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五十七章 远行(十四)

大魏风华 第六百五十七章 远行(十四)

簡繁轉換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1 01:44:05 来源:源1

夜色像浓稠的墨汁,沉沉地泼在汴梁城的上空。

这里是帝国的坟场,繁华被连根拔起后残留的废墟,迁都的洪流裹挟着帝国的精魄涌向北方那座名为北平、正轰鸣生长的骨架,留下的,只有这具庞大躯壳的空洞回响,以及被遗弃在此、看守废墟的老人。

如今的杨溥,也的确称得上是老人了。

马车在一条相对僻静的深巷尽头停下,巷子深处,一座一看就知道主人捞了不少的府邸沉默矗立,门前两只石狮在檐下灯笼微弱的光线下,投下巨大而沉默的阴影。

“杨府”二字在昏暗中显得有些模糊,门房迎了出来,恭敬地等待着来自远方的游人,顾怀下了车,抬头看着这他几乎没有住过,却等同于他半个“家”的宅邸,玄青道袍的下摆拂过门槛,带起微不可察的尘埃。

府内比巷外更静,回廊庭院皆沉入浓稠的黑暗,只有几处值夜的下人房透出豆大的灯火,空气里是旧宅特有的、混合着木质陈腐与淡淡墨香的味道,还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空寂的冰凉。

杨岢在蜀地已经成家,安稳地做个小官,杨溥平日里大多宿在内阁,府里的下人遣散的遣散,回老宅的回老宅,还留下的也都上了年纪,整座杨府,都透着股即将走到尽头的暮气。

就像顾怀要去见的那个人一样。

他无声地穿过前庭,走向后院那座独立的书房,那里,是这座巨大府邸里唯一还亮着稳定灯火的地方,像茫茫夜海里一座固执的、燃烧着最后灯油的灯塔。

书房的门虚掩着,暖黄的光晕从门缝里流淌出来,在冰冷的青石地面上投下一道狭长的亮痕,顾怀停在门外,没有立刻推门,里面只有极轻微的、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还有偶尔一两声压抑的、带着痰音的轻咳,像是从枯井深处传来的声音,沉闷又带着回响。

他推开了门。

暖意混合着更浓郁的墨香和炭火气扑面而来,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一道身影几乎被堆积如山的奏章文牍淹没,烛光吝啬地勾勒出他花白的鬓角、深刻如刀刻斧凿的皱纹,以及握着紫毫的枯瘦手指,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着不健康的青白。

曾经在苏州初见时那份虽遭贬谪却依旧锐利、隐含蛰伏野心的眼神,如今只剩下一种深潭般的疲惫,以及一种近乎枯槁的沉静,他伏案的姿态,像一株被风雪压弯了脊梁的老树,根系却还死死抓着最后的泥土。

杨溥。

顾怀的心像是被一根极细的冰针刺了一下,细微却尖锐的酸楚无声蔓延,他的目光扫过杨溥花白稀疏的头发,深刻得能夹住纸片的皱纹,枯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手指,还有书案上那堆积如山、散发着压抑气息的文牍,沉默了下来。

他记得在苏州小巷初见的时候,杨溥因为上书议论北境战事,被怕麻烦的灵帝贬到江南,那时的他安静地等待着,像是死了心,眼底深处却还藏着不甘熄灭的余烬;他也记得后来他走入京城,在那些风雨飘摇、刀光剑影中,是杨溥挡在他的前面,几乎没有让官场的任何污秽沾染上他,正是因为有杨溥在,他的仕途才能顺利得简直令人发指,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一生都走不完的路;他当然也记得在北境战事最胶着、朝堂暗流最汹涌之际,杨溥寄来的信笺里,字里行间是支撑,是隐隐的骄傲,也是无声的牵念--那封信的末尾,是“父”字。

然而此刻,这位硬生生扛着半壁残山剩水、经历灵帝之崩英帝之崩、在权力漩涡中心独自支撑了数年的老人,是真的被耗尽了,岁月和这名为“大魏”的重担,在他身上刻下的痕迹,远比北境的风刀霜剑更致命。

杨溥似乎并未察觉有人进来,他仍在认真地审视着从江南、从蜀地甚至从西北上奏的文书,直到顾怀的脚步声停在书案前,那玄色的袍角侵入他低垂的视野边缘,他才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目光费力地聚焦在顾怀脸上,怔忡了片刻。

随即,那布满深刻倦意的脸上,极其缓慢地、如同冻土艰难开裂般,扯动出一个极其浅淡、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

“回来了?”声音沙哑干涩,带着熬夜熬透了的疲惫,语气却平淡得像顾怀只是去隔壁街吃了顿饭,“看起来,这是你瞒着很多人的出逃?”

