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唐使节团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唐使节团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29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吐蕃有撤军之势!”

“大非川之战,是蕃贼屡屡挑衅,我大唐被迫迎敌,结果十万儿郎葬身高原,痛失四镇!”

“今西域诸国,草原部落,乃至小小新罗,都在冷视。”

“此番不经战事,重立安西四镇,我大唐的耻辱无法洗刷,不将蕃贼气焰压下,势必寇掠日甚,后患无穷!”

李彦坐下,就听到李治的声音,从上方传来。

裴行俭开口道:“陛下,吐蕃钦陵并未被一场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清楚两国差距,此人乃大患!”

安元寿也道:“此贼清楚赢得侥幸,选择见好就收,等到我唐军西征,撤回寒荒地境,我们还真无他法。”

李治问道:“难道我大唐天军,就打不进那区区苦寒之国吗?”

安元寿无奈的道:“陛下,高寒之地,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恐难以深入。”

李治这些天也看了奏章:“那冷瘴真如安公所言,那般可怕?”

安元寿郑重的道:“绝无半分夸大……”

李彦精神一振。

这其实是他的手笔。

冷瘴是指青藏一带的缺氧综合症,包括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疟疾、伤寒等等。

这点历史上也发现了,却是人命堆出来的,死得多了才察觉。

而李彦入安府拜访,特意将后世高原病的种种反应,用这个时代的“瘴气”来解释。

安元寿是凉州出身,对于高原之地本就有一定了解,对此更加重视,调查后写成奏章上禀:“臣以为冷瘴之害,正是大非川之战,我唐军大败的主因,非战不利,实乃不得地势!”

李治露出沉吟之色:“冷瘴之害……薛将军避战……”

大非川之战十万唐军全员覆没,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勋贵子弟郭待封,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行动,提前率粮草辎重出发,被吐蕃大军围住。

第二个原因就是薛仁贵没能及时救援,其实就是中了高原反应的招。

大非川之战的战场海拔,在3600米左右,薛仁贵不知厉害,带领从内地来的部队,一上青藏高原就狂飙突进,犯了大忌。

结果在后方辎重部队,被吐蕃大军围歼时,薛仁贵所率领的前锋,居然眼睁睁看着,按兵不动。

所以归朝后李治大怒,斥责薛仁贵【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尔】。

打了败仗可以,但你眼睁睁看着友军被吞掉,自己却不去救援,绝对容忍不了。

这点李治还真没错,如此行径太恶劣,可薛仁贵也冤枉啊,他根本不是报复友军,他就是动不了。

中过高原反应的都知道,心跳加快,力不从心,知道该往前走,腿就是迈不动,正是薛仁贵前锋军队的症状。

薛仁贵自己都懵了,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无法动弹的反应,最终用星象来解释,说老天爷要他失败。

李治那时震怒,将薛仁贵贬为庶人,此时看了安元寿的奏章,描述了冷瘴之害,不禁半信半疑起来。

考虑到薛仁贵的为人,他选择相信,但想到与吐蕃的战局,又不愿意相信。

因为如果真有这种大害,将意味着接下来吐蕃可以攻,大唐却很难打回去,太被动了。

李彦挺期待薛仁贵能被正名,但等了半响,上面也没有反应,暗暗叹了口气。

果不其然,李治的话题一转,不再讨论旧事,目光看了过来:“元芳,朕听安公和裴侍郎有言,你早早就担心那吐蕃大将钦陵,会耗我军需,不战而退?”

李彦道:“回禀陛下,臣确实有此担心。”

李治颔首:“不愧是李公的嫡孙,你可有针对的法子?”

李彦其实考虑过好几种办法,但目前都不够完善,便回答道:“陛下,钦陵这一退,自身威望也必然大损,西域诸国见吐蕃退缩,同样也会随风而倒……”

李治点头:“你与裴侍郎所言,倒是不谋而合,大非川一战后,我大唐与西域的商业往来,便日渐萎靡,西域都是见利之辈,不沐皇恩,如今见蕃贼撤了,四镇重立,必定又会俯首,但下次吐蕃再攻,又当如何?”

李彦的计划还未成熟,不能多言,低下头去。

李治目光扫视,沉声道:“朕重立内卫,视为国之重器,要你们为朕分忧,如今就无一良策?”

