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六十一章 疆域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六十一章 疆域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27 10:11: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种选择方式,显然是不对的,太过主观就容易失去客观意义。

八月的天,骄阳炙烤大地,让几里外的风景都有些扭曲了,李承乾也没有想到一次征文成了双方对立的由头。

半躺在竹子做成的躺椅上,李承乾将手中的文章放下,闭着眼享受着屋檐下片刻的清凉。

苏婉带着书信而来,道:“陛下,於菟到九成宫了。”

九成宫在岐州,往来也就三五天,这一次还是由薛万备带队护送。

小鹊儿快步跑来,到了近前喝下一碗凉水,这才缓过气来,道:“上官婉儿近来茶不思饭不香,听说上官仪也很愁。”

李承乾依旧笑着没有说话。

近来,皇帝一直就在太液池边避暑,期间当今外戚也就是皇帝的老丈人苏亶去面见了陛下,之后崇文馆就有一群学子走动在一些府兵的家中。

之后,就有了一篇篇文章写了出来,那些文章所写的就是葱岭的战事,在葱岭的战争中,西域人,回鹘人,突厥人,吐蕃人还有天竺与小勃律国,在唐军的统领下,共同对抗大食人。

数十万人的大战,在那些学子们的文章下,写出了一篇篇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苏亶看着各个学馆送来的文章,叮嘱道:“告知下去,这样的文章可以多写一些。”

“喏。”

葱岭的战争不仅仅要写在史书上,还要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正义,团结,且荣耀的故事。

是以大唐为首的东方诸国对抗大食人的故事,在崇文馆苏亶的主持下,这个故事在西域,吐蕃,乃至突厥与新罗,传播得更多,力度也更大。

乾庆十五年夏季刚结束,就有数道急报送入长安城。

以前的南诏叫蒙舍诏,南诏这个名字是当今天可汗所赐,如今的南诏拥有整座洱海,南诏建都太和城,其东北接壤大唐,西南接壤骠国。

而这两年,接连死了两任南诏王,礼部的郭待举,岑长倩,李敬玄三人联名所写的奏疏,请陛下册立南诏为大唐州郡,设立太守,设立道州县。

须发已白了的许敬宗朗声道:“陛下,此乃南诏所有臣民之意,南诏臣民望天可汗成全。”

李承乾看着殿内的大臣,酷暑刚结束,关中的夏收与秋收也完成了。

太极殿内一片寂静,李承乾的目光落在许敬宗身上,道:“御史台可有听闻南诏臣民请命?”

上官仪站出朝班行礼道:“陛下,臣也有所耳闻。”

“建设南诏州县,划分人口户籍,除却太守,州县官吏人选从南诏选出,南诏各地按照人们选择来挑选官吏,明年朕要看到南诏有多少县,南诏所有的县吏都要来长安,朕要亲自见他们。”

皇帝威严的话语声回响在太极殿内,众人行礼高呼皇帝圣名。

陛下要见南诏所有的县吏,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当今陛下真的要这么做,并且陛下肯定有这种耐心。

一个善于钓鱼的皇帝,绝对不要怀疑他的耐心,这位皇帝为了得到吐蕃甚至将禄东赞熬成了一个老头子。

许敬宗刚走出大殿就被一个内侍太监拦住了,对方面带笑容,“许尚书,陛下召见。”

闻言,许敬宗只好跟上脚步。

新殿其实就在太极殿边上,下了早朝之后,陛下也得以在这里用饭,或者与三两朝臣一起用饭。

许敬宗刚走到新殿,就听到了殿内的话语声。

“如此说来南诏真有如此多的铜矿?”

话语声苍老又熟悉,许敬宗稍稍抬头就见到了坐在殿内的英公。

正要迈步走入殿内,许敬宗又听到身后急匆匆的脚步声,再回头看去,见到了上官仪。

许敬宗诧异道:“上官老弟,怎么……”

上官仪叹道:“陛下召见。”

许敬宗了然点头,来新殿自然都是因为陛下召见,不然还会是怎么回事?

