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仙人竟在我身边 > 第37章 那个名为贞观的时代

仙人竟在我身边 第37章 那个名为贞观的时代

簡繁轉換
作者:江北梧桐树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1-14 10:03:4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中按区域分为一百零八坊,其中设有两大集市,为西市和东市。

其中,西市聚集着四海各路的商人,主要贩卖各种民间物什,以便百姓日常所用;而东市位置接近宫城,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有着“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的招牌,当然价格也不那么友好。

到了千年后的现代,西市依旧作为商业街区伫立在城市一侧,东市却只剩下了一座徒有其名的遗迹,不由得让人感叹风水轮流转。

街角前,周清望着顶头“碑林古玩集”的牌子,若有所思。

曾经有段时间他经常扮作凡人去逛长安城,逛着逛着便把各个坊市的位置都逛熟了。

记忆告诉他这里便是曾经东市的所在地,但那些汇集珍奇的雕栏宫阙早已被埋葬找不到一点痕迹,大学城、商场和居民小区在它的坟土周围生长,曾经专供宫人出入的道路上挤满私家车,街边卖烤冷面和鸡蛋糕的炉子热气腾腾。

唯一还和过去有些相似的,反倒是面前这个专卖古董的小集市了。

集市露天而建,他走在中央的小道上,途径一个个“假一赔十”的牌子,越过一个个讨价还价的买家,在各个摊位间漫无目的地闲逛。

像这种古玩集市往往都真假混杂,不懂其中门道的新人免不了要碰上几次打眼(买到假货)。但这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货品真假一看便知。

一路走来,他看到了明代的抄手砚、宋代的三脚香炉、唐代的四耳瓶....相比起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能合法贩卖的古玩大多没有那么高的历史价值,更多是民间所用的寻常物什。

经过某个摊位的时候,他的脚步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几枚被保护壳包裹的铜质钱币上。

“小伙感兴趣么?”

那摊主注意到了他的视线,立刻起身,用手指排开那钱币道:“开元通宝,李世民时期铸的,品质都验过,来看看?绝对不打眼!”

周清婉言拒绝了对方热情的推销。钱这玩意若不能流通那便没有实用性,他也没那个用新钱换旧钱的收藏爱好。

不过“李世民”这个名字的确勾起了他一些思绪。

他对这个名字最初的印象来自于隋末时期,那时正值仙盟内乱纷争不断,他某日和叶千笙一起去讨伐仙盟反党时,恰好在路上碰见个险些被敌军所围的凡人小将,随手救下后便没有多关注。

再看到这个名字,是在数年后仙盟收到的一封来自凡俗界的奏疏上,疏称大唐人皇李渊次子李世民于长安玄武门发动兵变、射杀兄长自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时年二十九岁的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也是那个时候他才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土坡上的小将,于是顺便了解了一下这位新任人皇之前的所为,结果其履历之光辉让他看着都有些吃惊。

十八岁起兵反隋,仅用六年时间先后扫平刘武周、宋金刚等群雄,完成统一中原的壮举,即使放在百年的尺度上依旧一枝独秀。

又过了几百年,他再度在人间史书上看到那位人皇的名字,那人的前缀变成了唐太宗,而那人所开创的时代被冠以了一个冠绝古今的称呼——贞观之治。

在后世人们的口中,“贞观”二字几近成为了贤明的代表。提起贞观之治,人们立刻便能想到横扫突厥高昌吐谷浑等国的霸气、知人善任广开言路的清明,以及四方来拜冠绝亚洲的强国之名。

以他所见的历史中,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是许多人会忽视,“贞观之治”并非在是在沃土中长成的草木,相反是在废墟之上开出的花朵。

贞观年初起时,仙凡两界都刚刚走出连年战争的阴影,隋末纷争和武德内乱留下的创伤还未抚平,外部的突厥与西域还在虎视眈眈,内部却又偏偏赶上天公不作美,各地出现灵脉紊乱现象,伴随而来的就是连年的天灾,大旱与大霜接连而来,民间苦不堪言。(注1)

仙盟四处派遣修士调和各地灵脉,而同时大唐朝廷则多次下旨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并数次亲自微服私访过问民生,仙凡两道协力并行,力抗天灾。

而他也在其中做了些小事。

......

......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梁州,长安城外二百里。

田地边的土道上,两道身影并肩而行,脚步轻快虚浮,如同蜻蜓点水般自道上掠过。

扛着锄头的农人与他们擦肩而过,却是对这番异人之像视而不见,仿佛根本看不到他们二人的存在。

“这田地土壤火燥、农物干枯...之前接到的奏表说的无错,关内果真是遭了大灾。”

叶千笙行至稻田之前,蹲下身来,以手抚过田间稻谷枯黄的叶片。在她身边,周无清同样放慢了脚步,目光扫过面前田地,满眼都是大灾之象。

此前仙盟接到消息,北方突厥蛮神似有异动,他们二人本是要去往边境支援,途径关内,却刚好见到了这般灾景。

一阵骚动声传来,二人循声抬头,目光越过田野,只见几十步外一队身着官服的人徐徐走来,如群星捧月般拱卫着中央穿黄袍他的身影。

那人看上去在而立之年,身着龙袍,头戴翼善冠,生的龙凤之姿、天人之表。随着那身影的出现,众人都赶忙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所有人的目光集中于一点。

大唐人皇,李世民。

四周的百姓都伏低身子,在此恭迎圣上亲临,被他摆了摆手称免礼。他迈步上前,行至路边一个牵着孩子的农人身前,低头一看,那孩子头顶插着一株稻草,在风中微微地晃。

此乃插标卖首。在身上插稻草,意味着此子待售。

“汝为何卖子?”李世民温声开口,向那农人问着。

那农人大约是第一次见到当今圣上,站在那腿股打颤,嗫嚅着半天说不出话来。李世民见状,亦不多追问,只静静转头,望向一边站着的县令。

那县令早已经汗流浃背,见帝王目光转来,赶忙拜道:“陛下,近几月关内大旱、蝗灾横行,臣等已经开仓救灾,但灾民数多,实在力所不逮。酿成这等,是臣无能,实乃罪该万死...”

李世民听他说着,并未当场动怒,只再度抬眼,目光扫过那因干旱而显得有些发白的田地,扫过一块块裸露的地皮,扫过散落在田间半烂的稻杆,那稻叶上尽是蝗虫啃咬的痕迹。

大灾之年,贫穷之人命如草芥,就如这一根根半枯的稻草一般。

李世民伸出手,轻轻拔去那孩子头顶的稻草,遂而再度转向那带孩子的农人。

“此地有多少人卖子?”

“陛、陛下...”农人哆哆嗦嗦地道,“俺也不知具体...但俺村上,大约已有十几户人如此...”

李世民微微点头,转身走回背后的人马之中,方才的温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威严。

“回京后,立即拟定诏书,检查京城仓廪,按需调粮至关内各地赈灾。此外...”

“调查此地百姓都将子女卖向何处。回去后,取御府内金帛将之尽数赎回,送抵父母。”

声音远远而来,传入田边的周无清耳中,令他神情微微一动,望着那番景象,若有所思。

注1.《贞观纪要·论政体第二》:“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