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五十九章 远行(十六)

大魏风华 第六百五十九章 远行(十六)

簡繁轉換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1 01:44:05 来源:源1

京城的很多人都知道,国子监的祭酒温言,从本质上说,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官。从当上国子监祭酒的那一天开始,就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负面传闻流传出来,他既不掺和朝堂上的风波,也不利用职务之便捞好处,甚至在发妻去世后,他也没有续弦,而是独自抚育独女,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地投身教育事业,一批又一批的士子从国子监里走出来,去往大魏的各个地方为官,他却一直在国子监里守望着,等着告老的那一天。温和又严厉,儒雅又亲切,桃李满天下,出身再贫困的士子他也用心点拨指教,王侯子弟也不能从他这儿得到半分特权,即使是在朝堂乌烟瘴气的灵帝一朝,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来打扰这位一心只想为大魏多发掘些栋梁之材的教书匠,因为朝堂里的那些大人物即使习惯了争权夺利,但也清楚地知道,这个世上,终究是需要有人做实事的。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就算是温言这种老好人,也会有怨恨某个人到了极点的一天。汴京城西,国子监深处,那座温言住了几十年的青砖小院,庭院里几株老梅,枝干虬结,疏疏落落地缀着些将开未开的花苞,在料峭寒风中瑟瑟,门外的侍女端着食盘,脚步放得极轻,踌躇着不敢叩响房门,她的脸上是藏不住的忧色,那碗热气腾腾的鸡丝梗米粥,几乎未曾动过,只边缘凝结了一层薄薄的脂膜。一只略显消瘦的手从旁伸出,接过了温热的托盘,温言站在女儿的房门外,花白的鬓角在寒风中更显萧索,眼角的皱纹深刻得如同刀刻,此刻却盛满了化不开的忧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楚,他看着侍女惶恐的眼神,只无声地挥了挥手。“我来吧。”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被岁月和心事双重磨砺后的沙哑。他推开门,一股混合着书卷墨香与淡淡药味的沉滞气息扑面而来,房内光线晦暗,窗棂只开了一线,泄入的微光勉强勾勒出临窗书案后那个纤细单薄的身影。温茹伏在案上,穿着一身素净得近乎寡淡的月白色袄裙,乌黑的长发松松挽了个髻,只用一根毫无雕饰的玉簪固定着,几缕碎发垂落颊边,衬得那张原本带着点婴儿肥、总是洋溢着书卷气的脸庞,此刻苍白得近乎透明,眼下是浓得化不开的青影。她面前摊着一本厚厚的古籍,纸页泛黄卷曲,旁边搁着顾怀当年送她的那副玳瑁水晶眼镜,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镜架,目光却空洞地落在虚空某处,仿佛穿透了纸页,穿透了墙壁,落在某个遥远得无法触及的身影上。案角,一只小小的青瓷香炉,袅袅吐着安神香的白烟,却驱不散这屋里的冷寂与凝滞。即使这一幕已经看过很多次,但现在又在眼前出现,温言的心仍旧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了一下,呼吸都窒住了--他的女儿,他捧在手心里长大、才华横溢名动京城的女儿,竟会憔悴成这般模样?曾经那双透过眼镜也能看清世界、闪烁着灵慧光芒的眸子,如今只剩下被无边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侵蚀后的茫然与枯槁。这一切的根源,那个名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底燃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懑与无力。他放轻脚步走到案前,将那碗粥轻轻放在温茹手边。“茹儿,”温言的声音放得极柔,带着父亲特有的、小心翼翼的哄劝,“多少吃点东西,再这样下去,身子要垮的。”