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第八百六十九章 正式称王!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八百六十九章 正式称王!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29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驾!驾!”

一匹快马直奔燕京而来,到了城门前,翻身下马,匆忙地去行囊中翻找文书。

守门的士卒看着那扁平的五官,狭小的眼睛,就猜测是个外族之人,果不其然对方取出了“过所”,用生硬的汉话道:“我乃高丽使臣金仁存,求见……求见林义勇!”

“明日是封王大典,你们这些使臣到时候都能见到,去驿馆,各国都在里面……刘正、尤五,你们带这位使臣去!”

守卫看着他单人匹马,深秋的天气额头都是汗渍,整个人显得十分狼狈,觉得有些古怪,不敢大意,分出两人,领着这位高丽使臣往驿馆而去。

如今辽国、西夏、高丽、大理、高昌回鹘的使臣都已抵达,准时参加燕云的封王大典,甚至就连交趾都派遣臣子,穿越南方,抵达汴梁后,被一路领了过来。

唯独没参加的,就是南方的赵宋。

赵宋朝廷之前想要封王,定下正统名分,结果衣带诏事情一出,天下哗然,朝廷的态度也立刻转变,开始痛斥燕云上下都是乱臣贼子,简王是假的,衣带诏是假的,假的假的都是假的。

如此行径,引得北方百姓新仇旧怨,纷纷怒骂弑母昏君,就连北方士族都参与到骂战之中。

毕竟衣带诏的真伪,也是经由各位大儒认可的,那确实是向太后所书,又有险些遇害的简王和宫内大太监蓝从熙为证。

如此完整的证据链,还被污蔑为乱臣贼子,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态度,谁都看不下去了。

骂着骂着,也没人在乎赵宋朝廷派不派遣使臣了,有种就派军北上攻打,看看乡军不打得宋军抱头鼠窜!

当高丽使臣金仁存被带着入城时,所见到的就是一片繁华与稳定。

繁华自不必说,中原之地本来就远远不是朝鲜半岛能比,但这片稳定,看得他眼眶大红,悲从中来。

领路的两名士兵愈发莫名其妙,带到驿馆后,特意说明了情况。

驿馆的官吏顿时警惕起来:“高丽使臣不是早已到了么?向都督府禀告,查清楚此人的身份,看看是不是谍细!封王大典绝不容许贼人扰乱!”

不过很快,众人发现这是误会一场。

因为早早就抵达的高丽使臣崔崇用,确实认得金仁存,并且证明这位乃是高丽王的重臣亲信。

从过所上的驿站签印也能看出,金仁存是自高丽经水路抵达山东来州,然后从来州一路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而来,确实没有问题。

调查清楚后,前后两位高丽使臣才得以见面,崔崇用将之迎入了屋内:“你来得如此匆忙,国内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了么?”

金仁存泪水狂涌而出:“开京被女直贼军攻破,王上遇害,王太子不知所踪,我高丽……亡了啊!

崔崇用如遭雷噬,眼睛不可思议地瞪大:“你……你说什么!”

金仁存也不愿意相信,可事实如此,谁也没想到女真会那般勇勐,先轻而易举地突破定州城墙,然后几乎是一战尽灭十万高丽大军,最终逼近王都,在前朝旧人里应外合之下,攻入城中,杀入王宫。

高丽王当场被抓住,被献宗老仆杀死,以报旧主之仇,王太子见势不妙逃亡,但在战乱之中也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一个国家的都城被破,国王身死,太子失踪,这就是亡国了。

崔崇用反复确定后,目眦欲裂,嘴中都咬出血来:“大辽不管么?”

金仁存道:“辽军先锋抵达东京辽阳府后,直奔定州边境而来,与女直另一支军队也有交锋,竟也被击败,得知我高丽被亡国,亦是震惊不已。”

“如今那女直人的酋长完颜阿骨,遣人与辽帝谈判,有意将全族迁入我高丽国内,据说大辽高层也有纷争,各执所见……”

崔崇用立刻吼道:“万万不可啊!女直狼子野心,分明是想要以退为进,借我高丽壮大后,再反扑大辽,辽帝陛下英明神武,万万不能答应啊!”

金仁存想到来时听到的种种消息,脸色沉了沉,又开口道:“我们不能将复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大辽身上,其他各国都要求援!”

