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汴京小面馆 > 23、三更合一

汴京小面馆 23、三更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小雀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3 09:14:23 来源:源1

“能!怎么不能!”

这是大单啊!

沈渺便细细地问了那豪奴,得知他是大相国寺西钟鼓楼谢家的内宅管事,这馒头是用在谢家已故的老爷子一周年的阴寿法事上的。

因为法事要一连做三日,每日也要供应一百五十个馒头,给前来念经的和尚吃用。

因此不能用荤油来做,得用豆油或菜籽油,要保证里头是全素的。

那鸡蛋也不能放了......沈渺琢磨了会子,少了鸡蛋口感可能会没这么绵软,烤出来色泽也会差一点,面包里加鸡蛋就是为了增加面包的湿润度、膨大度以及烤出来金黄的色泽,但也有不少无油无糖无鸡蛋的面包做法??多加水多加酵母,也能保

证面包的柔软口感,但就得一直守在炉子边了,整个烤制过程都得调整火候、精细控制,而确保面包的水分不过分流失,不然就会干巴到能当武器用。

对沈渺来说,不算大问题。

“您主家几时要呢?”沈渺先问了问时辰,一般法事都是从早做到晚,有的吉时甚至在半夜,若是时辰不凑巧,太早或太晚,她都怕来不及送到,耽搁了人家家里的大事儿,那就不好了。

得知和尚们休息的时辰已经算好了,是每日酉时。沈渺沉吟了片刻,便道:“不如这样,我午后先做一炉子不放荤油与鸡蛋的烤馒头送上门来,请您家主人品尝,若是能入了您主家的眼,您正好帮着问问,能不能让我做好生胚上门来烤制,只需要

借用您家的窑炉,省得来回路途的时辰了......若是不方便,我便只能做好了送来,就怕路上凉了。”

那豪奴没想到眼前这烙饼的小娘子言谈做事如此妥当齐全,便喜道:“沈娘子说得有理,那一会儿回去便只管先做来,这一炉试做的,如先与娘子会了账,必不亏了娘子。晚些时候,如候着主家回府了,便与主家尝尝味道,回头得了准信儿,便

来遣人与沈娘子说话。”

沈渺就是这个意思,这种预定的大单一定要方方面面都确认好,才不用返工,她如今精穷,可承担不起返工的损失呀。

她便笑着答应了,现了那谢家豪奴三十文试做一炉的钱,又与对方约好了送这一炉红豆排包的时辰,便将碗碟都收进背篓里,其他一些零碎、桌椅、炉子都捆好用扁担挑,收拾好便回去了。

胖娘子见沈渺浑身上下全是东西,不由啧啧惊叹:“沈娘子,你这气可真大啊......”

沈渺不以为意,笑了:“这是大好处呢!”

她上辈子力气也不小,还抽空学了两年散打,有一回遇上闺蜜的前男友出轨,她一巴掌都能给那渣男扇得转圈。

桥市上有些泼皮原本见沈渺生得美貌,又没个男人在身边,便想来招惹招惹,但见她这肩挑手扛的劲儿,又都默默都打消了这念头。

今儿手抓饼和红豆排包也都卖完了,这些东西其实比来时还轻,不算什么。

沈渺将东西放回家,用家里还剩的一些食材快速生火做饭,蒸了一锅掺了黑米小米的杂粮饭,做了三个菜:素炒冬瓜片、凉拌手撕茄子、香菇豆腐酿鸡腿肉,又煎了几个荷包蛋,先分出一大份装在三层食盒里,温在灶上,她与湘姐儿便在家先

吃了。

吃完,她便拎着饭盒,牵着湘姐儿出门。

一是去书局里看看济哥儿在那抄书抄得怎么样了,给他送午食。二是买些豆油,现在家里的油大多都是猪油和鸡油,下午要做一炉素食版的红豆排包,得用上。

走到半道,竟遇上了推了一大车柴火回来的顾屠苏,他见到沈渺便是两眼一亮,拿脖子上搭着的巾帕擦了擦汗,喊了声:“大姐儿!”

