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少年战歌 > 第四百四十六章,士绅贪婪

少年战歌 第四百四十六章,士绅贪婪

簡繁轉換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1-09 10:12:43 来源:源1

七月二十五日,苏州城城西的张府中,张家的仆人们低头伺候在一边,大气不敢出,生怕惹到了怒火头上的老爷。六十多岁的张克礼坐在正房中,看着五天前的《大理寺公告》,脸色铁青,苍老的面孔仿佛变成了一块铁板。

天下的士绅,都被杨鹏耍了。杨鹏哪里是要到南直隶买米?哪里要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买米?全是骗人的。杨鹏早就在小琉球种了足够山东人熬过饥荒的红薯。杨鹏之所以放出消息说他要买米,就是为了坑士绅一把,赚士绅的银子。

《大理寺公告》图穷匕现说的直接,杨鹏趁山东和南方粮价暴涨之际,在各地,尤其是在山东卖出了二百多万石的粮食。那些二两五钱购进的粮食,杨鹏以五两多的价格卖出去,赚了几百万两银子。

《大理寺公告》仿佛是想把天下士绅气死,大模大样说道:“得此七百万两银子,则山东饥民无忧了。有了这笔银子,燕王可以去台湾购买红薯,山东饥民一年的口粮无忧。”

张克礼看到这里,气都有些喘不过来。想不到我张克礼钻营一辈子,自以为聪明一世,老了却被这二十多岁的杨鹏狠狠骗了一把。而且这被骗得如此无话可说,谁让自己这些士绅想发国难财呢?

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事连找人说都说不出口——士绅们想阻挠杨鹏救灾,差一点让山东的百姓饿死。士绅的行为若是让百姓知道了,恐怕不但没人同情士绅,还要被百姓骂死。

张克礼继续看《大理寺公告》,看到头版下面的新闻是:“《刘家船队满载百万石红薯抵达莱州,山东百姓敲锣打鼓欢迎!》”

张克礼呆了好久,才摇了摇头。他叹了口气,戴起了他专门从京城买来的老花镜,翻起了茶案上的账本。张克礼想算清楚这次张家亏损了多少银子。然而看了一会,他就烦躁起来,恼怒地将账本往茶案上一拍。

“刘账房,这次我张家囤积十九万石粮食,亏损了多少?”旁边站着的刘账房看了看张克礼的脸色,小心地说道:“老爷,我算过了,粮食平均算下来是以三两三钱银子买下的。如今杨鹏一下子不买米了,导致市场上粮价暴跌,已经跌到二两四钱了。这样算下来,我们光是账面上的浮亏,就有十七万两。”

听到这个惊人的数字,张克礼剧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端起右手边的茶杯喝了口茶,却还是止不住咳嗽,竟把茶水也咳出来了。他弯腰拱下身子使劲地咳嗽,咳了好久才缓过气来。

好不容易坐直身子,张克礼已经是满脸的颓然,脸色竟有些发白。这次苏州张家当真是被杨鹏坑惨了。张家这二十几年一共也就七十多万两的积蓄,一下子就去了四分之一。

白花花的银子洒下去,倒是好了那些推粮食进城卖的贫农了。平日里只能换一两三钱的一百斤稻谷,那时候在张家的粮店里足足换了一两八钱。想起那些农民那时得了银子欢天喜地的样子,张克礼又觉得心脏有些绞痛。

这个杨鹏,当真是把天下士绅当猴耍,当真是要士绅的命啊。张克礼闭着眼睛想着,在心里咒骂了杨鹏一百遍,好久,才缓缓站了起来。他拄着拐杖在屋里走了几步,缓缓说道:“银子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他大儿子的媳妇就突然冲进了正屋。她冲进来时候走得太急了,脚下一扭摔倒在地上。然而地上的她毫不介意自己是否摔痛,却大声朝张克礼大声喊道:“老爷,你快去侧院救人啊!铭轩他要上吊啊!”

