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十九章 永远铭记

帝国风云 第五十九章 永远铭记

簡繁轉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2:4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冯承乾登上海军的舰载飞机时,刘伯恩在总统府,通过广播电台发布了对日宣战书。

几乎同时,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越过比法边境线,发动了代号“腓特烈大帝”的对法进攻行动。

要到几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上午八点半,德皇才会对法国宣战。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在凌晨发起进攻,算不上不宣而战,因为德皇早在一个月前就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六月一日凌晨零点之前做出回应,不然将意味着德法进入战争状态。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打第一枪的国家。

六月六日上午,东京时间八点,〖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就发布了对华宣战书,而且理由是与〖中〗国同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悍然入侵与〖日〗本同盟的法国,因此〖日〗本有义务,帮助法国向〖中〗国开战。

这算什么理由?

要知道,法日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仅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针对〖中〗国,而且〖中〗国没有向法国宣战。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以这个理由向〖中〗国宣战的时候,法国都没有向〖中〗国宣战。

这下,问题来了。

打第一枪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法国、更不是〖中〗国,而是〖日〗本!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五日夜间,罗斯福就在白宫发表讲话,宣称美国保持中立,不会介入这场战争。

显然,罗斯福非常无奈。

如果打第一枪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哪怕是〖中〗国,罗斯福都有理由向国会提出,美国只应有条件的保持中立。如此一来美国就能利用起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法日等友好国家提供援助。

处境尴尬的,还有靠向法日俄轴心的英国。

要知道,英国对〖日〗本的印象非常不好,而现在〖日〗本打了第一枪英国国内上下反战情绪高涨,连很多之前主战的国会议员都认为,英国没有理由加入由〖日〗本挑起的战争,也就应该保持中立。

问题是,英国能保持中立吗?

德军首先发动进攻,而且准备充足,法军却连动员工作都没完成显然法国不可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就算红俄在第一时间参战也不见得能够使法国免于战败。

更要命的是,红俄没有在第一时间参战,而是保持了沉默。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红俄对战略局势做了错误判断,认为德军在东线保留了至少两百个师的兵力,因此俄军即便在六月六日发动进攻,也不见得能够迅速突破边境防线,迫使德军向东线增兵。更重要的是红俄对战争爆发的时间也判断错误,认为大战最快要到九月份才会爆发。有趣的是,红俄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关,即当时为红俄服务的一名双面间谍提供了一份极为重要的资料,即德军的作战计划,其中明确提到德军要到九月份才能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工作而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担心两线作战,因此不会在九月之前发动战争。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红俄根本就没有做好参战准备。

当时红俄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军队高达三百五十万,其中一百二十万是正规军此外还有大批兵员正在源源不断的赶来。按照红俄总参谋部制订的战争计划,俄军最迟将在八月底发动进攻。

显然,俄军的总兵力明显超过了德军。

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总兵力只有四百五十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正规军,三百万是预备役部队。正规军中的一百二十万,已经投入对法战争,因此德军在东线的正规军数量不到三十万。更重要的是,德军的预备役部队在五月下旬才开始动员,还得首先应用到西线战场上,因此德军在东线的总兵力,连一百万都不到,且大部分是正在集结的预备役部队,不但兵力比俄军少,备战工作也比俄军差。

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红俄及时参战,欧战将在半年内结束。

问题是,红俄能够及时参战吗?

前面已经提到,俄军是以八月底发动进攻进行战争准备的,因此在六月初,俄军根本没有办法发动进攻。别的不说,当时俄军没有一支部队做好了进攻准备,几乎所有前沿部署的作战部队都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更重要的是,俄军连计划都没制订好,也就不可能让部队发动进攻。

事实上,也正是战争爆发得太突然了,让红俄保持沉默。

一九四零年六月五日,绝对是一个值得被永久铭记的日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十三年之后,波及到全世界、影响了近二十亿人、 并且夺走了近三亿人性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六月六日,中、德、法、日首先参战。

