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四百一十一章 出兵大西洋

帝国风云 第四百一十一章 出兵大西洋

簡繁轉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2:4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十一月二十八日,顾祝同回到青岛的时候,才知道李向龙、鲁志刚、田黛芳等高级将领都已回到青岛。

此时,田黛芳已是海军上将,而且刚刚被任命为第四舰队司令官。

至于组建第四舰队的事情,顾祝同也是头次听说。当然,此时的第四舰队,只存在于纸面上,还没有分到一艘战舰呢。

当然,这也让顾祝同猜到,冯承乾把高级将领全都叫回来,而且提前任命田黛芳为第四舰队司令官,肯定有大事发生了,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海军打算出兵大西洋,至少会派遣舰队前往大西洋。

只是,支持出兵大西洋的人并没有几个。

四位高级将领,全部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大西洋。

晚上聚会的时候,李向龙与鲁志刚都提到,现在还不是出兵大西洋的时候,主要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战斗都没结束,海军没有多余的舰队可用,即便是抽调几艘巡洋舰去组建第四键队也不大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层面上,大西洋并不是中国海军的主要战场。

从战略角度来讲,大西洋上的战斗对中国海军没有任何影响,而中国海军的当务之急是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上取胜。

要知道,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还在美军手里呢。

更何况,再过两个月,美军就能获得数艘舰队航母,而且肯定能在一九四五年三月份把舰队航母的数量增加到六艘。在此情况下,中国海军就必须把兵力集中到太平洋上。而不是去大西洋上冒险。

按照李向龙的说法,在占领了夏威夷群岛之后,再考虑出兵大西洋也不迟。

当然。在私下聚会的时候,顾祝同没有唱反调。只是,顾祝同非常清楚,冯承乾在这个时候决定出兵大西洋,肯定与军事问题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从政治层面,特别是战后的世界格局所做出的决定。

十多天前,在收到多佛海战的消息后,顾祝同就意识到。大战恐怕要结束了。

虽然顾祝同随后就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即便没有了盟友,美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坚持下去。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只要英国战败,美国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

对美国来说,最好的结局莫过于与中德停战。

当然。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同盟国集团的所有成员早就达成了协议。不单独与敌国议和,而且绝不与敌国签署任何有妥协成分的停战协议。这场战争,必须以同盟国集团取得全面胜利。所有敌国要么被彻底击败、要么无条件投降的方式结束。

如此一来,美国的结局只有两种,一是被彻底打败,而是在此之前无条件投降。

当然,这两种结局其实没有任何分别。无条件投降就意味着彻底战败。

一个月后,即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奥地利、匈牙利、希腊与泰国的国家元首或者是政府首脑齐聚黑海海滨城市布尔加斯,在内塞伯尔古城附近的保加利亚王室庄园内,举行了同盟国集团的第一次全体首脑会议。

这次会议持续了一周。

最终,在中德意三国的推动下,同盟国集团发布了集体声明,把获取完全胜利定为了集团的核心纲领。

当然,这并非布尔加斯会议的唯一成果。

在这场会议上,还大致确定了各成员国的战后地位,划分了主要成员的势力范围,并且为在战后成立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机构达成了一致。只是,在该机构的职能、权限等方面,集团内部还有分歧。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多佛海战之后,顾祝同就意识到,中国遇到了一次绝佳机会,即通过在大西洋上扩大影响力,从而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

道理非常简单,中国有能力进军大西洋,德意志第二帝国却没有能力进军太平洋。

显然,大战结束之后,太平洋、即周边地区将由中国独占,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却不可能独占大西洋。

如此一来,只要中国能在大西洋上获得立足点,那么就能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

顾祝同不大懂政治,但是很有战略眼光。

在此情况下,出兵大西洋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欠缺的只是一个合适的理由,毕竟中德早就在势力范围上达成了秘密协议。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中国就不可能向大西洋派遣舰队。