顾怀走到书案侧面的圈椅坐下,椅面冰凉,寒意透过衣料:“这个说法就太难听了--不过也不是不能这么理解,如今的我想要好好休息一下,除了逃好像也没什么其他办法。”

“害怕才会逃,就像你当初把刀架在张怀仁儿子的脖子上,然后连夜想跑出京城一样,”杨溥说,“你...有那么畏惧吗?”

“你记性真好,我都快把这件事,乃至张承那个人给忘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你狼狈得走投无路的模样,印象当然深刻,当时的你甚至产生了魏国容不下你,你就去辽国的想法,也不知道现在的你倒回去看那一幕是什么感觉,”杨溥放下笔,“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真的离开了,现在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当然有想过,我应该会带着莫莫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后来的这些天下大势,就都与我无关了,也许我会隐姓埋名搞点发明,然后挣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银子,”顾怀笑道,“但谁让你那句‘要成为那个不用逃跑的人’让我上了个恶当呢?才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今天,只能说你忽悠人,的确是有一手的。”

“从你这句话就能听出来,你一直认为是我和先帝一步一步把你推到如今这个位置的,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但逃避的味道太重了,”杨溥摇头道,“顾怀,其实你有没有发现,你和这个世上的其他人有很多不同?这种不同会导致,只要你做事情,就一定会引出各种各样的风波来,而这些风波又会推着你继续往前走,从根本上说,无论你是走上仕途还是隐姓埋名去了别处,只要你不真的放下一切忍受这个世道的肮脏与不公,你终究会登上这个舞台--无论是以什么面目。”

顾怀微微一怔,然后沉默了下来。

杨溥继续说道:“你已经成为了那个不用逃跑的人,但你还是不愿意细想一下在你走过的这段路上,谁才是最大的推手,你说你能忍受寂寂无名的生活,但如果你开了间铺子却被小吏刁难呢?如果你隐居偏远却被兵灾波及呢?如果你远走他乡却总是忍不住想回头看一眼呢?说到底你是个有责任感而且有道德底线的人,你不会真的能像你想象中那样平静生活下去,不管我和先帝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不管你当初选择的是离开还是留下,你最终可能是推翻朝廷的义军首领,也可能是力挽狂澜的救国忠臣,唯独不可能是个乡下收租数银子的富家翁。”

杨溥的话很尖锐,或者说他的话一向很尖锐,顾怀从很早以前就发现,作为这个世上首先和自己产生联系的“大人物”,同时因为杨溥老谋深算不太正经的性子,他可能是这世上最了解自己的几个人之一,不管是当初怎么让自己心甘情愿地留在京城,蹚那些浑水,还是后来从没有让自己对这段“义父义子”的关系产生恶感,他都把自己...拿捏得太死了。

但顾怀的确是没想到风尘仆仆地回来,准备聊些闲天,却被杨溥一下子就抓住自己那繁杂心思中的要点,而且还如此**地剖析出来给自己看。

他偏移了视线,转移了话题:“你这里,看着像是要被埋了。”

“几位阁老依次北上,宫城空了,内阁也快空了,继续宿在那里,太冷清,”见顾怀仍不愿直面内心,杨溥没有继续逼问下去,“偌大南方,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倒是你...既然你能出现在这里,就证明辽国的两京四道,已经翻不起风浪了?”

“收拾干净了,上京的宫墙塌了大半,耶律元死在他的龙椅上,设了枢密院镇压辽境,卢老是枢密院主使,”顾怀的声音没什么起伏,“辽国的太子耶律崇带着残兵钻进了草原深处,像条丧家犬,燕云十六州,踩实了。”

平淡的话语里,是尸山血海铺就的煌煌功业。杨溥握着笔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指节更显苍白,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

“当年在苏州,在那间破落的小院里,我曾说过这一生的理想就是收复燕云,”&bp;他顿了顿,似乎在回忆那个遥远得有些模糊的午后,“但其实我自己也知道,这是在异想天开,到有点像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呓语--收复燕云?那是多少年来汉人流血流泪,却只能在梦里想一想的事情...可谁能想到,你不仅拿回了燕云,还把整个辽国都埋进了土里。”

他长长地、无声地吁了一口气,那气息里带着浓重的疲惫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才几年啊...顾怀,当年把你带进京城的时候,我只以为你经过培养,会是个能扛起朝政的人物,后来你展现出军事方面的天赋,平了江南,我又觉得,也许你能镇压北境,给大魏一些喘息之机,那便已经是极大的奢望了,可你...”