该政府做的事情,冯承乾一点都不操心。早在半年前,也就是德皇访华之后,〖中〗国高层已经对战争问题达成一致,并且制订了各种应急措施,甚至拟定了好几份宣战书,只需要拿出来宣读。

飞往特混舰队途中,冯承乾一直忧心忡忡。

对他来说,这场战争也来得太突然了。虽然冯承乾早就想好,在德法开战后,就算〖日〗本不找上门来,〖中〗国也会向〖日〗本宣战,但是战争爆发的形式,完全在冯承乾的预料之外,更让他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要知道,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日〗本就是以这种方式把美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问题是,这并不是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别忘了,美国不再是〖日〗本的敌对国,而是〖日〗本的友好国家,〖中〗国才是〖日〗本的敌对国。更重要的是,中日近在咫尺,〖日〗本海军的偷袭行动不可能彻底打垮〖中〗国,也就不可能帮助〖日〗本赢得这场战争。那么,〖日〗本海军为什么还要发动偷袭呢?

冯承乾有点想不明白,他只能相信,〖日〗本本来就是一个嗜赌成性的国家。

别忘了,〖日〗本能有今日,关键是赌赢了两场战争,而且两次都是以小搏打,鼻终取得了胜利。

也许,正是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让〖日〗本当局认为,再赌一把,依然能够取胜。

当然,冯承乾并不担心能否击败〖日〗本,甚至可以说,只要〖中〗国海军没有一败涂地,就肯定能击败〖日〗本。原因很简单,〖中〗国除了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还有一支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空军。也就是说,只要海军能够掌握局部战场的制海权,比如控制对马海峡,〖中〗国空军就能打败〖日〗本。

真正让冯承乾担心的,还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

就算美国没有立即参战,其影响也非常巨大。比如,美国会用商船的〖自〗由航行权,阻止〖中〗国海军封锁〖日〗本。如果〖中〗国当局对美国的要求置若罔闻,并且在封锁〖日〗本的时候击沉了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那么美国就有理由以维护美国船只的〖自〗由航行权而参战。此外,美国还可以以保护在日侨民与游客为由,给〖中〗国制造麻烦,让〖中〗国当局投鼠忌器,而不敢贸然袭击〖日〗本本土。

当然,美国的价值,体现在其全球第一的工业实力上。

虽然根据〖中〗国政府在一九四零年初统计出的工业生产数据、以及美国联邦政府在一九三九年底公布的统计报告,中美的工业生产力差距并没有外界认识的那么大。比如,美国在一九三九年的发电量为七点二亿千瓦时,而〖中〗国为五点八亿。又比如,美国在一九三九年的钢铁产量为八千七百万吨、其中钢为一千四百万吨,而〖中〗国分别为七千二百万吨与一千一百万吨。再比如,美国在一九三九年的石油产量为一点四亿吨,而〖中〗国为九千四百万吨。在汽车产量、造船吨位、飞机制造量等方面,〖中〗国差不多都在美国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之间。也就是说,〖中〗国已经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国,工业生产力是〖日〗本的四。但是有一点无法否认,即〖中〗国的工业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与美国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中〗国生产的一千一百万吨钢中,只有不到两成是高质量合金钢,而美国却占到了四成以上。又比如,〖中〗国建造的船舶大多是五千吨以下的中小型船只,而美国则以建造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船舶为主。再比如,〖中〗国航空工业所需的发动机,依然得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口、或者是按照授权进行生产,而美国具有完备的航空工业,包括发动机在内的零备件都能自产。

可以说,中美的工业力量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当然,〖中〗国也有优势,比如在新型的电子工业领域,〖中〗国不但不比美国差,反而在某些军用领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别的不说,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的所有战舰上都安装了对空警戒雷达,而美国的雷达还没制造出来呢。

只是,美国在这些领域落后,只能说美国没有迫切的战争需求。

在战争的刺激下,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与技术基础,很快就能追上来。

如果美国的工业力量为〖日〗本所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