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400章 皇宫欢庆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00章 皇宫欢庆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02 21:40:44 来源:源1

第400章皇宫欢庆

皇宫内的除夕比往年更热闹,李承乾看了吐蕃送来的急报之后,不动声色地放在边上。

再看向宴席上,父皇与母后还有爷爷都在除夕的欢庆的氛围中。

大殿内与大殿前坐满了人,人们举杯相贺。

各国使者的位置中,只有吐蕃使者的位置是空缺的,松赞干布与禄东赞,乃至其馀一众吐蕃使者都没来。

只是少了一队使者,这并不能阻止众人欢庆除夕。

又见到内侍急匆匆去父皇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直到父皇的目光投来,李承乾还是一脸笑容地看着殿内的歌舞,听着鼓乐声,与众人同乐。

如果现在走出太极殿,站在宫墙上的鼓楼望去,现在的长安城应该也是灯火满街的,皇帝与人们共同庆贺除夕,长安城的宵禁也解除了。

阿史那社尔从自己的位置站起身,他带着族人躬身行礼,诉说着他对大唐的天可汗如何忠诚的话语。

他是第一个主动站出来的,也是第一个主动发声的。

李承乾笑着与他举杯,道:「愿四海升平,愿以后的孩子们能够身体健壮。」

阿史那社尔高举酒杯,站在大殿内与身后的族人高呼。

这种情绪很能感动人,就连李世民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接着是各国的使者,向大唐的新帝与太上皇敬贺,献上贺礼。

李渊笑得很高兴,面容有着骄傲。

直到宴席结束,子夜时分过去,也就到了乾庆二年,内侍站在大殿外大声念诵着旨意,这道旨意是减轻往后大唐的市税。

当刘仁轨听到这个旨意,他向着太极殿躬身行礼,这是当年他给陛下的进谏,减轻收入微薄之家的市税。

一年过去了,刘仁轨一度以为陛下都忘了他的进谏与他的奏疏,但再听到旨意,刘仁轨当场热泪满眼。

随着钟鼓声传到太极殿,宣告着乾庆元年结束了,前来庆贺的宾客散去了。

长孙皇太后带着一众女眷离开了太极殿。

清河提着灯笼与高阳走在一起,她又看了看走在前方的临川皇姐,这位姐姐的数术是兄弟姐妹中最出类拔萃的。

清河加快了脚步道:「姐姐。」

临川一路走着,道:「怎了?」

清河问道:「为什麽有些题目,会是算不尽的。」

临川笑道:「东阳皇姐说过,要是这个世间的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世间就不会这麽有意思了。」