沈渺停下来,他推着车快步过来,忙道:“你要出门?今儿砍的柴火多,我给你送点过去,你省得往外买了。”

“顾二哥,不必了,我已经能自食其力了,不好意思拿你的东西,你拿回家里用吧,你家要酿酒,本就费柴。”沈渺摇头婉拒,她不想一直占人便宜。何况顾屠苏出门砍柴又从外城推进来,全靠一身力气和两条腿,这是苦力活,之前拿了一次

是她刚回来,家徒四壁,那是救急;如今一直拿白要就过分了。

顾屠苏再想说什么,沈渺将手里的木质食盒举了起来,笑道:“济哥儿还押在刘丰书局抄书呢,我先走了,顾二哥砍柴辛苦,快回去歇一歇吧。”

说完,她便让湘姐儿给顾屠苏挥手说再会,两人接着走了。

顾屠苏只能怔怔地望着沈渺的背影,沈渺人身姿高挑,却不瘦弱,她似乎早已做惯了灶头事,有一日他早早起来去井边挑水回来,进门前发现沈家后院的院门半掩着,正好看到她也往院子里的水缸添水。

她绑了袖子,露出一截小臂,正抬起满满一大桶水往水缸里倒,那截看起来细长的手臂用力,一层薄薄的肌肉与青色经络都突了起来。

宋人喜爱有飞燕之姿的纤柔女子,以前的大姐儿也是这样的,柔柔弱弱,语气重了些便能将她吓哭,怕黑怕蚊虫,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如今......却能一刀剁碎猪大骨,出摊没有小车,也不愿再寻他帮忙,自个能肩扛手挑,一路走得虎虎生

风。

拉扯着两个弟妹,一声苦都不曾叫唤,哪怕头一日睡在烧得只剩架子的废墟里也能笑着与湘姐儿数星星,而不是哀哀地哭泣......她真的变了。

那个会软软唤他顾二哥的大姐儿,似乎在这三年间已全然不见了。

顾屠苏不知为何,心底一口气就这样泄了,他有些垂头丧气,慢腾腾地推着车走了几步,又回过头看去??沈渺姊妹二人已走入街市的人潮中,隐隐地有些看不清了,只不过她一次也没回过头,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

他看了会,默然转过头推车进了小巷子里。

沈渺压根没把遇上顾屠苏放在心上,也不在乎旁人心中所想。

她还琢磨着自己这一单能挣多少钱呢!她与那谢家豪奴谈的价儿正是今日的卖价,一条排包8文钱,但她可以不加鸡蛋!这每条排包就能省将近一文钱的成本了!

如果能上门烤面包,还能省下炭火钱。

今日她做了五十五条红豆排包,两条给济哥儿带走,一条给湘姐儿吃了,她自个也吃了一条,还有一条照样送给了胖娘子,她便也礼尚往来还了一碗枣汤给湘姐儿喝。

其余五十条全都卖光了,几乎都是整条整条买走的,方才回家吃午饭的时候她与湘姐儿数了数,今日光红豆排包便一口气挣了四百文。扣除成本,毛利在三百文左右,加上手抓饼挣的,她今日利润将近八百文!

如果谢家那四百五十个排包的单子能接下来,她能一口气挣三贯!

三贯啊!这可是三贯啊!

沈渺想想都觉着美,走路都轻快了不少。

另一头,南城门守城厢军的值房附近,兰心书局里,济哥儿正埋头奋笔疾书。

兰心书局的掌柜姓周,是个瘦条脸,看着有些凶巴巴的老头,已经快六十岁了。周掌柜的妻子早早仙去了,他没有再娶,反倒一个人拉扯一双儿女长大。

但儿子早些年从军在兖州服兵役,后来便在那安了家,女儿则嫁去了洛阳。儿女日子过得还没他舒坦,他在儿子那住了两年,又去女儿家住了两年,最终还是决定独自回来,守着这个不大的书铺子终老。