他摇摇头,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那份沉甸甸的、远超预期的震撼,已经弥漫在空气里。

顾怀看着烛光下杨溥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心头那股细微的感叹再次泛起,这位名义上是义父、实质上却是他踏入这权力场最初的引路人和最坚实后盾的老人,数年光阴,从苏州的小巷到京城的风雨,再到如今这汴梁暮色里的相对无言,其中的情感早已复杂得无法用简单的“义父义子”来定义。

原本只是利益捆绑下喊出来的一句“干爹”,一个落魄书生攀附权贵的无奈选择,一个失势高官随手布下的闲棋,可命运弄人,阴差阳错,这份关系竟在风雨飘摇中,浸染了太多难以割舍的真情实意,沉甸甸地压在了两人心头,顾怀想起初到京城时,因为惹上张承那个纨绔,狼狈不堪地想要逃离,是杨溥在那个寒夜里找到他,对他说了一番改变他一生的话;也想起后来在北境封王,朝野汹汹,杨溥在湖心亭里告诉他:“遵从你的本心就好,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我都会以父亲的身份,看着你一路走下去”;&bp;还有迁都之初,他硬撑着疲惫的身躯在内阁批阅如山奏折,只为替自己稳住后方半壁江山...

“老头子,”顾怀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很少这样称呼杨溥,更多时候是一个简单的“你”字,“累吗?”

杨溥没有立刻回答,他放下手中的奏报,身体微微后靠,倚在同样冰冷坚硬的椅背上,闭上眼,仿佛在积蓄一点力气,烛光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那些皱纹显得更深了。

“累?”他睁开眼,眼神有些空茫,似乎穿透了眼前的烛光,看到了更久远的过去,“从盛隆十七年入翰林院抄写卷宗开始,抄了三年,然后,用了十二年,爬到礼部尚书的位置...又被贬到江南,本以为或许要等许多年,才能有机会回到京城,结果又在苏州城遇见了你,就此一脚又踏进京城的漩涡里,后来更是坐到了首辅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这么多年,历经三朝,守着这半壁江山...”&bp;他轻轻敲了敲堆满卷宗的桌面,“你说累不累?”

他看向顾怀,那浑浊的眼底深处,却并没有多少抱怨,反而透出一种近乎认命的平静:“但这担子,总得有人扛,你不在京城,天子年幼,朝堂上那些心思各异的人,总得有人压着,南方的事,也总得有人理顺--好在如今你灭掉了辽国,我也终于可以休息了。”

顾怀沉默许久,说道:“要不再考虑一下吧,内阁首辅这个位置,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之后的这几年,随着兼并辽国两京四道,天下会很乱。”

“不了,”杨溥摇了摇头,挂起一抹很淡的笑容,“每个人都有该退场的时候,先帝驾崩的时候我有想过离开,你回京要迁都的时候我也想过离开,可都被你劝了下来,这一次你劝不住了,我该告老了,以一个...大魏臣子的身份。”

空气再次沉默下来,比之前更加沉重。那个两人都在刻意回避的话题,如同房间里的第三个人,无声无息地站在阴影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无法忽视。

“国号不会改,”顾怀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禅让之后,依然是大魏。”

尽管早有预料,但当这层窗户纸被顾怀亲手捅破时,杨溥的身体还是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他缓缓闭上眼,仿佛要将那汹涌而来的复杂情绪强行压下去,书房里只剩下烛火摇曳的光影和他压抑着的、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许久之后,他才说:“你是要我自欺欺人么?”