阶下群臣,沉默无语。

我们想打,人家要跑,能怎么办啊?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是这么过来的。

中原王朝像是一个胖子,有时候强壮,有时候虚弱,但无论如何,每动弹一下,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反观对手则是灵活的小偷,重量上不是一个量级的,跑得却快,失败了也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来。

目前的大唐和吐蕃,也延续了这个节奏。

吐蕃已经跳出来,朝大唐身上狠狠砍了一刀,你不打回去,对周围势力的威慑力将越来越弱。

到时候一个个贼子跳出,四夷不平,永无宁日。

李彦想到刚刚认的便宜阿舅,谢氏商会那庞大的财富,扎根于江南的势力,正默默思索着茶道计划,就见坐在最前面的李义琰,突然起身。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拱了拱手,声音宏亮的道:“陛下,吐蕃是否请我大唐出使?”

李治道:“吐蕃使节团入朝后,就有此请,李公之意是……”

李义琰道:“老臣愿往!”

众人动容,丘英赶忙道:“李公不可,吐蕃使节团回归后,大肆宣讲正使遇害之事,激起群愤,那勃伦赞刃更是立志报复,这个时候我大唐若是派出使节团入吐蕃,必遭羞辱!”

这段时间丘英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吐蕃国内情报,所言不会有假。

李治也道:“李公不必犯险,对待贼寇劣民,和谈换不得太平,待我大军胜之,再出使也不迟!”

自从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深以为耻,发愤图强,灭了东突厥,从此大唐的对外态度,是不服就干,打疼了对面,再行外交之策。

但李义琰却道:“陛下,钦陵既息兵戈,就求和平,他不敢与我大唐天军正面交锋,却欺辱使节,老臣倒还愿他如此!就怕此贼隐忍,那便扬我天威,此时出使,正是合适!”

此言一出,众人眉头一动。

李义琰接着道:“何况吐蕃国内局势复杂,并非上下一体,那钦陵出身噶尔家族,此前大战,投入兵力半数是征发的吐谷浑人,如此兵源,却是绕开了赞普,此等权臣豪族可谓空前!”

李彦知道,历史上别说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噶尔家族相当于把原本的吐谷浑整个国家,当成家族的领地割据下来了。

一个家族割据一个国家,掌权到了如此地步,是真的空前绝后。

李治微微点头:“李公是想与赞普结盟,共遏此族?”

李义琰道:“老臣确有此意。”

李治皱眉:“怕是不易,此族盗权夺势,已有二十载,而赞普势弱,如何能治?”

李义琰道:“陛下,昔日齐国公在突厥内离强合弱,以夷制夷,也非一日之功,老臣愿往第一次,若身体能支撑,便多去几回,如若不行,自有接替!”

李治语气里透出敬重:“李公,此次出使即便不会受辱,也异常艰辛,那吐蕃似有冷瘴,你真的决定了?”

李义琰坚定的道:“内卫自设立以来,分裂突厥,经略西域,威行海外,雷霆壮哉,老臣既为内卫阁领,自当尽忠守职,老臣愿往!”

李彦心中钦佩。

类似的话,丘英也说过。

那时丘英的语气,是荣耀。

此刻李义琰的语气,则是责任。

内卫的本职,其实就是外交家。

第一任大阁领,是齐国公长孙晟,在突厥内部远交近攻,以夷制夷,最终将突厥成功分化。

在那个过程中,内卫彻底成型,专职收集诸蕃情报,远近皆明。

等到第二任裴矩继位,进一步分裂突厥,甚至在王帐安插谍细,同时经略西域,打击吐谷浑,奠定了此后根基。

到了长孙无忌时才歪了,后来又孕育出了梅花内卫……

而在内卫五大阁领里面,李彦原本以为李义琰是来养老的,没想到在这个时刻,是这位老人家出面,坚定无比的贯彻初心。

李治起身,从御幄内走出,亲自扶住李义琰:“好!我大唐有此良臣,何愁不能灭蕃贼!”

殿内气氛一变,众人立刻以出使吐蕃为思路,开始制定计划。

李彦参与讨论的同时,也默默查看自己的成就点。

【名望:名动凉州(凉州),名动长安(长安),名动一方(大唐),蝴蝶翅膀(位面)】

【成就点数:1356】

看起来不少,但考虑到不老梦结案,直接加600,而上次提升体质抽了天赋后,还剩下300多点,这个数目就不多了。

没办法,名望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升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他在长安也到达了一个瓶颈。

因此李彦此时目光闪动,心头喜悦:

“大唐使节么……”

“多谢李公,真是好思路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