张铭轩是张克礼的大儿子,是张家的实际当家人。张克礼年纪大了,平日里张家的生意和田庄都是张铭轩在打理。这一次囤粮,也是张铭轩实际操作。

张克礼听到这个消息愣了愣,暗道这亏了十七万银子,儿子承受不住了?他收起心焦,急忙拄着拐杖往侧院走过去。到了侧院正房一看,大儿子的书房从里面扣死了,张克礼的三个孙子两个孙女焦急地站在书房门外,用力地敲着房门,让张铭轩不要寻短见。

看到老爷张克礼来了,众人都让开了,焦急地看着老爷。张克礼走到房门前,用力敲了敲房门,沉声说道:“铭轩,开门,我是你爹!”然而书房里却没有声音,张克礼焦急地垂了垂房门,喝道:“开门,男子汉大丈夫,这点风浪都承受不住?”书房里传来张铭轩的声音:“爹,我对不住你,我没脸活在这个世上了!”

张克礼一皱眉,喝道:“银子的事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你三个儿子都在这里,你也摆出点气度出来。”屋里的张铭轩听到这话,半天没有出声。张克礼有些不耐烦了,大声吼道:“开门!”

张克礼吼完这句,屋里的门扣上传来一声轻响。张克礼知道这是张铭轩开门了,一把将房门推开,却看到张铭轩穿着一身白色中衣跪在地上。

张克礼大声说道:“粮食是我让你囤的,亏了十几万两银子,我不怪你!”张铭轩跪在地上哭了起来,颤声说道:“爹,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张家一家人!”“我这次就吊死在房里了,爹你不要拦我。”张克礼听儿子这口气,感觉事情有些诡异,似乎突然间意识到什么。他身子一摇,扶着门框问道:“孽障,你囤了多少粮食?”

张铭轩抬起头了,一巴掌打在自己左脸上,又一巴掌打在右脸上,哭丧着喊道:“爹!我不止囤了那十九万石粮食。我以为这次是杨鹏给我们送钱了,以为是稳赚不亏的买卖,在外面借了两百万两银子偷偷在韩家庄囤了六十万石粮食。如今这六十万石粮食浮亏五十四万,我们张家全部的积蓄,都被我赔进去了!”

听到这话,书房门口站着的张家十几口人如遭雷击。张克礼的脸上由白转红,又由红转白。倾家荡产,倾家荡产啊,自己苦苦积蓄了二十多年存了七十多万,一夜之间就全没了。白花花的银子,就白送给了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

他眼睛瞪得和铜钱一样大,猛地举起拐杖就往儿子头上砸去!

“我打死你这个逆子!”然而拐杖刚刚挥到半空中,张克礼就眼睛一翻全身发抖起来,最后竟身子一软瘫倒在地上,头一歪就昏了过去。张家的子女们目瞪口呆,一个个冲了上来。张家的地位和特权全依赖张克礼,要是张克礼死了,张家就真的要垮了。

“爹!!你可要挺住!”“老爷!!你别吓我们啊!”

八月十一日,青州府中,沈从道坐在沈宅二堂的太师椅上,脸上阴晴不定。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妾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哭得稀里哗啦的。

“南方来的”卖米商人已经通知沈家,让沈家搬走,这沈家大院马上就要收走了。上个月,沈从道以为杨鹏要大量采购粮食,就跟着青州知府一起把青州的米价炒到了六两一石。其实市面上闲散粮食并不多,大多数库存粮食都在士绅的家中。众人本以为青州的士绅齐心协力,不需要花多少钱就能把粮食价格稳在高位,谁知道竟遇到了大规模的粮食抛售。

士绅们那时候不明就里,琢磨着稳住粮价就能困死杨鹏,拼命地收购别人抛售的高价粮食。仅仅青州府一地,士绅们就以五两多的高价买进了三十多万石的粮食。

到后面,士绅们都有些不敢出手了。青州知府就站出来集中统筹,给各家士绅分配份额收购市面上被抛售的粮食。沈从道被知府看得起,被多分了一些配额,最后连自家的宅院都抵押给了卖米的商人。