“如果这样能多少让你过了心里的那份坎的话。”

“在你看来这或许是很没有必要很愚蠢的坚持,但在我和很多人的眼中,这其实是比命还重要的事,”杨溥说,“我考的是大魏的科举,东华门唱名,几十年宦海起伏,大魏给了我一份体面,我也应该还它一份体面,前后历经三朝,已经够了,新朝没有我的位置,你不应该强求我留下。”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

这个一生宦海沉浮、历经三朝的老人,可以默许、甚至暗中推动顾怀去终结这个他效忠了一生的王朝,但他无法以新朝重臣的身份,站在金銮殿上,向自己曾经的义子、如今的新帝俯首称臣,那是他对自己一生信念的最后坚守,也是他留给史书的、属于“杨溥”这个名字的最后体面。

顾怀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想说你所谓的告老太过彻底,你可以不用走,留在京城养老也好,哪怕是在汴京--也就是以后的南京待着也罢,新朝需要你这样的老臣坐镇...可所有的话,在对上杨溥那双平静却无比坚定的眼睛时,都堵在了喉咙里,他了解这个老人了,亦如杨溥了解他,当杨溥说出这些话事,就证明他这个决定,已经无人能改了。

一股巨大的、混杂着愧疚、不舍和深深无力的情绪,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顾怀,他看着烛光下杨溥那张在短短几年内苍老得几乎脱了形的脸,想起他当年在苏州小巷初见时那份隐含锋芒的沉静,想起他在朝堂上纵横捭阖的意气风发,想起他一次次在仕途上给予的庇护,这一切,都即将随着那个“大魏臣子”的身份一起,彻底落幕。

“老头子...”顾怀一声长叹,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杨溥摆了摆手,打断了他,那枯瘦的手掌在空中虚按了一下,仿佛要拂去空气中弥漫的沉重与伤感。

“不必如此,”他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淡,甚至带上了一丝极淡的、属于父亲的温和,“人老了,总要退的,能在退下去之前,看到燕云收复,看到辽国覆灭,看到你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已经没什么遗憾了,比起那些死在任上,或者被贬黜回乡郁郁而终的同僚,我杨溥这一生,足够精彩了。”

烛火噼啪一声,爆出一个微小的灯花,光影摇曳中,杨溥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些许,他看着顾怀,眼神柔和,不再有首辅的威严,只剩下一个垂暮老人看着自己最杰出“作品”的平静满足。

“记得当年在苏州,我对你说,收复燕云是能泽被子孙的功业,现在,你做到了,做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好,这就够了,我这个当义父的,”&bp;他收回目光,再次看向顾怀,嘴角那抹极淡的笑意似乎真切了几分,“...很欣慰。”

所有的复杂情绪在这一刻汹涌而出,几乎让顾怀难以自持。

书房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烛火燃烧的微响,和窗外偶尔掠过的、带着哨音的寒风,这沉默不再沉重,反而像一种无言的交流,流淌着太多无法宣之于口、却彼此心领神会的东西。

不知过了多久,顾怀终于抬起头,他的眼神已经恢复了平静,一种带着沉重理解的平静,他没有再说任何挽留的话,也没有再去触碰那个关于“新朝”的话题,只是站起身,走到书案旁,拿起那个冰冷的茶壶,走到角落的小火炉边。

炉火将熄未熄,他沉默地添了两块炭,用火钳拨弄了几下,看着微弱的火苗重新舔舐着壶底,然后他提起渐渐有了温度的水壶,走回书案,将杨溥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残茶倒掉,重新注入了热水。

氤氲的热气升腾起来,模糊了杨溥有些怔忡的脸。

顾怀将茶杯轻轻推到他面前。

“天冷,”顾怀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稳,只是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喝点热的。”

杨溥看着眼前那杯重新升腾起热气的茶,又抬眼看了看站在书案旁的顾怀。他枯瘦的手指动了动,最终没有去碰那杯茶,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极轻地“嗯”了一声。

“告老奏折准备什么时候送去北平?”

“明天吧。”

“明年春天禅让大典,看起来确实能赶得上。”

“大典已经开始准备了么?”

“从辽国覆灭的时候就开始了。”

“的确是要提早一些免得夜长梦多,不过你这么跑出来真的没问题么?”

“谁让我习惯了当个甩手掌柜呢?南方有你,北方有卢老,我亲手带出来的武将又带着重兵镇压着四方,出不了什么问题。”

“那的确是可以出来走走,毕竟以后就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这次来准备在汴京待多久?”