他以早逝的妻子闺名来命名这间铺子,也是想着,只当妻子还陪着自个似的。

他没有儿孙在身侧,嘴上不说,心里便十分怜惜像沈济这样来铺子里看书的孩子。只要肯好好爱惜书页的,不是那等胡乱折书页,将墨水滴在书页上,他便准许他们交了钱留在铺子里抄书。

不过能开蒙就学的孩子,大多家中都富裕,他们年纪小又没吃过苦头没什么长性,多得是抄了两日便不抄的。唯有这个沈济,从前两年起便隔三差五过来抄书,他的字也不错,小小年纪下笔有力端正,因此,以往有时新的话本子上市,常有刊

印不及的时候,周掌柜也会特意让他过来抄几本挣些铜子。

毕竟雇这孩子抄书,总比雇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要便宜多了。

周掌柜坐在高高的柜台后头打算盘,时不时瞥一下那沈济,时不时也环顾一圈,看铺子里转悠的,有没有人偷书的。

最终他的目光还是又落回到沈济身上,忍不住砸吧砸吧干瘪的嘴。

今儿沈济来的时候还给他带了蜜豆酥皮烤馒头,那味儿即便半日过去了,竟好似还残留在他口舌中,令他很有些回味无穷。

周掌柜是鳏夫带娃,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抠门惯了,一年到头也不会下一回馆子,如今他自个料理三餐饭食更是能节省便节省,烹饪起来时常不注意食物的滋味,对付对付能吃饱就行了。

今儿一大早,周掌柜睡眼惺忪起来,甭说早饭,这脸也没洗呢,先卸了门板开店,这孩子便抱着个藤编篮子坐在门槛上等着了。不知是不是等久了有些瞌睡,门板猛地一卸,这孩子还险些摔了个倒栽葱。

“呦?济哥儿啊!老长时间没见你了,今儿这么早。”周掌柜揉了揉眼把人放进来,心想这孩子今儿穿得倒是齐整,一身蓝地流水纹的衫子,针脚虽粗糙了些,但衣料瞧着便是新的,头发也束了起来,不像平日里自个梳的那般乱糟糟。

于是打着哈欠顺口又问,“你妹妹呢?今儿没带来?不怕你伯娘打她?”

“周阿爷,我来抄书。”沈济把怀里抱着的藤编篮子往周掌柜怀里一塞,一边把自个的笔墨纸砚拿出来,听见周掌柜后面的话,他低着头咳了一声,还是掩饰不住欣喜,“我阿姊回来了,把我们都接回去了,湘姐儿再不怕挨打了。

这话可新奇,周掌柜把门板都卸下来垒在角落里,转过头,奇怪地道:“你阿姊?你那个嫁去金陵享福不管你们的阿姊?她竟舍得回来了?”

“嗯。”沈济应了一声,已经踮起脚熟稔地找到了一本《增广贤文》,铺了纸找了张书案坐下,取了水碗慢慢地润笔,又添上一句,“周阿爷,我阿姊其实没有不管我们。”

阿姊刚走的那一年,他与湘姐儿还会时时提起阿姊,后来不知怎的,对阿姊的想念似乎在漫长无望的等待中慢慢化成了怨恨与愤怒。

但如今,阿姊一回来,这些也都烟消云散了。

“她的夫家可恶至极,我阿姊也吃了不少苦。不过她回来了,我们一切都好了。”沈济扬起白净秀气的脸来很满足地笑了笑,还指了指周掌柜搁在一边的篮子,“那便是我阿姊让我带来给您吃的,我阿姊亲手做的,她什么都会做,很好吃的,您快

趁热尝尝。

“你周阿爷活了几十年了,什么好吃的没吃过?你一孩子又没见过什么世面,又能有什么好…….……”周掌柜嘴硬得很,心想这孩子都又被赶来抄书了,他那阿姊能真心对他好?一个能把九岁孩子赶来抄书糊口的阿姊,又能拿来什么好东西?