显然,冯承乾获得了一个充足的理由。

在此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可能让冯承乾放弃出兵大西洋的决定。

再说了,如此重大的决定,绝对不是冯承乾一个人做出来的,肯定得到了其他高层领导人的支持。

如此一来,仅凭几个海军将领更不可能改变什么。

显然,顾祝同关注的不是要不要出兵大西洋,而是在什么时候出兵大西洋,以及派往大西洋的舰队规模。

可以说,这是两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如果立即出兵,在顾祝同看来,这是肯定的事情,不犯冯承乾不会在这个时候任命田黛芳为第四舰队司令官,也不会把所有战区舰队司令官召回来,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战舰数量不足。

当然,把出兵大西洋的时间推迟几个月,局面也未必有所改观。

主要就是,再等上两三个月,美军就能获得舰队航母。到时候,美军肯定会以大西洋为重,也就会把舰队航母留在大西洋上,甚至会拦截中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如此一来,在远征大西洋的舰队里面就必须有舰队航母,而且数量不得少于六艘。问题是,中国海军在未来三个月里,不可能获得六艘舰队航母。也就是说,到时候肯定得从其他舰队抽调舰队航母去增强第四舰队。

最有可能被削弱的,就是第三舰队。

澳洲的大规模战斗已经结束,残余澳军龟缩在西部地区,已经没有多大威胁了,因此第五舰队已经形同虚设,别说舰队航母,连排水量在一万吨以上的大型战舰都不多,留下的全是用于护航的中小型战舰。

也许,第二舰队会受到影响。

只是,在顾祝同看来,冯承乾不一定会从第二舰队抽调兵力去增强第四舰队。

主要就是,即便陆军在此之前占领了海湾地区,并且推进到了中东地区,在海军出兵大西洋的情况下,陆军肯定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而下一个目标就是控制苏伊士运河,至少要到达运河东岸。

说白了,只有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中国舰队才能获得前往大西洋的捷径。

为此,也就得继续让第二舰队保持足够的规模。

这样一来,可以削弱就只有第三舰队了。

在顾祝同看来,为了出兵大西洋,获得在战后称霸全球的机会,冯承乾甚至会为此放弃攻占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

再说了,如果第四舰队能够在大西洋上击败美军舰队,那么中国海军就肯定能在一九四五年占领整个夏威夷群岛。

如此一来,冯承乾就肯定会从第三舰队抽调战舰去加强第四舰队。

当然,前提是,在一九四五年才出兵大西洋。

如果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出兵大西洋,也就是在美国海军获得舰队航母之前,那么就没有理由给第四舰队编入太多的舰队航母。如果出兵大西洋的主要价值在政治上,即第四舰队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打败美国海军,只是前往欧洲,获得一块立足之地,甚至没有必要为第四舰队安排舰队航母。

显然,就算把美军的两艘快速战列舰考虑进去,加上德意海军准备攻打英国本土,无法协助中国舰队作战,也只需要在第四舰队里编入几艘主力舰,特别是快速战列舰,就足以完成政治与军事使命了。

想明白这些之后,就不难想到该怎么做了。

结果就是,在李向龙与鲁志刚都反对出兵大西洋,田黛芳也对出兵大西洋显得不够热情的时候,顾祝同却非常积极。

二十九日,在冯承乾召开的舰队司令官会议上,顾祝同就提出,如果要出兵大西洋,最好赶在年内,而不是拖到一九四五年。此外,还要争取让舰队在年底到达北大西洋,最好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及地中海之外获得一处可以驻泊的港口,以便借此获得独自行动的基础。

显然,顾祝同替冯承乾说了很多。

说白了,这也正是冯承乾的计划。

这些,由顾祝同说出来,要比由冯承乾说出来好得多。原因很简单,即便李向龙与鲁志刚表示反对,也是在反对顾祝同的提议,而冯承乾可以在这个时候出面,对顾祝同提出的方案稍做修改,来安抚李向龙与鲁志刚。

当然,李向龙与鲁志刚都不是笨蛋。

在局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两人都没有笨到提出反对意见,只是指出了一些细节上的不足之处。

结果就是,仅仅用了半天时间,海军高层就在出兵大西洋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这下,重担落到了田黛芳的肩膀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