“祭拜一下赵轩,和你聊一聊,等到再见过几个人,就又该动身了。”

“我还是得劝你一句,你现在不能出事。”

“我知道,所以这一路都走得很急,而且很隐秘,”顾怀说,“而且就算我出事,天下一统的大势也不会改变了,或许对于朝廷里的那些人来说,一个死掉的靖王,或许会更好一些。”

“你能意识到在你接受禅让的那一刻,很多人就会变成你的敌人,就证明你坐上那个位置后,起码不会太蠢。”

“不像是什么好话...但我就当你是在夸我了--所以必然还要做一些事情,来消弭掉禅让后的那些风波。”

“我没法给你太多建议,因为这样的事情,全天下的人都没有经验。”

“我也没想着能得到什么建议,你这种迂腐的老臣不从桌子下面抽把刀出来诛国贼已经算是徇私了。”

片刻的沉默过后,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那么,我走了。”

“嗯,小心一些。”

没有告别的话语,也没有关于未来的嘱托,顾怀知道,该说的,能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他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灯下的老人,仿佛要将这幅画面刻进心底,然后,他转过身,玄青色的袍角在烛光中划过一道沉静的弧线,走向门口。

推开书房门,一股刺骨的寒意瞬间涌入,顾怀没有回头,径直走进了外面浓重的夜色里,脚步声在空旷寂静的庭院中渐渐远去,最终消失。

书房内,杨溥依旧坐在那里,烛火将他佝偻的身影拉长,投在堆满文牍的墙壁上,像一座沉默的山,他枯瘦的手指终于伸向那杯温热的茶水,指尖触碰到杯壁的暖意时,微微顿了一下。

许久,他端起茶杯,凑到唇边,轻轻啜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干涩的喉咙,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暖流,他放下杯子,目光落在桌案那成堆的奏章、文书上,浑浊的眼中,最后一点光亮,如同烛火熄灭前最后的跳动,温柔地、彻底地黯淡下去。

他轻轻提起笔,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悠长的叹息,融入了无边无际的寒夜。

窗外,更深露重,万籁俱寂,这座名为汴京的庞大废墟,和他书房中这位看守废墟的老人,一同沉入了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

......

杨溥,字弘济,庐州巢县人。祖德谦,县丞;父廷玉,早卒。溥少孤,母陈氏鬻簪珥资读。尝雪夜乏薪,析槛木爨,诵《左传》不辍。性沉敏,尚质实,耻为章句儒。盛隆十七年举进士,年三十四,名在三甲末。同榜戏曰:“杨君循资,四品可期。”溥默然,意殊未惬。

授翰林院编修,掌故牍誊录。沉潜案牍三载,默察朝局利病、人事迁转。大学士张昶察其勤谨通变,擢户科给事中。时河决开封,溥奉敕行河。胥吏循例献“冰敬”二百金,溥正色却之。然河督盛宴,陈金器满案,竟取烛台,谓左右曰:“取照夜,余者眩目乱心。”其达权不拘若此,谤誉遂生。

永初改元,迁礼部右侍郎。值北辽岁索“岁赐”三十万,国库虚竭。溥深谙财计,奏行《钱法疏》:收天下恶钱、私铸,熔铸“永初通宝”,严私炉禁,立官兑平价。市井初哗惧,商贾裹足。溥亲赴宣谕,兼施严法,捕斩巨猾数人,半岁乃定。新钱行,物价渐平,岁增课税十五万缗,边饷稍充。然言官劾其“纵钱监克铜”,“与民争利”。灵帝知其能亦知其贪,置劾章不问,私语近侍:“杨溥,能吏也,然手不洁,如玉有瑕。”溥闻喟然:“非常之时,行法如砭疽--宁伤肌肤,勿遗腐毒。白圭之玷,其功可掩?”

八年,晋礼部尚书。会灵帝欲修西苑,费八十万。溥率九卿伏阙谏曰:“今燕云沦腥膻,江淮聚流蝗。陛下省一殿,可活十万民;辍一园役,足缮三关燧。”帝怒掷砚,血染袍袖,溥跪不起,终罢役。都人绘《血谏图》传颂,然中官切齿,阴谮其“沽直”。

明年,辽骑大入,破边关,京畿震。溥夙夜忧愤,力主击。时禁军精锐,溥请发援边,将有沮者曰:“禁军重器,安可轻付?”溥怒曰:“寇在门庭,犹惜爪牙?今日惜器,明日恐惜京师!”然灵帝素厌兵,尤忌边将权重,惑于谗,竟以溥“越职言兵,摇惑军心”,左迁苏州同知。朝野清议扼腕。

