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海的这边,神仙齐聚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海的这边,神仙齐聚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29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喝——哈——!”

大营之中,传来整齐的操练声。

这一个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士兵,换到几年前,他们恐怕自己都不认得自己。

因为那时的浙兵,是出了名的差。

卫所兵由于毫无训练,战无号令,战力极低;丽水兵来自山区,身体强壮,敢冲锋向前,却勇而无谋,不听指挥;台州兵见风使舵,欺软怕硬,遇弱则强,遇强则无;绍兴兵过于精明算计,只噶人头,常常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准确的说,大明朝南南北北的士兵,在畸形的制度和上下贪污的风气中,都莫过于这几种情况。

但现在,浙兵变了。

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离不开两位将领的操练。

“手要稳,力要足!”

“时时记住,以静制动,别冒冒失失地刺出去,你刺出去了,戳不中贼人,贼人反过来给你一下,就分生死!”

“看好了!”

教导者手持长棍,高大魁梧,威风凛凛,正是以战功升任浙江总兵的俞大猷。

他不仅教授将士发力技巧,更着了《剑经》一书,名为“剑”,实际上讲的是棍、枪及长兵器的用法,将奇正相生的变化诀窍阐述得淋漓尽致,“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俞大猷训练的是战斗技巧,另一边操练的,则是行军布阵。

只见一众众士兵扎堆行进,每十一人为一组,队长居中,两侧排开狼先兵、长枪兵、长矛兵、朴刀兵、鸟铳兵,手持着不同的武器,组成五道相互掩护的战线,攻守兼备。

看着令旗挥舞的,则是一位年轻将领,沉静刚毅,有几分儒雅,又不失勇武之气。

此人正是今年还未满三十岁的戚继光。

戚继光的父亲官至都指挥,令他自幼就有了学文习武的条件,十七岁时父亲去世,袭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来更是率山东六郡子弟守备蓟门。

而就在俺答汗突破长城,来到北京城下耀武扬威之前,二十多岁的戚继光,就上书朝廷《备俺答策》,结果毫无疑问,石沉大海,连个浪花都没有翻起来。

不过历史上胡宗宪会看重戚继光,有一说就是因为看到了《备俺答策》,觉得此人文武谋略皆上品,来日不可限量,才加以重用。

俞大猷百忙之间,也关注着戚继光这边的战阵变化,露出赞许。

实际上,鸳鸯阵不是戚继光的开创,而是另一位大才唐顺之发明的,车阵是俞大猷所教,卢镗也将不少用兵心得倾囊相授,但将这些所学经验发扬光大,集大成者,正是戚继光。

一阵操练后,士兵休息,两人也凑到一起。

论年龄,俞大猷年近半百,戚继光风华正茂,差了一辈,平日里都是执晚辈之礼。

俞大猷为人豪爽,对于这种私下里也毕恭毕敬的态度有些不满:“元敬,若论治军严肃,信赏必罚,我尚不及你,何必如此生疏?”

戚继光却是真心尊重:“总爷治军重节制,深谋远虑,功收万全,末将远远不及……”

俞大猷无奈,不过也强调道:“教兵之方,确以节制为先,技艺次之,忠孝大节化导之,方能亲上知义,勇战不休……”

戚继光仔细聆听,等待这位讲完,再以自身的理解请教。

正当这对龙虎互相促进之际,亲卫策马奔入场中,上前禀告:“胡中丞请俞总爷、戚将军,前去议事!”

两人面色一正,立刻动身。

他们都是武职世荫家庭,俞世职百户,戚世职千户,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也熟知官场规则,但俞大猷性情耿直,不屑于迎奉巴结,因此常常被弹劾,免官都不止一回,戚继光则相对圆滑变通。

不过若非官场环境所迫,没有人愿意卑躬屈膝,如今两位大将有了胡宗宪的赏识,奇才得展,对于那位敢位临前线,更有高明战略的上官,亦是心服口服。

等到了堂内,这里已经聚集了十数人。

最早抗倭立下功勋,后来被牵连入狱,又重新起复的名将卢镗;

台州知府谭纶,此人本是南京兵部郎中,以知兵闻名,来到浙江后,也是早早招募乡勇,练兵御倭;

还有名满东南的才子幕僚徐渭、忠心耿直的门生马宁远,皆是才能出众的亲信。

而昔日的七品巡按,如今身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浙江巡抚,名副其实的一省之长,胡宗宪一身便服,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但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度已然养成。

此时俞戚两人赶到后,胡宗宪正式宣布消息:“京师有报,严嵩及其党羽获罪,严世蕃更胆大妄为,脱狱逃遁,如今各地通缉此獠,务必缉拿!”

