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连绵,千山一白。
十月本应是秋意浓之际,但居庸关因地势高拔,竟早早迎来了今岁第一场雪。风裹挟着雪霰,簌簌扑进了丁号烽火台中,风声从砖石缝隙间挤过,挤得变了调子,呜呜咽咽个不停。
居庸关上这烽火台,扼守要冲,戍卒一共有八人,领头的是校尉陈忠,他是老将军手底下的小兵,前几年辽人饿疯了来掠边,他胆大冲锋,立下“陷阵”之功,瘸了腿,但也被郗氏的长兄小郗将军提拔为校尉。
之后便被遣派到了居庸关,日日守着这段烽火台。
天色已昏暗得瞧不出时辰,他领着手下戍卒刚结束了一趟城下巡防,人人冻得死狗一般,身上早已被雪水浸透,哆哆嗦嗦地回来后,赶忙将身上的沉重的甲胄换了,穿上补丁叠补丁的旧棉衣,升起火盆来。
戍卒们瑟缩着围坐一团,此刻歇了下来,才发觉手脚都冻得发麻。吴大紧了紧身上破得露了棉絮的衣裳,一边求身边针线好些的袍泽帮他缝补缝补,一边抱怨道:“今年这鬼天气,才秋末便能冷成这般模样,前两月还热得狗伸舌头,如今说下雪
便下雪了,我这浑身骨头都快被冻散架了。”
另一个叫李十的回来还没缓回来,身子不住哆嗦呢,接话道:“今年冷得太早了,咱们大营里发棉衣的都还不曾派人送衣来,到了夜里可咋熬啊。”说着,忍不住将双手凑近炭盆中,却因一日长久的汗水和雪水浸泡,往年的冻疮竟复发了,稍一
受热,便是一阵刺痛,他又忍不住“嘶”了一声。
陈忠也脱下了头上所戴兜鍪,卸下两侧鼠毛护耳,随意抹了把脸:“之前天阴了这么些日子,我便觉着不好,料得必有雪至,一早已遣飞毛驰书返幽州,想来很快会有消息。”
李十这才发觉,平日里最爱插科打诨的飞毛不见,原来是叫送信去了,他不免又开始为他担忧:“这么大雪,飞毛也只穿着夹衣,苦了他了。”
飞毛是居庸关丁号烽火台戍守的八个人里年纪最小的,才十七,还是个杂胡混血。他身世也奇,爹是辽人,娘是曾被掳走的汉人边民。听闻他娘死后,他受不得亲爹的打,便逃了。前两年他冒死越关投宋,本要被当奸细处死的,结果他一连说
出了十好几个辽兵在关外窥伺大宋的地窝子哨点,立了大功。小郗将军便做主将他保下了,上书回汴京,得了官家许可后,便升他任了承信郎一职,命他戍守长城。
听闻当年他领着宋军去捣辽人的哨点,头一个去的便是他爹所在的骑兵小队,他亲眼看着自己亲爹破口大骂,狼狈不堪被宋军押走,一滴泪都没掉,只是一个人走到茫茫荒野,挖回了他亲娘被丢弃的骸骨。
他将母亲的遗骨紧缚在后背,一路背回长城之内,寻了个漫山遍野都开着山杏花的小山坡,重新葬了。
飞毛因跑得快,还能双手离站立骑马,又不想再用辽人的名,便叫李十几个袍泽给他取新名字,结果这些大老粗们压根想不出什么好名字,争执了半天,觉着他跑得像飞毛腿一般快,便管人叫飞毛了。
他也不嫌弃,自打回了大宋,他便乐呵呵的。
李十的话音刚落呢,远处便响起急急的马蹄声了。陈忠立马握紧佩刀,警觉起身查看,从烽火台中狭小的箭洞探出头去,才发现远处一队冒雪而来的车马,正在凄迷的风雪中飞速接近。
吴大沉了脸,架起了连弩。
等跑近了,陈忠才松了口气,摆摆手让吴大松开机括??那打头跑得飞快的人,穿着宋军的甲胄,背上绑着大宋的五色旗,上头还绣着个大大的“郗”字。
在居庸关,士卒们或许连自个的名字都认不得,但这个复杂的“郗”字却死也不会忘。
“是飞毛回来了!他这回厉害了,竟能从军资库那些铁公鸡手里抢了这么一大车回来呀!”李十也瞧见了,喜得蹦起来,也不嫌冷了,忙下去摇开城关的门。外头没一会儿已积雪盈尺,飞毛穿着厚厚的棉衣,外面还罩着鞣制皮革与铁片交叠铆合
的甲胄,却还是被雪覆成了个雪人,进得长城高台,睫毛上都凝着冰霜。
他冻得呼哧呼哧喘气,扶着李十缓了好一会儿,才扬起脸笑:“李哥,我带了好些好东西回来!”
