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六百二十三章 朱标:反对分封(一更)

大明:寒门辅臣 第六百二十三章 朱标:反对分封(一更)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朱标是对的,朱元璋不顾官员反对定下的分封之策,其他人都可以反对,唯独朱标不能。

反对分封之策,本身就意味着违背朱元璋的意志与安排。

朱元璋会怎么想?

我费心费力,为你找来兄弟保护大明江山,都是自家人,还不比外姓人可靠吗?

你反对我分封,是不是不放心你兄弟,还是说你连兄弟都驾驭不了?

若是如此,怎么放心将天下交给你?

反对成了,老朱心里会多想。反对不成,老朱执意分封,诸王怎么想?

朱老二朱樉:大哥,你当年不让老爹给我修房子,我恨你。

朱老三朱棡:大哥,你当年不让我在外面好吃好喝带一群人看风景,差点将我关在金陵,我恨你!

朱老四朱棣:大哥,你当年不让我带兵打仗,我偏偏带兵给你看,你我招惹不起,你儿子我还惹不起了?

分封,对诸王是有好处的,夺人好处,这兄弟还怎么当?对于这种事,朱标看得很清楚,对此事始终缄口不言。

朱元璋来回踱步,最后坐了下来,问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若朕执意分封,他日你登基,是否会削藩?”

朱标谨慎又凝重地看着朱元璋,回道:“若藩王弟弟不拥兵自重,听朝廷差遣,无异心,不害封国百姓、官吏,不勾连地方都司,儿臣不会削藩!”

朱元璋冷冷地笑了笑,摇了摇头:“跟着宋濂他们,你倒是学会了说文官那堆话,弯弯绕绕。朕记得元年时,曾与大臣商议过分封之事,直至三年才确定下来。有次问你汉七国事,你认为曲在七国,当时你就有心提醒朕了吧?”

朱标重重点头:“父皇,七国之乱,名义上是清君侧、诛晁错。可汉景帝诛了晁错,七国之乱并没结束。结束藩王之乱的不是晁错的人头,而是周亚夫的大军!儿臣不希望有朝一日,藩国成了割据之地,不听差遣,更不希望藩王打了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明,刀兵相向!”

朱元璋摆了摆手,心情沉重地说:“你也回去吧。”

朱标行礼离开。

朱元璋一个人坐在华盖殿中,想了许久。

眼看着封国筹备都在进行之中了,可如今才算看清,分封诸王未必是善策。

虽说自己信任儿子们,可扪心自问,自己造反起家,儿子们就没几个效仿的?自己想着儿孙们都可以听话,规矩定下了就都听从了,可现在看不是那么一回事。

规矩是可以破坏的。

武将破坏规矩有限,好掌控,毕竟不是出自皇室,没有振臂一呼,万民追随的可能。但藩王破坏规矩,那可就不好说了,若其在封国邀买人心,哪天在地下挖个坑,造点兵器,然后带军士拉壮丁,转眼之间十万兵,朝廷还真不好办……

哪怕再多钳制,再加强卫所控制,但只要用藩王屏障大明,就需要给他们兵权。

如果他们生出“兵权在手,天下我有”的想法,冒出来个蒯通之类的人物,或被哪个和尚或野心家游说,大明江山还不得乱糟糟?

分封,终究还是需要再思量思量。

李文忠、吴祯也没追问顾正臣说了什么话得罪了皇帝,等朱标回来之后,两人便行礼告退。

朱标颇是后怕地看着顾正臣:“你冒着触怒陛下的危险进言,着实令人后怕。日后这种事,万不可顶撞,父皇若偏执起来,孤怕也救不了你。”

顾正臣知道朱元璋的脾气并不好,只是事到临头,这时候不说,又到什么时候去说?

总不能等朱棣去了北平再说吧?

“为国事,顾不了太多。”

顾正臣叹道。

朱标脸色凝重:“游历中都时,宋师就曾论过分封之事,他也不看好分封,认为藩王太强则危社稷,太弱又无法守护边疆。两端都不可取,索性不设藩王最是稳妥,也省了多少隐患。孤深以为然,只不过父皇未必如此想。今日你与孤共言,或许父皇当真会考虑取消分封。”

顾正臣拿不准。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伺候、好预测、好影响的君主,他有些时候缺乏理性的认知,却偏偏有着不可动摇的自信,自以为这样做是对的。

分封诸王是朱元璋效仿汉高祖的行为,他还会效仿汉高祖杀害开国功臣,清除武将带来的威胁。无论是先收拾武将后分封,还是先分封后收拾武将,分封原本是确定的事,杀功臣也是确定的事。若不是自己干涉,德庆侯廖永忠的脑袋早就成骷髅了。

取消分封,意味着朱元璋的许多谋划都需要推翻重来,他有没有耐心去做这些事,有没有对武将忠诚的信心,这都是不好说的事。

顾正臣肃然道:“殿下,封国在外,早晚都会是祸乱。陛下若不改主意,臣愿再次上书陈言。”

朱标苦涩地摇了摇头:“上书陈言,那你可就要得罪诸王了,这事不好公开了说。若父皇执意如此,你就莫要再提,日后——再说吧。”

顾正臣听出了朱标的弦外之音,所谓的日后再说,那是老朱之后的事。

既然朱标有了决断,顾正臣便不再多言。

虚惊一场的回到家中,母亲已备好饭菜,张希婉、顾青青等人也是笑脸相迎,谁也不知道顾正臣去了一趟宫里,在鬼门关绕了一圈。

顾正臣并没提起此事,也没到处跑,待在家里好好陪着家人,又将沐春、沐晟接了过来,徐允恭就算了,他正在国子学进修,没空出来。

羽林卫营。

大都督府佥都督陈方亮走入公署,指挥同知李睿、千户乔成松、魏大鼎等肃然行礼。

陈方亮坐了下来,问道:“毛指挥使不在?”