姐姐的话语声听在耳中,清河的脸上稍有明悟之色。

太极殿内,当众多朝臣与诸国的使者离开,就剩下了爷孙父子三人。

还有宫女与内侍正在收拾着此刻有些狼藉的太极殿,还能听到酒碗与酒壶的碰撞声。

李承乾站在几个箱子前,拿起一颗硕大的珍珠,这箱子珍珠是新罗上柱国金春秋送来的贺礼。

珍珠如同拳头大小,拿在手中也沉甸甸的。

回头看去,爷爷已侧卧在暖炉边睡着了,他老人家的脸上依旧带着笑意。

大唐经历了爷孙三代人,现在终于有了开辟盛世的场面。

李世民饮下了一口酒水道:「朕听闻王玄策的青海兵马进入吐蕃地界了?」

李承乾颔首应声,「嗯。」

「难怪,松赞干布与禄东赞没有来赴宴。」

「父皇,吐蕃赞普重病复发,如今还病卧在床,禄东赞要照顾左右,不来宴席是意料之中。」

李世民忽然一笑道:「倒是你还宽恕他了?」

李承乾将手中的珠子放回了箱子内,道:「这些珍珠都是金春秋讨伐倭人得到的,往后还会送来更多。」

「朕不想听有关他的事。」

「金春秋确实是个讨厌的人,父皇放心,儿臣会安排好他的。」

李世民再问道:「青海的大军进入吐蕃是要与吐蕃人开战了?」

李承乾重新走入烛火下,坐在父皇身侧,倒上一碗温热的茶水,「父皇,酒水不要喝得太多。」

李世民接过茶碗,感受着儿子的心意,神色放缓了几分,道:「你也常说松赞干布是大唐的贵客,现在贵客还在长安,大唐岂能乘人之危,现在你是皇帝,朕不好再管束你了。」

「你要拿下吐蕃也就罢了,实在不好应付,或怕落人口舌,就让人将松赞干布与禄东赞杀了,这件事朕给你安排。」

「父皇,还不用这般着急。」

李承乾拿起还放在自己桌上的奏章,交到了父皇手中。

带着心中狐疑,李世民拿起奏章,打开看着上面的内容,最后目光放在了平乱二字上。

李承乾解释道:「松赞干布就在长安,大唐自然不能乘虚而入,青海此番出兵是为了平乱,是为了帮助松赞干布平定吐蕃的乱象,保护吐蕃的牧民。」

李世民从这份奏章上看到了一些兵事上的谋略,心中又是十分惊疑,再看看先前在宴席上处变不惊的儿子,又道:「这件事你安排多久了?」

李承乾又给父皇续上茶水道:「有些时日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人口的价值有多大,他们极力想要收回人口,却用徵召徭役来扼杀人口的生产力,这是不对的。」

「儿臣的志向不大,只是想帮松赞干布纠正过来,他来大唐之后有了诸多的疑惑,想要朕帮他解答,但吐蕃终究不是大唐,那里没有如关中这样的环境。」

「儿臣很乐意帮他解答困惑,当初唐军可以不进入吐蕃地界,但现在吐蕃的子民纷纷来求助,唐军就不能坐视不管,儿臣也是天可汗呀,自然要做出天可汗该有的表率。」

李承乾感慨道:「父皇是他们的天可汗,现在诸国又尊儿臣为天可汗,这天下人,包括突厥人,回鹘人,都是儿臣的子民,子民愚钝需要教化,儿臣不能坐视子民受到他人的残害。」

烛火照应下,这个儿子十分冷静地说出了他的宏图大志,李世民缓缓道:「英公说得没错,你爷爷也说得没错。」

李承乾稍稍蹙眉,有些不解。

李世民站起身,看着殿外的黑夜,道:「其实你比朕更集权,更强权。」

李承乾颔首道:「儿臣不是父皇,儿臣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

「当真不用朕帮忙,朕可以安排人帮你杀了松赞干布?」

李承乾摇头道:「松赞干布吐蕃子民的精神支柱,他若有什麽意外,吐蕃与大唐就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了。」

言罢,又让内侍唤醒了爷爷,让他们扶着爷爷去休息。

父子俩的言语这才停下。

李渊被内侍搀扶着,他老人家一路走着,一路道:「好在观音婢走得早,如此佳节还在议论国事,她若是在这里,多半又要发脾气了。」

父子俩十分默契地看了看四下,确认没有其他宫女在场这才放心。

子时过去之后,长安城依旧是一片灯火通明,今夜的长安比往年还要更热闹。

夜风还在吹着,站在宫墙上,夜风吹得衣袍摆动。

父子两人走在城头上,李世民披着大氅,目光看着远处,道:「这长安城许久没有这般热闹了。」

李承乾颔首道:「运到长安的粮食也越来越多了,只不过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粮食的价格也更高了。」

「朕听闻天山腹地种出了不少稻米。」

李承乾笑道:「这倒是真的,运送到长安是杯水车薪,何必呢?长安的负担其实也不重,蜀中的粮食足够支持关中,河北与辽东的粮食也足够支持洛阳,目前的运输线是这般规划的。」

