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四十二章 对策

大魏风华 第六百四十二章 对策

簡繁轉換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1 01:44:05 来源:源1

第六百四十二章对策(第1/2页)

越往北走,初秋天气下的气温便越寒冷,被冻硬的官道上,一辆被众多骑兵环绕护卫的马车停在了一块界碑前,车里的老人挑起车帘,看着那巍然矗立起来,“定北府”三个魏体大字深刻入石,宣告着一个时代终结与另一个时代强行开启的界碑。

裹着厚重狐裘的卢何收回浑浊的目光,又扫过城门口排着长队、接受盘查的混杂人流--有风尘仆仆的魏国商贾,有押运物资的魏军士卒,更多的,是神情麻木、眼神深处藏着警惕与不安的辽国平民。

花了两个月,他终于出幽燕过榆关,跨过半个辽境,抵达了上京,这一路走得很平静,贯穿辽境的主干道周围早已被肃清,不可能出现什么敌军,但卢何知道,更远的那些地方,那些还有不少辽人负隅顽抗的地方,血腥的战斗其实一直没有停下过。

不是攻陷了上京就意味着魏辽百年战争划下了**,京城的沦陷只是宣告着辽帝的统治结束,但片面战场的厮杀会持续很久很久,直到魏国的统治对于辽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事情,直到那些野心者统统伏诛,直到逃入草原的辽廷完全覆灭,这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反抗与斗争才会宣告停止。

卢何轻轻咳嗽了几声,随即咳声越来越大,撕心裂肺,每一次震动都牵扯着衰朽的肺腑。

这一路他看了很多,心中雪亮--顾怀这道将他这八十老朽推上北平行省枢密院主使之位的任命,除了如今的大魏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之外,其核心的、几乎无解的难点,并非军事镇抚,亦非恢复生产,而在于如何将这片无法迁徙汉人填充、辽人仍占绝对多数的广袤疆域,真正“消化”为魏国的土地。

如何让心怀仇恨、文化迥异、短期内无法杀光也无法驱逐的辽人,与后续迁入或本就留居的少量汉人共存?这比攻克十座上京城更难。

而卢何至少有提领北境幕府的经验,当初真定河间都快被打成白地了,是他一点点安置流民,恢复秩序,北境才有了北伐的底子,如今在这里要做的事,无非就是把当年的事再做一遍...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里有很多辽人,比魏人多得多的辽人。

杀不光,也不敢杀。

所以,必然会是民族融合么...卢何这般想道。

他此来,便是要以残躯为薪,投入这民族熔炉的第一把火了。

马车缓缓驶入上京城郭,魏军的黑色甲胄是城市最显眼的符号,巡逻队步伐铿锵,目光如鹰隼,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张贴着汉、辽双语告示,字体方正,杀气腾腾:严禁私斗,违者重处;统一度量衡,强推魏制;登记户籍田产,违期不报者罚没;征召工匠民夫,待遇明确但不容拒绝...顾怀的意志,如同冰冷的铁律,被高效地刻印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上。

然而在这些秩序之外还有其他东西:集市一角,几个操着河北口音的汉商试图高价兜售劣质粮食,被一群愤怒的辽民围住,斥骂声、推搡声骤起,巡逻的魏军迅速介入,冰冷的刀鞘隔开人群,领头的魏军校尉厉声呵斥辽民“聚众生事”,对汉商的欺诈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警告几句,辽民眼中燃着屈辱的火,却敢怒不敢言。

另一边,一处刚刚开张的官办粥棚前,长长的队伍里,辽民衣衫褴褛,默默等待施舍,而几个显然是投诚得早、得了小吏身份的辽人,却带着家人试图插队,引发一阵压抑的骚动和低骂。

更多的辽国平民是麻木的,他们如蝼蚁般在废墟间穿行,清理瓦砾,修补房屋,在魏军的管制下领取微薄的口粮或工钱,眼神空洞,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已漠然。

与之相对的,是少数嗅觉灵敏的投机者--有辽国小贵族献上家财田册,换得一个管理旧族的小吏身份;有汉商打通关节,包揽了重建工程的部分物料供应,大发其财;更有一些身份暧昧的“通译”、“联络人”,游走在汉辽官员之间,贩卖信息,左右逢源,众生百态,在这座被强行按入新模子的城市里上演。

汉辽之间,魏辽之间,尖锐的汉辽矛盾在涌动,猜忌、隔阂、资源争夺、地位落差,如同暗流在冰封的河面下汹涌。

马车最终停在了宫城的废墟前,卢何在旁人的搀扶下走下马车,看着这曾经代表了辽国至高无上皇权的地方,新殿的地基已经打下,巨大的工程昼夜不停,征调的辽人匠户在魏军工吏的皮鞭与呵斥下沉默劳作,寒风有些刺骨,他佝偻的身形在巍峨门庭下显得格外渺小脆弱。

