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 第627章、“血统论”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第627章、“血统论”

簡繁轉換
作者:柳岸花又明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8 04:26:16 来源:源1

挂了电话后,【回信】归属自己,易保玉心情很不错。

她从别墅二楼自己的房间,沿着旋转木梯走下来,窗外飘着小雪,壁炉里“毕啵毕啵”的烧着柴火。

瑞典就是这样,十一月份的温度就很低了,其实易保玉...

凌晨三点,城市陷入最深的寂静。林浅却醒了。

她没有开灯,只是静静地坐在床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枕边那本《安妮日记》的复刻本。窗外月光如霜,洒在地板上,像极了晓雯文中描写的那一道刀痕??但今夜它不再冰冷,反而泛着柔和的微光。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说:“夜里醒来的人,心里有事。”那时她不懂,现在却明白了:有些觉醒,注定发生在黑暗里。

手机屏幕忽地亮起,是一条来自“光点计划”后台系统的自动提醒:**今日新增匿名投稿47篇,其中青少年用户占比68%**。她点进去看了几篇??

一个高二男生写道:“我爸说我再考不进年级前五十就别回家过年。可我已经连续三个月梦见自己从教学楼顶跳下去。”

一名初中女生记录:“我妈撕了我的日记本,骂我‘心思阴暗’。可我只是写了句‘我觉得活着好累’。”

还有一封只有三行字的小纸条式留言:“老师,你说可以说真话……那我能不能先试试不说‘我很好’?”

林浅眼眶发热。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个个正在挣扎的灵魂。他们不是要控诉谁,只是想确认:**我的痛苦,值得被听见吗?**

她起身泡了杯热牛奶,在书桌前坐下,打开“城市叙事计划”的数据库。这是她们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搭建的心理叙事档案系统,所有稿件都经过脱敏处理,按主题分类归档:家庭关系、校园经历、性别认知、自我认同……每一类下面,都有成百上千个沉默多年后终于开口的故事。

她翻到“母亲”这一栏,发现最近七天内新增了近百条记录。有人写:“我?打了我三十年,昨天突然抱住我哭,说她小时候也被打。”

有人写:“她临终前握着我的手,只说了三个字:‘对不起。’我没敢回她,怕一开口就会哭。”

还有人写:“我想原谅她,可每次靠近她,身体还是会发抖。”

林浅把这几段复制下来,放进正在筹备的新书章节里。这本书不再叫《改写台词》,而是更名为《**她说不出口的话**》。封面设计稿已经做好??一位中年女性背影站在窗前,手里攥着一封信,阳光照在她微微颤抖的手指上。

第二天清晨,她接到市教育局教研员周老师的电话。“林老师,我们决定重启‘光点计划’试点。”对方语气坚定,“不只是心理课,我们还想把它融入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孩子们需要一种能表达真实的语言。”

林浅握紧手机:“谢谢您愿意听懂我们的初衷。”

“不是我听懂了,”周老师顿了顿,“是我女儿昨天交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不知道的事》。她写了自己被同桌长期言语霸凌的过程。她说,是读了你们推荐的书才敢写的。我看了整整一夜,哭了三次。”

挂掉电话,林浅靠在椅背上,久久无法动弹。

原来改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共振。一篇作文、一句道歉、一次倾听,就能让某个孩子觉得“我不是一个人”。

上午十点,她准时出现在社区艺术中心。今天是“城市叙事计划”第五期第一次线下聚会,报名人数破纪录地达到八十九人。除了老面孔,还有不少年轻人专程从外区赶来。一位戴眼镜的男生递给她一张纸条:“我是陈小雨的同学。她得奖之后,班里开始有人偷偷传阅她的小说复印件。我也写了点东西,不敢署名,但想交给您看看。”

