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再见故人(下)

大明不行,我行! 第一百一十二章 再见故人(下)

簡繁轉換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0 09:36:2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毛海峰还在盘算怎么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对于开海禁通商,朝中到底是什么态度?

这个问题太关键了,对于毛海峰本人来说,并不愿意与明廷翻脸,但如果朝廷拒绝,汪直就可能会率巨舰西来……没有货源,汪直也没辙啊。

那个时候,北有鞑靼,东有倭寇……毛海峰并不希望看到这一切。

但还没等毛海峰问出口呢,那边的徐唯学都已经声泪俱下了,弄得唐顺之实在有些尴尬……一大把年纪,不比自己小了,拉着自己衣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邓宝拉着毛海峰走到一边,低声说:“八成会许通商的,朝中也缺钱。”

“你倒是消息灵通。”毛海峰忍不住看了眼陈锐,“你的意思是……开海禁可能还是不行?”

站在陈锐身边的徐渭冷冷的说:“你能劝陈思盼、吴美干勿要侵扰沿海?”

毛海峰咧咧嘴,别说陈思盼了,就算是汪直麾下他都不敢保证,最多能管束得住自己手下人。

“如果管束不住,那许通商,倭寇来袭……”徐渭摇摇头,“难以长久。”

“而且本朝不比唐宋,若是重设市舶司,按制乃内宦辖之。”

毛海峰摸了摸有些发痒的鼻子,当年市舶司是如何被裁撤的,他自己是宁波人,哪里不清楚啊。

市舶司被裁撤的原因很复杂,但太监的贪权贪财是一大因素。

陈锐站在一旁始终没有开口,但早就对这件事有着通盘的考虑。

明廷到最后肯定是许通商的,不放开这个口子是不可能的。

除了朝中乏财用,海商在侧等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历史上并没有出现,或者说程度比较轻的原因。

土地兼并。

京师沦陷,辽东沦陷,北直隶沦陷,山东也有部分区域已经不能算是大明疆土了。

嘉靖帝迁都南京,百官南逃,除了降鞑靼的官员之外,还有大量的官员陆续南下……要知道去年鞑靼兵力并不算充足,行军、攻击都是有重点的,并不能扫荡北直隶大部分区域。

这么多官员的南下,首要的就是争权,原本两京是两套班子,现在缩减为一套,自然是要争的。

其次就是土地,籍贯本就是南边的官员还稍微好一些,那些黄河以北的官员……什么都没了,其他的还能勉强带一点,但土地却带不走。

从今年初开始,陈锐特地让段崇文打探消息,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严州等地都有类似的事情。

手段温和一点的,多少掏一点钱,不太讲究的,那就是直接换了契约……打官司都不怕,上了县衙,原主基本上都是白契。

土地兼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流民四起,他们也是要找饭吃的,总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饿死吧?

而海贸就是一个口子,而且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口子。

对此,陈锐是有着全盘考虑的,流民四起的同时,也意味着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能给自己提供兵源、人手等等。

就拿金华府来说吧,平心而论,金华籍贯的官宦世家不多,如今还出仕的……还都是贫寒学子出身,所以相当部分的良田被侵吞。

叶邦荣、丁茂写信回乡,意欲招兵,乡人踊跃……就是明证。

那边唐顺之正在侃侃而谈,也没有什么隐瞒,将朝中的动向说的清清楚楚,说到最后,毛海峰、徐唯学都无语了,对视了眼,两人的脸色都有些奇特。

其实这件事陈锐、沈束、徐渭等人也都听说过,非常有代表性。

什么代表性?

明廷那种略带滑稽的坚持,以及食古不化的做派。

按道理来说,许开海禁通商,本应该早就出了结果,但千不该万不该,汪直让使者带来的信中有一个词用的很不妥当,“互市”。

“互市”,自古有之,是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硬解释差不多就是,汪直能从大陆得到茶叶、瓷器、丝绸等大量货物,同时也能将西洋商人带来的货物输入内地。

但问题是,俺答连续十年请求“互市”,最终攻破京师,逼得嘉靖帝南逃……这个词一出,导致朝中至今都没有下结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前半句大明……至少现在的大明是做不到的,但后一句话,崇祯皇帝颈间的那根绳子是能证明的。

“这,这这这……”徐唯学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毛海峰也是双眼望天,心想回头得劝义父找个好的文书先生。

场面一时间寂静下来,唐顺之、沈束两人都有些尴尬,这样的原因导致国事艰难,让这两位两榜进士都觉得有些丢人。

半响后,陈锐打破了沉默,他懒得理会这些破事,径直道:“我手里有一批货要出手,你要不要?”

毛海峰眼睛一亮,“多少货,什么价?”

“生丝两百担,棉布五百多匹,各类瓷器百多箱,上好的丝绸两百余匹,还有茶叶、药材。”陈锐迅速道:“平价给你,但我有个条件。”

这些货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都是那些番商眼红的货物……毛海峰试探问道:“什么条件?”

“送一批货去山东登州。”陈锐沉声道:“你亲自押送,确保交货。”

“什么货?”

“粮米四千石,豆料两千石。”陈锐顿了顿,“交付驻守登州的山东副总兵戚继光。”

毛海峰迟疑了会儿,毕竟是要与官员打交道,而且还是武将。

徐渭扬声道:“戚继光与陈锐自京城一路南下,乃是生死之交,如今出身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山东巡抚不调拨粮草,有缺粮之忧。”

“六月麦熟之前,鞑靼必攻山东,济南府、青州府难挡鞑靼铁骑,必要使戚继光守住登州。”

邓宝补充道:“朝廷那边操蛋的很,大哥从李寿家里搜出了七千多石粮米,先送四千石过去……后面可能还要继续送。”

徐唯学和毛海峰对视了几眼,都有些犹豫不决。

一直没开口的唐顺之轻声道:“若成此事,或于通商有益。”

沈束补充道:“山东巡按王德乃是温州人,与戚继光交好,到时候一份奏折入京,既然于国有功……”

“先生放心,必然送达!”徐唯学高声道:“海峰率大船十五艘北去,陈思盼也不敢妄动!”

陈锐看似面无表情,心里却是大大松了口气,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发愁怎么运送粮米去登州。

四千石米,两千石豆,省着点用,够戚继光挺到七月份了。

接下来,就要看戚继光能不能扛得住鞑靼的扫荡……青州府、济南府与他无关,但莱州府或许还有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