“什么好东西?”李十皱起脸,“营里的庖厨还能做出什么好吃的,又是馕饼吧?”顿了顿,又忽然面露期待道,“难道你抢来了马奶?若是有马奶喝,倒也不差。”
长城这么长,在上头戍守的将士也有成百上千人,如马奶这样有数的东西,能不能分到,一要看自家校尉的脸面和人缘,二要看弟兄们能不能打得过其他烽火台上的袍泽。李十想到马奶便觉着一阵心酸,可怜他们这八人,大多都是擅射箭的瘦
子,叫隔壁戌号烽火台那生得比门扇还宽的黑豕一撞就能飞老远,抢马奶之战已输了一整年了。
“比马奶还要好!”飞毛似乎已经在大营里饱餐一顿,说着都在咽口水。
李十不免好奇了起来,心里痒痒,嘴上却还要装作不在意的样子:“瞧你那样儿!没见过世面!”
“你一准也没见过!”
没一会儿,下头果然响起了扣关的声音,李十忙又开始奋力摇动粗大的吊臂,那些送辎重的弟兄追不上飞毛,赶着他的身影赶得好悬没跑死在路上,他们大口喘气,将拉来的冬衣、炭以及够八人吃用一月的粮食装在一只只大箩筐里,顺着木齿
轮上的绞绳,吱呀吱呀吊了上来。
之后又冒雪往前面的烽火台去了。
李十等人接力,将箩筐一只只运到狭小的?望塔上,先开了一箧,里头果然是一批厚实冬衣与皮毛坎肩和帽子,还有钉鞋钉的毛靴子!李十两眼都亮了,摸着这些衣料都不舍得撒手:“真是神了,求什么来什么!呦,摸起来还像是新棉呢!这
回飞毛又立大功了!“
陈忠笑道:“记他一功!今年咱们又不用挨冻了。”
飞毛把盔甲卸了,风雪如刀,他满脸冻得通红,一进了温暖的地方,脸上立马裂出好几道血口子,他满不在乎地将血一抹,随便拨了点火盆边上的草木灰把血止住,还得意洋洋:“为了抢这批新棉衣,我差点没被黑豕那胖子一屁股坐死!今年成
号的人也来得早,好悬没抢过!”
吴大咬牙切齿:“天一冷,各台都派人回大营里催粮草,号的蒙校尉奸猾,每回都派黑豕去!可恶,使得黑豕生得高大,他们每年都能喝马奶吃上奶豆腐!一冬过了不说掉腰,指不定还能养出二两肉来。”
不过他们好歹有飞毛,飞毛骑马飞快,哪怕遇上暴雪也不迷路,时常能抢先。军资库里如新棉衣、马奶之流的好玩意儿必须得派人去盯着,否则,自家烽火台便只能穿旧棉的,好的都叫别人挑去了。
比起马奶,飞毛每回都选择替他们先抢棉衣。
“怎么还多了一箩筐,飞毛今年真是厉害了啊,这是什么?”李十已经迫不及待换上厚实的棉衣了,看边上还有个巨大的箩筐,不由好奇地凑过去看,“你不会真的抢过黑豕,弄了这么多马奶砖来吧?”
“你瞧瞧呗。”飞毛故意卖关子,抱着胳膊不说。
陈忠走上前,掀开盖一瞧,里头装得东西倒有些稀奇古怪,油纸裹着一块块圆形的油炸干汤饼,另外还有些陶罐,有些罐里是烤干的杂蔬碎,有些罐里是凝固喷香的膏脂肉油,里头似乎还能见着肉块!还有些罐子装满了磨成粉末的干姜茱萸,
一掀开便辛辣扑鼻,熏了他一鼻子,痒得他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听见陈忠直打喷嚏,李十他们也围了上来,一瞧都傻眼了,面面相觑,将汤饼、罐子翻来覆去瞧,也没瞧明白。
直到陈忠眼尖,从背篓底部发现了一张带字的图画,这八个人愣是凑不出四个字的大老粗们,不由好奇地伸长脖子,头碰头地围拢在一块儿看这图上画的画。
第一张是个冒烟的茶壶,旁边写了俩字,不认得。还是陈忠努力挣扎着辨认了一下,说:“好像写得什么水。你们瞧这不是水字!咋回事,你们水也不认得?”
