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四百六十六章 蜂拥而来

帝国风云 第四百六十六章 蜂拥而来

簡繁轉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2:4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五月中旬,第42舰队率先抵达了卡萨布兰卡。

这支舰队,实际上就是之前的第33舰队,即“卫青”号原来所在的舰队,只是此时只有“霍去病”号与“李广”号两艘舰队航母。虽然顾祝同很希望冯承乾把“卫青”号也派过来,组成三航母舰队,但是冯承乾给他的答复非常直接,“卫青”号即便在修复之后,也要留在太平洋上执行更重要的任务。

后来,顾祝同才知道,“卫青”号在年底就转变成了实验航母。

也正是如此,“卫青”号成为了“白起”级中服役时间最久的一艘航母,直到一九八二年才正式退役。在一九四七年之后,“卫青”号就没有执行过战斗任务,甚至没有编入战斗舰队,而是一直隶属于海军司令部的实验测试部队。在服役期间,“卫青”号承担了很多与航母有关的实验与测试工作。比如,第一个测试十三度斜角甲板。要知道,“白起”级飞行甲板的降落区与战舰的纵轴只有七度的夹角,这导致位于起飞区左侧的弹射器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无法使用。把降落区的夹角增加到十三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至少能够使用两部弹射器。此外,“卫青”号还是世界上第一艘安装蒸汽弹射器的舰队航母。

可以说,“卫青”号创造了很多个世界第一。

退役之后,“卫青”号没有像其姊妹舰那样,要么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要么被当做过剩物资出售或者赠送给友好国家,要么被人造暗礁沉入大海,甚至是在海上核试验中被当成靶船使用,而是被改造成了海军博物馆,永久性的停靠在上海的黄浦江码头旁边。每年接待上百万游客参观。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五月二十一日,第43舰队开进了意大利的塔兰托港。

虽然该舰队的目的地是卡萨布兰卡,但是卡萨布兰卡只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小型港口,在容纳了第41舰队与第42舰队之后,已经没有地方装下第43舰队了。事实上,当时就有很多战舰只能锚泊在港外。

第43舰队就是之前的第32舰队。这也是增派的三支战斗舰队中,唯一的三航母舰队。

又过了两天。第44舰队抵达马耳他港。

虽然在英国战败之后,意大利出兵占领了马耳他岛,并且宣称马耳他岛是意大利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但是别说美国等敌对国,连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没有承认意大利拥有马耳他的主权。

当然,这些是政治上的问题。

在中国海军决定向大西洋增派三支舰队之后,中意两国就达成了协议。即意大利把马耳他港的使用权转交给中国。

当时,意大利想借此避免让德军进驻马耳他岛。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想出兵马耳他岛,而且找了很多借口,只是意大利当局一直不肯让步。

问题是,如果无法遏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野心,意大利迟早得让步。

这样一来,德军就会开上马耳他岛,而这座岛屿也就不可能像意大利当局宣称的那样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

显然,把中**队引过来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野心的唯一办法。

只是。意大利当局似乎忘记了之前的教训。

中**队开上马耳他岛之后,会不请自走吗?

要知道,马耳他岛的战略价值太大了。

在地理位置上,马耳他岛几乎位于地中海的正中央,往西是突尼斯与直布罗陀海峡,北面是撒丁岛与科西嘉岛,东北方向上是西西里岛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面则是利比亚。忘东则是克里特岛。

也就是说,马耳他岛正好在地中海的腰部。

如此一来,谁控制了马耳他岛。谁就控制了地中海。

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直到最后一刻。也就是直布罗陀要塞沦陷前不久,才决定放弃马耳他岛。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守住直布罗陀要塞,即进出地中海的大门,英国皇家海军就绝对不会放弃马耳他岛。

由此可见,马耳他岛的战略价值与直布罗陀海峡没有多大差别。

显然,中国海军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既然意大利做出了让步,答应把马耳他港交给中国海军暂用,中国海军自然不会假装客气。

只是,在“暂用”的时限上,双方都没有给出明确定义。

显然,这不是疏忽大意的结果。

当时,意大利显然希望利用中国来抗衡德意志第二帝国,确保意大利在战后至少是地中海地区的霸主,最好还能霸占北非。如此一来,中国海军把舰队部署在马耳他岛,肯定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别的不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地中海就找不到比马耳他港更好的海军基地了。

对中国海军来说,自然是希望永远把舰队留在马耳他港。要知道,通过这座规模算不上大的港口,中国海军不但可以威慑整个地中海,向西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向东扼守住苏伊士运河,从而确保贯穿地中海的航线畅通无阻。还可以以此为基地,辐射北大西洋,增强舰队在大西洋上的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马耳他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欧洲,因此可以借此干预欧洲事务。

也正是如此,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没有把马耳他港归还给意大利。

后来,在意大利认识到中国的威胁已经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有更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才能与中国抗衡的时候,已经不可能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让中**队离开了,主要就是中国一直没有承认马耳他是意大利的领土,反而认为马耳他是一个摆脱了殖民统治,在战后理应获得独立地位的主权国家。

随着中德冷战的帷幕拉开,中国甚至出兵控制了整个马耳他岛。到一九五零年代末,中国还首先承认马耳他是独立主权国家,并且与马耳他签署了同盟条约。数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试射了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并且在一九六四年发射了第一枚射程八千公里,能从东欧打到中国首都的洲际弹道导弹,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为中国的弹道导弹研制工作进展得很不顺利,当时只有射程在两千公里左右的导弹达到了实用化程度,所以中**队只能把这种导弹部署到马耳他,才能够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都构成威胁,并且因此引发了马耳他危机。这场发生在一九六六年的危机,差一点就成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派出舰队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并且下令封锁苏伊士运河,而中国海军抢先进占苏伊士运河,然后派出了一支规模超过四百艘的庞大舰队,把马耳他岛围了个严严实实,阻止德军派兵上岛。在最危急的时刻,中国海军司令部已经给前线的舰队司令官下达了命令,即可以在警告之后,击沉进入离马耳他岛二十海里海域的德军舰艇,且可以首先开火。这场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危机,最终以德军撤退,中国海军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宣告结束。只是,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都有可能打响。要知道,当时中德部署在欧亚大陆上的军队全部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数百万大军随时有可能开打。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最后关头做出让步,主要是中国海军具备封锁整个欧洲的能力,而且能在数个小时之内,摧毁地中海北岸的所有海军基地,打垮地中海里的所有对手。

当然,马耳他危机,也直接导致中德彻底决裂,由盟友转变成了对手。

此外,马耳他危机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对抗,比如中国出兵控制埃及,进而控制了整个苏伊士运河,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占领直布罗陀要塞,堵住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通道,借而让中国海军不得不绕过非洲大陆向北大西洋增兵。

有趣的是,在中德对抗中,夹在中间的意大利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知道,闹到最后,意大利不但没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甚至迅速沦落成了欧洲地区的二流国家。

显然,在把马耳他刚暂借给中国海军的时候,意大利当局根本没有考虑得这么长远。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44舰队进驻马耳他港,意味着增派的三支舰队全部到达。

只是,顾祝同没有急着采取行动,因为只有舰队是远远不够的。在北大西洋上作战,中国舰队最缺乏的就是海军基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增强舰队的自持能力,也就需要足够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当时,派遣给第四舰队的二十艘快速战斗支援舰还没到达呢。

这些舰船没有像舰队那样直接开往目的地,而是在通过苏伊士运河之后去亚历山大港补充燃油等物资。这样一来,在进入北大西洋之后就不需要前往卡萨布兰卡,而是可以直接跟出海活动的舰队会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