“都入殿吧,朕让人准备了午宴。”

两人齐齐行礼,走入新殿。

端入大殿内的饭菜都是寻常菜,鱼肉,羊肉与鸭肉各有一盆。

见有酒水端上来,李绩道:“下午还要处置军中要事就不饮酒了。”

见英公不饮酒,许敬宗与上官仪自然别无二话。

李承乾看着两人,低声道:“老许啊……”

“臣在。”

“朕与你相识多年,有些事朕在太极殿不与朝臣们说,可在这里朕还是要与你说个明白。”

许敬宗搁下筷子,起身行礼道:“喏。”

“南诏的事,朕希望你站住脚跟,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臣筹谋数年,今年必定能功成。”

李承乾颔首,又看向一旁的上官仪,又道:“上官兄,你近来的气色怎么越来越差了?”

上官仪忙起身,站在许敬宗的一旁行礼,道:“陛下,臣请罪。”

英公闭着眼坐在一旁,似乎对眼前发生的事毫不在意。

李承乾嘴里嚼着一片羊肉,狐疑道:“为何请罪。”

上官仪躬身行礼,道:“太子正在九成宫避暑,臣发现臣的孙女竟然在家中与远在九成宫的太子,竟然有书信往来,臣还发现臣的孙女与太子私下往来书信许久,臣来请罪,臣教女无方,臣请陛下责罚。”

见上官仪神色极为认真,李承乾的神色终于多了几分凝重,又道:“其实太子的事多数都是父皇在安排。”

再看他依旧是低头认罪的态度,这当然也不是上官仪的罪过,上官仪本就没有罪,正值孩子们最懵懂的年纪,其实这也很正常。

而且这事也没有公之于众,英公不会将这件事说出去,许敬宗与上官仪是莫逆之交,更不会乱说。

李承乾咳了咳嗓子,又道:“你是太子的东宫舍人,其实你也可以去九成宫避暑的。”

“臣……”上官仪再一次行礼道:“臣若去九成宫,家中孙女必然也会跟着去,说不定还会……因此臣留在了长安城,主持御史台。”

这上官仪似乎就怕他的孙女与当今太子私定终身了。

“你放心,太子自小就懂事。”

一直在一旁沉默的英公终于开口了。

现在的早朝比之以往更简短,也结束得更早,贞观年间一场朝会常常会进行到当天午时,甚至是下午。

现在的早朝基本上都在午时之前就结束,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子,什么样的臣子就有什么样的朝堂。

皇帝是讲究效率的,臣子自然也很讲究效率,早朝自然也就结束得快。

又听陛下说了一番安慰人的话,许敬宗与上官仪,跟着英公离开了新殿。

待三人离开了之后,眼前的宫女正在收拾着碗筷,李承乾才拿起了桌上的一份卷宗,这份卷宗是从新罗送来的,新罗人成群地去倭人地界劫掠。

李承乾安静地看着卷宗上的内容,这上面所写倭人地界发生了一次大海啸,淹没了大片的倭人村落,最后一批新罗人离开倭人岛,倭人已被杀绝了。

金春秋或许还保持着一些仁慈,但那些穷疯了的新罗人,却没有金春秋那样还会残存着人性。

三年时间,短短三年间他们挖空了数座银矿山,直到人力所挖不到的地方。

得到了最后的银子之后,那些穷凶极恶的新罗人,将最后几个倭人也杀了。

李承乾看着他们所画的地图,从北到南的确是倭人全部的地界,发了疯的新罗人将倭人杀光了,从此也就没有倭人了。

这一点与苏定方到了莱州后所得到的消息是一样的。

这个世上没有倭人了,哪怕那边再出现活人,也只会是野人,新罗人在那里留下了一地的狼藉,而后退走了。

倭人地界本就是弹丸之地,与中原的战争相比,灭了倭人地界,就只是灭了一个州郡而已。不是什么大事。

乾庆十五年,快入冬的时候,太子与太上皇才回到了长安城。

说是去避暑,父皇与於菟在九成宫住了半年之久。

回来之后,太子就要面对繁重的学业。

乾庆十五年冬,南诏分二十五个县,在南诏的二十五个县的县吏来到了长安城。

许敬宗没有说错,现在的南诏是大唐的一部分了,南诏第一次向长安城递交了他们的赋税。

风雪中,李承乾抬着一个木箱子来到了安宁村。

李世民坐在家里的火盆边,火盆边烤着饼,见到儿子来了询问道:“来见朕不用带礼的。”