亡国不代表高丽就彻底结束了,恰恰相反,这是另一段抗争的开始。

比如着名的吐谷浑,亡国了又复国,复国了又亡国,亡了再复,复了再亡,折腾了许久才被彻底吞并。

相比起来,此次高丽的败亡是由于主力丧失,国都沦陷,但各地的力量依旧保证完整,所以这位臣子千里迢迢来到中原,一心想要复国。

想到在来州看到的水师,是那么地强大,听说沧州还有另一批水师,金仁存露出期盼:“听闻燕云林义勇厌恶女直贼人,此前就驱逐其使臣,和大辽同进退,此番能否出水师,助我高丽复国?”

崔崇用抿了抿嘴唇,高丽和燕云是第一次建交,让对方帮忙对抗女真,未免显得异想天开,但他也清楚,此时他们这些在国外的臣子,即便卑躬屈膝,也必须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

至不济也要让那位对女真的印象更差,所以崔崇用颔首道:“好!等到明日称王大典后,我们去觐见燕王殿下,以大燕的力量,一旦出兵,女直人就再也不能嚣张了!”

金仁存想到高丽王国的败亡,而占据这片广袤土地的强大王朝正在崛起,喃喃低语:“大燕么……”

燕王的称呼已经定下,新朝的国号,基本定为“燕”了。

一朝国号,不是乱来的,大致由几种方式确定。

第一种就是地名,比如秦朝是由于它的始祖住在秦地而得名;汉朝是因刘邦被封为汉王,拥巴蜀汉中一带地区而来;宋朝则是赵匡胤原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认为此地乃龙兴之地,改国号为宋。

第二种则是爵名,比如晋朝司马氏受封河内温县,因温县本是晋地,所以建号为晋;隋朝杨坚称帝前,承袭了其父隋国公的封爵;唐朝自不必说,唐国公李渊……

不过从后世看,许多朝代尤其是割据政权的国号,又多取自先秦时期的北方诸侯国名,北方诸侯国名特别受青睐,比如周、秦、魏、晋、唐(为晋的别号)、燕、赵、齐等等。

至于南方的楚、吴、越等,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很是煊赫,但在受欢迎程度上,明显不如北方诸侯国名。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华夏,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楚、吴、越不过是南蛮政权。

故而北方诸侯国名,可寓示着华夏文明正朔,而南方诸侯国名,总有种偏安一隅的感觉,即便是江南人也都这般认为。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章起初称吴王,后来正式称帝时,又改为“明”,就是因为作为大统一王朝的国号,“吴”太不合适了。

综上所述,国号不是随便想一个名字,就可以取的,很多事情都是深入人心,更改不得。

对于李彦来说,他的根据地是燕云,本就是燕国故土,而有宋一朝,又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燕云,他以燕为号,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基本盘,也让天下人心更加归附新朝。

国号既为燕,都城自然定在燕京。

这并不是网络鼓吹的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是国都在此,对于国家的战略格局相当重要。

后世史学界有一种观念,明成祖朱棣最关键的一个贡献,就是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当然朱棣有他自己本身的考虑,因为燕京是他的大本营,登基后的统治,与南方乡绅地主阶级也一直不对付,才有了坚定的迁都想法,但这个决定,也确实改变了明朝接下来的统治格局,避免了北方被异族随意蹂躏的祸患。

李彦的目的同样在于此,他心里对于新朝的版图是有规划的,在这个规划下才有了燕云为新都,比起接下来设为直辖府的大名和汴梁都要合适。

金仁存区区一个高丽臣子,自然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讲究,休息一夜后,以高丽副使的身份,加入使臣队伍里,一起向着皇宫而去。

燕京的皇宫位于西南一隅,是辽人修建的,由于辽国皇帝分四季逐水草而居,四季捺钵才是他们真正的行宫,所以燕京宫城不合礼制的地方极多,显得有些简陋。

当称王仪式开始准备后,就有官员提出,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在燕京城北建造新的皇宫。

李彦对此没有否决,却推迟了建造时间。

皇宫确实不可能将就,这不是节俭不节俭的问题,杨坚算是比较节俭的帝王,在建造大兴和太极宫时都毫不含湖,因为这是凝聚国运人心的行为。

什么地位的人就要做符合地位的事情,九五之尊住的地方破破烂烂,不合礼制,那不是爱民如子,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事,该建造的要建,别像杨广、武则天那样瞎折腾就行。

