣,林唐臣、聂原济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事,但两人曾为地方知县,颇有政绩,且对于治理地方都有主见与自认为合理的一套,面对顾正臣大踏步前进的举动颇是不认可。

聂原济相当老道深沉,并不打算公开反对顾正臣,但林唐臣认为佐贰官的职责便是纠正掌印官的不对,这才不留情面,站出来坚持,甚至已经做好了丢官甚至丢命的准备。

只是,顾正臣竟然退让了。

赵三七走入二堂,对聂原济、林唐臣行礼之后道:“顾知府让两位去泉州港。”

聂原济、林唐臣不知顾正臣想要做什么,命人备马车出行。

当马车至泉州港时,聂原济、林唐臣下了马车,看到了端坐在马背之上的顾正臣。

顾正臣见两人来了,翻身下马,抬了抬马鞭指向码头,说:“用不了多久,泉州港将焕然一新。”

聂原济笑道:“开海之后,贸易必是兴盛,不出五年,这里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

林唐臣看到百姓中不少人光着膀子挥汗如雨,他们这是下了力气在干活,没有懈怠与偷懒。

但仔细看,却又不见衙役与军士监督,林唐臣皱眉道:“为何监工不在?”

聂原济定睛一看,果没有监工,不由着急起来,连忙说:“我明明告知了泉州水师,安排军士作监工……”

顾正臣将马鞭交给林白帆,笑了笑:“聂同知,水师原本是打算设监工,只不过被本官撤了。”

“为何要撤?”

聂原济甚是不解。

顾正臣哈哈一笑,反问道:“那为何要派衙役或军士监督?”

“没有监督,出了岔子谁来负责?”

林唐臣冷着脸问。

顾正臣理解这些人的想法。

无论是干多大的工程,凡征调民力的,衙门都会安排人手监督,若征调百姓太多,衙役看不过来,还会让军士协助看守,目的就两个:

一是为了催促这些人赶工干活,别偷懒,保证进度和质量。

二是避免有人闹事。

比如河道里竟然能挖出一只眼石像,这肯定是监工不到位,让人给埋了进去又给挖了出来。监工到位的话,哪里还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舆论……

顾正臣看向林唐臣:“林通判,你我之间放下成见,去听听百姓自己怎么说,如何?”

林唐臣重重点头。

顾正臣带几人走向施工之地。

十几个汉子拉着一根根绳子,绳子拴在了一个圆形的木石桩之上,桩底部是两尺高的石柱,上部是五尺高的圆木,石柱与木桩之间有类似于蚂蟥钉的铁件连接固定。

随着号子声起,绳子绷直,木石桩被强大的力道拉离地面,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咚地落地,将地面砸出一个坑洼,木石桩再次抬起,但随着男人们的力量移动了一点距离,一半落在了原来的坑洼里,另一半砸在了尚未砸过的土地上。

不知道谁起了个头,一个个汉子起劲地喊着: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

问郎此去何时返?

赵一悔看到了顾正臣,带着苏先秦走了过来。

苏先秦见顾正臣等人听得认真,便解释道:“这是福建古老的民谣《月光光》,据说唐时就有了,一直流传至今。”

顾正臣点了点头,走向干活的汉子,汉子们见官员来了,便收了力,一个个站着,有人认出了顾正臣,一口一个顾青天。

“今日可领足了米?”

顾正臣笑呵呵地问道。

带头的周厚衣憨笑:“都领足了。”

顾正臣又问:“没人抽你们鞭子吧?”

周厚衣等人连忙说没有,甚至有些人还拍着**的胸口,露出满是汗的脊背,证明没挨打。

农夫王二柴对顾正臣说:“顾青天,如今没监工在耳边唠叨,也没鞭子催促,可咱们这群人干活更是起劲呢,每一个懒惰汉子,谁敢偷懒,咱们就饶不了他!”

周厚衣连连点头,跟着说:“以前监工在时,咱只感觉浑身刺挠,干活使不上力,心里总憋屈得很。可如今没了监工,这干活,就和给自家盖房子差不多。”

林唐臣听着众人一言一语,眉头紧锁。

多年以来固有的认识在他们的话语之下显得滑稽且可笑。

“咱服徭役七次,就没这么舒坦过。”

“上面让我们三天打好地基,呵,咱们打算着两天就干完。”

“以前挖河修墙,把我们当犯人盯着,不让我们吃饱,还动辄打人,如今干活可就有个人样了。”

七嘴八舌,声音如斧,劈开了曾经自以为是的观点。

林唐臣难以置信,问道:“难不成你们愿意服徭役,待在家里休养生息不好吗?”

“这位官爷说笑呢。”

“可不是。”

“只要府衙管咱们吃饱饭,不给发钱,咱们也愿意干活啊。”

林唐臣皱眉:“为何?”

周厚衣笑了,对林唐臣解释道:“自然是给家里省下一个人的口粮,眼下还不是农忙时,成日待在家中,那不是吃白食?我们省一口米,孩子就能多吃一口,我们省一个月米,孩子能多两三尺布呢。”

王二柴直言:“是啊,往年府衙征徭役,可不给发粮,粮食全煮锅里了,全他娘的稀粥。可今年呢,不仅每日早上给粮,每日吃的粮还不算在其中,管饱了吃。咱们这次做工回去啊,能给家里带一袋子米回去呢,若是多干几日,说不得今年夏税的粮食都有着落了。”

林唐臣脸色苍白。

顾正臣与众人寒暄一阵后,带聂原济、林唐臣等人走至空旷处,看向林唐臣,严肃地说:“百姓都渴望过好日子,至少是一家人不挨饿,有衣穿。只要有机会省一点,挣一点,他们就愿意去做。你也知道,府衙现在堆积了很多钱粮,而这些钱粮大部分都是来自泉州府的百姓。”

“那些钱粮入了账,谁都不可能私自分给百姓,用什么法子将钱粮还给百姓,唯有徭役!林通判,你希望的是不扰民,留民休养,可你有没有想过,百姓并不怕徭役之苦,怕的是吃了徭役的苦还一无所获,甚至是背上债!”

“其他人征民徭役是为了什么,本官且不论,但我在泉州府征民徭役的目的就这么简单,谁干活,谁拿钱粮,谁干活多,谁拿钱粮多。这一点或许与你们的认识相左,但你们要清楚,我顾正臣不是为了什么政绩,不是为了什么官声,为的是这里的百姓!”

“判断政令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是看看这政令有没有为民着想,有没有为民谋福,而不是什么各种各样,大是大非的道理!没那么多道理可讲,只要着眼于泉州府三十万百姓的好,那就是最大的道理!”

林唐臣听着这一番长篇大论,心头满是震惊。

聂原济肃然起敬,挺着胸膛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他虽然只有二十出头,没有几十年的官场资历,可他的觉悟、他的认知,远远超出了许多官吏。

三十万百姓的好,就是最大的道理!

掷地有声!

如雷贯耳!

林唐臣终是听明白了,双手抬于身前,弯腰深深作揖,沉声道:“林某——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