当时卖米的商人说房子可以用来抵押的时候,沈从道就莫名地感觉不妙。没想到最后果然还是着了道。上个月,小琉球的救灾红薯开始大批量的抵达山东。《大理寺公告》说了,这次救灾需要的粮食已经得到解决,不需要在市面上购买粮食了。

开始时候士绅还不相信,以为是燕王承受不住粮价,开始通过撒谎降低粮价。但等到这个月山东小民家中的粮食耗尽,燕王的救灾粥棚全部开出来后,山东的士绅才发现燕王一点没有撒谎。小琉球的红薯确实可以救下一千万遭遇旱灾的山东百姓。

燕王不再需要购买粮食救灾了,灾民们有燕王的救济,也不需要砸锅卖铁买救命粮食了,士绅们囤积的粮食一下子变成了无用之物。且不说士绅们原来就有不少积粮,光是杨鹏在山东抛售的二百多石外省粮食就坑惨了山东士绅,山东士绅的粮仓里塞满了米面和稻谷。

于是,几乎是在几天的时间内,山东的粮价暴跌。从六两一石的天价,跌到二两一石的地板价。就这个价格,粮食还有价无市,如果大批量抛售根本卖不出去。

当初杨鹏抛售粮食时候耍了点心机,允许囤粮的士绅用房产抵押赊购。当时士绅们只觉得坚持一个月杨鹏肯定会来高价收粮,房子抵押给粮商也问题不大。结果如今抵押时限一到,粮价却低得吓人,青州府起码有七、八家囤粮士绅要被收房。这些士绅为了筹钱赎回抵押的房子拼命往市场上抛售大米,把本来就低的粮价压得更低。

然而在这种时候抛售粮食,哪个会接盘?市场上只有抛盘没有买盘,山东的粮价一天比一天低。沈从道的宅子抵押期限前天就到期了,那些卖米给沈从道的南方粮商说了,今天再不还上赊购粮食的二千两银子,就要把沈家人从宅子里赶出去。然而沈从道在自家粮店里低价出售的大米,却根本没人买。山东的百姓去年没有收成,手上都十分拮据。有燕王的粥棚保底,市民们都不愿意把最后一点救急银子拿去买米。

沈从道坐在椅子上,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罢了,搬到乡下去住吧。这个宅子是保不住了。”沈从道的正房拉着十岁的女儿擦了擦眼泪,抽了一下鼻子说道:“老爷,我嫁给你的时候是带着二千两彩礼过门的。难道也被你亏尽了?”

沈从道脸上一红,拍桌子喝道:“我如何知道情况会变成这样?如今你的彩礼都变成了没人买的米面,都在乡下的粮仓里。你要,去粮仓里搬便是!”

正房听到这话,往前一倒,又嚎啕大哭起来。沈从道的二房端坐在椅子上,咬牙说道:“老爷,我们是从乡下敲锣打鼓搬到城里来的,那时候多少农民看好老爷,带着田地来投献。如今我们灰溜溜搬回乡下去,那些小农恐怕要瞧不起我们,说不得就要闹事。”

沈从道叹了口气,蜷缩在椅子上说不出话来,一点没有了往日的家长气派。自己囤粮阻挠燕王赈灾,这事情说出去是要被千夫所指的。如今失了宅邸回到乡下,灰溜溜的,会不会有愤怒的百姓来找事?

