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9章 上梁酒宴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9章 上梁酒宴

簡繁轉換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21:38:46 来源:源1

饭后,不需要吆喝,大家放下碗,便顶着大太阳又继续去干活了。

土已经挖了许多,便开始趁天气好打胡基,罗三他们都是熟手,拿块光滑的青石板摆好,上面放胡基的模子,先撒一些草木灰,然后填进去干黄土,先拍,再踩,然后用锤子夯实砸平。

最后脱模,一块胡基就打好了,

罗三动作熟练,三锨六脚九锤,一块胡基就做好了,毫不拖泥带水。

一连数天,

罗家湾十八户村民,每家至少出工一人来帮忙,挖土的打胡基的,很快准备工作就都完成了,

罗二去请来了两老师傅匠人,又请来四个大工,六个人一天四斗小米的工钱。

罗二罗三罗五他们其实也都算半个大工。

挑了个好日子,便正式动工。

东院三间正房的顶也都拆了,下面的墙也拆了一大半,把打好的胡基土砖,一块块的砌成墙,

老师傅经验丰富,这活干的又快又好。

比起直接夯土墙,胡基砖砌墙要快的多,主要是前期打胡基时间多费工。

墙越砌越高,就要用竹子搭架子,匠人和大工在上面砌,罗二他们在下面和好麦秸泥铲到桶里,再吊到上面架子上给师傅用。

村里的老五也是个好手,他最拿手的是能够在地下,把十几斤重的胡基砖,直接抛上很高的架子,而架子上的罗三则配合默契,每次都能精准的接住。

李逸在旁边看的有些提心吊胆,可他们俩却还能边干边聊天。

修房进度很快,

东西各三间厦屋,也是用现成的地基,

有罗二和罗三他们帮忙,李逸其实不用操心太多,他主要负责后勤。每天二十来个人开伙吃饭,主食就是小米饭。

菜主要就是蕹菜、茄子、黄瓜、苋菜、韭菜这些唐朝寻常可见的蔬菜,

他每天还会跟狗剩他们去打野,

钓青蛙、摸鱼虾泥鳅,连家里小狸花猫招财也都贡献了一份力,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逮好几只不自量力来李逸家偷粮的田鼠,

村民们把这些白腹田鼠叫长尾兔,开水烫掉毛再用稻草把皮烧的金黄,那可是不输狗肉的硬菜。

而李逸还有秘制调料,能烹饪的更加美味。

李逸舍得放油放盐,又有各种酱油鸡精等,管他青蛙蛤蟆还是泥鳅黄鳝虾米田鼠,都能华丽变身,让大家吃的赞不绝口。

只有三娘经常在他耳边唠叨,说太费油费盐了。

每逢三六九王曲赶集,李逸都要去买些板油,或是猪蹄,猪头、猪下水等回来,这些比猪肉便宜许多,只是乡人一般嫌弃肉少,二是不太会处理,味道重。

李逸有料酒白酒八角桂皮胡椒花椒等这些,就算是猪大肠也能卤成美味,虽然细论起来,李逸用的那些香料,其实在这个时代比猪肉本身贵多了,

比如胡椒,据说长安西市,是一两胡椒一两金。

长安的胡椒,是由粟特胡商,从西域,经丝绸之路运来长安的,他们说产地天竺。

万里迢迢贩运前来,堪比黑金。

不过胡椒并不是最贵的,龙脑香就三倍于胡椒,一两龙脑香卖到了三两黄金,也就是两万多钱。

李逸做菜的胡椒粉、白胡椒、黑胡椒、五香粉,甚至八角、桂皮、丁香、草蔻、孜然、茴香等很多,其实现在都是很贵的。

一斤猪肉现在虽贵,也才一百五十钱一斤,但胡椒一斤的话,能值十二万八千钱,能买八百多斤猪肉。

一粒胡椒,甚至能值好几文钱。

就算长安城里,估计就是公侯之家,或是五品以上的紫绯高官家,可也不可能跟李逸一样这么奢侈的用那么值钱的香料,来卤猪头、猪肠子、猪肺,甚至是用来腌田鸡、长尾兔这些了。

不过正常贵族官僚们也不会吃这些贱肉。

李逸现在也知道胡椒、丁香这些玩意挺值钱的,不过他暂时没想过说要把厨房里那点存货拿去卖了,一来数量本也不多,二来他也没有那合适的渠道。

二十几个人,一天要吃四斗小米。

家里的六石半米消耗的很快,

很快就到了上梁的日子,

立木交梁这是大日子,

惯例是要摆宴答谢亲友的,李逸特意早早去王曲集买菜,一个大猪头,四个大猪蹄,猪肝猪肺猪肚猪油,加起来也是买了两千钱的,

不需要什么八大碗,也不要求什么鸡鸭鱼肉这些硬菜。

但该表示还得表示,

卤猪头、猪下水,猪蹄仍是炖黄豆,

李逸也是拼出了八个冷热菜,

吉时一到,房梁立好,

李逸将罗二罗三他们提前准备好的竹竿扔进火堆里,

砰砰砰的爆竿声接连响起。

郭二郎给李逸送上一匹布做贺礼,“想不到这房子这么快就修好了,恭喜啊,下一步,该娶新妇了吧?”

