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七十章 当官难,祭祀为先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七十章 当官难,祭祀为先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大明:寒门辅臣第七十章当官难,祭祀为先八月二十日,利出行。

沐春拉着顾正臣的衣襟,满是不舍地喊着“先生”。

沐英走上前,抚摸着沐春的头,轻声安抚:“先生此去是为了朝廷效力,以他的才能,用不了几年就会回到金陵,到时候你拜他为师,好好精研学问。

顾正臣弯腰,抓着沐春的手,平和地说:“在临走之前,先生留一句话给你,你且记在心上。”

“先生请说,我定谨记于心。”

沐春小脸之上满是认真。

顾正臣微微点头:“你想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应该野蛮自己的体魄,文明自己的精神。武能杀敌立功,文能治世一方。如此,可成大器。”

沐英看着点头记下的沐春,称赞道:“野蛮体魄,文明精神?听着倒是新鲜。说真的,我很想将你调入军营……”

顾正臣摇头。

去军营,开什么玩笑。

洪武四大案,文官里面多少还有点生存率,有不少人可以挺到朱小文、朱老四时期混口饭。

武官就算了吧,除了几个亲戚,一个善防守的,几个藩王担保的,一群能力不咋滴的,其他基本上全跟着蓝玉排队领孟婆汤了。

东宫带刀舍人周宗来了,这是一个木讷,不善言谈的人,此人最初护卫的是老朱,后来毛遂自荐,被派到东宫教导朱大郎武艺,承担东宫安全事宜。

可以说周宗是朱标的贴身近卫兼“体育”老师,朱标派他来送行,旨在告诉所有人,顾正臣是东宫保的人,没事别欺负他。

顾正臣很感激朱标的保护,挥手告别沐英、沐春等人,上了马车,与顾诚、孙十八踏上前往句容的路。

句容位于金陵城东南方向,走官道,一百一十里。

不赶时间,两日可至。

周宗送出城外十里,才回去复命。

顾正臣坐在马车里,翻看着《到任须知》。

这是一份当官说明书,合三十一条,对应三十一页。

顾正臣翻看几页,有些唉声叹气,后世电视剧害死人啊,什么新官上任,微服私访就进入了地界,然后抓一批恶人,亮出身份:

老子是知县,你们都老老实实交代。

这在大明,纯粹是胡扯啊。

新官上任,直接入城,是违法的事,还想微服私访,溜达几圈就升堂审案,真这样干了,估计脑袋和脖子需要分开几年,活是活不成了,至于能不能被缝合,需要看运气……

按照明代朝廷规制:

有司新官授职赴任,未到城一舍,二三十里而止。

需要停在城外二三十里,不是歇歇脚,而是需要住三天,即斋戒三日。

洪武二年,那个为老朱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强大谋士朱升,对斋戒作了详细说明:

戒者,禁止其外;

斋者,整齐其内。

具体要求,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

而斋戒三日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事实上,在大明《到任须知》的当官说明书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土地钱粮,也不是录囚治官,而是祭祀!

也就是说,祭祀是当官的第一步,也是最首要的一步。那些敢直接跑去衙门里办事的,拍惊堂木的,不是找死,就是神经不正常。

后世对祭祀多不理解,认为这就是走个过程,弄个仪式,虚头巴脑,可有可无。

但对于古代王朝,祭祀极是重要。

《左传》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祭统》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可见,祭祀是和战争一样重要的国之大事,是礼仪的重要内容。

朱元璋极重礼仪,自然也重祭祀,曾对百官说:“若戎事不修,祀事不备,其何为国乎?”

那就是说,既没有打好仗,也没做好祭祀,这还算一个国家吗?

连祭祀都不好,国家都不算国家了,这种高度,远远超出了后世人的想象。

对于祭祀的目的,老朱直说了:

阴阳表里,以安下民。

官长既敬,民必畏从之。

也就是官员都敬重诸神明,那百姓自然也跟着敬畏。

顾正臣知道,这些祭祀,从本质上来说,是古代的“思想教育”,和后世诸多教材,也就是内容不一样,目的都是一致的:

做个顺民。

句容,县衙。

书吏林山拿着文书,递给县丞刘伯钦,禀告道:“吏部发文,新任知县已在途中。”

刘伯钦摸了摸小胡须,小眼睛微微一眯,嘴角透着狡黠的笑意,看向正在喝茶的主簿赵斗北:“新知县就要来了,我们需要好好接待。”

赵斗北吐出喝到口中的茶叶,冷峻的脸颊微微动了动,抬手抓了抓右眼黑痣上的毛,淡淡地说:“该来的,迟早会来。听说这知县,只是一个弱冠的年轻人,还是一位举人,不知县丞此时心情如何?”