这几年沈济只要一挨打,准带着妹妹逃到他这书局来,时间长了,他对沈济家中的那些乌糟事儿也清楚。这孩子可怜得紧,没了爹娘,大伯伯娘又没什么良心,他这个阿姊自打出嫁后,也就奔丧回来了一趟,之后把铺子抵给了伯父,便一走了

之了。

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三年不闻不问的也是少见。

皱着眉头掀开篮子上盖着的细棉布,扑面而来的便是一阵浓浓的烤麦香,香中还带甜,周掌柜自个都没留意,他下意识咽了口唾沫,脑子还愣着,手已经伸出去了,刚捏在手里,便软得陷下去一个指印。

“我抱在怀里拿来的,应当还热着。”沈济已经在磨墨了,头也不抬地说。

是还热着,不仅热着,还软乎得很。

周掌柜先吃了一口,紧接着便两口吃掉了半条......他吃完都有些愣神,难以置信道:“这是你亲手做的?你阿姊几岁了?”

他方才也不算吹牛,他年轻时与他婆娘是行脚商,并不是开书局的。早年走南闯北好什么没吃过?直到婆娘病死,他也不想走了,只想着不辜负妻子的遗愿,用毕生积蓄好好养大两个孩子。

闺女即将出嫁的前几日,他还想着日后只怕相见的时候少了,便特意领着闺女与儿子上了樊楼,点了一桌子好菜......那樊楼里也有蜜豆馒头,捏成寿桃的模样,十分讨喜可口,听闻还是一个几十年功夫的老面点师傅做的。

那滋味他本来以为他能回味一辈子,没想到今儿却吃到了更胜一筹的,随后他还听到沈济随口应了句:“我阿姊今年该十八了。”

十八岁!好生年轻,又好生厉害的手艺!

周掌柜见识广,他虽老了,舌头可还灵着,三两口又再吃了半条,随后半个来时辰的功夫,他便一直窝在椅子里,自个用炉子煎了一壶碎茶渣,时不时来一口,吃了个肚子浑圆,直打嗝儿。

沈济抄完了好几页,听见周掌柜打嗝,才想起来自个还没吃呢,结果直起身来一瞧,带来的整整两大条排包已经只剩点酥皮碎屑了,颤声质问道:

“周阿爷!我还没吃呢………………”

周掌柜正满足地抚着肚皮,猛地对上了沈济有些怨念的眼神,他愣了愣,讪讪地笑了笑:“哎呦,一不留神......这......我后厨还熬了碗糙米粥,给你端来啊!哎呦,至于这样瞧着吗?行了,打今儿起,你来抄书,我就不收你铜子了,成不?”

沈济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后来看到周掌柜端来的粥,更是呆愣??粥里竟然还有锅灰!灰朴朴一大碗,稀稀??好似那喂猪的泔水。

沈济瞧了半天,也没勇气下嘴。

他忽然就意识到了这几日他吃得有多好。

毕竟阿姊就连熬小米粥都能熬得金黄粘稠,甚至出锅冷却一会儿便能凝结出厚厚一层米油,就算什么也不加,喝一口也满是米香,米油浓厚得粘在嘴里,那叫一个舒坦。

想着阿姊的粥,沈济默默把那碗粥泔水推得远了一些。

幸好他这两日都习惯了提早起来帮阿姊烧火、切黄瓜、洗春菜,阿姊每回炸好了肉排和饼皮,还会顺手塞给他吃,因此他肚子也不算太饿。

看着这碗泔水……………他决定还是不吃了。

他专注地开始抄书。

在刘夫子家时,他正好把千字文之类的都学完了,私塾里紧接着就要开始学《幼学琼林》和《增广贤文》时他便因打架被赶走了。

因此他打算这几日便先将这两本书抄出来,自己先通读一遍,若是有不会的,再来书局这儿碰碰运气,有些落魄秀才会在这儿白看书,济哥儿准备问问他们学问。

私塾里年岁大些的童子都会读这两本书,沈济觉得他效仿着他们,这样读下去应当是没错的。

于是一上午除了去解了回手就没挪过窝,那努力的劲儿看得周掌柜都有些看不下去了,起来抻抻自己的老胳膊老腿,洪亮地出声道:“都晌午了,还不家去?我可不管你的午食!”