李承乾将沉重的木盒子放下,而后将木盒子中的碎片都倒了出来,这是拼图的碎片,一边解释道:“这是儿臣让人给父皇所做的新拼图。”

李世民道:“很久没有新拼图了。”

这些拼图在桌上堆积得很高,李承乾陪着父皇坐了许久,直到外面的风雪停了之后,才离开。

翌日风雪又淹没了这座宁静的村子,大雪将房屋埋了,只留下了屋顶的形状,还有一扇小窗,亮着温暖的灯火。

今年的夏天酷暑无比,今年的风雪实在是太大了。

今年大热大寒的天气,令人很不适应。

坐在油灯边,长孙皇太后缝着衣裳,低声道:“那个上官婉儿是个很好的女孩子,她很聪明。”

李世民笑道:“没想到上官仪老老实实一辈子,却有这么一个聪慧的孙女。”

“那陛下是觉得这个孙媳妇很好?”

“朕老了,这些事让承乾去做吧。”李世民说着,低着头努着嘴,蹙眉拿着放大镜,将一块块拼图拼上。

年迈的李世民缓缓坐下来,长出一口气,用了五天,终于将这拼图拼好了。

拼图所画的就是大唐如今的疆域,从东面一直到了大陆的尽头,向北跨过了贝加尔湖,向南直到海洋。

向西南到南诏全境与真腊,骠国接壤。

向西,大唐疆域连通整条丝绸之路,得到了吐蕃的全境,向西越过了大雪山得到了天竺各国的全境。

西北方向,大唐的疆域越过了葱岭,吞并了小勃律国,过了咸海,吞并了波斯的许多旧地。

李世民看着广袤的疆域,道:“观音婢,你见过如此广袤的疆域吗?”

长孙皇太后很是忧心地一叹,苍老又带着关心的语气问道:“如此庞大的社稷,承乾一个人能照顾好吗?”

李世民轻拍着妻子的手,忽然一笑,“早在承乾留守长安,朕就看出来了,他心里藏着很多事,舅父也看出来了,那小子心里的事一直藏着,对谁都没说。”

长孙皇太后缓缓点头,再叹息一声。

李世民道:“现在也很好,很好……”

自春秋战国以来,大唐的疆域超过了前朝,成了自史书记载而来,疆域最广袤的封建王朝。

文林馆内,一个孩子问道:“老师,这么大的疆域要如何治理。”

讲课的老师叫王勃,十七岁的王勃解释道:“不要问如何去治理,只要你问了永远有更好的治理方略,方略永远不会完美的,你需要去施行。”

讲完这堂课,王勃就放下了书卷,他道:“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一群孩子欢快地离开了课堂,王勃提着自己得书袋子离开了这里,正要去向主事禀报,却听到了主事正在与人交谈。

一个男子笑着道:“张兄,浩然两字好。”

谈完之后,张柬之送着这个朋友离开,这才注意到站在门边的王勃,吩咐道:“明年就要科举了?”

王勃行礼道:“谢老师多年来的照拂。”

张柬之疑惑道:“当年在寒山寺,玄奘真有指点过你?”

“回老师,学生年幼时的确有得到玄奘的指点。”

这些年,张柬之一直想要寻一个得意门生,起初觉得王勃这孩子不错,但相较之下,还不如贺知章。

起初觉得贺知章也资质平平,可观察久了,张柬之就觉得贺知章身上的那股敢于质疑的气魄,正是文林馆需要的。

张柬之觉得他的人生要是教不出几个得意的弟子,这辈子算是白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