众人摇头,不认得。
飞毛这下?瑟了,昂着下巴走过来说:“不懂了吧,那是沸水俩字!”
第二张是将那干汤饼放碗里,再抓一把碎蔬丁、挖一块油膏,又写了四个字,这下陈忠也讲解不了了,太难了这什么玩意儿。飞毛更?瑟了,指着字道:“这是写的沸水冲注!而且水一定要没过汤饼才行。”
李十奇怪了:“你就去了大半日,怎的学了那么多字?”
飞毛道:“我聪明呗。”
吴大翻白眼:“还用得着问,他哪儿是认得字啊,这小子吃独食,指定在大营里已经把这什么沸水汤饼吃过一回了!自然知晓是怎么回事了。
第三张,拿个盘或是碟将那碗盖上,数至二百数。
第四张掀开搅合,成了一碗热腾腾的汤饼,便能吃了!
大老粗们又猛地一仰脖,瞪大眼:“这样拿水一浇,等一等,就能成热汤饼了?真有这么奇?”
飞毛嘿嘿地指着他们:“没见过世面了吧?”
被陈忠伸腿踹了一屁股。
于是大伙儿便让飞毛教他们怎么弄这沸水汤饼,吴大赶忙去下头抱些牛粪。长城上有积薪的传统,毕竟若是突然遇上什么祸事,他们要立刻点燃烽火向幽州预警,这是如武器兵械一般要日日检视之物,决不能有半点差错。
戍卒们春夏日里便会开始囤积柴炭,幽州城里定期也会送来,他们还养成了与辽人一般捡拾晾晒牛粪马粪来当柴烧的习惯,平日里倒是不缺柴火用。
没一会儿,便烧好了一大壶雪水化的热水。
人人又都翻找出各自的大陶碗来,按照飞毛说的和图上画的,先取干汤饼、再抓一把杂蔬、挖一勺油膏??那油膏真香啊,还没加水呢,李十便已经闻见了,他默默地开始咽唾沫了。
大伙儿挨个传罐子,都备好了,便又传茶壶,挨个加沸水。
沸水一浇,干汤饼被烫得微微响,棕色油脂遇热立即化开,李十与同伴们又翻箱倒柜寻东西来盖。陈忠看他们那傻样,恨不得拿盔帽来盖,便去下头伙房里,直接取了灶上大锅的锅盖,令众人将碗挨着放好,大锅盖一扣。
只用一个大锅盖便把八个碗全盖上了。
一块儿数到二百鼓点,李十迫不及待掀起锅盖,浓香随着热汽蒸腾一霎溢满了小小的烽火台,香得他们魂都飞了,除了飞毛,七人都神情都呆了一瞬,一时竟没人伸手去拿碗。
居庸关路途难走,尤其冬日,外头的荒原寸草不生,大雪能覆过马腿,不论是送什么军粮来都不容易,为了方便运送,大多都是烤得脱水的馕饼,这东西轻,又经放,但哪怕拿火热,这东西也不会变软。用热水泡开了吃也能行,但那样儿反
而更难吃了。那可恨的号烽火台里,倒是有不少马奶能泡囊饼吃。
更别提这样热乎乎的汤饼,里头还带着肉块和蔬菜。
“好香啊,做梦似的。”李十揉了揉被氤?而上的热气模糊的眼睛,慢慢伸手去碰了碰陶碗,热乎的,烫手呢!
“真跟变戏法似的,拿水一冲便能得了,还香得邪门!”吴大也咽着唾沫,俩绿豆眼真变绿了,蠢蠢欲动,“弟兄们,要不别光看着了,都先尝尝啊!”