他都要回后堂做饭了,这小子还赖在这。

沈济闻言,又幽幽地抬起眼来了:“周阿爷,您这话说的,若非你一早便将我的那条烤馒头也吃光了,我这会子已经吃上我的午食了。

懂事的沈济以为沈渺塞给他一条烤馒头是让他朝食吃一半,午食也吃一半的。

阿姊日日起早贪黑的忙,虽然阿姊从来不叫苦,可他其实都看在眼里,因此自个也知晓节省,他压根没想到沈渺那就是给他准备的朝食而已。

周掌柜被小孩儿说得都臊了,撇了撇嘴,只好说:“那你跟阿爷进来,你既挑食不吃粥,那我给你煮一碗热汤饼吃………………”话音未落,外头垂落的门帘子却被一只细长的手掀开了。

“湘姐儿......是这儿嘛?”一张眉目温婉的脸探了进来,张望了一圈,便找到了在墙角坐着抄书的男孩儿。于是她笑着走了进来,午时的阳光从她身后跟着涌进来,将她笼在暖黄的光芒里,她冲男孩儿招了招手,“济哥儿!”

沈济闻言吃惊抬头,也忙不迭地站起来,迎了出来:“阿姊?你怎么来了!”

那声音惊喜得几乎要溢出来了。

周掌柜那么大年纪了,乍一看都被这女子的容貌晃了眼,但他很快便反应过来了,原来这便是将沈济与沈湘两兄妹抛在伯父家中不闻不问的那个长姐。

哎?这瞧着也不像是这样心硬之人。

“我给你送午食来了,今儿如何?可辛苦?”沈渺扬了扬手里两层的木质食盒,微微弯下腰,轻柔地用手绢将济哥儿脸颊上几点墨汁拭去,才转身过来对周掌柜道,“这便是周掌柜吧?济哥儿常提起您,这几年仰赖您对他多有照顾,奴家先在这儿

谢过了。”

说着深深地一福身。

哪个书局愿意雇孩子抄书啊?孩子的字写得如何端正也是不如大人的,细想想便知晓,是这姓周的掌柜心地好,特意照顾济哥儿,才给他一口饭吃。

“您客气了!”周掌柜忙摆摆手:“这孩子性子安静,并不耽搁我做生意。”

沈渺也不跟人一直客气了,这周掌柜年纪大,沈渺方才进来便下意识往后看了眼,里头冷锅冷灶,想来这掌柜的也还没吃。幸好她早有打算,装得不少过来,便笑着掀开自个带来的食盒:“我今儿特意多做了些,想着这孩子在这儿叨扰您那么

长时间,一定是麻烦您了。您今儿要是不嫌弃,不如与孩子一起用吧?”

周掌柜想到早上那烤馒头,又闻了闻一掀开后食盒里飘出来的香味儿,立刻应了下来。

沈渺便将饭菜摆在后堂的方桌上,一层层饭菜拿出来,她没忘带碗筷,便先给周掌柜盛了满满一碗杂粮饭,才给济哥儿也盛一碗:“周掌柜与济哥儿慢吃,我和湘姐儿都在家里吃过了。”

“暖,沈家娘子您真客气......”

饭菜飘香,周掌柜被香得都不会说话了,忙不跌挟了一筷子。他吃的头一口便是香菇豆腐酿鸡腿肉,鸡腿肉鲜嫩多汁,豆腐和香菇都吸满了汤汁,尝一口便再也停不下来了。

自打婆娘走了以后,周掌柜已经几十年没有吃过这样令人不舍得停下筷子的饭菜了,吃饱后他甚至静静地在凳子上坐了好一会儿,再看锅里剩的那点自个熬的糙米粥,竟然也与济哥儿一般,冒出了“我往日吃的难不成都是泔水?”的念头。

