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五百三十六章 兴教化,全国立社学

大明:寒门辅臣 第五百三十六章 兴教化,全国立社学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大明:寒门辅臣第五百三十六章兴教化,全国立社学知府宅。

张希婉看着笑容满面的顾正臣,笑道:“不就是给泉州卫请了个厉害的教头,你这都高兴半个时辰了。”

顾正臣端起茶碗咕咚喝尽,舒坦地哈了口气:“高手在民间,此话不虚。你是不知,那月空僧人可不简单。萧成说,此老僧很可能与郑泊、张焕相当。”

张希婉有些惊讶。

郑泊、张焕,那可是皇帝贴身护卫首领,这僧人竟能有如此厉害。

顾正臣满心欢喜。

有了萧成、月空两个当教头,泉州卫未必不能在一年内蜕变。

黄森屏是个有野心的,这个家伙竟当真设了擂台。在黄森屏的带动下,那些千户、副千户、百户等等已无话可说,将官为了守住官位会拼了命的训练,而那些想要向上爬的军士也必会拼了命的训练。

泉州卫的事顾正臣不需要亲自盯着,府衙的事已经够多了。

这一日,顾诚回来了。

顾正臣看着阔别半年多的大管家,没有过多的夸赞,也没有生分的寒暄,只是拍了拍顾诚的胳膊,满意地点了点头。

顾诚将城内商人的动静一一讲述着:“随着泉州府开海的消息传开,最近几日进入晋江城的商人开始多了起来,不少商人都想出海,一些商人想要盘买府衙手中的店铺,且愿意给高价。苏州商人陆三源原本去福州寻亲,听闻消息之后也赶了过来……”

顾正臣仔细听着,时不时问两句。

顾诚将一干商人的身份、大致财力等介绍得清清楚楚。

顾正臣了解之后,记在心中,然后问道:“塔子楼那里如何了?”

顾诚笑道:“老爷,塔子楼被陈言璇拿走之后,变卖了家产,并与同安亲朋借了一笔钱,很快便招揽了一批伙计,并将一些庖厨老人给请了出来。陈言璇确实有生意头脑,那里已成为商人留宿饮酒谈生意的首选之地。”

顾正臣乐见晋江城热闹起来,商人可是消费主力,他们不来,怎么能带动消费……

“说吧,商人们有什么诉求?”

顾正臣问道。

顾诚从袖中抽出一张纸递给顾正臣:“这是胡大山与一干商人交流之后确定下来的五点请求。”

顾正臣接过看去,五点请求很是清晰:

何时可租赁船只,以确定好船舱空间、载货重量,筹备出航货物。

下次出航的确切日期。

府衙手中的店铺是否可以售卖。

新建的大明钱庄是否可以借贷。

航海五税一的规格是否可以调低。

顾诚轻声道:“商人希望可以直接见老爷商谈具体事宜。”

顾正臣想了想,点了点头:“开海贸易的主力最终还是商人,不能一直冷着他们。你让胡叔传个话,告诉这些商人,明日午时,我于塔子楼设宴招待他们,让陈言璇将二楼腾出来。”

顾诚答应,见顾正臣没其他吩咐,便匆匆离开。

与张希婉一起用过午饭后,顾正臣出了府衙。

府前大街口,距离府衙大门不远,原有一家药铺,归卜家所有。

因为挤兑走了不少药铺,独揽利钱,这家药铺做得相当大,不仅卖药,还兼做地下钱庄,放贷于民。顾正臣选择将这里作为大明钱庄所在地,除了改造通道、钱库、柜台外,并不需要动改其他。

自金陵来的钱庄主事高台见顾正臣来了,带着司会苏南乡上前行礼。

顾正臣还礼后,问道:“进展如何?”

高台笑道:“麻烦的只有地下钱库,目前已经开挖好了土方,匠人也做好了支护,并按照顾知府的安排,将钱库一分为二,中间立墙以作支撑。柜台、通道都简单,已改造完成。大致再有五日,钱库便可修成。”

顾正臣对这个进展相当满意:“早日建成,也好将存于府衙之中的钱钞搬运过来。眼下不少商人到了泉州,一些商人随身并没有携带多少银钱,想要借贷一笔钱,泉州大明钱庄可以做吧?”