李睿回道:“尚还没回来,我等这就差人告知。”

陈方亮摆了摆手:“告知就不需要了,我还是在这里等着吧。他在宫里办事,难免有不好离开的时候。”

李睿等人连连点头。

半个时辰之后,毛骧终返回公署,听陈方亮来了,连忙上前行礼:“陈佥都督,两个月不见,风采依旧啊。”

陈方亮起身还礼,示意毛骧坐下,然后说:“我来这里只为一件事,就是想问问,羽林卫与泉州卫的比拼你可准备好了?”

毛骧淡然一笑:“对付泉州卫,确实不需要什么准备。可对付顾县男,这一年羽林卫可没少吃苦头。当年句容卫给羽林卫带来的伤,这次不干净利索地还回去,那我的脸面往哪里搁?”

陈方亮点了点头:“你我曾分掌羽林左、右卫,自我进入大都督府之后,你便掌控了整个羽林卫。说来,若不是这次约战拖延,你也应该是佥都督了。”

毛骧不以为然:“打败泉州卫,以后机会总还会有。”

陈方亮起身,肃然道:“羽林卫可是陛下亲卫,每一个军士都是精锐,代表的是最强战力,能与你们交手的,只有国公、侯爷与边军将领亲卫,若是输给了泉州卫,那所有人都会沦为笑柄,甚至整个羽林卫都会被撤销!所以,莫要轻敌!”

毛骧知道失败的下场,可依旧自信地说:“羽林卫的强大,远远超出了泉州卫,莫说给他们一年,就是给他们十年,也休想在羽林卫手上占到便宜!陈佥都督,你看好就是了,羽林卫会如同碾压蝼蚁一般,轻松将他们打败,然后告诉所有人,谁都不要小瞧了羽林卫!”

陈方亮担任过羽林卫指挥使,知道这里的人有多强,并不认为毛骧夸大、自傲。

只是隐约有些不安。

陈方亮点头道:“顾县男颇有手段,他介入的事总不能以常理推度,你最好是让所有人莫要留手轻敌,以免吃了亏,事关羽林卫荣誉,所有人的前途,可不能大意。”

毛骧抬手指了指自己脸上的伤疤:“当年小看了倭人,我受了伤。从那之后,我就不再小看任何敌人,上了战场,那就是生死顷刻的事,谁都不会手下留情。我保证,泉州卫一半的人都会躺着坐船回去。”

陈方亮放心下来:“好好准备吧,魏国公也回来了,这次观战的人不少,赢漂亮点。”

“报!”

一名军士匆匆走了进来,通报道:“陈佥都督,魏国公要召集众武官,商议羽林卫、泉州卫比试事宜。”

陈方亮皱眉:“比试事宜还有什么好商议的,摆在教场上打不就是了?”

毛骧笑道:“再多花招,羽林卫都接了。”

三日一晃而过。

这一日清晨,天尚未亮。

金陵的小教场已热闹起来,一干大都督府官员,兵部官员纷纷而至。

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长兴侯耿炳文、汝南侯梅恩祖、德庆侯廖永忠、平凉侯费聚等人先后前来,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郑国公常茂、卫国公邓愈也到了,胡惟庸下了轿子,走入教场。

天欲破晓时,朱元璋带朱标前来,山呼万岁之声顿时传出。

高台早已搭好。

朱元璋虚抬右手,让众人起身,然后道:“东方破晓,今日晴朗,正是观览武斗的好日子。你等各自落座,看看泉州卫在一年之内,可有无长进。”

此言一出,众人哂笑。

就连皇帝都不看好泉州卫,只是看看这支地方卫军士有没有长进,能在羽林卫手底下走几招。

想想也是,地方卫有强有弱。

哪里的地方卫强?

边军,尤其是山西、陕西、辽东与北京等地的边军。像泉州卫这些南方小卫,平日里就抓个贼寇,能有什么本事?

弱旅一支,不堪一击。

在一片笑声之中,徐达、廖永忠、吴祯,甚至包括李文忠都保持了沉默。

廖永忠、吴祯可是在泉州府待过的,也去过泉州卫,知道那里的训练是什么情况。

李文忠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接泉州卫时看到的并不是一支胆怯畏惧的军队,他们的目光里,更多是跃跃欲试的战意。

弱旅可没这股刺人的锋芒。

徐达嘴角浮现出笑意,这份笑意不是嘲笑泉州卫,而是期待。

新军!

顾正臣,你带出来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