苏州三载,虽贬谪,江南冠盖争谒。知府赠华宅,盐商献膏腴田,溥尽纳之,然皆署“义庄”,岁收田租六千石,半济鳏寡孤独,半资州学及寒门俊彦。尝观书院童子蹴鞠,指谓士绅曰:“球聚则势强,星散则力衰。庙堂之弊,岂非在众正不亲,各守畛域?”遂便时讲学,冀拔俊才。

其识人尤奇。时有狂生顾怀,隐书院。溥异其貌,询之,惊其才,延入内室,解貂裘赠之,叹曰:“魏病入膏肓,非虎狼药不起。”遂收为义子,亲修荐书致吏部。后怀镇北疆,累功封靖王。溥居朝,力排谤议,输粮秣、护将领、抑言官,甘为砥柱。尝病中闻北疆急,强起草转运诏,墨迹与咳血相杂,僚属见之泫然。史谓:“溥为枢相四年,靖王得十万甲衣无后顾忧。”其托举之力,功在社稷,虽亲子不过。

及靖王克复燕云,朝廷议迁都北平,旧京汴梁为留守地。溥以古稀受命留守,综南**政,抚地方,转粮秣资北伐,劬劳夙夜。值运河漕运为国脉,河道淤。工部请发民夫十万疏浚。溥取户部黄册勘,见江南数府蚕疫,民生已蹙,朱笔驳曰:“姑苏、钱塘、明州,疮痍未复,再兴十万役,是驱民为乱也!”乃力排众议,更法:发官帑,募淮北、山左流民充役,日给足米三升、钱五十文,严督吏禁克。河道数月则通,役夫欢忭,刻《减役颂德碑》于汴滨。溥闻之愀然,谓门生曰:“此非德政,乃赎前愆耳。使江南无累世储,朝廷无加赋迫,焉用此权宜?”其心迹忧思可见。

当是时,靖王平辽境,混一北疆,功盖寰宇。时幼主孱弱,神器潜移之势成。及闻禅让议定,新朝将立。溥喟然叹曰:“吾历事三朝,位忝台辅,魏臣之骨,岂能再受周粟?”遂上《乞骸骨疏》,辞恳而志峻,有“桑榆景迫,难效驱驰;犬马齿衰,宜返故林”语,不及朝局更迭,唯求归乡。诏许之,加太傅,荣宠而归。

归巢县,结庐母坟侧,布衣蔬食。尽散余财于宗族乡里,设义塾,授童子《孝经》、《论语》,曰:“乱世方靖,当以仁孝固人心本。”谢绝官府故旧,门庭萧然,惟与田父话桑麻。龙兴三年冬,晨起,焚香净手,诵《左传》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句,声渐微,端坐而逝,容色如生。遗命甚简:殓以深衣,葬勿起冢,不树碑铭,惟于墓周植松柏七株。

帝闻讣,哀恸,辍朝三日。亲临致奠,见其故宅萧然,遗物惟敝裘旧牍,抚之流涕,谓群臣曰:“公去,朕失至亲,国失柱石!”追赠太师,谥“文正”。后梓宫归葬,白衣送者塞途,纸灰蔽野,弥望如雪。

赞曰:班固有言,“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观文正公一生,岂不然乎?永初之季,主暗蠹生,戎狄交侵,国势累卵。溥以寒素周旋其间,补苴罅漏。其行也,或收冰敬而拒重金,纳别业而署义庄,毁誉交织,白璧微瑕。然察其用心,贪名或有,祸社稷则无。受金非私蓄,取财济公用,类管仲三归,而所惠者广;不拘细行而务宏功,其志可知。后居枢要,处嫌疑,独排众谤,护持北疆,呕心四载,十万甲兵得无南顾,诚社稷臣也!鼎革之际,心迹昭昭:不效夷齐之殉死,守其愚忠;亦耻华王之劝进,玷污清节。耄耋残躯,稳后方而全大局,功成身退,归死林泉。使两朝全其始终,士林仰其风骨。处浊世若砥柱,临鼎革为全节,岂止一国之老成?然以非常之器,行权宜之术,虽功在百年,白圭之玷,终存公论。后世或嘉其才,或叹其瑕,或慕其鉴,或仰其智,仁智之见,存乎方寸矣。--《前魏书,杨溥列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