温茹似乎被这声音惊动,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缓缓抬起头,看清是父亲,她努力想扯出一个笑容,那嘴角弯起的弧度却很脆弱,片刻后便垮塌下去,只余下一片更深的疲惫与苍白。“爹...我不饿。”她的声音轻飘飘的,带着久未开口的干涩沙哑,像一缕随时会被风吹散的游丝。温言的目光扫过她案头那本几乎翻烂了的《明月集》,扫过旁边一沓写满娟秀字迹、却显然不是抄录古籍的宣纸,上面依稀可以见到那个让他恨得咬牙切齿的名字,墨痕深浅不一,很显然断断续续写了很多次,也很显然书写的人心绪很起伏跌宕。一股巨大的酸楚和怒气猛地冲上他的喉咙。“不饿?”温言痛心疾首,“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脸色白得像纸,人都瘦脱了形!为了一个...一个心思早就不在这里、离你十万八千里的人,值得吗?值得把自己熬成这样吗!”他指着案上那些宣纸,指尖都在微微发颤:“这些...这些胡思乱想,能当饭吃吗?能暖你的心暖你的身吗?茹儿,爹不是不懂你!可你看看他顾怀!他是大魏的靖王!是将来要坐上龙椅的人!他身边已经有很多人了!就算是以后,他心里装的也是万里江山,是天下百姓!那里没有你的位置!”温言的声音甚至因为激动和愤怒而有些哽咽,他深吸一口气,语重心长,带着深深的无奈与哀求:“汴京城里,国子监里,那么多好儿郎!爹为你相看的,哪一个不是家世清白、人品贵重、前程大好的?他们真心倾慕你的才学,看重你的品性,能给你一个安安稳稳的未来,你何苦...何苦把自己困在这没指望的念想里,自己折磨自己?”温茹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也没有流泪。她只是将目光缓缓移向窗外,透过那一线窗隙,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和庭院中那几株在寒风中摇曳的孤梅。良久,她才极轻极轻地开口,声音飘忽得像梦呓:“爹爹说的...我都懂,家世、地位、前途...这些道理,女儿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会不明白?”她微微侧过脸,那副朦胧的眼眸,此刻却清晰地映着父亲苍老而痛心的脸,也映着她自己眼底那片深不见底的荒芜:“可是爹爹,”她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平静,“心...它不讲道理啊,它不像书上的字,写错了可以改;不像算学的题,解不出可以放着,它就那么...那么不讲道理地落在了那里,落在第一次在湖边,他把我从水里捞起来的时候;落在他国子监的学舍里,一边又给我讲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一边看着我笑的样子;落在他送我眼镜,让我第一次看清他...看清这世界的时候...”“您说那些男子好,我知道,他们都好,女儿也经常和自己说,该放下了,就算可是爹爹,我总是想他,听到他带着大军去前线,我就会一夜一夜的睡不着,想到以后就只能做陌生人,我就忍不住想流泪...我也会梦见他回京娶我的样子,女儿知道,这是痴心妄想,是镜花水月...可这颗心,它不听我的。”“但我没有机会了,我没有勇气去北境见他,也没有勇气和他提起这些,”两行清泪终于无声无息地滑落,滚过她苍白冰凉的脸颊,滴落在冰冷的案几上,洇开小小的深色圆点,她没有去擦,只是任由泪水流淌,眼神却仍旧地望着窗外。温言看着女儿无声落泪的模样,听着她字字泣血的剖白,只觉得胸口的痛又浓烈了数倍,他张了张嘴,但所有劝慰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是啊,情之一字,若能用道理衡量,世间又哪来那么多痴男怨女?就好像他当年上京赶考,目光落到偷偷跑出来玩的温茹她娘身上时一样--喜欢这种事情,哪里有道理可讲?他颓然地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一瞬间仿佛苍老了十岁。屋内的空气沉重得令人窒息,只剩下温茹压抑的啜泣和香炉里白烟无声的缭绕。过了许久,温言才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充满了无奈与认命般的妥协。