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会议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会议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29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燕京王宫,明德殿内。

一群紫袍大员安静地走入。

正常的朝会是在宣政殿开启,三日一朝,历史上有的皇帝会间日朝会,勤奋的每日一朝,最夸张的一日两朝。

李彦认为那样频繁的朝会完全没有必要,哪怕在政权初期,事务繁多,依旧定的是三日一朝会。

而没有朝会的日子,有时会将重臣召集,在明德殿内开个小会,其他时间任由中书省和都督府自行运转。

此时就是重臣会议。

中书省右相蔡京、左丞朱武、右丞吴用,都督府左都督卢俊义、右都督花荣、同知都督时迁,吏部尚书高求、户部尚书柴进、兵部尚书丁润、礼部尚书李格非、工部尚书凌振,以及暂代公孙昭的刑部侍郎裴宣,共十二人。

他们手中拿着奏章,来到殿内站定。

一群内侍在蓝从熙的带领下,来到众臣面前,将奏章收上去。

无论是因为简王和衣带诏的关系,还是如今在宫内的身份,众臣对于这位太监都是挺客气的,连曾经诛阉党的高求都微笑道:“劳烦蓝都知了!”

蓝从熙满脸堆笑,姿态很低:“不敢当,不敢当,诸位可别折煞老奴……”

李彦禁绝那种眼见新朝将至,将儿子阉割了当内侍,将女儿千方百计地往宫里送的行径,严惩了几十起后,暂时止住风气。

如今的王宫内,宦官和宫婢的数目很少,大部分都是留守在汴京的王宫,开封府投降后,一并带入燕云。

李彦称王住进王宫后,这些下人安定下来,而蓝从熙作为保护简王的功臣,也顺理成章地在宫内任职,这位大太监的能力很强,宫内打理得井井有条,再加上谦虚谨慎,引得内外称赞。

至于对简王的安排,要等到称帝时期,才与其他功臣的爵位一起封赏。

言归正传,众臣的奏章收好,由内侍摆放到御桉上,蓝从熙再将之分门别类,一切安排妥当了,再转入殿后通报。

不多时,李彦走了进来,惯例第一句话:“赐座!”

“谢殿下!”

内侍们将十二个圆形杌子搬上,群臣齐齐谢恩,看到李彦坐在了御桉后面,才坐了下去。

与总教头时期相比,这位燕王殿下越来越有威严,如卢俊义、花荣等人已经不再称呼兄长,却又没有觉得彼此间一下子变得生分疏远,反倒有种顺理成章的感觉,此时坐好,等待这位阅览。

群臣们知道,这位在太学时就展现出过目不忘的本事,更是博闻强识,看起奏章来飞快,并且完全不是一目十行,而是将内容了然于心。

而李彦也对奏章有所要求。

曾经向太后就告戒过赵佶,文臣有时候会使坏,将奏章写得文字艰深,典故重重,晦涩难懂,为的就是让君王看得头晕脑胀,不自觉地将权力交托下去,不止是宋朝,每朝都有类似的事情。

但奏章过于繁琐不行,太过简略也绝对不行,因为那往往是结论,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数据支撑,细节详略。

如果只看结论,那要奏章做什么呢,各部门办事便是……

所以奏章其实是极为考验官员水平的,如今燕国初建的政府班子,就展现出了参差。

位于第一梯队的,无疑是中书省的三位。

蔡京自不必说,本就辗转各部,对于政务极为老道,作为目前唯一的宰相,六部的情况总能被他以最精要的文字概括出来,如果赶时间,甚至只看他的奏章,都能对于目前的局势有所明了。

而朱武和吴用起初也有心这么做,但很快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远不及蔡京的水平,就开始扬长避短,具体到专项的重大事务中。

所以单单阅览这三位的奏章,既能看到朝廷的大局,又能看到关键事务的具体处理方针,最是舒服,中书省之位,他们是完全合格的。

第二梯队的则是李格非、卢俊义、花荣、时迁、柴进、凌振、裴宣。

在各自专业的领域里,做得都合格,奏章上言之有物,也能让李彦迅速了解情况。

第三梯队则是丁润和高求。

丁润的问题是他可以做兵部的事,但是朴实无华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不会写奏章,以前皇城司根本不会考虑向皇帝递奏章,顶不死入宫面圣问几句话,开封府判官时也不需要写,有权知开封府的顶头上司在呢……