林浅接过信封,里面是一篇题为《隐形人》的短文。作者描述自己如何在班级里被集体忽视??老师提问从不点他,同学组队永远落单,连值日排表都会漏掉他的名字。“我不是成绩差,也不是性格怪,我只是……太安静了。”他在结尾写道,“直到我读到陈小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没人看见’也是一种伤害。”

她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活动室的分享墙上。很快,旁边多了一张便利贴:“我也曾是隐形人,现在我想试着发出声音。”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墙上那一片五颜六色的便签纸上,像是无数颗心在轻轻跳动。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李曼悄悄拉她到角落。“晓雯来了。”她低声说。

林浅转头,看见那个曾经低着头走路的女孩正坐在后排,手里捧着一本笔记本。她穿着浅灰色毛衣,神情平静。注意到林浅的目光,她微微一笑,举起手中的本子示意??那是新的续篇。

课后,两人单独聊了很久。

“我妈还在住院,但情况稳定了。”晓雯说,“医生说她需要长期心理咨询。我陪她见了第一次面,她哭了很久,一句话也没说,但我感觉……她在努力靠近我。”

林浅点头:“有时候,眼泪比语言更有力量。”

“我现在每天写一点东西,不一定发表,也不一定给人看。”晓雯望着窗外飘过的云,“但我发现,当我写下那些事的时候,它们就不那么沉重了。好像我把一部分自己留在纸上,就能轻一点往前走。”

林浅忽然问:“你还恨她吗?”

晓雯沉默了几秒,然后摇头:“我不确定是不是完全放下了,但我知道,我不想让她继续活在愧疚里。她已经为自己错了二十年的事付出了代价。而我……也该为自己活一次了。”

那一刻,林浅仿佛看见两个灵魂终于松开了彼此纠缠多年的锁链,不是因为遗忘,而是因为理解。

几天后,市妇联联合多家机构举办“亲子对话工作坊”,邀请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叙事疗愈体验。现场设置了双通道写作环节:父母和孩子各自写下对彼此最想说的话,可以选择朗读,也可以投入“时光信箱”,由组织方封存五年后寄出。

林浅作为主讲人之一,站在台上看到台下许多熟悉的面孔??王慧和她女儿坐在一起,两人中间隔着一小段距离,但肩膀几乎挨着;苏晴的母亲也来了,这位一向严厉的老教师竟主动拥抱了女儿;还有那位曾拉横幅抗议的家长,如今低头认真写着什么。

当第一组亲子志愿者上台分享时,全场静默。

是一位父亲和十六岁的女儿。父亲声音哽咽:“我一直以为严格管教是对她好。直到上周,我在她枕头下发现一张纸,上面画了个笼子,里面关着一个小人,标签写着‘我’。我才意识到,我用‘为你好’筑起了牢笼。”

女儿接过话筒:“爸爸,我不是不要你爱我,我只是希望你能看见真实的我。”

两人相拥而泣,台下掌声雷动。

活动结束当晚,林浅收到一封特别的邮件。发件人是某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附件是一份匿名调查数据:该校高一学生中,**63%承认曾在家庭中因表达情绪而遭受否定或惩罚**,**41%表示曾有过自伤念头但从未求助**,而**89%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安全倾诉渠道**。

随信附言写道:“我们不能再假装一切安好了。请帮我们建立校内叙事小组。”

林浅立刻联系李曼和苏晴,三人连夜拟定方案。她们提出“**三阶支持体系**”:一是常规写作工坊,提供非评判性表达空间;二是同伴倾听员培训,选拔并培养具备共情能力的学生志愿者;三是家校协同机制,定期举办父母成长课堂。

方案提交后不到两周,首批六所学校批准试点。更令人振奋的是,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动拨款支持项目落地,并提议将其命名为“**光语行动**”??寓意以文字为光,照亮沉默的心声。

春天渐远,初夏悄至。

林浅的生活节奏愈发紧凑,但她从未感到疲惫。每当深夜伏案整理稿件时,总会想起那个在厕所写日记的陈小雨,想起躲在角落不敢抬头的晓雯,想起无数个曾在黑暗中独自流泪的孩子。她们的声音,如今正通过一本书、一节课、一场对话,一点点扩散出去。