他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低声说:“...他...回汴京了。”温茹猛地抬起头,沾满泪水的睫毛后,那双空洞茫然的眸子骤然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近乎刺目的光芒!憔悴苍白的脸上,瞬间被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希冀和激动所点亮,连带着那单薄的身躯都微微颤抖起来。“爹…您说什么?”她的声音带着剧烈的颤抖,仿佛害怕自己听错了。温言看着女儿瞬间焕发的神采,心中五味杂陈,既心疼又酸涩,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愤怒--对那个轻易搅动女儿心神却又无法负责的混蛋的愤怒,他别开脸,语气生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怨怼:“他悄悄回来了,就在汴京。消息今天在衙门间传疯了,有人看见他的马车进了城西那栋他以前住过的老宅子,”他甚至都不愿意用敬称,那份疏离和不满,清晰可闻,“你...若还想见他最后一面,就去吧。”最后一句,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带着一种割肉剜心般的痛楚和彻底的无力,他知道,拦不住,也劝不回了。与其让女儿在这方寸之地枯萎至死,不如...不如让她再去撞一次南墙,或许就死心了?温茹怔怔地看着父亲,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得失了魂,下一刻,她猛地站起身,动作之大带倒了身后的圆凳,发出“哐当”一声闷响。她甚至顾不上扶起凳子,也顾不上擦干脸上的泪痕,只是死死地盯着父亲,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真的?爹,您没骗我?他真的…在那老宅?”得到父亲沉默却肯定的眼神后,温茹眼中最后一丝犹豫和迟疑也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燃烧的决绝,她甚至来不及披上厚实的斗篷,只胡乱地抓起案上那副眼镜戴上,也顾不上整理散乱的鬓发,便像一只挣脱了囚笼的鸟儿,踉跄着、却又无比坚定地冲出了房门,冲进了庭院刺骨的寒风里。“茹儿!披风!外面下雪了!”温言焦急的呼唤被关在了门内。温茹充耳不闻,她的世界里,此刻只剩下一个念头:去见他!去那栋老宅!立刻!马上!细碎的雪花,洋洋洒洒悄然飘落,起初只是零星的雪沫,很快便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汴京的街道上行人稀少,积雪很快覆盖了青石板路,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温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奔跑着,寒风如刀,割在她裸露的脖颈和脸颊上,单薄的袄裙很快便被雪水打湿,紧紧贴在身上,带来刺骨的寒意,眼镜片上很快蒙上了一层白雾,视野变得模糊不清,她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笨拙地摘下眼镜,用冻得通红的指尖胡乱擦拭,再重新戴上,辨认着方向,然后继续跌跌撞撞地向前奔跑。摔倒了几次?不记得了,手掌擦破了皮,渗出血丝,混着冰冷的雪泥,也感觉不到疼,膝盖磕在坚硬的石板上,钻心的痛楚也被心中那股炽热的执念所淹没,她脑子里只有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这次,这次就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错过了这次,那么下一次再见到他,他会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自己和他的故事,也会彻底画上**。已经没有办法再遏止那种思念了,即使他曾经不像拒绝地拒绝过,但自己就是喜欢!就是忍不住会想!就算是飞蛾扑火又怎么样?