“谢二叔能来。”李逸笑着收下贺礼,这礼挺厚的,看来自己在郭村正心中还是有点份量的。

王里正也赶了过来,他送了两坛子麦浮子酒做贺礼。

“恭喜恭喜,王乡长本来也要来贺喜的,不过县司差人送帖到乡里,召他到县衙办事去了。王乡长托我向你道贺,还捎了贺礼来。”

王乡长送了八碗八碟八双筷子。

“里正和乡长都太客气了,”

“乡里乡亲,以后咱们相处的时间还长呢,”王里正拍着他胳膊道。

把两人请入席,

又有客到,却是两位乡佐也派了人来送礼,御宿乡两位乡佐,一位姓冯,就是无极观塬上冯家堡的,家里在御宿川、樊川、神禾塬上有两千多亩地,是兴盛里第一大地主,但他并不是冯家堡本地人,

他原是河东人,冯家本是商贾之家,后来依附唐国公,从龙入关后,冯家几兄弟有人在朝为官,有人在军中效力,冯六郎则在神禾塬买田置地建宅子,在乡下当起了逍遥地主。

另一位乡佐,姓董,却是冯家堡本地人。这位董乡佐,年轻时还在国子监读过书,还参加过朝廷科举的秀才科考试。虽说没能考中,但依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学问人,因为人过于耿直,便无心仕途,在乡里教书多年,还懂医术,被人称为冷秀才。

这位冷秀才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十里八乡名声极好。

如今年老了,被万年县令请出来任乡佐,也是看重他在乡里名望。

冯乡佐派人送了一斗白面道贺,而那位冷秀才则是送了‘吉星高照’四个字,李逸还没见过这两位乡佐,也没主动邀请,对他们派人来道贺,还是很高兴的,连忙把人迎过来。

所谓上梁宴,其实连桌子板凳都没,

就是招待帮忙修房子的工匠、邻居们,感谢大家的辛苦,外面的客人也就郭村长、王里正,还有两位乡佐派来的人了。

菜摆在地上,人也都是圪蹴着,

可没有人觉得失了礼数,反而觉得李逸太客气了,自修房以来,天天两顿干的,每天都有几个菜,时不时的还会买些猪下水,或是猪头猪蹄加餐,

菜里油盐也多,甚至有人开玩笑,给无逸修房子,他们还长肉了。

这顿上梁宴,人人都吃的格外满意,李逸也特意给两位工匠师傅和四位大工每人披了一条红布答谢。

上梁过后,就是苫房顶了。

这已经不需要工匠师傅大工了,罗三他们自己就行。

把椽子铺好在梁上,再把准备好的黄背草一点点的苫上去,这活干起来也快,几天时间每间屋子的顶就都苫满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胡基墙再刷一遍,

把黄土、铡碎的麦秸和从稻田边挖来的白土泥混合,用来涂抹墙面,

这边抹墙泥,那边修围墙。

剩下的胡基围着东院圈起来一亩多地,这次没动的西院也围了起来,中间留了个门两院相通,

西院的屋墙也都推倒清理了,现在围起来,以后可以暂时当成个菜园子,种点蔬菜也方便。

东厢房边修了个小耳旁做茅厕。

整个院子还是很大的,占地一亩多,有个很大的庭院,就是显得有点空,也没有如大户人家一样修连廊把几个院子连起来,

水井暂时没打,门窗也还没做,屋里家具也没有。

三娘和兰香过来送水,看着这新修好的屋院,为李逸高兴,“接下来就是请木匠打门窗,打床榻等家具,”

兰草在旁边补充,“还要请毡匠给擀床羊毛毡,睡的才舒服。”

李逸也道,“我觉得还是得打口水井,这样用水方便,省的去郭庄或是罗家堡的水井挑水。”

“厨房灶台也要打,”李逸不满意现在草棚里那个火塘,三块石头垒成的灶,太简易了,既不能排烟,火力也小,浪费柴火。他打算修个省柴的无烟柴火灶,最好是那种可以放大小三口锅的那种,

不过这样一来,就还要买铁釜。

现在铁锅价格好像有点很贵,

打门窗打家具打水井打灶台,各项开支都不小,李逸手里头倒是还有些黄金,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得再想点进项了,也不能只指望那几十亩地的收成。

兰香有些羡慕的看着这大院子,虽然还只是家徒四壁,但对于现在仍只能住在稻地草棚里的她来说,这房子甚至比她家以前住的土窑洞都好太多了。

“阿兄,你这里还缺一样东西。”

“啥?”

“还缺一个嫂子,”兰香拉着三娘的手,“其实这就有个现成的呢,”

三娘红了脸,甩开兰香的手慌忙跑了。

这段时间,三娘每天除了起早贪黑帮家里做豆腐,大多数时间都在帮李逸做饭,还帮他洗衣,一有时间还帮李逸管理稻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