沈从道叹了口气。二房说道:“老爷,我们凭什么把宅子这么轻松让给那些卖粮商人?如果那些粮商要打官司,也要耗他几个月,说不定那时候粮价又起来了。”

沈从道苦笑一声,说道:“小琉球的红薯连绵不绝运过来,粮价怕是起不来了。别说了,搬吧。《大理寺公告》说了,卖粮给我们的商人都是燕王的人。胳臂拧不过大腿,我们哪里斗得过燕王?到时候把我们抓去打板子就完了。”

沈从道的正房听了这话眼睛一瞪,说道:“你说搬就搬?当初搬到城里时候那样大张旗鼓,如今这么灰溜溜搬回去?我没脸去乡下住!要回乡下,你自己去!”

沈从道愣了愣,问道:“你不去乡下住,你去哪里?”正房转了转眼睛,却也想不出一个去处,往地上一倒又哭了起来,大声喊道:“我不活了!”二房想着想着,也哭了起来,擦着眼泪说道:“老爷,你就不能去借几千两银子?”

沈从道哭丧着脸说道:“这次青州府士绅不知道押了多少钱在囤粮里,哪家都没有多余的银钱了。这种时候,你让我去哪里借?”

“罢了,不要多说了,去乡下去吧!若是有屑小借机闹事,我们忍一忍退一退就过去了!如今杨鹏入主山东是没人拦得住了,我们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呢!这点苦算什么?”

二房听到这话,两行眼泪就流了下来,坐在椅子上再说不出一句话。沈家人正在那里哭泣,却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那个“南方来的”卖粮给沈从道的“粮商”带着十个虎贲师士兵走进了沈家院子,大声喝道:“沈从道,你还不交房?想吃大理寺法庭的板子吗?”

八月二十日,杨鹏在山东救济灾民的救济站已经全部铺开。在山东的每个乡镇,每座城市,杨鹏都设置了救济站。百姓们凭借杨鹏发给的木质腰牌,每三天领取一次红薯度灾。

七月和八月两个月,杨鹏已经提前雇好了征收商税的税务人员。不过税务人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征税,而是深入基层村落和城市街道给所有百姓都做了身份登记,统一制造成册。另外杨鹏还雇佣当地的木匠给农民们每户的户主都做了腰牌,和登记的账册相对应。

有了这些登记措施后,杨鹏就可以精确发放救灾粮食到百姓手上了。每个百姓每天配额红薯一斤八两。宋代一斤十六两,一斤八两也就是一斤半。百姓每三天到救济站领一次红薯,每次为家中每口人领四斤八两。

有了腰牌和账簿,就不存在冒领,多领的情况。每名百姓都能拿到自己的那一份救灾粮食。虽然一斤半红薯只相当于半斤大米的热量,离吃饱还差得远,但也能保证百姓们不会饿死。而且在山东九月以后基本上无法栽种作物了,农民们也不需要劳作。在减少运动量的前提下,一斤半红薯能够让灾民们活着熬过这一段时间。

杨鹏给百姓发薯时候反复强调,红薯不能生吃,否则极难消化。一般来说为了获得最高的热量红薯最好是煮熟了吃,或者烤着吃。

红薯算不上是好的粮食,吃多了红薯不但会让人腹胀,不停打嗝,还会刺激胃液分泌导致酸水倒灌食道。不过对于山东的百姓来说,经历了一年的大旱,此时免费发放的红薯就是救命的宝贝。管他吃了舒服不舒服,至少能不饿死是不是?

有些农民此前以为这一年是熬过不去了,都做好了逃荒的打算。此时他们突然听说燕王杨鹏开始免费发放红薯,就像是临死的人看到了生的希望,一个个都十分激动。百姓们得了腰牌以后都涌到救济站附近排队领取红薯,把发红薯的人员颂为活菩萨。

杨鹏因势利导,在每个救济站上面都挂着高高的燕王大旗,让百姓们知道这救命的恩情是自己给的。得知杨鹏在山东进行赈灾的义举,杨彤听了林青儿的说法也自告奋勇,跟着杨鹏赶到济南府,要为济南府的灾民发放红薯。

