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六百五十八章 解忧患,提人才

大明:寒门辅臣 第六百五十八章 解忧患,提人才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火器有威力,恰恰是这份威力,让人忌惮、畏怕。

朱元璋并不害怕火器,而是害怕火器多了,一旦地方上有人造反,朝廷能不能在短时间内镇压。全都是大刀长矛,朝廷兵强马壮,想要平叛地方相对容易。可若全都是火器,这打起来胜负就不好说了,万一背地里有人一炮弄死了主将……

再说了,若是有武将犯上作乱,半夜里将山海炮摆在洪武门,直接对着奉天殿来一顿覆盖,那自己还不死得彻底?

如何保证使用火器了又不威胁皇室、朝廷安危,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行火器的最大阻碍。

徐达理解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身边背叛他的人很多,就连他侄子朱文正就想过背地里踹一脚,有点心理阴影属实正常,安全问题马虎不得。

顾正臣对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半点应对之策,认真地回道:“陛下,臣有三策,可解忧患。”

“哦,讲来。”

朱元璋喜欢用顾正臣,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总有法子可以解决问题。

顾正臣坦言道:“其一,便是当下推行的新军之策,渗透精忠报国、上报天子,下护百姓等思想,让大头兵切切实实地忠于朝廷,听朝廷指挥,以确保陛下始终能牢牢掌控军队,杜绝军队内部有人调转火器对准皇室……”

思想决定行动,大家都忠诚于皇室,谁还造反,谁还能造反?

何况如今天下大定,天命已有归属,这个时候又不是乱世,谁愿意干造反这种要三族人性命的事。至于朱小四,说到底是家产之争,没朱小四,换成张小玉,朱小能,姚和尚,谁单个或合伙拎出来都不能成事……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

自己全力支持顾正臣推动新军之策,意在瓦解开国勋贵对军队的影响与控制力,若顾正臣当真可以让军士臣服归心于自己,那这未必输给赵家的“杯酒释兵权”。

顾正臣继续说:“其二,臣以为火器大行其道,是大势所趋。即便我大明不行火器之道,那他日敌寇也会使用火器,厉害的武器迟早会占据主流,与其畏怕,不如掌握主动权。为保地方无法对抗朝廷,保证朝廷对边军的约束,臣以为可以让京军在火器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则大势无忧。”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如何让京军始终占优?”

顾正臣笑道:“如今远火局打造的火器,远胜于地方卫自产火器,这点陛下认可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这倒是事实。

顾正臣正色道:“陛下也应该知道,远火局最新的火器,也胜过一年前的火器吧?这就是京军始终占优的关键。”

朱元璋似乎明白过来。

一旁的徐达恍然,在一旁说道:“你的意思是,远火局不断出现更厉害的火器,然后武装京军。而地方卫所与边军等,则使用相对弱一些的火器。”

顾正臣想了想,摇了摇头:“确实是这个道理,最具威力与战力的火器给京军,始终让京军在战力上胜过地方。只不过,所有新式火器的关键在于颗粒火药,朝廷只要控制住颗粒火药的生产、储备与分配,边军完全可以装备部分最好的火器,以增强其战力。”

朱元璋眼神一亮:“你的意思是说,只要不让颗粒火药的配方流出,新式火器的威力便会锐减,纵是使用其他火药也不行?”

顾正臣肃然道:“确实如此。”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

控制颗粒火药总好过控制无数军士,不需要处处提防。

给边关一些先进的火器,他们也只能使用这些东西打击进犯的元兵,若是想造反起事,那他们不等打到金陵颗粒火药就耗光了。

“其三呢?”

朱元璋安心道。

顾正臣略一沉思,道:“其三,是人才!”

朱元璋愣了下,踱步道:“你是说匠人?”

顾正臣苦涩一笑,解释道:“陛下,匠人是人才,但距离臣期望的人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就以火药配比来论,在臣来看,目前的配比还可以精细化,只是缺乏人才与工具去将用量处理得更精确,目前的秤,并不支持轻微重量的称量。”

“还有冶炼铸造,目前神机炮与火铳多是铁质,但纯铁质的火器一旦用久了,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尤其是磨损会降低火器的准头、射程,甚至会导致炸膛等。如何去处理冶铁,掺杂什么金属可以改进冶炼质量,这也需要人才。”

“山海炮方面,风速,顺风逆风时对山海炮的影响,所处位置是高是低,用哪个角度去发射火药弹,用多少的火药用量可以达到预期的射程,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负责……”

远火局的匠人是优秀的,他们也是有智慧的,这些人用实践,通过一次次失败来摸索出了成功之道,但他们依旧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实验精神,用他们五十年,顾正臣也不可能看到炸药的影子。

必须有一群敢作死、敢玩命、能创新、能乱来、又有真本事的人才去推动火器不断迭代,不断变强,直至发展到黑火药的极致。

这些人才,是远火局未来的新鲜血液。

朱元璋没想到,一个火器竟有那么多头头道道,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见顾正臣说完,便问道:“朕手中也没这样的人才,你打算去何处寻?”

顾正臣看着朱元璋,认真地说:“没有这样的人才,只能去培养。臣希望在国子学挑选一些监生来做这些事。”

“国子学?哈哈,他们未必会跟你啊。”

朱元璋直摇头。

现在的国子学,就是未来的国子监。

顾正臣知道,这里的监生不少,目前有八百余人,还开了个分校区“中都国子学”,不过中都那里主要是勋贵之子,包括老朱的儿子也在那里进学过,比如朱大朗、二郎、三郎……

监生是文人,文人的奋斗目标就一个:

考公。

咳,是混个一官半职,也好端铁饭碗、吃公家饭、干点威风的事。

顾正臣让他们胡搞乱搞,研究这个研究那个,估计是没什么人会跟他去的,毕竟白天陪孔夫子子曰,晚上聊聊朱熹在下面是不是还在和尼姑鬼混,这都是圣人的事,谁会跟你做贱人的活计……

“臣想试试。”

顾正臣坚持。

不识字,没文化,怎么搞长期研究,怎么接受新思想,怎么去实验创新?

弄一批识字的,有水平的人加入远火局是好事,何况这些人都极有毅力,坐在窗户后面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翻来覆去钻研几本书,让他们在远火局深入研究一个“课题”几年想来也是没问题的。

当然,所选之人不能是榆木头疙瘩脑袋,需要懂得变通,而这样的人才,确实不好找,但不试试怎么行?

朱元璋见顾正臣坚持,点了点头:“你解了朕的忧虑,那朕便准你去国子学挑人。”

书一封旨意,简单明了:

国子学监生,任他挑选。

朱元璋将纸张递给顾正臣:“拿着这份旨意,去寻国子学祭酒陶凯、司业乐韶凤。若找不到你想要的人才,准你去府学、县学里找。”

顾正臣谢恩。

国子学若是找不到,府学、县学就算了,只能社学里找了,从娃娃抓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