自己已经错过很多次了,在学舍里他坐在桌子对面温柔地给自己讲故事的时候,藏书楼里他送自己那副眼镜然后看着自己戴起来的样子愣住的时候,离开京城前和自己并肩走在国子监里的时候...不要再错过了!去城西!去那栋他曾经短暂停留过的宅院!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苍茫,寒风卷着雪粒子,抽打在她脸上,冰冷刺骨,呼出的热气瞬间凝成白雾,模糊了视线,她跑得气喘吁吁,肺里像着了火,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撕裂般的痛楚,可她不敢停,也不能停,她怕,怕自己去晚了,他就又像从前无数次那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消失在她的世界里,只留下一个遥不可及的背影和无尽的思念。终于,当她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几乎就要倒下去的时候,那栋她曾经在外面徘徊过很多次、在雪幕中显得格外孤寂的旧宅院墙,出现在模糊的视野里。红墙白雪,院门紧闭着,像一只沉默的眼睛。温茹扶着冰冷的院墙,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呛得她剧烈咳嗽起来,单薄的肩膀剧烈地耸动着,她抬头望着那扇紧闭的门,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几乎要破膛而出。是这里了...他就在里面吗?她鼓起全身的勇气,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踉跄着扑到门前,抬起冻得几乎失去知觉的手,用力地、急促地拍打着厚重的门板。为我停留一次,顾怀。就一次。求你了。“咚!咚!咚!”敲门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显得格外突兀和清晰。......旧宅院内,一片寂静,枯死的藤蔓缠绕着回廊的柱子,在厚厚的积雪下勾勒出扭曲的轮廓,小湖早已封冻,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那几根枯荷的残梗彻底消失了踪影,仿佛从未存在过,庭院中央的积雪无人清扫,白茫茫一片,干净得刺眼,也寂寥得心慌。顾怀独自站在回廊下,玄青色的道服在风雪中衣袂微动,他没有披大氅,肩头已落了一层薄雪,却浑然不觉,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这片庭院,等待着再一次起行。祭拜过赵轩,见过杨溥,和萧平达成某种残忍的默契...这趟汴京之行,仿佛一场漫长的告别仪式,每走过一处旧地,都预示着某些东西的彻底终结。他刚刚已经让王五和魏老三去准备启程的车马,汴京的事已经处理完了,但还有许多地方在等着他,他这一趟不能出来太久,北平新都的营建,禅让大典的筹备,辽境归化与草原布局的细化...千头万绪。汴京,这座正在迅速凋零的旧都,连同它承载的过往,都该彻底放下了。就在他心神沉入这片苍茫雪色与无边寂寥时,急促而清晰的敲门声,如同投入死水中的巨石,骤然打破了这份刻意维持的平静。顾怀眉头微蹙,王五魏老三刚走,会是谁?他虽然没有刻意隐瞒行程,但靖王回汴京的消息应该还没有传遍城池,难道是某个失心疯想攀附的陪都留守官吏?他转身,穿过积雪的庭院,走向那扇沉重的院门。顾怀缓缓拉开了厚重的门扉,门闩发出沉重的摩擦声,门外的风雪呼啸着灌入。一个纤细单薄的身影,几乎是被风雪推着,踉跄着跌了进来,险些扑倒在地。顾怀下意识地伸手扶了一把。入手是冰冷刺骨的湿意和单薄衣料下剧烈颤抖的身躯,他定睛看去,瞳孔猛地一缩。眼前的人,头发凌乱地贴在苍白的脸颊和额头上,结着细碎的冰晶,那副他亲手送出去的玳瑁水晶眼镜上,白雾蒙蒙,镜片后那双曾经清澈灵动的眼睛,此刻布满了血丝,红肿不堪,眼底是浓得化不开的疲惫、憔悴,以及一种近乎燃烧的、孤注一掷的炽热光芒,她身上那件月白色的袄裙早已被雪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过分消瘦的轮廓,冻得她嘴唇发紫,浑身都在无法控制地剧烈颤抖。温茹。