沈济午食也吃了整整两碗饭,而且因周掌柜夹菜太快,他生怕没吃两口便被周掌柜吃光了,于是也吃得狼吞虎咽,一老一少风卷残云,吃个饭几乎吃出了硝烟味儿。

沈渺趁他俩吃饭的功夫去附近油铺买了几斤豆油,拎着竹桶回来时,济哥儿也吃饱了,热出一额头汗,给自己灌了杯茶水,正仰面靠在椅子上喘气儿,湘姐儿趴在桌边看他?吃饭那狰狞模样都被吓呆了,等沈渺回来才回过神,嘟囔了一句:“好

可怕。”

“湘姐儿说什么呢?济哥儿,我们先回去了,你再抄一个来时辰记得就回来啊。”沈渺进来带走湘姐儿,嘱咐济哥儿天黑前一定要回来,便拎着油回了家。

路上经过上回买过布的布店,又扯了几匹布,她打算再给自个、湘姐儿、济哥儿都加做一身衣服,现在这俩孩子只有当初身上穿的和沈渺后来做的两身衣服,只能两套轮换着穿,若是正好遇到连续的雨天晒不干,这俩孩子都得光屁股了。

到了家,湘姐儿又在院子里捡碎瓦,院里又长了一些杂草,虫子蝴蝶之类的便也多了起来,她蹲在地上还给小鸡捉了只蚂蚱吃,一个人玩得不亦说乎。

沈渺摸了摸灶房门外不远处的土窑,差不多能有个五六成干了,幸好这几日都是大晴天,已经算晒得快了,如果遇上雨天,还得用油布裹起来,就又要多耽搁一些时日了。

起身时又瞥了一眼湘姐儿,看看她在做什么。

这孩子如今跟那三只小鸡打成一片了,她手里躺着一只被她捏得半死不活的蚂蚱,偏心眼地专门喂给白色小公鸡吃。可另外两只自然也想吃,白色小鸡却精明得很,伸长脖子一叼就跑,另外两只紧忙扑腾着翅膀去追。

三只小鸡咯咯咯在院子里你追我赶,湘姐儿也在鸡屁股后头跑着,还苦口婆心跟鸡劝架:“你们别抢啦!等会毛都秃了!哎呀......我一会儿再抓!指定还有呢!”

听得沈渺都笑了出来。

见她自得其乐,她便也放心地进了灶房,先看了看天色,估摸了下时辰,正好这时候开始做一炉全素的红豆排包,应该能赶得上送到大相国寺旁的西钟鼓巷。

那谢家豪奴留下的地址离这里不远。

绑好袖子,泡上豆子,沈渺又开始揉面了,窗外,湘姐儿把小鸡儿都抓了回来,一字排开,背着手学着济哥儿平日里教训她的模样,严肃地迈着方步教训这三个打得绒毛满天飞的小鸡儿。

只是小鸡儿一下便四下逃散了,将一本正经要开嗓的湘姐儿变成了个光杆司令。

沈家的炊烟又袅袅升起了,白气升腾,缓缓飘散。

今儿赶巧,沈大伯夫妇俩带着儿子海哥儿正赶着自家的驴车进内城来收租子,他们在内城还有一间小铺子,离沈渺家不远,就在金梁桥北边魏家点心铺子斜对面,租给了一家外地布商,专卖些南边来的时新布料。

沈大伯跨坐在车辕上亲自给媳妇拉车,因他太胖,使得这车都有些倾斜。尤其他们一家三口都生得富态肥胖,那头老驴哼哧哼哧地拉着他们仨,两只眼都快累得发直了。

丁氏正板着脸跟沈大伯嘱咐:“一会儿咱们收了租子就回,你不许去看沈老-二留下那三个孽债,你别以为我不晓得,前几日沈大姐儿领着他们俩来,你还给她塞了两贯钱是不是!”