「辽东?」

「嗯,郭骆驼去了蜀中,司农寺的人还派去了辽东,专研作物。」

正说着,发现父皇望着长安城的夜景出神,先前的话多半是一句话也没听入耳。

也乾脆望着这长安城的夜景不说话了。

翌日,长安一夜庆贺之后,朱雀大街上满地的狼藉,天气还很寒冷,阿史那车鼻早早就被人带到了朱雀大街上扫地。

苏皇后与宁妃还在睡着,天还未亮,陛下便早早在用饭了。

李承乾看着泾阳送来的奏报,一边吃着包子。

宫女脚步匆匆而来,禀报导:「陛下,太……」

见宫女支支吾吾说着,李承乾道:「父皇回去了?」

「嗯。」

「父皇是听说了朕让杜正伦去泾阳造纸,气得离开了?」

宫女低着头行礼,道:「现在已回去了。」

正值大年初一,宗室各路亲眷还没有来祝贺呢。

李承乾揣着手思量了片刻,吩咐道:「今天起还有宗室诸王想要祝贺的,就去北苑见父皇。」

「喏。」

当除夕的喧闹过去之后,宫里又恢复了宁静。

乾庆二年正月初一,皇帝免除了微薄之家的经营市税,并且将市税职权交给了京兆府,大唐市税逐渐往大宗货物的交易上倾斜,朝野皆是称颂之声。

这个时候,若皇帝站在朱雀门前,肯定会有数以万计的长安城坊民前来朝贺。

有人说这位皇帝很忙碌,新年时节多半也在忙着国事,皇城中还有值守的官吏在批阅文书。

其实只有宫里的人知道,这位皇帝并不忙碌,此时此刻就在太液池钓鱼。

陛下的身边堆放着奏章也没有心思去看,依旧安静地钓着鱼。

当太阳高悬,正午时分,陛下依旧没有理会这些奏章。

小鹊儿穿着新衣裳,快步跑来道:「爹爹,这是奶奶给的新裙子。」

李承乾瞧了一眼,道:「嗯,很好看。」

「哎呀,新年初一还有这麽多国事要处置吗?」

李承乾笑道:「朕免除了微薄之家的赋税,肯定有朝臣要劝谏的,还有一些是来庆贺新年的奏章。」

因天气还寒冷,小鹊儿的脸颊红扑扑的,她拿起一份奏章,看着其中的内容,道:「果然是庆贺爹爹的。」

眼看这些国事会碍了父女俩钓鱼的心情,李承乾对一旁的内侍吩咐道:「将这些全部送到赵国公府邸。」

「喏。」

「爹爹,吐蕃要和大唐打仗了吗?」

李承乾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也不算是打仗,只不过是平乱而已。」

小鹊儿拿过宫女递来的鱼竿,也学着爹爹的模样,将鱼线放入河中。

父女两人安静地坐在太液池边。

太液池的不远处,苏婉与宁儿看着这安静的一幕,面带笑容。

从吐蕃送来急报之后的第三天,又有一份急报送入了长安城。

这一次吐蕃大相禄东赞终于来到了皇宫进谏陛下。

李承乾正看着工部刚造出来的一部分模型,这是长安城的模型,比父皇的拼图可好看太多了,它是立体的。

「陛下,禄东赞在宫门外求见。」

李承乾吩咐道:「让他去鸿胪寺,有人等着他了。」

「喏。」

宫门前,站在寒风中的禄东赞等候着天可汗的旨意,听了赶来这里的内侍吩咐。

禄东赞向着宫门稍稍一拜,便跟随着内侍去了鸿胪寺。

越来越多的吐蕃牧民迁入青海,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缺口,吐蕃再也拦不住大唐的官兵进入吐蕃了。

禄东赞也收到了桑布扎的信,这个吐蕃的大臣几经劝说,都拦不住现在的吐蕃兵马。

想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就要铸成大错,禄东赞几次想要奔赴吐蕃,但在走之前,还是要见一见这位天可汗。

鸿胪寺内,礼部尚书许敬宗与鸿胪寺卿郭正一收到的奏报则是另外一种说法,王玄策几次劝说吐蕃兵马不要捉拿迁入青海的吐蕃人,但几经劝说无果之后,王玄策这才带着大队人马进入吐蕃地界。

唐军与钦陵的兵马在广袤的高原上分散,双方在高原上策马奔袭游斗数日,至今还未有结果。

总的来说,打的确是打起来了,高原上的战争不像是攻城,广袤的高原上,双方兵马散开,还不至于一举剿灭对方。

王玄策想要在高原上找到敌人的大军也很难,而敌人也很可能已分散了。

除了继续挺进逻些城,一路挺进吐蕃的腹地,先拿下了逻些城就能控制吐蕃的大量牲畜,也就有了继续周旋的本钱,大可以盘踞逻些城,以不变应万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