顾怀的心,猛地跳动了一下,又瞬间沉了下去,他扶着她的手臂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份刺骨的冰凉和虚弱的颤抖,大概是想起之前和温茹见的最后一面,想起那些埋藏了太多东西的对话,他几乎立刻明白了温茹为何会以如此狼狈不堪的姿态出现在这里。“温茹?”顾怀的声音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紧绷,“你怎么...弄成这样?快进来!”他不由分说,几乎是半搀半抱着,将冻得失去行动能力的温茹带进了门内,反手关上了那扇隔绝了风雪的厚重木门。门内回廊下的空间相对避风,但寒意依旧深重,顾怀扶着温茹在回廊的栏杆上坐下,看着她瑟瑟发抖、嘴唇青紫的模样,眉头紧锁,他迅速解下自己身上那件还带着体温的玄青色道服外衫,不由分说地披在了温茹冰冷湿透的身上。厚实的、带着他体温的道服裹住身体,温茹猛地一颤,仿佛被那突如其来的暖意烫了一下,她下意识地抓紧了衣襟,汲取着那微薄却无比真实的暖源,身体的颤抖稍稍平复了一些,她抬起头,隔着朦胧的镜片,贪婪地、近乎贪婪地凝视着近在咫尺的顾怀的脸。是他!真的是他!不是梦里模糊的轮廓,不是记忆中褪色的剪影!他就站在这里,眉头微蹙地看着她,眼神里有惊愕,有关切,还有...她看不懂的复杂。巨大的委屈和一路奔波的辛酸瞬间涌上心头,眼泪毫无征兆地汹涌而出,瞬间模糊了镜片,她慌忙摘下眼镜,用冻得通红、还带着擦伤的手背去擦眼泪,却越擦越多。“顾...顾怀...”她哽咽着,声音破碎嘶哑,带着浓重的哭腔,“我...我听说你回来了...我就...我就想来见你...”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却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的寒风刺骨、摔跤的疼痛、冻僵的四肢、耗尽的力气...所有的艰难困苦,在见到他的这一刻,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只剩下满腹的委屈和想要倾诉的渴望,她想告诉他,她有多想他;想告诉他,没有他的日子,国子监的藏书阁有多空旷寂寥;想告诉他,她写的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他的影子;想告诉他,爹爹给她相看了很多人,可她哪一个名字都不想记住...然而,当她的目光对上顾怀那双深邃、平静,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屏障的眼睛时,所有的勇气和话语,都像被这冰天雪地瞬间冻住了。顾怀看着她狼狈哭泣的模样,看着她眼中那份毫不掩饰的、几乎要将他灼伤的炽热情感和绝望依赖,心中那点隐约的猜测彻底坐实了,一股沉重如铅的愧疚感和巨大的无力感瞬间攫住了他,如果说之前那次对话还很朦胧,很点到为止,那么这次...欣赏吗?自然是欣赏的,在国子监那段短暂而平静的时光里,她捧着书时专注的侧脸,她因他讲述的“稀奇古怪”故事而亮起的眼眸,她戴上眼镜看清世界时那纯粹的惊喜...都曾让他感到片刻的安宁和愉悦,那份干净的书卷气,在充斥着权谋与血腥的这几年里,显得尤为珍贵。但也仅止于此了,那份欣赏,如同欣赏一幅传世名画,一首绝妙好诗,是隔着距离的审美,是心灵片刻的慰藉,他每次回到京城,看见那个笑得眉角弯弯,明媚得像阳光一样的女孩子,从未产生过想要占为己有、将其拖入自己旋涡的卑劣冲动。绝对不是爱。也不想利用温茹那份悄然滋长的感情,然后把她留在自己身边。他以为时间和距离会冲淡很多东西,当初在国子监里遇到的那个温柔的女孩子终究会忘掉那甚至不是很确定的情愫,然后遇见某个人,过上平安喜乐的一生。但他错了,错得离谱。他低估了这个看似温婉柔顺的女子内心那份近乎固执的执着,也低估了自己无意间在她生命里投下的光影有多么深刻,这份迟来的、沉重的感情,像一场不合时宜的暴风雪,将他困在了这汴京旧宅的回廊下。顾怀沉默了片刻,没有急着追问,也没有虚伪的安慰,他转身走进旁边一间勉强还算完好的厢房--这里曾是堆放杂物的,如今空空荡荡,但至少能避风,他迅速找来一个不知废弃了多久、落满灰尘的火盆,又从角落里翻出些干燥的、可能是以前留下的木柴,动作麻利地用火折子点燃。橘红色的火焰跳跃起来,驱散了小片空间的黑暗和寒意,发出噼啪的轻响。顾怀将火盆移到温茹脚边,又找来一个破旧的蒲团让她坐下取暖,火光映照着她苍白憔悴的脸和湿漉漉的头发,让她脆弱得像张白纸。