“殿下正在永昌殿召见近来望风而降的辽国旧臣,”有锦衣卫说,“殿下有旨意,如果卢老到了,不用去偏殿等待,直接去永昌殿议事便可。”

“还真是一刻都不让我这先生休息,”卢老笑了笑,又咳了两声,“原本以为幽燕就够冷了,没想到这里还要冷上几分,也不知道这把身子骨,以后到底能不能习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百四十二章对策(第2/2页)

马车径直驶上漫长的宫道,这也算是独一份的殊荣,当马车经过或完好或倒塌的大殿,在无数不同的目光中前行了不知道多久,终于到达永昌殿前时,顾怀已经亲自迎了出来。

当他看到阶下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形销骨立、须发皆被霜尘染得更白的老人时,他眼中那因执掌庞大疆域而淬炼出的深沉与冷硬,瞬间被一种汹涌的、几乎无法掩饰的愧疚所淹没。

北伐之后,卢何竟已憔悴至此!而更要命的是,他还不能休息。

他走下玉阶,又搀扶着卢何往上走,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卢老,是学生对不住你。”

卢何轻轻笑了笑,剧烈地咳嗽了一阵,喘息稍定,他没有立刻回应顾怀的愧疚,浑浊的目光缓缓扫过四周,最后落在远方上京铅灰色的天空上,那目光悠远而平静。

“不要愧疚,顾怀,不要愧疚,”他说,“能亲眼见证王师踏破上京,辽廷倾覆,能在这帝国新土之上,为汉辽共处、为后世太平再点一盏灯,铺一寸路,是士人最好的归宿。”

顾怀喉头哽住,无言以对,所有的宽慰和解释,在老师这份平静的坦然与牺牲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扶着卢何走入大殿,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看到卢何已经接受了这重任和宿命,俨然是不打算能活着回到南方,他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大殿内一时陷入沉默,只有炭火噼啪作响。

这是他很少的,用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举动,尤其是,这个人还是自己的老师,帮自己看顾了几年的幕府,默默支撑着自己北伐,而自己却要让他北上上京,来继续那看不到尽头,亦心力交瘁的付出。

片刻后,还是卢何先开口:“这一路北上所见,汉辽之间,积怨已深,猜忌难消,上京实施的新法虽严,如刀悬顶,但仅靠强力弹压绝非长久之计,民心需抚,更需利导。”

见他话语之间尤有喘息咳意,顾怀眼中愧疚更甚,但卢何已经接受了这件事情,再说更多的愧疚反而只会侮辱老人的意志,所以顾怀只是点头应道:

“上京的严苛峻法,只是为了在其他地方战争还没结束的情况下,强行安稳住辽国的中心,但对于以后应该在北平行省实施的政策,我也已经有了一些考虑。”

“首先是编户齐民,一体纳粮,”他沉声道,“无论汉辽,尽数重新编户造册,纳入行省统一户籍管理;田亩一体丈量登记,按统一税则纳粮服役;废除辽国旧有贵族、部落特权,此为根基。”

卢何思索着点头:“还有吗?”

“其次便是兴教化,通言语,”顾怀说,“在定北府及各州府,广设官学、蒙学,强推汉文官话。征召通晓汉辽双语的读书人(无论汉辽)为教习,此为长远。”

“之后,通婚市易,不拘畛域,鼓励汉辽通商,设官市规范交易,严惩欺诈勒索,对汉辽通婚者,给予一定赋税减免,此为纽带。”

“最后,拔擢辽才,以辽治辽,降臣勋贵中,择其识时务、有才干、无大恶者,量才录用,基层吏员,优先选用通晓地方民情的辽人良家子,此为缓冲。”

卢何听着,浑浊的眼睛里那丝亮光愈发明显,甚至带着一丝激赏,这四条策略,条条切中肯綮,既有破釜沉舟的根基建设(编户齐民),又有百年树人的长远谋划(兴教化),还有促进融合的现实纽带(通婚市易),更有分化利用、减少直接冲突的权宜之计(拔擢辽才),虽然每一条都意味着巨大的阻力、海量的投入和漫长的过程,甚至必然伴随血腥与阵痛,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是真正着眼于将这片土地和人民彻底纳入魏国版图的根本之策。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从这里面听出来一些东西--顾怀没有在数年的战争中对辽人产生深刻的恨意,辽国的倒下也没有让顾怀变得不再理智,他依然是以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做决定,而这无疑是卢何最希望看到的。

他害怕顾怀会像当初收复幽燕一样,驱逐数十万辽国平民,因为魏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迁徙足够的百姓填充这偌大的两京四道。

共存,同化,是唯一的选项。

顾怀的意志,就是帝国的意志,而当他决定要接纳无数的辽人平民,并且会用最稳定的方式让这片土地成为大魏国土时,这持续百年的战争,才终于有了落幕的可能。

“那么,老夫还有一个问题。”

“卢老请说。”

“你,打算什么时候登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