沈大伯没想到早已东窗事发,只好赔笑:“到底是老二的孩子,咱们没接到身边养着已是理亏,你不知道街坊四邻说得有多难听呢!给些银钱打发了他们,也好堵上那些人的嘴。”

丁氏心疼那两串铜子,哼了声:“大姐儿既然回来了,本该她养着济哥儿和湘姐儿!长姐如母,便是告到县令大官人那儿我也是有理的。”

但沈大伯给都给了,她便也不挑这个理了,只是不许沈大伯再去管他们。那沈大姐儿在金陵三年倒是历练出来了,一张嘴不得了,把沈大伯都哄得找不着北了!丁氏担心沈大伯过去瞧了,又得掏银子接济他们,那不成了无底洞了?

虽说当大伯的不好不管侄子侄女儿,但也不能管一辈子吧?家里又不是吃皇粮的,谁家银钱是天上掉下来的?丁氏嫁了三个女儿,每个女儿都陪嫁了一百贯,这嫁妆钱都快把家里掏空了!她还得攒钱给海哥儿娶媳妇,嫁女儿费银子,娶媳妇的

花费也不枉多让……...她是个精明盘算的人,自然不想在别人的孩子身上花费那许多。

海哥儿坐在车辕另一边,手里油乎乎地捏着个大鸡腿儿,啃得满脸是油,听见丁氏提起济哥儿他们,只觉得这个刚刚消肿的脸颊似乎又疼起来了。

他胖得两只眼都挤成了一条缝,这条缝里正因想起了当初的争执而感到委屈。海哥儿心里一直觉着自个没什么错,济哥儿在沈大伯家砍柴提水,被丁氏当长工使唤,却从来都不提自己冤死的父母与阿姊。当初沈二夫妇被一身朱紫的权贵当街撞

死,在汴京也是轰动一时,但最后两条人命没了也就没了,无声无息,叫人唏嘘。

同窗们聚在一块儿也会说悄悄话,有人议论他爹娘被权贵撞死的官司不了了之了,还有人奇怪,便提了句:“他不是还有个阿姊,听闻嫁给了个前程远大的读书人?怎么不回来带他们去南边过活?自家亲阿姊不投奔,倒一直赖在你们家中......“

海哥儿听丁氏抱怨过好几句,便大喇喇地说:“还能因为什么?沈济整日一副死鱼脸,嘴又不甜,谁愿意养他啊!一准是他亲阿姊都嫌弃他,才会将他丢在我家,一走了之的!金陵繁华,又是江南鱼米之乡,在那儿乐不思蜀了,谁还记得他

呀?”

同窗们便哄堂大笑起来:“死鱼脸,话粗却贴切!”

“若我是他阿姊,我也不愿带俩拖油瓶去夫家,还不知要被人怎么编排呢!”

海哥儿嬉笑地接话:“我阿娘说了,他那个阿姊啊,从小便是个没主张的软柿子,叫人说两句话都能掉泪的,极没用!遇事不说奋起抗争,而是如一只缩头乌龟般,只晓得自欺欺人,躲起来哭。一滩烂泥似的怎么都扶不起,最是让人瞧不起!

还让我的四个阿姊决不能学她这幅做派......”

话音没落,正好路过听见此话的济哥儿已经一拳挥了过来。

当时那一拳头过来都给他打得两眼冒金星,连哼都来不及哼,又一拳过来了。

那家伙还骑在他身上,狠狠地揪住他领子,一双眼里好似醉了冰似的,厉声骂道:“你胆敢再辱骂我爹娘和阿姊一句!我一定打死你!”

海哥儿又疼又害怕,哭嚷了出来:“你不是也恨你阿姊啊?我都听见了,湘姐儿哭着要找你阿姊,你还恶狠狠地说不许再提她!你自个都恨她,凭什么打我?我哪一句说错了?”