“先暖暖身子,”顾怀说,“别得了风寒。”他也在火盆旁蹲下,添了根柴。温暖的气息包裹住身体,温茹的颤抖渐渐平息下来,只剩下偶尔控制不住的抽噎,她抱着膝盖,蜷缩在蒲团上,身上裹着他的外衫,像一只找到了临时避风港的、伤痕累累的小兽,她偷偷抬眼看他,跳跃的火光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那深邃的眸子里映着火光,却沉静得像结了冰的湖面。这份沉默,比外面的风雪更让她心慌。“我...”温茹鼓起勇气,声音依旧带着哭过的沙哑,却努力想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我听说你要统领大军北伐,前些日子还有些担心,后来大胜的消息传回了汴京,大家都很开心,我也跟着开心...”“嗯。”顾怀只是应了一声,目光依旧落在跳跃的火焰上,没有看她。温茹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她咬了咬下唇,声音更低,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你...这次回来,还会待多久?明天...就走吗?”“原本是准备今天就走。”“你为什么不去见我?”“以后国子监迁到北平,你应该也会去的,便想着那时再见。”温茹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了几分,抓着衣襟的手指用力到指节发白,果然...还是留不住,她低下头,看着盆中跳跃的火苗,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声音里带上了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顾怀...我...我知道我不该来...我知道我这样很傻...很烦人...”她的声音微微发颤,却努力维持着清晰,“可是...可是我就是忍不住,这两年...我每天都在想你...写故事的时候想,看书的时候想,下雨的时候想,天晴的时候...还是想,爹爹给我看那些人的画像...可我看不清他们的脸...我...我只记得你的样子...”她猛地抬起头,泪水再次盈满眼眶,隔着朦胧的水汽,近乎哀求地望着他,仿佛要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去抓住什么:“我,我只想知道,当年在国子监...在小路上...你听我说爹爹在给我说亲事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过...哪怕一点点...不高兴?”终于问出来了!这句在她心底盘旋了千百遍、折磨了她无数个日夜的问题!她屏住呼吸,心脏狂跳,等待着最终的宣判,是万劫不复,还是...绝处逢生的一线微光?回廊下,只有火盆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和风雪掠过屋檐的呜咽。顾怀终于缓缓抬起了头,他没有回避温茹那饱含泪水、充满绝望希冀的目光,他的眼神深邃、复杂,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他看着眼前这个为情所困、憔悴不堪的女子,看着她眼中那份纯粹而沉重的爱恋,心中没有旖旎,只有叹息,他知道,此刻任何一丝含糊其辞,任何一点虚假的温柔,都会让她的余生变得念念不忘,那便是最残忍的事情--她需要的不是怜悯的谎言,而是一剂足够清醒、足够决绝的药,哪怕这药苦得穿肠。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一字一句,敲打在温茹的心上,也敲打在这风雪旧宅的寂静里:“温茹。”“你的心意,我明白了,”他直视着她瞬间失色的眼眸,“让你这样痛苦,是我的错,我疏忽了。”温茹的身体剧烈地晃了一下,脸色惨白如纸,仿佛全身的血液都在瞬间流失,他...他连骗都不肯骗她一下吗?顾怀的声音继续响起,没有停顿,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坦率:“当年在国子监小路上,我不是不懂你的意思,只是那时,北境战事未平,京城局势复杂,我身上压着太多东西,实在分不出心,也顾不上儿女情长,”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也更显疏离,“至于你问的那一点点‘不高兴’...”