某日午后,她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在一排旧书架间发现一本泛黄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翻开目录,赫然有一篇文章标题:《作文应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警惕私人化叙事泛滥》。发布时间是十年前。

她笑了笑,将书放回原位。

时代终究在变。曾经被视为“危险”的真实,正在成为疗愈的起点;那些曾被斥为“负能量”的倾诉,正转化为推动变革的力量。

傍晚回家路上,她顺道去了趟小学门口。那是她前世任教过的学校,如今已更名为“幸福路实验小学”。校门口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本周校园新闻,最后一条吸引了她的目光:

【我校六年级(3)班开展“我的心里话”主题写作活动,共收到学生来信82封。经心理老师筛选反馈,已为5名存在情绪困扰的同学启动一对一辅导。校长寄语:每一个孩子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林浅驻足良久,直至天边晚霞褪成淡紫色。

她掏出手机,给陈小雨发了条消息:“听说你暑假想去山区支教?”

对方秒回:“嗯!有个公益组织在云南办暑期阅读营,我想带孩子们读《她们如何照亮自己》。”

林浅回复:“需要我陪你一起去吗?”

“真的可以吗?”陈小雨发来一连串激动的表情包,“那儿的孩子们……可能比我更需要您。”

“不,”她轻声打下这句话,“是他们需要你这样的姐姐。”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

梦里她站在一所巨大的圆形剧场中央,四周环形阶梯座无虚席。台上站着一个个少年,每人手中拿着一页纸。他们轮流走上前,念出自己的故事??关于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也关于坚持、成长、重新相信。

每念完一段,台下就亮起一盏灯。起初零星几点,渐渐连成一片,最终整座剧场灯火通明,宛如星海。

最后一个上台的是晓雯。她没有拿稿子,只是静静地说:“十年前,我以为说出真相会让我彻底破碎。但现在我知道,正是那次破碎,让我重新拼出了完整的自己。”

全场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林浅在梦中流泪,却又笑着醒来。

晨光熹微,鸟鸣清脆。她打开电脑,继续撰写《她说不出口的话》的最后一章。这一章的名字叫《**我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重生**》。

她写道:

“有人说,揭开伤疤只会带来更多痛苦。可他们忘了,有些伤口从未愈合,只是被强行缝合,藏在微笑之下。

我们不是要掀起仇恨,而是要终结沉默的轮回。

当一个女孩写下‘我被侵犯过’,她不是在攻击家人,而是在拯救未来的自己;

当一个男孩说出‘我不喜欢爸爸的教育方式’,他不是叛逆,而是在争取做人的权利;

当一位母亲终于写下‘我对不起你’,她不是软弱,而是在修补断裂的血脉之河。

这个世界总希望我们快速‘走出来’,仿佛创伤是可以一键删除的文件。

可真正的治愈,是从允许自己慢下来开始的。

是从有人愿意蹲下来,看着你的眼睛说‘我相信你’开始的。

所以,请继续写吧。

哪怕手抖,哪怕词不达意,哪怕被人嘲笑矫情。

因为你写的每一个字,都在证明:

我还活着,

我未屈服,

我仍在寻找光。”

文档保存完毕,时间为清晨六点零七分。

林浅站起身,推开窗户。楼下街道已有行人匆匆走过,早餐摊升腾起袅袅白烟,城市新的一天开始了。

她回头望了一眼书桌上的照片??那是“城市叙事计划”第一次聚会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小心翼翼的笑容,像初春尚未fully绽放的花。

而现在,那些笑容早已变得从容、坚定,甚至有了光芒。

她知道,这场由一句“我想说真话”引发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而在远方,在无数个教室、家庭、心理咨询室里,仍有无数支笔正悄悄提起,准备写下第一个字。

那一瞬,便是重生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