说着,他便伸手端起碗,挑起一筷子送进口中,这尝了一口便不得了了,他舍不得咽下去,看得话都含糊了:“好次!好!太好次了,比大营里过年才肯烧的羊肉汤饼还香……………”
其他人也纷纷动筷子,李十才吃了一口便脱口而出:“这...这是什么味儿啊!这是豕肉么?酱肉?我好像吃着酱肉了,这酱肉怎么这么好吃,一点骚腥也闻不见......我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说完自己都愣了,眼眶莫名也湿了,这一口汤饼,真把他这么多年熬过的苦寒勾出来了。
飞毛在大营里已经吃过一回,再吃一碗便没那么激动了,但还是好吃,脸上血口子还疼,可忍不住大口大口吸溜着浸满浓汤的汤饼,见李十快要哭出来了,便故意取笑道:“李哥莫不是要哭了吧?不就是一碗热汤饼嘛,至于激动成这样?”可话
虽这么说,他自己手中的筷子也一点儿不停,一碗热乎乎的汤饼很快见底,还忍不住舔了舔碗边,似乎还在贪恋方才的滋味。
这东西吃多少回都不?,而且这回他可厉害了,抢来了三种不同味儿的油脂罐子,方才他们吃的是棕色酱肉的,还有黄色鸡骨味的,另外还有个飘着花椒粒和酸菜的青绿色油块儿,他每个都掀开盖闻闻,闻着香,便全都拿来了!
惹得那军资库的军吏冲他直翻白眼。
陈忠腹中饱暖,碗底还剩点热汤,没舍得一口气吃完,便小口小口往肚子里咽,他望着外头卷进来的雪沫子,心想,真好啊,多少年没在雪天吃过这样好的热汤饼了,有这样一口热乎的顶着,好似再苦再冷都能扛得住了一般。
而且,这如此美味又便捷的沸水汤饼,究竟是打哪儿来的呀?做这个的庖厨,脑袋也太灵光了!
不,不仅脑袋灵光,手艺也是一绝啊!
难不成,小郗将军请到厉害的新庖厨来营里了?可又有哪个脑壳子叫驴踢了的庖厨会愿意留在这苦寒之地?
问了飞毛,飞毛也不知,但他知道大营里没有新庖厨:“他们还在烙馕饼呢!这东西发粮的人说,是小郗将军领军出去打牙祭,抢了辽人五十匹马、金人三十头牛,辽人的马又高又壮,卖七十两一匹呢。小郗将军卖给牛马商,得了好几千两。他
便将这笔银子交给军资库监使,命他去外头一家新盖起来的汤饼作坊买了来。那作坊也是刚建成的,主事的还是个姓崔的小娘子呢!”
李十也在舔碗,感叹道:“小郗将军又去打牙祭了,还是咱们小郗将军聪明,每年都只抢一些,从不赶尽杀绝,等隔年他们又下了新牛羊崽子,估摸着养大了再去抢一回。有时这个草场打了,明年便去另一个草场劫。我在家乡跟我爹种田时也这
样,一块田耕了一年,明年便要休耕了,否则庄稼长不好。
“那是,不然像兖州的岳家军一般,老是一不留神打得太狠了,打到人家老窝,辽人和金人的皇帝还要写信骂官家,说好两国邦交友好通商往来,怎的忒不守信用。听闻官家每年都为这事儿挨骂,挨了骂便要下金牌去兖州,才能把打得冒火上头
的岳将军叫回来。”
“好笑得很,如今他们都攒了几块金牌了?”
“少说也有五六块了。”
“那也不少了,可是纯金么?”飞毛嘻嘻笑着,“那么大一块金子,融了换粮草能换不少呢!”
“你咋知道?岳将军真给融了,前阵子才给岳家军换了一批夹钢刀呢!”
“哈哈哈...李哥,快给我揉揉,我笑得肚子疼!”
“揉你个毛。”
众人大笑起来,唯独陈忠眼角余光瞥见吴大两眼炯炯地盯着那装面饼的箩筐,他立刻反应过来,一把扑过去将箩筐盖住,警惕地扫视一圈:“既然是额外买的,只怕量不多。吴大!快给我松开!这好东西就这么一箩筐,哪儿经得住天天吃?下月
雪更大了,路难走,飞毛再去大营里抢...啊...领粮食还不知有没有呢,都省着点吃!三日...不不,五日吃一回,明儿还是只吃馕饼!”