他微微停顿,似乎在斟酌最准确的词句,最终化作一声极轻的叹息:“...或许有一点意外,一点没想到,但更多的,是觉得你应该有个好归宿,你才华横溢,心地干净,值得一个真正的好男人,给你一个安稳踏实的日子,而不是...被我拖进我身处的这片泥潭里,这里只有争斗、算计和无休止的责任。”他看着她眼中最后一点光芒彻底熄灭,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空洞,心中也有些沉重,但他还是继续说道:“温茹,你看我,”顾怀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迫使温茹失神的眸子聚焦在他脸上,“看看我如今是谁,我是大魏的靖王,很快...就要坐上那个位置,我真的适合你么?你长在国子监,喜欢和书作伴,后宫那个地方,你会过得开心么?我给不了你一个女子想要的安稳平静,在此刻答应你,带你走,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那真的是在对你的余生负责么?”“这个世上有很多人,”他说,“终究会有更值得的人等着你去遇见,不要因为生命里突然出现的一个人而盲目地追寻那个背影,有时候相忘于江湖,反而是个更好的选择。”顾怀站起身,走到回廊边缘,望着庭院中越积越厚的皑皑白雪,声音在风雪中显得格外清晰而遥远:“放下吧,温茹。”带着一种兄长般的温和,却也带着斩断一切的决绝。“你喜欢的是国子监的书阁,还有汴京的雪,不是后宫的虚度年月,”他转过身,重新看向她,眼神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鼓励,“你应该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用你的笔,写你自己真正精彩的故事,那里面,才有属于你的,不用仰望也不用等待的晴天。”话音落下,回廊下陷入一片死寂,只有风雪在院中肆虐的呼啸声,和火盆里木柴燃烧殆尽的最后几声噼啪声。温茹呆呆地坐在蒲团上,身上裹着他的外衫,那上面残留的体温此刻却像冰一样刺骨,顾怀的话语,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冰冷的凿子,狠狠凿在她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只是因为你不爱我,”她说,“所以一切就都是错的。”因为不爱,所以都错。顾怀沉默片刻,带着一丝不忍,轻轻点头:“或许也可以这么说。”谁年少时没有遥望过某个影子呢?他或者她对于你来说就像是晒过阳光温暖干燥的衣服,想把脸埋进去深深呼吸,那种干净透明的味道彷佛能记住一生--然而这种情窦初开却往往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爱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事情,只有一个人愿意不顾一切地奔赴,是不够的。对于温茹来说,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痴念,所有的不甘,所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所有这两年来幻想的、渴望的、惶恐的、抗拒的...在这一刻,在这些对话后,都破碎了。眼泪仿佛已经流干,温茹只觉得心口一片麻木的冰凉,比外面呼啸的风雪更冷,她缓缓地、极其缓慢地抬起头,透过模糊的视线,看着风雪中顾怀的背影。许久,许久。她极其艰难地、一点一点地松开了紧紧抓着那件玄青外衫的手指,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松开时带着僵硬的刺痛。然后,她扶着冰冷的廊柱,用尽全身残余的力气,慢慢地、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动作僵硬得像一具提线木偶。她脱下那件还带着他体温的外衫,叠得整整齐齐--尽管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叠得歪歪扭扭,她将它轻轻放在蒲团旁边,放在那盆即将熄灭的火盆旁。