历史上严党倒台,对于胡宗宪来说基本是天塌了,现在则恰恰相反,语气里透出喜意。

在场众人更是大喜过望,前段时间因为江南织造局的重启,严党将张经和李天宠挪走,又视胡宗宪为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真的担心,朝廷上的勾心斗角,会破坏如今来之不易的抗倭大局,万万没想到,胡宗宪安然无事,反倒是如日中天的严阁老倒了。

胡宗宪高兴之后,没有忘记正事:“严党不再染指浙江,江南织造局一事将是关键,待得海上商路定下,便是彻底平定倭寇之乱的时候,望诸位通力协作,还我东南百姓一片安宁净土!”

众人纷纷领命:“是!”

倭寇的根源,是大明的海禁政策,沿海商贾大户无法光明正大的贸易,就疯狂走私,然后勾结倭人,形成断断续续祸害至今,近两百年的倭寇之乱。

历史上倭寇消失,一方面是戚家军剿灭的功劳,倭寇也是人,被戚家军以几乎为零的战损屡屡大败,任谁都得崩溃;

另一方面则是嘉靖末期,海禁政策名存实亡,放任自流,到了隆庆朝干脆开关,官方承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闽浙海商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不会再在背后支持倭寇,反过来跟自己过不去。

前方被屠,后方无援,倭寇之患就此彻底平息。

胡宗宪的思路同样如此,前紧后松,恩威并施。

只是区别在于,历史上是实在管不了了,干脆开关,他则准备借助江南织造局,将闽浙海商引入正确的贸易轨道,让沿海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上好日子。

于是乎,武将如卢镗、俞大猷、戚继光,领到了重拳出击,扫荡倭寇的任务;

谭纶、徐渭、马宁远,则将注意力放在江南织造局的建设上,必要时也与宫内那些贪得无厌的太监打交道。

简短但关键的会议之后,胡宗宪回到办公之地,依旧精神奕奕。

他四十多岁,正是最精明强干的时期,浙江的上下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要着眼于整个东南的大局。

这份态度让屋外的李彦十分欣慰,敲了敲门后,飘然而入。

看着面前这道出尘的身影,胡宗宪先是怔住,然后大喜:“先生!”

李彦道:“汝贞。”

两人见面次数其实不多,却有种默契之感,稍稍叙旧后,李彦就将京师的事情告知,包括他向嘉靖的举荐,还有徐璠自作聪明,导致其父不仅无望首辅之位,连阁老都再也当不下去的暗然离场。

听到首辅之选,胡宗宪再度怔住。

一个没有后台,蹉跎了十几年的官员,能在东南之地大展拳脚,就已经满足,那个位极人臣的荣耀,他真的没有想过。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惊诧下,胡宗宪没有失态,也没有诚惶诚恐,只是拱手深深一礼:“苍生社稷事,愿益竭忠赤,然彻平倭寇,绝非一时之功,若为了首辅之位,打乱大局,我……我选择不争!”

李彦露出赞许,微笑道:“你没有变,所虑也很正确,正是大明国运衰退,才要一位能力挽狂澜的首辅,倘若为了这个位置,将国力折腾得更加衰微,便是本末倒置了。”

胡宗宪松了口气,却又明白,这位恐怕是早就有了打算,请教道:“那依先生之意,倭国当如何处置?”

李彦道:“我为天师,自以神道先行,汪直的海贼随后,待得明确敌情后,明军再视情况而定。”

海军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力量的考验,现在的大明国库空虚,官员欠饷,天灾**,在沿海地区清剿一下倭寇可以,正常情况下实在没有资格远渡重洋,实施灭国之战。

所以李彦的计划,是先以神道考察一番,看看倭国乃至那个高天原众神之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然后再用汪直的海贼部队打前阵,为明军铺路。

胡宗宪明了其意,马上构思出种种配合。

双方约定之后,李彦告辞,驾风来到海边,抬起手掌。

地水火风,四方元气聚纳过来,一道光辉直冲天宇。

召唤仙神!

率先出现的是无生老母,浓郁的信仰愿力化作朵朵白莲,自高空中漫步而下;

其后是两条白玉般的龙身蜿蜒虚空,风雨雷电相随,正是小白龙与龙女兄妹;

最后八戒肩膀扛着人参宝树的枝干,大耳朵扇着风,磨磨蹭蹭地抵达;

无生老母、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捧珠龙女、净坛使者……

齐聚东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