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間裡,薑榮清準備接著看[宇宙簡史],既然物理讓自己頭疼,就先苦後甜吧。
這本書,是從人抬頭看天思考宇宙開始。
書的作者把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作為有記錄的開始,因為他的在《論天》一書中,對地球是一個圓球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薑榮清本來想反對“老子的[道德經]比他更早,但是我們的確說的是天圓地方。
書裡後來提到了亞裡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說,以及直到2000年後的哥白尼、伽利略提出的日心說。這些薑榮清在初中的歷史中學過,還知道羅馬教庭燒死了他們,看來科學家在古代是一個有生命危險的工作啊。
不過書裡特別提到了,1687年牛頓出版了他的《數學的自然哲學原理》,還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為我們揭示了為什麽行星的軌道為什麽是橢圓而不是圓的,這點也學過,薑榮清默念到。
不過,書裡把1924年定為我們現代的宇宙圖象的奠定年,認為哈勃觀測並證明了,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這點薑榮清還是很明白的,因為人類有了更大的天文望遠鏡,以前只能看到銀河系,現在看到了更多,比如我們常說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就不在銀河系,他們要相互穿過銀河,古人怎麽知道,他們又沒有望遠鏡,很奇怪啊?
書裡認為最重要的發現是1929年哈勃通過紅外位移觀測到觀測到遠處的星系正急速離我們而去,認為宇宙裡的星系正在相互遠離對方。就此認定宇宙在膨脹,把星系間相互距離靠近認為是收縮。
於是物理學家們歡呼雀躍,他們為我們宇宙的誕生找到了理論,這門學問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理論認為:100億到200億年前,宇宙最初是一個點,無限熱的一個點。“砰”的一聲中開始了爆炸,由於是無限熱,所以在爆炸了以後溫度會逐漸降低,溫度降低了就會逐漸形成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有了會逐漸形成最簡單的原子,原子會在爆炸裡的作用下旋轉,最終形成不同的星系。溫度進一步降低以後,又會有了恆星(太陽),行星(地球),地球的溫度慢慢降低最終有了我們誕生的環境。
好吧,薑榮清看到這裡,覺得原理是自洽的,和他想象的一致,就像生活中的放炮一樣,會到處飛濺。
看完書,薑榮清有點疑惑的就是,問什麽那一點不能是穩定的一點,必須爆炸?
書裡給出的結論是:“造物主”設定好了邊界和條件,並且給出了在最初的那個點,也就是奇點,時間和空間會在那裡失效。黑洞和大爆炸有類似的特性。
看完之後,薑榮清深深歎了口氣,又是造物主。“難道物理的盡頭是上帝?可是他為什麽這麽做呢?”
想不明白就不要想,薑榮清先是去食堂吃要午餐。準備把前面的兩本再讀一次。
一直到晚上很晚,中間還吃了晚飯。薑榮清把兩本書又讀了一遍,自己覺得自己發現了真相。
首先物理是一門描述物體運動的科學。它需要觀察到信息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問題也出在這裡。
人們接受大爆炸是宇宙的開始是因為,現在的人們發現了星系間距離變大,觀測到了早期的宇宙輻射數據,最終推斷出來宇宙在膨脹。那麽反過來,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大爆炸。
宇宙從最初一個點到現在的星系間距離增大是因為大爆炸的影響推動了它們互相遠離。
哦,這一切都是推斷出來的,是人們根據現在有的證據推斷出來的最合理的解釋。人們沒有看到大爆炸本身。
薑榮清記得在初中學物理的一個實驗:把小球放在斜面上讓它向下滾動,給小球施於不同的力小球的速度就不同。
現在我們的情況和這個小球有點像啊。現在的物理就像只看到了小球在滾動,只看到了斜面,沒有看到更遠的力。
人們把最初的那一刻歸於上帝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更遠。
這也許就是那些物理學家設想有多重宇宙的原因,我們現在的世界是小球,小球是人放在斜面上的,小球外有無窮多的人,如果還有人站在無窮遠處觀察這些人呢?多重嵌套的宇宙, 無窮無盡的盒子。
帶著這些思考進入了夢鄉。在夢中,薑榮清夢到了自己坐在一個盒子裡,打開了盒子是更大的盒子,一晚上在無窮無盡的打開盒子!
等到薑榮清醒來又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惆悵的坐在床上,覺得自己讀書讀成這樣,也是開了人類的先河。
起床收拾,吃早飯,樓下跑兩圈,回來以後準備接著讀,看看今天晚上會有什麽?
拿起[科學與哲學],繼續一天的時間。
這本書更像一部人類文明的編年體史書。
書裡很多的早期哲學家,比如亞裡士多德、柏拉圖、哥白尼、康德,他們即是科學家,又是哲學家,他們通過科學驗證哲學,又用哲學預測科學。
當然他們最大的貢獻還是為我們確立了人類研究科學的方法,比如:主觀和客觀,相對和絕對。
書裡也提到,由於科學發展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哲學家還想兼職科學家就變得越來越難。現在的哲學家更多的在研究語言學,邏輯學。
作者高度評價了哲學家,認為他們他們點燃了人類科學的火種。這一點薑榮清也覺得很認同,畢竟理論指導實踐。
整本書寫的很有趣,沒有傳說中哲學的瘋,估計也跟本書是一本科普書籍有關,最起碼對傳說中的康德和尼采的理論隻做了介紹沒有大段的論述,薑榮清的同學都說這兩位會讓人發瘋。
薑榮清全書讀完也覺得還是很有收獲,最起碼又一次的複習和學習了主觀和客觀的區別,還有相對和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