关键是鲁达和杨志作为丁润的副手,也不会写,偏偏这三个大老爷们脾气都挺倔,觉得让其他吏员帮着写很丢脸,就硬憋,虽然没到三天憋出六个字的地步,但奏章的质量可想而知。

对此李彦表示,书院的进修,还是任重而道远。

高求的基础,则是所有人里面最差的。

幸运的是,他从辞官后的学习内容,已经不是书画金石、诗词歌赋、相扑蹴鞠,而是转向真正的文治,提升处理公务的水平,为此连蹴鞠都丢下了,唯独这点有些可惜~

不幸的是,吏部尚书的工作确实很难。

所以每本奏章,都能看出这位的进步,但横向比较,在重臣里面又是毫无疑问地排在末尾。

令李彦欣然的是,高求拿出了当时讨赵佶欢心的劲头,如今埋头扑在了提升自己的过程中。

如果完全不是那块料,还不思进取的,君王硬要升为高官,要么是揠苗助长,要么就是祸害朝纲。

武则天和武氏子弟就是最佳的例子,武承嗣、武三思那样的蠢材也能成为宰相……

李彦自然不会犯那样的错误,给予高求的,是施展抱负的机会。

曾经靠蹴鞠上位的幸臣,能硬抗十二块金牌,成为光复燕云的大功臣,那为什么这位大功臣,又不能提升自我,成为胜任职权的吏部尚书呢?

当然,李彦愿意等高求的水平慢慢追上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在政权初期,但凡重大的决策,都是由他亲自作主。

此时以【量子阅读】看完奏章后,李彦抬起头来:“各州县学子的名单既已报上,接下来的省试安排,也要有所调整,不可再按照传统为之。”

蔡京道:“请殿下放心,此番解试和省试间隔仅有两个月,各路驿站方面确保通畅,学子们齐聚燕京后,住宿方面早早安排,太医院那边也调配了几位医师过去,做到有备无患。”

李格非道:“学子们都拥护殿下的决定,只盼着早早开考,一展所学。”

李彦颔首:“虽然此次科举的都是北方人,但考虑到路程,两个月时间还是显得仓促了,以后还会调整,而但凡这类改变,都要尽量考虑到天下人的适应,不可一意孤行。”

对于这位权力越大,却依旧能约束己身的殿下,众臣是真心敬服的:“殿下圣明!”

但李彦真正的目的,在场众臣都没看透。

今次科举,依旧是三场,地方上州县的解试、燕京中书省的省试和最后面圣的殿试,只是在时间上面做出调整,解试和省试仅仅间隔两月。

以前的科举长达大半年,主要是解试和省试间隔就半年,为了各地学子的身体着想,给予他们习惯京城环境的时间,不至于因为水土不服,生病导致发挥失常。

再看看后世明清对于赶考读书人的待遇,宋朝当真是极为用心。

可太过用心,显然不行。

宋朝过于抬高士大夫的地位,使得这个阶层所享受的待遇,远远超出他们所能创造出的社会价值,新朝不会矫枉过正,变得重武轻文,再回五代,治理国家总要大量的文人,但肯定要着手压制士大夫的地位。

不过人上去了,就很难下来,由奢入俭不光是难,而是太难了,所以李彦不会贸然将士大夫拉下来,使得社会动荡,而是先从方方面面的细节做起。

此次科举就是一个切入点,因为许久没有举办,士子们都盼着呢,别说间隔两个月,只要能足够赶来燕京,再折腾我们都行。

这样你情我愿的改变就很好,只要开了这个口子,对于科举的改革还在后面,好多套组合拳等着……

文教先告一段落,李彦转向都督府:“河东高托山已经伏诛,现在祸乱地方的,是一群害怕被公审的恶霸,依诸位之见,多久才能平乱?”

平乱之言,已然是以正统自居,众臣也觉得理所当然,卢俊义目光微动,立刻道:“臣举荐呼延指挥,这位出马,一月之内,当能尽收河东!”

花荣道:“臣附议!”

李彦笑笑:“好,那就命呼延灼领永宁军,入河东平叛。”

呼延灼的祖辈呼延赞,就是河东名将,由他带兵收复河东,再合适不过,但此番由卢俊义和花荣提出,还涉及到军内的一些明争暗斗。

相比起杨志早早投效,又亲入汴梁说服西军投降,关胜和呼延灼属于降将,能成为陆军十大指挥使之二,是很有些异议的,不少人背后议论他们全靠家世,才能延续高位。

卢俊义和花荣作为左右都督,掌管都督府四部和十三位指挥使,需要以三军统帅的风范,合理调节军中各方关系,而不是以前光顾着打胜仗。

此番举荐呼延灼,正是恰到好处。

不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则需要为战争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务,所以既然决定出军,李彦又取出户部的奏章:“河东的情况探明清楚,这项工作做得不错!”