众人哀怨却又有些盼头地嚎叫了起来。
一阵阵嚎叫声刚透出微亮的窗洞,在这簌簌而落的漫漫雪夜中,还夹杂着些许饱嗝的声儿。
***
沈渺也收到了郑内知送来的有关汤饼作坊已经开始运作的消息,幽州那边写来的信很简短,大致便是“万事顺遂”四个字,她自然高兴得很,这意味着,一直这样顺利下去,明年说不定便能分红了!
郑内知还催她再出几样口味的方子来,说是这速食汤饼在幽州城也红火得不得了了,才做了几批,一两日便卖空,做得都来不及卖了??那日在谢家见过的崔娘子,果真去了幽州主持汤饼作坊的商号,她八月便到了幽州,一到便先拉找幽州城
内各大商行掌柜,只花了两日便打开了销路。
如今汤饼作坊不仅专供军营,还给各大酒楼食肆、粮米铺子、杂货铺子供货,幽州城里各族杂居,有许多要出塞打猎或是牧马的边民、外出行商的商贾都是一箱一箱往家里搬呢。
这位崔娘子干劲十足,幽州城里销路铺开了,她又冒着雪,带着伙计与礼物,揣着小郗将军的举荐信,直接去幽州城外三十里地的官马场里谈生意。
自打燕云十六州赎买回来,大宋还在边境各州建了三十二所战马场,专门为朝廷蓄养战马,如今已经养了三十万匹。种马大多是陕西的秦马、辽人手里抢来的契丹马、京东路产出的京东马;另外还有西夏马、广马以及从金人手里抢来的女真
马。这些马都是祖宗,一日也饿不得,养马的人反而没有那么金贵,轮牧时在外受冻饿是常事。
那牧养监监官只尝了一次速食汤饼便定了两千箱,让分批送来,之后又与作坊定了长期供给的契书。
毕竟草场太广,牧马小吏带着马群轮转草场,好几日都回不来,正需要这样方便的东西。
听闻官家这些年决心要通西域,有一大原因便是想要当年大宛的汗血宝马,若是能带回来与大宋的战马群杂交,养出新的好马,一定能胜过辽金手里的战马。
如今辽金宋三国谁也奈何不了谁,但官家却道“大宋无近忧却有远虑”,他屡次下诏晓谕各州节度使,要他们趁此和平无大战之时,勤勉练兵、革新器械、多多养(抢)马。
沈渺这些前半段是听郑内知转述的,后半段则是听食客们在铺子里喝酒吹牛时听来的。她也深以为然啊,这位官家虽然对世家下狠手,但不可否认,其头脑清楚还有远见,是个当明君的好苗子!
还有那在谢家庄子上匆匆一见的崔娘子,渺听郑内知说完都吃惊不已。那崔娘子当时在舟上瞧着生无可恋、弱不禁风似的,如今去了幽州城,竟然重生了般,做起生意来这般厉害!她瞧着年纪也不大,竟也知晓去了个新地方,哪怕自己有
靠山,也要先拉上那些地头蛇给些甜头吃,让他们知道她是来和大伙儿一块发财的,略微站稳脚跟,才去开拓新的销路。
而且,这崔娘子好有眼光,知道找官马场合作??她背靠掌管幽州大营的郗家,找官马场合作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最紧要的是,官马场这样的衙门,油水又肥,出手定然小气不了。
沈渺对她刮目相看,深深检讨当初那个有些怀疑谢家大娘子眼光的自己。
送走郑内知,九哥儿和济哥儿还在外绕着城墙跑,还没回来呢,趁着天早客少,沈渺便重新坐到柜台后面拨算盘盘账。算珠碰撞,脆响连声,她听着这声音舒心得很,只觉着随着算盘响,她眼前在下一场铜钱雨,只要想到幽州卖出去每一块汤
饼都有她的份,她便忍不住偷着乐。
这算账都算得都快笑出声来了。
等她盘完昨日的进项,铺子里忽而进来两个熟悉的身影,渺抬眼望去,忙将账簿收回抽屉里,笑着从柜台后迎出来:“王郎君、梁老丈好,可还是老样子?三只烤鸭片好带走吗?”
