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正义的使命 > 第1697章 体察民情民意(下)

正义的使命 第1697章 体察民情民意(下)

簡繁轉換
作者:旖旎小哥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25 22:20:41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正义的使命 !

男子连忙收起喜悦之色,自我介绍:“我叫杨自谦……”

这个名字,厉元朗有所耳闻。

很快想起来,这不是就是万龙彬的前任秘书吗?

记得邢敏飞向他推荐过,万龙彬的问题,杨自谦曾经向组织多次反映,是有功之臣。

只是却捞了个卖主求荣的名声,导致没人敢用他。

要不是出现陈松,厉元朗有很大想法,要重新启用。

真是无巧不成书,想不到在偏僻的夏环镇竟能遇见杨自谦。

怪不得他认出自己,毕竟只有政府部门才对他这位市委书记感兴趣,普通老百姓估计连他是谁都不一定记住。

很简单,市委书记距离老百姓太远,记不记得无关紧要,不会对自己生活产生任何帮助和改变。

“小杨同志,你怎么在这里?”厉元朗好奇问。

一听这位厉书记认识杨自谦,两名武警便衣松了口气,返回座位上继续吃东西。

姚奇还有王师傅同样松懈下来,但仍站在原地没动。

徐万东见状,一个眼神示意,他们才坐回去。

杨自谦正要应答,厉元朗抽过几张纸巾递了过去。

擦了擦脑门上的汗水,杨自谦告诉厉元朗,他的关系暂时挂在市委组织部,没有安排新岗位。

闲赋之余,他便来岳父家帮着干农活。

现在已是三月中旬,正是春耕时节,岳父家人手不足,多一个人多一份力。

厉元朗当初打听过杨自谦的情况,刘玉农那会儿提到过杨自谦尚未安排工作。

准是他存有私心,故意压着杨自谦,以便将极力推荐的陈松捧上去。

厉元朗自责,对杨自谦关心不够,没有督促市委办和组织部,把杨自谦这种刚直不阿的好同志,给予公平对待。

“你岳父家住在夏环镇?”厉元朗又问。

“不是,在凹坝村。我来镇上购买种子,一会儿还要赶火车回去。”

一听这话,厉元朗和徐万东相互对视一笑。

杨自谦看出来门道,反应过味,“厉书记,莫不是您也去凹坝村?”

徐万东点头说:“自谦同志果然是聪悟,没错,我们也要坐三点半的那趟火车。”

“真是太好了!”杨自谦惊喜的直拍巴掌,引得柜台里的老板直往这边看。

徐万东轻轻摇了摇头,杨自谦心领神会。

没有兴师动众,厉书记肯定是微服私访,不想让人打搅。

于是诚恳请命,要当厉元朗的向导。

“好啊,我正想去那里看一看,就有劳你带路了。”

按照计划,厉元朗徐万东一行乘坐火车,王师傅开车去凹坝村。

可走出米粉店,厉元朗低声交代徐万东,“你让小姚坐王师傅的车,我们几个坐火车走。”

徐万东只好同意,心里却门清,姚奇已经被厉元朗排除在外了。

不是不给他机会,而是他没有把握住。

杨自谦的身份,徐万东刚来不知道,姚奇在市委办综合处工作多年,不可能不认得前任市委书记的秘书。

刚才杨自谦突然闯入,姚奇应该第一时间把消息透露给厉元朗,这是做秘书的基本反应。

然而姚奇的嘴巴贴了封条,还得让厉元朗主动打听。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细节,足以表明,姚奇在关键时刻的反应能力很差。

这种人,怎能胜任秘书工作?

当姚奇闻知他要坐车去凹坝村,心里直犯嘀咕。

坐车前往凹坝村的路上,仍旧没想明白。

王师傅看出来姚奇有心事,递了一支烟给他,“小姚,你在想什么?”

姚奇没有抽烟,拿在手里反复摆弄,忧心忡忡的问:“王师傅,你说我还有机会吗?”

