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开天辟地见苍凉 > 开天辟地-12 格物致知

开天辟地见苍凉 开天辟地-12 格物致知

簡繁轉換
作者:佚81194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1-13 22:03:37 来源:源1

《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儒学起源于“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形成思想系统。

譬如我要开车去一个地方,我要先加油,发动车子,辨认道路,寻找方向,小心的开车。

而格物致知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得到这个“知”——我先不想以后的事情,现在,我的车在哪儿?

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提问——我想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吧,这个世界在哪儿?它存在于什么地方?

我是否知道我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里?

首先,我是否知道什么是答案?

何为修身?我是否已经做到了修身?如果我“不知”,就成为了古之圣贤所说的——不知却不认为自己不知。如果不知又不去改变自己身上的事情,进步就无从谈起。

《圣人落第》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文化大有长进。但他却转而把心思放在谈论军事上,并且很会射箭。

二十二岁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

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

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因为我懊恼了,说明我并不是一个敢于屡败屡战的人。”。

《乡试录序》

二十九岁,王阳明被任命为山东乡试的考官,山东是孔孟之乡,是许多先贤名人的故里。

王阳明非常激动,认为以前既然出了这么多古之圣贤,这里的文化教育一定很先进——肯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后继大儒。

但是,他在山东得到的答案却是恰恰相反的。

儒学已经成为了世人用于追求功利的通道。

“纲纪不振,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

“老佛能害道,皆因圣学不明”。

此时的儒学已经脱离实际,变成了国家社稷、百姓民生的一道思想枷锁,王阳明在《乡试录序》里说——山东,古齐鲁宋卫之地,夫子之乡……山川灵秀奇特,必有如古人者生于此地……以前,夫子有三千个愿意学习他的徒弟,他身边有七十多个人能通六艺,这是他们的进步。呜呼!今天的山东还是过去的山东,但怎么能找出一两个如同过去一样的贤者?我王阳明对于这样的考试有过失和责任。而考生、官员们也要自行努力,让你们的思想走出束缚、走出这片“孔孟之乡”。

《言事下狱》

王阳明在主持乡试时说的话已经引起了世人注意,其中自然也有反对他的势力,已经暗中妒忌怨恨。

正德皇帝即位后,当朝新臣一派与前朝老臣、宦官暗中激烈争权。

王阳明上奏给正德皇帝,说——明君能做到用仁爱之心对待任何直言相谏的人,所以我也想直言相谏陛下,一定要宽容谏言的人。请陛下的仁爱包容我,同意我出言帮助您做的更好。

当朝的无根太监眼里容不得沙子,立刻拦截进奏,污蔑王阳明的谏言说“你谏言陛下要仁爱,你是觉得陛下不够仁爱而是残暴的吗???你这样污蔑别人,我看你才是心胸狭隘的卑鄙者。”

而后,此次王阳明受到了30杖责,关入大狱。

王阳明入狱后,他只能在黑暗和冰冷中扪心自问。

“我是否也看不得别人,心胸狭隘才会上奏博取虚名?我走仕途,也是与那些为了求取功名的追名逐利者一模一样吗?”

《流放西南》

王阳明因为上奏被贬到了贵州的落后偏远之地。

在他离开时,朝中无人送行。

路上,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好友前来探望。

而后,王阳明落寞一身,孤独被逐。

是的,任何还需要更多功名的人,都不可能为他送行,这样是自找麻烦。

贵州古时毒蛇、猛兽颇多,而且外地人经常会迷路失踪,悲惨而死。王阳明走在路上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葬身荒野,死后不得还乡。

如果是这样,这一路的艰苦,其从头到尾就是对自己“追名逐利”的报应而已。

《阳明洞天》

王阳明到了贵州,这儿实行的改土归流之制早已经名存实亡,中原人已经不再重视偏远之地,一心要回中原享受太平盛世。

王阳明居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民却乐于与他来往,因为他们不识字,王阳明可以认字,还可以教会他们许多事情。后来,仆人带着他去找了一个石洞居住。

王阳明说:“住在石洞里,人人没有尊卑,大家都可以在这个不同于世间的阳明洞天里栖身。”

仆人生病,王阳明立刻去山上采集草药,从此大获人心。

《何陋轩君子亭》

苗人们看见王阳明心地善良,而且还教三个仆人们读书认字,平日里一起开荒种地,共同劳作——大家说:“这个山洞太冷了,太潮湿。”

于是,大家帮他建好了新家。

“以前孔子说他想去九万里以外的蛮夷之地居住,人们说孔子这个想法错了,很愚蠢。”

“而孔子却说——居住在蛮荒之地都不以为意,这才是真君子应该有的坦坦荡荡啊!你们只知道往上国去投靠,如果有一天非要让你们居住的简陋一些,心里能好受吗?”

“好话自己能接受的话,道理再怎么简陋,我得到了它也不觉得简陋。”

“坏话堆砌的很巧妙,我也永远都不当一回事。”

王阳明说:“以此何陋,赞赏孔子的话。”

《竹林论道》

王阳明待在竹林里的时间越发长了,在他眼里,这儿不是竹林,这儿是天地之圣的所在。

其实,要阐述圣贤之道,不一定要使用文字。

这些竹子生长在蛮荒之地,反而比中原的竹子更加高大,更加坚韧不倒。

王阳明说:“学习圣贤之道的下一步,就是更注重于我身边的事情就足够了——只要看看这些竹子的生存方式也是足够的。这些蛮荒之地的竹子遇到风雨都不倒下,反而越长越高。我和这些竹子的品质还有些差距啊,不如栖身于他们之中。”

这么一来,王阳明经常在竹林里和贵州当地的读书人交流,阅文越来越大。

《龙场悟道》

王阳明反复钻研周易,反复思考。

周易的精髓在于“我”,“我心”和一切运动是密不可分,但又保持对立的,可是怎么样才能分清我和外界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和命运,什么时候该密不可分?什么时候该保持对立?或者说,命运和我是对立的吗?

孔子也想过,他说:“我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孔子的学生们替他解释说:“我们从夫子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一二,其实,孔子之所以不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他的行为言性本身就是天道,他也永远不得知。”

朱熹则说:“存天理,灭人欲。只要人欲全部灭了,天理永存。”

王阳明思考到深夜,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人与天道,本来就没有所谓认知鸿沟,人的认知进步到宇宙的极点了,就是天知。

只有想通了这一层,才能永永远远的天人合一!!!

所以,王阳明说:“朱熹想灭人欲,但是他灭了人欲,自己的认知就不可能进步,他只是思想上的一个奴隶,一个傀儡。人天生就有进步的本能,吃肉是本能,喝酒是本能,天也是知道这些本能的。”

“龙场悟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9年,王阳明皮肤溃烂,于1月9日病逝。

人的认知,在于把握住拥有的一切。如果想快乐,就踏踏实实的去把握住快乐。如果想要此心光明,虽然外在看起来好似不能此心光明,受人质疑,定会说“他不动声色就是为了更大的邪恶计划”。

这是用外在去应证内在的光明。

其意唯一,只要我是为了追逐光明,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追逐光明,这是我唯一的一件事情。

我在牢里,没有追名逐利,我在山里,也没有追名逐利,而在我死前,我皮肤溃烂,也没有追名逐利。

王阳明留下遗言,说:“我唯一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追逐光明,好了,不用再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