刘伯钦冷眸说:“你是何意?”

赵斗北起身,伸了个懒腰:“还能有何意,自然是为刘县丞打抱不平。你可是洪武四年的进士,他顾正臣,呵呵……不同人,不同命。有人认命,有人不认命,不知刘县丞是哪一种人?”

刘伯钦握了握拳。

不甘心。

自己是洪武四年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被任为句容县丞,只是一个小小县丞!

苦熬两年,没有把前任知县熬走,好在是老天开眼,把前任知县的爹熬走了。

死了爹,官员需回家守孝三年。

知县位置空了下来,按理说,接替句容知县的应该是自己这个县丞!

可结果呢?

吏部大笔一挥,弄来一个举人!

呵,自己堂堂进士,居然被一个举人踩在头上?

刘伯钦不服气。

可朝廷的命令,不可违抗。

刘伯钦深深吸了一口气,沉声说:“命礼房做好祭祀前准备,洒扫社稷坛,备牲醴、祭仪以候。查看祭祀器物,若有损坏,当速修理;命令仪仗皂吏,随时候着,祭祀迎接时,不得有缺;安排耆老,到时负责导引;告知县学教谕与生员迎接日期;备好祭祀祝文,安排人通报知县祭祀日期与所在,留两个人在那里听差……”

赵斗北见刘伯钦安排妥当,不再说什么,转身去安排。

句容以西,二十里驿馆。

顾正臣刚斋戒两个时辰,句容礼房吏员刘贤就到了。

在勘验过官凭文书之后,刘贤行礼。

顾正臣只是抬了抬手,开口道:“祭祀准备事宜不可大意,需检查再三,不得有误。”

刘贤看着年轻的顾正臣,有些惊讶。

这朝廷是没人可用了吗?

嘴上没毛的人都开始派来,这不是乱来?

“县尊放心,定会安排妥当。”

刘贤答应,退至门外,心中颇是看不起。

顾正臣并不在意,继续翻看《到任须知》,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慧,有这一套说明书在手,没有丝毫当官经验的人,也不会抓瞎,不知从何入手。

祭祀第一项,这第二项,则是救济。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

洪武五年又下诏,“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不久,孤老院改名为养济院。

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许入院。

这是大明朝的福利,旨在体现仁政、爱民。

按照要求,知县需要每个月亲自点视粮米,肩负查找困难、无法生存下去的百姓,将其送入养济院,如果有人游荡在外乞讨要饭,那就是知县的失职了……

所以在洪武朝,特别是洪武五年以后,出现乞丐,不是知县不作为,就是假的,估计是现在的检校,后来的锦衣卫冒充的……

救济之后,是录囚,说通透一点,就是把县狱梳理一遍,判了的,是不是判错了,没判的,是不是该判了,该放的,该打的,该杀的,按律处置或上报。

后面还有一堆内容,如土地钱粮、朝廷政策、察吏、治吏、处事、库藏、牲畜、水产、工商税收……

内容庞杂。

没办法,知县掌管一县之政,掌握着行政、财政、司法、教育、治安、水利、交通、军事等辖区内几乎权利。

顾正臣哪里有什么斋戒,光是翻看、揣摩这《到任须知》就用了三日时间,让顾正臣有些怀疑,这所谓的斋戒三日,到底是不是专门留出时间让官员看说明书的……

祭祀之地,第一个是句容城西一里社稷坛。

社稷坛,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是立国之本、立政之基。

之所以说社稷坛是第一个,因为后面还跟着风云雷雨坛、山川坛、城隍庙、孔子庙……

感情当个官,还得到处拜码头啊。

天不亮,顾正臣就开始从驿馆赶往句容,在清晨时,抵达句容城外一里。

灰蒙蒙的天色之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群人。

句容佐贰官、首领官、各房吏典、皂吏并合属生员、句容耆老与百姓等,列队于外。

顾正臣走下马车,正衣冠。

天欲破晓。

县丞刘伯钦上前,带领诸人行揖礼:“县衙全体、县学全体及耆老百姓,恭迎顾知县到任句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