杨彤脱下了王妃冠冕,换上了一身粗布衣服,坐马车到了济南府南面河东乡的救济站。她先是在旁边看了看,看救济站的人员是怎么发红薯的。

发红薯很简单,切红薯的人已经把红薯切好了一斤半的一份一份的放在一边,发放红薯的人员上来就大声问百姓名字,核对腰牌。然后旁边一个负责登记的人员在账簿里找到百姓的户名,在账簿上划个勾,表示这户人家今天领过了。发放红薯的人员就按照领红薯百姓的户中人数,把若干份红薯交到百姓手上。

救济站的办事人员都是杨鹏招募来的天京新城市民。这些年天京新城大力推广扫盲识字班,这些市民都识字,做这些事情很轻松。

今天是第一天发红薯,领到红薯的百姓都十分兴奋。领到了红薯,这些百姓们都忘不了说一句:“多谢官爷救命的红薯!”发放红薯的天京新城市民们则会更正他们:“错了!多谢燕王!”“对!多谢燕王!”

杨彤在一边看了一会,觉得这事情也简单,便支开一个发薯人员,自己上去发红薯了。杨彤身上穿的简朴,不过杨彤身边那全副武装的护卫人员还是出卖了杨彤的身份。二十个身穿锁子甲的护卫手摁利剑站在一边,虎视眈眈地看着上来领红薯的百姓。这些护卫后面还有三十个手持步枪的虎贲师士兵,高度戒备。

那气势,吓得领红薯的百姓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上来领红薯时候毕恭毕敬的。杨彤的丫鬟菊儿穿着绸缎衣服站在一边,对每个上来领红薯的百姓说道:“拿好了!这可是燕王王妃给你发的红薯。”

开始两个懵懂的百姓还好,反正他们也没听明白“燕王王妃”什么意思。他们不识字,平日里也就知道造福百姓的燕王,至于燕王王妃四个字,他们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什么意思,头一低接过杨彤的红薯,喊一声“多谢官奶奶”就走。

不过第三个从杨彤手上领红薯的汉子听过报,知道燕王王妃四个字什么意思,一走到杨彤面前就噗通一声跪下了,磕头大喊:“多谢王妃的救命红薯!我们一辈子不会忘记王爷和王妃的恩德!”

这一跪不得了,后面几百个百姓一个个都反应过来,想明白了燕王王妃是多大的官奶奶,全部跪在了救济站前面。

“小民见过王妃!”“王妃如此善心,老天爷会保佑王妃的!”“王妃天仙一样的人物,和燕王是绝配!”杨彤被呼啦啦跪下的百姓臊了个大红脸,站在那里愣了一会。杨彤的丫鬟菊儿却反应快些,插腰喊道:“起来!都起来吧!不要说这些闲话,上来领红薯救命是正事!”

听到菊儿的话,百姓渐渐爬了起来。他们越发恭敬起来,一个接一个走到杨彤面前领红薯。发到第七个,领红薯的是一个穿着一身破烂的小女孩。小女孩高高举着手上的腰牌给杨彤看,然后说:“官奶奶,我是河东乡桓家村的桓老四家,我领九斤红薯。”

杨彤看着女孩一双大眼睛十分可爱,却瘦得皮包骨,不禁有些可怜她。崔合把九斤红薯交到她手上,说道:“你家只有两口人么?怎么让你来领红薯?”

小女孩眨巴着眼睛说道:“官奶奶,我爹爹和娘亲去年病死了,我家只剩下我和我弟弟了,都是村里大人们给些剩饭给我们吃活下来的。前几天起,村里人都没有剩饭了。我们三天没吃东西了。要不是官奶奶给我发红薯,我们今天就要饿死了。”

听到女孩的话,杨彤鼻子一酸,眼睛就湿润了。杨彤又掏出三斤红薯塞给小女孩,说道:“这是燕王和王妃今天的口粮,我们今天不吃东西了,都给你和你弟弟吃。今天好说歹说吃饱一天。”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