王师傅一边开车,一边抽烟,反问:“让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要听真话了。”

长叹一声,王师傅摇着头说:“机会不大,可以说非常渺茫。小姚,你当时应该道出杨自谦的名字,至少提醒厉书记,杨自谦是谁。你不说,让厉书记自己问,显得多被动。”

“做领导秘书,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尤其揣摩领导心思。不像我们当司机,嘴巴越严越好,说的多错的也多。秘书就不一样了,有时候,领导不方便说的话,都由秘书代劳。”

“刚才我一个劲儿冲你使眼色,你一个犹豫,就有可能失去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小姚,这次是个教训,千万不要犯第二次。”

“不过,也不能说一点机会没有,你还能去凹坝村,还能陪在厉书记身边,这是你的最后机会,不能再出纰漏。”

“多谢王师傅指点迷津。”嘴上这么说,可姚奇心里没底,表情更加严峻了。

时间尚早,杨自谦正好陪着厉元朗和徐万东在夏环镇参观,并详细讲解这里的人文地貌。

期间,厉元朗聊起这一带经济特色。

杨自谦说:“康市长早就提出开发当地特色旅游项目,只是修路是个大难题。”

“康市长曾经多次去省里和京城,但我们这里地处山区,修建一条高速公路,难度大是一方面,资金也有很大缺口。”

厉元朗对此深有感触,刚才和徐万东聊天时就已想到,交通问题是制约这片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说话间,几个人来到夏环镇火车站。

一排喷涂黄颜色的站房,红色屋顶。

之前,姚奇已经在网上购买车票,厉元朗只需刷身份证便可进展。

通过安检,候车厅南北摆放两排座椅。

候车的乘客不多,稀稀拉拉也就十几个人。

杨自谦找个了座位,本想掏出纸巾擦拭干净。

厉元朗却阻止他,率先坐下。

徐万东则坐在他旁边。

审视着候车室全貌,听着杨自谦介绍这列慢车的一些情况。

看得出,杨自谦没少乘坐,说起来如数家珍。

这列火车开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程不到二百公里,运行时间却有五个多小时。

共设立二十个站,几乎每个乡镇都停车,还选择性的停靠一部分乡村。

由于乡村没有车站,只有乘降所,所以乘客都是先上车,后购票,这点和公交车类似。

这列火车平均时速只有三十多公里,速度慢,但票价却十分便宜。

开通三十多年,一直沿用当初票价,从未涨价。

全程票价只有十二块钱,最便宜的才一元。

即便有的村屯通班车,但比火车票贵了一倍,因而大多选择乘坐火车。

这么精打细算,归根结底还是穷。

通过检票口,登上月台,没过两分钟,远远望见红色车头鸣着笛声,缓缓驶入。

一共八节车厢,厉元朗的车票在第五节。

列车停稳,下车的人明显比上车的多。

一走进车厢,过道上摆满篓筐。

篓筐里的家禽鸣叫,散发出特殊味道。

杨自谦在前,很快找到座位,礼让厉元朗和徐万东坐下。

他却把自己的座,让给一名抱小孩的女子。

这列火车的车厢真实名副其实的绿皮车,车窗可以打开,车内没有空调,但有电风扇。

据杨自谦讲,冬季天冷,这列火车是烧煤取暖,也可以提供热水,方便泡面泡茶。

随着列车启动,厉元朗眼见身旁坐着的一位岁数大的妇女,指了指他身边的篓筐,和颜悦色问:“阿婆,这几只小鸭子是您的?”

阿婆看了看厉元朗,叽里咕噜说了一堆话,厉元朗却是一个字都没听清楚。

好在杨自谦用本地方言,临时给厉元朗做起翻译。

早上,阿婆的篓筐装上自家园子种的蔬菜,到襄安市的市场上出售。

然后买小鸭子回家饲养,养大了再去城里卖掉。

“您一天能挣多少钱?”厉元朗感兴趣的又问。

“去了车钱和午饭钱,能剩下七八十元。”阿婆很是兴奋,告诉厉元朗,全家都靠买东西换零用钱生活,一个月能去城里三到四趟,基本可以维持日常开销。

厉元朗频频点头,做到心中有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