所以一旦定都燕京,就必定要新建皇宫,但时间上要往后推迟推迟。

毕竟建造一座符合天子规模和规格的宫城,花费太大,举个与燕京联系最深的例子,三百年后修建的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才建成,单单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整整十一年,朝廷派出无数匠人,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

具体的采集工作,还是各地老百姓做,珍贵的木材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形容这种代价。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而那还是在朱棣统一了全国的前提下,在称王阶段,李彦是不准备兴如此浩大的工程,称帝后再正式施工也不迟。

接下来的战争,必然有大量的奴役,一部分北上修长城,另一边部分可以充作营建皇宫的苦力,再将工期延长,减轻负担。

李彦已经对工部下令,修缮现有的旧王宫,让它到达能够承担中枢行政和后宫居住的基本条件,同时让工部官员给出新皇城的具体营建规划。

对此各国使臣也有耳闻,为之啧啧称奇。

相比起他们国家里面,那些喜欢修奇观的统治者,此举才是真正的仁德爱民。

从种种处事细节,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这位燕王殿下,能够真正统治这片最为富饶的天朝上国。

所以四更刚至,天色仍是黑沉,王宫前的街道已经变得热闹起来。

各国使臣起得极早,都提前要求驿馆的吏员领着他们,来到王宫集合。

然而等他们到达时,发现乡军团上下、各州县官员,乃至梁山好汉们,都早早侯在了这里,有些人甚至摩挲着大脑袋,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

在场熙熙攘攘,足有三百人之多,这就是新朝的第一批臣子了。

里面有乡军的骨干,有梁山泊的头领,也有山东郓城县令时文彬,这类治理当地突出的归降臣子。

而无论是谁,无论情绪上多么激动,此时都半点没有吵闹,静静地期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不过庄严肃穆的礼仪还未开启,接地气的一幕就出现了。

街道两侧的长廊内,一个个早点摊位开门营业。

朝会起得如此之早,抵达御街上的官员,基本都是肚里空空,此处却卖着各色早点,甚至考虑到南方北方,不同地区的官员口味,还是种类繁多,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不能让官员们空着肚子,久而久之身体也会变差,所以让他们在长廊中吃饱喝足,正式进入王城,入朝办公也不迟。

这并非独创,宋朝就有,但凡是优点的,新朝都会沿袭下来。

使臣们也享受到了这般待遇,崔崇用和金仁存一边吃着可口的早餐,感觉身体在晚秋的寒风里暖和了起来,一边想到被女真人蹂躏的国家,眼眶又不禁大红:“我高丽何时能复国啊?”

其他使臣则默默观察,窃窃私语:“这次封王大典,或许更像是一次例行的早朝流程!”

确实如此,毕竟是称王,不需要如称帝一般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步骤要简略许多,更多的还是将朝会及办公的流程定下。

当众臣子用餐完毕,从正门进入王城,经过一条数百步长的御道后,就直通明德殿。

没有过多深入,这里就是上朝的殿宇,当然现在不能入内,而是要在外面等候。

以前宋朝的臣子,是按照文武分东西两班,在东西阁门列队等待上朝,此番使臣却发现,新朝的臣子并没有文武泾渭分明的站位方式,而是按照品级前后排列。

品级越高的紫袍高官,站得越前面,之前在黑夜里不太看得清楚,如今天微微亮了,也能看清群臣身上的袍服,颜色趋于前唐的紫袍、绯袍、绿袍、青色四种,而在此基础上,还绣上了不同的花纹。

比如最前面的那位五官俊朗,气质温雅的老者,就穿着绣仙鹤的紫袍,而与其并列的大名鼎鼎的高青天,也是一袭紫袍,绘的却是豹子。

但还未等使臣们细看,前方的明德殿已经传来了威严的声音:“众臣觐见!”

群臣鱼贯入殿,根据前几日的演练,来到了各自的位置站好。

而随着脚步声响起,一道头戴紫金冠,身穿织金蟒袍,腰束玉带的英武身影走了出来,众人眼中都涌出热切,齐齐躬身一拜,发出山呼海啸的声音:

“臣等拜见燕王殿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