河东路(306万人口):治所太原府,下辖绛、泽、代、猩、汾、辽、宪、岚、石、慈、麟、丰等州,该道占地196600800亩,户数613532户,每户平均占320亩,人口密度为稀少……

不仅是这些总纲,连具体州县的赋税都有,李彦颔首:“永宁军还没有进入河东,已经比河东人自己都了解情况,柴尚书与户部值得赞许。”

柴进露出喜色,赶忙起身:“臣等全赖殿下教导!”

“这是你自身努力,倒也证明了我眼光不错,没有所托非人……”

李彦笑着按了按手,又从奏章内陆续挑出了三份:“这是刑部对于地方恶霸的后续治理、吏部对于各州县官员审查和兵部汇总的武馆预备役兵员情况。”

裴宣、高求和丁润起身,就听这位燕王殿下道:“如今河东作乱的地方恶霸,大多是见识到燕境内贼人的下场,未免步其后尘,主动跳出,但也有部分是被这群做贼心虚之辈挑唆,加以作乱……”

“恶霸之流,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决不轻饶。”

“受挑唆之辈,若是及时悔过,可以稍轻刑法,若是执迷不悟,一并处决,除恶务尽!”

裴宣知道难点在于轻重程度,他虽然铁面无私,但在这方面的判断上并无多少信心,十分希望那位公孙判官回归,现在只能硬顶上:“遵王命!”

李彦接着道:“不仅是恶霸,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也要彻查,这些人往往更为地方百姓所痛恨,梁山昔日私刑,是特殊时期,不便宣扬,现在则可以由吏部和刑部公开彻查,一旦证据确凿,当即行刑,以安河东当地民心!”

梁山当时在山东做的那一套,其实就验证可行性,事实证明效果不错,所以新朝拿来,官方执行。

高求闻言精神一振,他如今在安定民心上面,已经越来越熟练,反倒更希望做这件事:“遵王命!”

李彦道:“平叛之后,由兵部组建当地青壮,充入兵源,但记住,如今的招兵条件依旧不变,我燕军只要精兵强军,地方上的稳定,也绝不可依靠将乱民编入军中为之!”

丁润认真聆听,明确关键:“遵王命!”

将战前、战中、战后的工作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明明白白,正是燕军能够横行天下的底气,普天之下,恐怕也只有燕军能够办到。

而李彦对此也是相当期待的:“永宁军尽收河东,各部稳定州县,这是乡军转为燕军后,由都督府、中书省与六部实施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成效如何,我当拭目以待。”

众臣齐齐起身,精神抖擞:“臣等定不负殿下期许!”

李彦笑道:“好!蓝都知,将地图推上来,这可是工部的杰作,诸位与我一同欣赏!”

蓝从熙带着几个内侍,将一个屏风状的高大器具缓缓推了过来,掀开布帘。

群臣发出一声惊叹,尤其是武将出身的众人,更是看得双目熠熠生辉。

因为此物确实十分震撼,正是凌振召集工部匠人所画的天下地图,不仅囊括了原来的大宋、辽国、西夏、高丽、大理乃至交趾,上面还有山川地形的起伏,江河水脉的分布。

虽然不可能有后世那种勘测技术,与现实无限接近,但这副地图上所展现出来的军事价值,已经足以让任何将领沉迷于其中。

而上面正标注着,燕军各指挥使目前的动向。

如张横的临江军、阮小二的涟水军、李俊的通远军,已经出了渤海,往朝鲜半岛而去。

如索超的北平军、关胜的德顺军,驻扎在燕云北,与辽国的边界之前。

如徐宁的广信军、张清的镇戎军,则来到了京西北路,再往下就是荆州。

而李彦此时在地图旁边,取出一只木质的马儿,上面刻着永宁军的字样,往河东轻轻一插。

这就代表着接下来的行军动向。

做完这一步后,他的目光往南落去。

众臣的神情顿时变得不同了。

相比起根本逃不出大燕手掌心的北方,真正的重头戏来了。

南方战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