做完这一切,她抬起头,再次看向顾怀,这一次,她的眼神里没有了泪水,没有了炽热,没有了哀求,只剩下一种近乎死寂的空洞,和一种被彻底抽空了灵魂的平静。“我...明白了。”她的声音轻得像雪花落地,干涩,沙哑,却异常清晰。没有质问,没有怨恨,没有告别的话语。她只是最后深深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将这张脸,连同这风雪旧宅的景象,最后一次烙印在心底最深处,然后彻底封存。然后,她转过身,挺直了那单薄得仿佛随时会被风吹折的脊背,一步一步,踉跄却无比坚定地,朝着那扇隔绝了院内温暖的、通往外面风雪世界的院门走去,没有回头。单薄的月白身影,很快被门外漫天的风雪吞没,消失在一片苍茫的白色之中。顾怀站在原地,没有动,也没有去追,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扇重新关闭的院门,听着门外风雪呼啸,仿佛还能听到那踉跄远去的、孤独的脚步声。这样也好,话说得决绝,故事的结局也就彻底一些,就算是怨恨自己--总好过她的余生会一直出现“如果当初...”之类的念头。只是肩上未化的雪,此刻显得寒意刺骨了些。庭院里,雪落无声,覆盖了一切痕迹,只有那盆将熄的炭火,还在回廊下,微弱地跳动着些许最后的暖光,映照着蒲团旁那件叠放整齐的玄青色外衫,像一座小小的、无声的坟茔,埋葬了一场不合时宜的、终究被风雪吹散的梦。他终究,成了她的一场雨。而雨过,也应该,会天晴?......温茹,字不详,汴京人也。父言,世称醇儒,官至国子监祭酒,掌国学垂三十年,门生遍朝野,清望素著。茹生而颖慧,幼承庭训,长于国子监庠序之间。监本男子肄业之所,然茹以祭酒女公子故,得列典籍之府,浸淫坟典,过目成诵。尤邃于经史,兼通百家,文辞清丽,才藻赡逸。年未及笄,诗名已动京师,士林咸以“国子才媛”称之,谓其文有林下风致,不让须眉。然茹目力素弱,视物常模糊。然其心志坚毅,未尝稍懈。尝制“叆叇”,以水晶为片,玳瑁为匡,助其观书,时人异之,亦可见其巧思。后其目疾稍缓,益发奋于学。茹性澹泊,不慕华饰,终身未适,人莫知其故。问之笑而不答,顾左右言他。或言其尝慕一士,情志深笃,然其人名讳成谜,终未成眷属。父言虽忧,然知其志坚,亦不强也。及长,乃慨然有游学之志。不囿于京畿,尝西至陇右,观山河形胜;东临沧海,感天地浩渺;南游荆楚,访屈宋遗踪;北抵燕代,察风土民情。所至之处,必访耆宿,谒名祠,搜求佚文,考订古籍。尤留心于散佚旧典,凡遇断简残编,必悉心校雠,手自抄录,务求复原。尝于河洛故地得前朝《乐经》残卷数篇,昼夜研读,补缀阙文,使绝学复彰,士林钦服。茹平生著述甚丰。所撰《水云录》,杂记山川风物、轶闻旧事,文笔隽永,考据精详,为后世方志之圭臬。然细察其书,间有幽微之笔。如记苏州某地风物,摹写精绝,远胜他章;述秋浦月夜、孤鸿掠影之景,辞气婉转,隐见低回之意。世人或疑此间别有寄托,然终无实据。又辑录《女诫新诠》,不囿古训,倡女子亦当明理向学,见识通达,一时闺阁争相传抄。别有《漱玉集》数卷,乃其诗词小集,多咏物抒怀、感时伤逝之作,情致深婉,格调高远。集中数首,如《无题》《秋思》诸篇,辞旨隐约,似有未申之情、难言之隐,引时人无限遐思,然终不可索解。晚年寓居大学,开坛讲学,有教无类,闻风而至者甚众,虽布衣寒士,亦倾囊相授。其言:“学问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岂分男女耶?”闻者肃然。茹年逾古稀,犹手不释卷。一日于书斋校《尔雅》古注,忽掷笔叹曰:“此生得窥典籍之奥,行万里路,述己之言,无憾矣。”言毕,端坐而逝,面色如生。案头墨痕犹新,烛泪未干。及门人整理遗稿,见其批注旧籍,偶有“似曾相识”、“此景如昨”等语散落页间,墨迹疏淡,似信手而书,所指何事何人,竟成千古之谜。赞曰:温氏文淑,钟灵毓秀。生于庠序,长伴青编。慧眼虽翳,慧心独朗。守志不字,游学四方。网罗放失,功在斯文。著述立言,泽被后世。开坛授业,巾帼师表。其行也奇,其志也洁,岂非女中之大儒,旷代之逸才乎?观其遗墨,情思隐约,如雪泥鸿爪,若有还无,徒令后世扼腕兴叹。然其一生,以书为骨,以学为魂,逍遥乎笔墨之林,翱翔乎典籍之府,诚奇女子也!--《后魏书·卷一百七·列女传·温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