高台正色道:“这个自然。”

顾正臣知道钱庄可以办理借贷业务,问一问高台,也是为了将此事告知,顺便让他做好准备。

自己虽然是宝钞提举司的副提举,可并没有权限直接插手大明钱庄的业务。不经高台同意便先答应了商人借贷请求,这是僭越,做了钱庄的主,很容易授人以柄。

相对于顾正臣的谨慎周全,高台更多是敬畏,毕竟顾正臣在泉州府境内有先斩后奏的特权,可以决断泉州府特区所有事宜。泉州钱庄就在府衙门外,主要目的便是为航海贸易提供资金,得罪了顾正臣,未必能活着回金陵……

别说现在钱庄还没建立起来,只要顾正臣需要,钱庄可以带人露天办理借贷事宜,反正也没谁敢在府衙门口抢钱。

顾正臣看了看钱库施工,见安全不存在问题之后,便点头道:“明日与本官一同赴宴,这里便交给司会负责看着吧。”

高台自是答应。

刚走出钱庄大门,赵三七便找了过来,道:“府尊,府学教授李烈、训导杜三佳,晋江教喻王敬求见。”

顾正臣皱了皱眉,回到二堂。

李烈已经从训导升了教授,负责府学教导事宜,此人雷厉风行,做事严肃认真,在成为教授之后,将一干生员从家里打了出来,赶到了府学进修,朝廷还派了国子学的杜三佳当泉州府学训导。相对于去年冷清的泉州府学,现如今的府学已有十四个生员,总算是有了读书声。

一见顾正臣来,李烈便埋怨起来:“顾知府是不是只顾着开海之事,将教化百姓忘了个干净?身为一府知府,怎能贪慕那些东西!”

顾正臣看着眼前发脾气的李教授,拱手道:“忘倒不敢忘,只是开海乃是陛下钦命,不敢不紧着先走一步。倒是李教授,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身体好过去年,当真是可喜可贺。”

李烈不吃这一套,也不给顾正臣面子,直截了当地说:“来了泉州府,一不去府学,二不去县学,不是顾着港口,就是下令造船,听说顾知府还打算宴请商人,如此做派,恐有损顾青天之名,还请顾知府归心,以农桑为重,以教化为重。”

顾正臣坐了下来,让李烈等人落座,然后说:“李教授来找本官,该不会是进言的吧?”

李烈知道顾正臣强势,自己想说的也已说了,至于他听不听,那是他自己的事,府衙政务方面的事,自己确实不宜说多了。

政务事不说,但教化事必须说。

李烈起身,严肃地说:“顾知府,朝廷要求各地设置社学之事,想来应该知情吧?”

顾正臣微微点头。

洪武八年正月二十七日,朱元璋下诏,于全国设立社学。

这是朱元璋重视教育的重大举措。

朱元璋也清楚,虽然府、州、县都有学堂,但乡闾之间,地处偏远,教化之风吹不过去,所以便决定设置社学,并要求各地府州县官员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二月初的时候顾正臣已经在去金陵的路上了,并没有收到这份文书,后来在金陵听闻,回到泉州府之后一交接,吕宗艺根本就没动作。

不是吕宗艺不想兴建社学,而是因为吕宗艺认为社学有问题,以各种借口推迟。

社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课程设计:

老朱说了,在社学的孩子需要学习《大明律》。

别说吕宗艺觉得不妥,顾正臣也不认可这一条,现在李烈再次提出建造社学,这雄心勃勃搞教化自然是好事,可若是不解决课程问题,好事办不成。

大明的社学其实继承的还是元朝的社学。

元至元二十三年,朝廷颁令:

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

元朝的社学主要课程是教劝农桑。也就是教导孩子,要乖乖种地,别整日想着东混西混,种地才是你们这些小崽子们应该干的。你种地,你儿子也种地,子子孙孙无穷尽,都去种地。

到了老朱这里,改成了以学律令为主。

那意思是说:你这娃娃要知道法,不能学我老朱当年不知法的可怕,结果无法无天造了反,不小心还混成了皇帝。你们不能学我,要知道法的可怕,一个个都老老实实。

潜台词就是:乖,摸摸头,要听话。

元朝的社学是农闲时入学。

该种地的时候还是跟着爹娘去种地,不种地的时候来社学里面听人唠叨怎么老老实实种地,别跟着地痞流氓瞎逛学坏了。

到了老朱这里就不管什么农闲不农闲了,娃娃都应该听话,有空要来,没空创造空也要来。

普法压倒一切。

普法从娃娃抓起。

实事求是地说,只从政策上来看,大明初期的社学与元朝时期的社学都存在不少问题。老朱的社学问题更大,以至于老朱不得不在办了几年之后下旨停办社学。

当然,老朱停办社学不是因为普法遇到了困难,而是因为官吏将社学当做了营生,发财的买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