回答他的只有济哥儿粗重愤怒的呼吸声,以及又一拳。

同窗们来劝架,也被他打了。

最后乱成一团,刘夫子赶来一瞧,气得胡须都炸开,问明缘由后便将先动手的沈济赶了出去。

之后他阿娘家见到他鼻青脸肿的惨样,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立即抄起扫帚将济哥儿怒骂打了一顿,连同哭得快倒不过气的湘姐儿一并扫地出门了。

济哥儿被打得嘴角出血,却没有回头,更没有哀求,反而紧紧拉着湘姐儿的手,就这样冒着大雨,一步步走进雨中,很快便瞧不见了。

后来,海哥儿便再也没见过他们了。

那天听闻沈济的阿姊回来了,还领着他上门来时,海哥儿正在外头疯玩。他挨了两拳其实也不重,只是皮肉伤,青紫红肿了几日就好了,一点儿也不耽搁他出去玩。但回来时沈济、沈湘与他那个阿姊早已经走了,他没见着。

以前沈二叔、二婶子还在时,他过年过节也见过沈大姐儿,沈大姐儿是沈家那么多女孩儿里生得最好看的,美得像个花骨朵似的,但她总是低着头,与人说话都羞涩地扭着手帕。

阿娘顶顶瞧不上她,提起她没一句好话,总说她小家子气。但那日她领着沈济、沈湘找来,阿娘虽然很生气,还与爹爹吵了好些时候,但最后消了气,竟然冷哼了一句,与爹爹说:“你们家老二这大姐儿总算长大了,有点儿当阿姊的样了。”

海哥儿不懂阿娘什么意思,反正他也不想跟济哥儿他们在一块儿了??那沈济打人也太疼了!

而且......他不过说几句闲话他便动手打人,爹爹说他们虽小,却也是读书人了,怎么能如此粗鲁,难道不应当以口还口吗?

他摇了摇头,又啃了一大口鸡腿儿,还不及吞咽,又想起了一件事儿,便回身跟丁氏说:“娘,隔壁的小豆说金梁桥上新来了个烙饼西施,烙得饼子极香,他们家凑巧买过一回,香极了!咱们一会儿去瞧瞧,买上几个呗?”

沈大伯眼睛也一亮:“哦?烙饼西施?”那一定生得很美咯?

丁氏沉下脸来,抬起巴掌,使劲给这爷俩都一人扇一下:“咱们是来办正事儿的,一个就知晓吃,一个......”丁氏瞪了沈大伯一眼,皮笑肉不笑地问,“烙饼西施怎么了?你也想去瞧瞧?”

“不瞧不瞧,没什么好瞧的!”沈大伯后背汗毛竖了起来了,立刻摆手,改口道,“有这时辰,倒不如收了租子给你多扯两块好布做衣裳。那布店老板上月还说要进一批云纱呢!”

海哥儿更是捂住脸不敢吭气。

丁氏这才面色好了些。

三人赶车一路行至金梁桥,过桥时海哥儿与沈大伯还是悄悄张望,却没瞧见什么烙饼西施,走到桥中时,路过一家卖香饮子的铺子,正好听见有个牵着驴的男人与那胖娘子打听:“那卖饼的娘子呢?”

“卖光了!人都家去了!”

“这才过午时,怎么便收了摊了?”

“自然,人家生得貌美,又烙得一手好饼,多得如您一般的官人慕名而来,何况午时呢,早市还没散她便卖光了呢!记着,明儿她天不亮就会来,您请早吧!”胖娘子磕着瓜子,嘻嘻地打趣儿道。

那人被打趣得无地自容,赶忙牵着驴走了。

海哥儿听得分明,失望地回过头,竟早早卖光了,那烙饼西施怎么并不多卖些?

“那不是魏家点心铺子的掌柜?”丁氏倒是认得这询问的人,琢磨道,“看来这卖饼的娘子手艺不错,连这魏掌柜都来买她的饼了!”

丁氏烧饭如炼丹,能把锅底烧穿,因此一家子这身肉大多都是在外头下馆子吃出来的,所以听闻金梁桥有了没尝过的美味,便也留了心。

“可惜来晚了,不然咱们一家也买几个尝尝。”沈大伯甩了鞭子,一家子慢悠悠地过了桥。

他们刚离开不久,金梁桥附近的杨柳东巷里,沈渺便又背上了大箩筐,里头装着刚烤出来的素红豆排包,手上牵上湘姐儿,二人一路往大相国寺的方向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