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再次收到了北疆边关的奏折。
这一次可是天大的喜讯:陈鸣统帅北疆守军在青州城下与辽军决战,一举打败了十万辽国大军,之后还乘胜追击让辽军直接溃败了数十里地。
这位皇帝终于大大的松了口气。
没想到南疆的战事才停歇,北疆一直以来的被动战局又扭转了局面,这个陈鸣功不可没!可以前怎么没发现异姓王府,还有这么个有本事却深藏不漏的小王爷。
尚书王煊赫匆匆而至:“皇上,臣奉召而来不知陛下有何事吩咐臣去做?”
“你看看这份奏折。”
接过皇帝递过来的折子,王煊赫认真看过之后立刻向皇帝躬身行礼:“给陛下贺喜!北疆战局开始扭转,这是南疆之后咱们大宋的又一大喜事!”
皇帝却无动于衷的样子回答道:“那么你的差事做的如何了?边关将士三军用命舍生忘死,你这位尚书大人可不能拖了他们的后腿才是。”
“臣一直在殚精竭虑的多方筹措,半点不敢拖延倦怠,但补充兵员之事臣无能为力。”
皇帝笑了:“调兵遣将之事不用你,朕亲自处置。”
“北方大辽一直都是隐患之疾,这次最好是能发起强大反击直捣黄龙,一次把大辽打趴下,免得他们总是觊觎咱们大宋的复原广阔,狼子之心不死。”
皇帝没说话,但尚书大人的话可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只是话好说道理易懂事情落实下来可不好办,毕竟打仗是要靠强大国力支持的。
“那个陈鸣是个可堪大用之材,愿陛下许以重用以资奖赏。”
“那个不急,陈鸣已经是世袭王爵,一般的奖励他也不会放在眼里,等战事结束后再另行封赏也不迟。至于大用朕已经拟好一道旨意,着陈鸣总管北疆一切战事为钦差顾命大臣。”
其实有没有这道圣旨,陈鸣现在也已经总管了北疆战事,他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陛下,臣以为北疆战事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大辽要我们臣服于他们,岁岁纳税上供的那种。”
皇帝就冷冷一笑:“那是做梦!朕可是弓马皇帝,想让朕向他们低头纯属痴心妄想。”
这位皇帝开国立业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惊险历程,为后世所津津乐道,是一位真正靠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江山的英雄霸主,也曾经是个在沙场上百战百胜的勇将。
太监把热好的参汤呈递了上来,皇帝却皱眉摆手说道:“朕身子好得很不需要进补,告诉御膳房,以后不要给朕送这个进来。”
御膳房马屁没拍好拍到了马腿上,还好皇帝没动杀机。
“你再代朕拟个问询折发去北疆给陈鸣,问问他都需要什么速速报来。”
这是腾出手来全力支援北疆了。
……
时间一晃过去了三天:陈鸣和萧左的大军在相隔二十里的地方遥遥相对,谁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依旧都在等对方先采取行动。
陈鸣开始安抚众将:“没关系咱们耗得起,最后一定是咱们的对手先沉不住气,只要他们一动咱们就会有机可乘。”
秦朔就笑:“这次你遇到了一个和你比耐心的对手。”
“无妨,那输的一定是他,因为他忍得住但他们辽国的皇帝一定忍不住。”
“你连辽国皇帝怎么想都能揣测得出来?”
其实这不是他想到的,而是前世在史书上看到的!他自己都没想到:前世爱看史书的嗜好习惯,无形中在他莫名其妙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起到了巨大的潜在作用。
有史书为鉴他想不打胜仗都难。
秦朔突发奇想:“那位十万辽军的统帅,会不会又想和你见个面小酌一番?”
陈鸣又笑:“他现在想见我也没用,在接下来连打十场胜仗之前,我是不会给他见面这个机会的。”
秦朔等人立刻不约而同的瞪大了双眼:“好家伙,你接下来要连打十场胜仗?”
“吹牛而已各位不必当真,呵呵。”
是不是吹牛他自己心里有数,大家心里也同样有数。
惜言如金的韦昭又难得主动开了口:“主帅这次是想把辽军拖在北疆野外草原,不想再把战火引至雁门关和青州城下?”
陈鸣立刻微笑颌首赞道:“你果然是当军师谋士的好材料!猜的一点没错。不过我的这个打算最后未必能得到落实,毕竟辽军的实力是明摆着的。试图强行阻止他们继续南下的话,多半会引发两军之间的大规模决战。”
李猛意气风发:“今非昔比,就算决战咱们也一定不会输给他们!”
陈鸣只能苦笑做答:“输赢之外你有没有想过,决战势必会造成大量士兵的伤亡!那可绝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我宁愿暂时不和辽军决战,也不想折损自己的兵力。”
常言道善者不带兵义者不经商,但他的这种“善”是有原则底线的,并非一善到底。
就连林涵儿都知道遇险时撒毒砂放到对手,何况是他……
果然正如他所想:此刻辽军大营里那位辽国王爷,已经沉不住气在催促萧左:“大将军这是打算在这里和宋军耗到什么时候?谁也不打算率先动手,就这么一直大眼瞪小眼的互相遥遥相望?”
萧左的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现在的局势是千钧一发,谁先轻举妄动谁就有打败仗的危险,这么简单的事情王爷看不出来?”
三军统帅的身份并不在这位王爷之下,所以他既有勇气也有胆量正面顶撞这位。
听他语气不善,王爷说话的语气立刻缓和了下来:“我是担心这么耗下去,对咱们大辽的国力损失太大。”
“难道损兵折将对国力损失不大?王爷这种想法未免有些本末倒置,我倒是想问一句:王爷难道是来监军的?”
这反问过于犀利,所以这位王爷立刻怂了:“绝不是,将军不要误会!”
萧左是辽国皇帝亲自指定的带兵元帅,所以对他的器重可想而知,也因此朝廷中的文武群臣没有一个敢在皇帝面前弹劾诟病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