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带着骑砍系统在明末 > 第五十四章 :安化县城

带着骑砍系统在明末 第五十四章 :安化县城

簡繁轉換
作者:飞天的大马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19 09:35:2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三天后,天启七年,农历九月初七,安化县城。

这是一座自北宋时期开始便未曾变过的县城,其名字取自安德归化之意,此刻隶属湖广布政使司长宝道长沙府。

也算得上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县城,这座县城盛产茶商,从明清时期开始,这座县城的茶商们便开始通过茶马古道向天下销售他们的茶叶。

其中最多的,是他们的黑茶,一般通过走私或者官营各种渠道出售给关外的游牧人。

因为县城临近茶马古道,这座县城也算得上富裕。

怀里揣着信纸的王喜带着他招募的文工队队员们穿过了城门。

“头儿,陛下让咱打探军火,这玩意,真的不会出事么?”

安全通过了城门口士兵的搜查,一个文工队员来到了王喜面前,有些担忧的问道。

他知道自己等人是在干造反的活计。

如果是一般的造反,他们是不会跟的。

但是人家给他们分地啊,不仅分地,还给钱。

这想不跟都不行。

但是打探军火,还是在明占区域打探军火,这真的不会被抓去砍头么?

“.......陛下待我等恩重如山,打听个军火罢了,就给你们吓退了?”

王喜小声地呵斥着这些队员。

这些队员大多都是他招募的老乡,硬着头皮顶着莫大压力招的老乡。

毕竟他飞黄腾达了,要是不给老乡点好处,指不定怎么被人戳脊梁骨。

当然,他也不是纯招关系户,还是有着许多能办事的人,那些老乡大多都是些机灵的年轻小伙子。

也正因此邓儒对此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凡王喜塞一堆酒囊饭袋进来,邓儒早就给他一撸到底滚去当流民。

携带亲朋是人之常情,只要不影响整体运转,邓儒可以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如果影响了,邓儒会毫不犹豫的快刀子割瘤,防止根深蒂固导致组织癌变。

“而且陛下对此也并未强求,能打听到就打听,打听不到,送了信带着那些书生秀才们回去就是。”

王喜给自己的这些伙计们下了一针安心剂。

对于军火,伟大的皇帝陛下体恤下属劳累,并没有做强制要求。

全凭自觉罢了,愿意去问,就问,不愿意也不会有什么惩罚。

但他王喜,深受皇恩浩荡,怎能就此退缩。

那当然是要去逝一逝的。

不就是买军火么?只要锄头挥得快,没有军火挖不来。

不过目前来说,他王喜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够慢慢去打听,而且现在他得先去带着这些队员去找那位宋老大人的同窗们。

“你去找这位张大人,你找刘大人,你去找陈大人。”

王喜一封一封的将信分发给自己手下的这些文工队队员们。

基本上一人一封,他手上有四封,多跑些腿。

“明白了,头儿。”

一行人拿了自己要送的信,便各自的散开,去做他们的任务。

至于打听军火,王喜说了,邓儒并没有下死命令,他们是不敢去打听的。

王喜拿着四封信,按着信上的地址找着当地人一个一个的问了过去。

他认得一点字,老宋头的字写得非常标志,好像印刷的一样,他认得出,但是上面的地址。

老宋头可能已经一二十年没回县城了,有些地方已经变了名字。

他不知道,王喜也不知道。

只能找一些认字的当地老人去问。

还好这不是大清,明末县城里的百姓识字的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多走一走还是能找那么几个识字又识路的老人。

不多时,王喜就找到了第一封信的主人所在的住所。

只是那狭小的门框前贴着两副陈旧的对联,门角上有几片蛛网被风吹得颤抖,织就蛛网的蜘蛛早已因为天气渐寒而蛛去网空。

“看样子这位大人是搬家了。”

王喜叹了口气,也不知道那位宋老大人如果有机会重回他的这片家乡,见到眼前这副场景,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他老人家这位老友一搬家,估摸着这辈子就见不到了。

王喜收起信,拿出了另一封信,继续找老人们问路。

第二封信的主人倒是没有搬家。

这位老人家住的地方是一座宽大的木屋,木屋建在道路下方,木屋没有大门,顺着几阶石梯走下大道就是木屋的门内大堂,堂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雕像,大堂正前方有一扇木门,左右两侧有两座厢房,厢房也有木门紧闭。

而这位老人家是从右侧厢房出来的。

老人家头发花白,走路都不太稳当了,是两个小孩扶着他走出来的。

“.........”

王喜只感觉自己算是白来一趟了,这副老掉牙的模样,真的能够成为他们陛下手里的优秀谋士么?

“啊,小宋给咱的信啊........”

老人家接过信,拆出信,戴上了一副水晶打磨的铁丝眼镜,这个时候应该是叫叆叇来着。

这副后世眼镜的雏形,效果不太好,因为其材质原因,价格也昂贵,不是人人都带得起的,老人家颇有家资。

“小宋呐。”

老人家在两个孩童的搀扶下,阅读着老宋头给他写的信,他的思绪陷入了回忆中,回忆起了当初那个先天性就有些愚笨的青年,不太聪明,但是肯使劲,肯读书。

可他不太聪明,没有什么创造力,只能死记硬背,生套前人的思想框架,学了个四不像,没有自己的见地想法,最终与功名无缘。

印入眼帘的,便是张师亲启四个字的字样。

老人家是老宋头当年读书时的先生,老宋头既然能想到给教书先生写信,二人关系是不错的。

张先生当年虽然不看好老宋头,可他就是很喜欢这个呆板肯用心的青年,因为老宋头呆板,所以他便没有让老宋头在单独一个方面去学,老宋头这样的人,学不精。

天赋卡死在那了,只能多学杂一些,说不定还能因为万金油,讨得官长欢喜。

当年的学生们,科场高中的,混出头的,都给他来了信。

就这小宋迟迟没来一封信,想来是没有混出太多的名堂。

只是听人说,他主动的上山当匪了,后来便了无音讯了。

这些年张先生时常为其叹息,叹息其父母终日咸菜稀饭,其本人也用功好读,却终究只落得了个上山为匪的结果。

实在不该。

如今老宋头既然给他来信了,想来是混出了些名堂,张先生也为其感到高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