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拄着一根手杖,穿着一件宽大的袍子,微微佝偻着身子,一双如雪般的双眉,遮住了大半双眼。
楚南公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眼中流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赢轩将手中的两张稿子递给了他。
“您看看。”
楚南公看了看,说道:“这不是我之前写的稿子么?这是什么意思?”
对于赢轩拿出两篇近乎一模一样的稿子,他有些疑惑。
“你能看出来吗?”
“不同。”路胜平静回答。
对比之下,楚南公皱起了眉头。
“好厉害,好厉害,也不知道是谁画的。”
“老夫孤陋寡闻,竟然看不出真假。”
楚南公惊呼一声,如此惟妙惟肖的手法,绝对是一位书法大家所创。
“老爷,您最近是不是请了一位擅长书法的客人?”
赢轩微微一笑,没有说话,他在想,既然楚南公都看不出来,那么用神奇的笔法修改圣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赢轩将这两样东西都看了一遍,然后拿到了一把“乌蚕翼”。
只要他心念一转,那对黑蚕翅就会像一层薄纱一般,呈现在他的掌心中,莹白胜雪,手感极佳,手感极佳。
按照系统的描述,这乌蚕翼,可以抵挡一切刀剑的攻击,几乎无法摧毁。
赢轩想到了《连城诀》中记载的那件“雪地奇宝”黑蚕翅,心中也是有了一些猜想,觉得二者可能有什么关联。
“它真的能够免疫所有的攻击?”
赢轩看着那薄薄的黑蚕翅,却是有些疑惑。
他将黑蚕翅挂在椅子上,从墙壁上取下一把装饰用的长剑。
一道剑芒,划破长空。
长剑斩在黑蚕翼上。
赢轩定睛一看,却见那黑蚕翅,竟是毫发无损。
“我就知道,打不穿。”
“那刺呢。”莫问淡淡的道。
赢轩试图用自己的剑锋去戳那黑蚕翅,结果根本就没办法将那坚硬无比的表层给破开。
他又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
陆小凤道:“这件黑蚕衣真是了不起。“
赢轩惊叹了一声,将这套衣服穿在了身上,指尖摩挲着那精致的纹路,感受到了一股无比的安全感。
在古代这种以刀剑为主的年代,黑蚕衣几乎可以做到刀枪不入,无物不破。
赢轩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而是一道保命的盾牌,能够让他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更加的镇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收获丰收的季节。
咸阳城周围的田地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仿佛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
农民挥舞着手中的铁锹,挖起了埋在泥土里的宝贝:马铃薯和甘薯。
每一次挖掘,都会有一个巴掌大的马铃薯破土而出,而在它的根部,则是七八个马铃薯。
“好多马铃薯。“
农民在幻想一英亩土地上会有多么丰盛的收成时,不禁发出了感叹。
当他们看见满地的马铃薯赢子时,就像是找到了通往宝库的钥匙一样,满脸的幸福。
它代表着富饶,代表着希望!
太阳落山,田地里洋溢着收获的欢乐,每块田地里都装着农人的辛苦与期盼。
那些马铃薯与地瓜的确如同赢轩说的那般,产出极为恐怖,远远超过了普通的粮食。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用担心明年的税收问题,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富足的日子。
对于赢轩,他们心中都是无比的感谢,如果不是他的指点,他们恐怕到现在都还在迟疑着要不要去尝试一下这种新型的庄稼。
在宫殿之中,司农长老面色红润,兴奋地对秦始皇说道:“大王,这一年的收成真是好极了!马铃薯已经种了1500万斤,红薯种了2000斤。”
语气中有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按照秦人的计算,一石大约是三十一斤,那么马铃薯就有十五亿多,红薯就有二亿一千多,加起来就是三亿六千万,也就是将近八亿斤。
这个数目令满朝文武都为之侧目,秦始皇亦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根据历史资料,当时咸阳城有60万左右的居民,但在春秋时代,人均粮食配给只有40至60公斤。
这么一算,咸阳每年的粮食需求,就达到了四亿三千万吨。
不过,这一次的收获,却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希望。
秦都咸阳储存的粮食,已经足够了,而且还有很多多余的存货!秦始皇心里乐开了花,这两种庄稼,简直就是天赐给秦国的宝贝啊!
“赢先生能把咸阳的粮食大面积地种出来,居功至伟。”
秦始皇说:“我已经决定封你为宰相了。”
军功分为二十个等级,从小到大,从大到大,再到大,大官排在五等。
虽然与侯爵比起来,差了不少,但也算是秦始皇难得的赏赐了。
满朝文武皆是一脸羡慕地看着他,他们知道赢轩获得如此殊荣是当之无愧。
赢轩虽然没有做出任何的功绩,但是他的功劳,也足以让他得到这样的荣耀。
这一次的大丰收,使马铃薯、红薯等作物在咸阳很快就有了成果,单是一次收获,就增加了上亿两的产量,大大缓解了城中百姓的温饱问题。
现在整个国家都在大力推行,希望能使秦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功,可称为大德,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
是以,对于赢轩的赏赐,他们也是心服口服。
李斯看着那被册封为圣子的赢轩,双拳紧紧的握在一起,满脸的不甘心。
若是他当时在朝堂之上不同意,那么赢轩现在的地位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不过,有了扶苏的扶持,赢轩才能被委以太仓相之职,眼看着收获就要到了,他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赢轩借着孙衡等人之口,大肆宣扬,很快就在整个大秦境内流传开来。
众人议论纷纷。咸阳今年收获颇丰,足有几百万斤之多。”
一开始,其它地区的农民还有些迟疑,但听说咸阳收获颇丰,都心动了,因为这代表着他们以后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很快,一股马铃薯、红薯的风潮,在国内蔓延开来,人们从最初的排斥,变成了接受和期盼。
没有任何迟疑,农夫很乐意投身于新的庄稼栽培,而此时,历史的轮子已经加快了他们的传播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