“是,劳娘子挑肉嫩的。”
“都做得很,您放一万个心好了。”
这位王郎君三十几岁的模样,有一把养得乌黑油亮的长胡子,他每回过来都穿得无纹无饰的素色长衫,但出手却不小气,前几次他都是与他娘子来铺子里吃烤鸭,吃完了再打包几只带走;后来便是他时常过来买,却不再铺子里吃了;再后来,
他时常与这位梁老丈一起来买。
这梁老丈很老了,头发稀疏花白,好似因秃头秃得连脸上胡子都没了,背微微佝偻着,但他身家应当很富裕,虽穿得与王郎君一般不起眼的细布素衣,但却胖胖的,肤色也很白,一点儿也不像普通人家。
尤其他有一口齐整好牙,这太难得了。沈渺心想,此时平民百姓的牙到了梁老丈这个岁数,几乎都已掉光了,像他一般还能保有一口好牙的,就沈渺所打交道的人家来看,无一例外皆是富裕人家。
他似乎天生就是个笑脸儿,不管说不说话都是笑眯眯的,令人观之可亲,但渺总觉得他身上的气质怪怪的。单看他这个人,觉着好似享受了半辈子荣华富贵,气度高华,但他与王郎君说起话来,却又觉着他有些低人一等。
可那王郎君十分敬重他,又事事以他为准。
矛盾得很。
但这是人家客人的家事,沈渺从不多嘴多食客的事儿,她只管卖鸭子。
唐二片好鸭子,小心地装进了梁老丈带来的螺钿嵌杂宝的三层食盒里,那剩下的鸭架子也给他包好了,这位梁老丈每回都是不要炸,要带回家里去煲汤的。
单看这食盒,沈渺就知道他们一定不是普通人了,不是谢家那样的豪富,便是冯家那样的豪富。
但是这汴京城里好像没有姓梁的大族?
沈渺心里奇怪,却没有表露出来,笑意盈盈地将装好的食盒奉上给梁老丈,往常这时他给了钱便走了,但这次接过去后却没有离开,而是问道:“听闻娘子每月皆有两日是受托上门操持宴席的?”
“是,一月只有两回,毕竟自家铺子也要操持。”沈渺笑道,“一般相熟的食客会提前与奴家约定时间。但是这个月的日子已订出去了。”
自打先前被冯家请过一次后,这几个月,沈渺隔三差五总有上门挣外快的时候。前阵子中秋、重阳,请她上门操持家宴的人家都快打破头了,尤其冯家,几乎月月都有宴会,几乎月月都请她,彻底用金子砸开了她的心房。
“那沈娘子下月初八的日子,可有空档?”
“有,下月只定了一家。”沈渺想了想,下月初她是去白老三在陈留镇白家村里做流水席呢!白老三的哥哥,也就是白老二家的大闺女那天出门子嫁人。
白老三请她去,只做一道大菜??烤全羊。虽然白老三给的报酬不如冯家丰厚,只有几贯钱,但沈渺还是一口答应了。毕竟她来汴京摆摊头一日,白老三便光顾了她的生意,之后她开了铺子、扩了店,他依旧常来常往。
沈渺其实也想借此机会带济哥儿和湘姐儿到汴京城外走走看看,权当秋游了。
“那便与沈娘子订好了十一月初八。这是定银。”梁老丈从怀里掏出个小银饼来。
沈渺接过来,沉甸甸的,起码有五两重!她立刻笑得更真诚灿烂了些:“多谢梁老丈信得过奴家,敢问老丈家宅何处?奴家也好知晓要几时上门、乘什么车。”
梁老丈笑道:“不远,就在御街上,回头我派车来接娘子。”
那敢情好,还省了长车的钱呢!沈渺又笑着谢了一回,那王郎君与梁老丈略一点头致意便登车走了。
沈渺殷勤地送到门口,那瞧着很不起眼的青莲马车,果然是往御街去的。
能住在御街上的人家,怪不得呢,好阔绰!
沈渺爱怜地摸了摸那银饼,转过身东看西看,见大伙儿都在忙没人注意,她忙溜进地窖里藏钱。
而那辆缓缓往御街驶去的马车里,坐着的那位王郎君,正是开封府尹王雍,当马车驶到开封府衙门口,他便拱手与“梁老丈”道别下车了:“梁大?,王某先行一步了。”
“不敢,王府尹慢行。”梁迁也谨守礼数地下车来送,目送王雍进了府衙,他才复又登车。
那马车便又一路向前行驶,驶过了御街,拐进了东边的朱漆铜钉大门。
那是大内东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