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1章 道家宗师庄子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21章 道家宗师庄子

簡繁轉換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2 21:39:4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说起老子,素有老庄之说,而另一个就是庄子。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当时一方面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百家争鸣。

儒家学子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年代,庄子受到激励,开始对动荡的社会进行思考。

庄子本人并不认同儒家学派恢复周礼,提倡仁义孝悌的主张。

而对于当时的显学墨家思想,庄子也对其进行批判。

老子的学说给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无为之道的思想被庄子直接继承。

楚文化对庄子本人也有着影响,庄子追求精神超越的境界与楚风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庄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驳斥,留下《庄子》一书传世。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寓言故事。

庄子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比喻恰当的,读起来感到的是津津有味,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他面对内卷,潇洒逍遥。”

“他梦中化蝶,影响后世。”

“他穷极一生,看透生死,只为追寻精神的真正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喜欢用寓言来论述自己的思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学派。”

“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但庄子的思想和老子却有不同,老子的哲学是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

“虽然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为却是针对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减少对国家运行的干预,老子追求的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而庄子则与老子完全不同,庄子并不关心政治,而关心个人,他对人世间的是非荣辱、功名利禄等持藐视态度。”

“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超脱社会与人的一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不被外物所影响,顺其自然尊崇自己的内心。”

“诸子百家中,唯独庄子是最特别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无为,墨家兼爱,其实都是说教训导。”

“只有庄子的哲学,不谈做人、不谈社会、不谈理想,只告诉你如何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快乐自由。”

“现如今,在物质如此丰盈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空虚、寂寞、焦虑、压抑。”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给了我们答案。”

“庄子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你坐在船上准备渡河。”

“突然发现有条船朝你碰撞过来,这时你大声呼喊,让船后退。”

“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依旧没人回应,最后你的船被撞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脾气再好的人可能也会生气,甚至想暴打对方一顿。”

“但是当你发现撞你的那条船上一个人都没有,是一条空船的时候,你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因为没有了对象,所以导致我们是否生气的原因其实是船上有没有人,而不是船撞到。”

“在庄子看来,只要空掉自己的船,不被外物所负累。”

“我们就都能够远离烦恼,自然就会免于痛苦和伤害,这也是庄子经典的空船理论。”

嬴政:庄子的空船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你被他人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人如果太看重自己,无视别人,就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

而当世人明白了空船心态,遇到事情就不会总是责备别人。

这样既会减少纠纷,也能让自己少生闲气,有利身心。

人的一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直接体现在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时的状态。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反馈给你。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糟糕的状态影响了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导致了糟糕的状态。

庄子告诫世人,应该凡事忘掉私欲、忘掉偏见。

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能有一个空船心态,就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所伤。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因为在这个境界中,会使我们丢掉空虚焦虑的情绪,实现了绝对的精神快乐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齐物论和逍遥游。”

“前者是如何达到的方法,后者是最终所要达到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可以达到逍遥之境的。”

“也许身体无法达到,但精神可以。”

“世界可以桎梏身体,却无法限制人的灵魂。”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

“庄子告诉我们,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方式,就可以让人达到逍遥之境,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这个理论方法叫做齐物论。”

“齐物论反映在人生智慧上,就是要我们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达到无差别的自由之境。”

“齐物的意思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按照庄子的看法,要想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就需要有齐物的四种认知,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这里的齐,可以理解为辩证统一的看待彼此、是非、物我、生死的意思。”

“齐彼此是什么?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

“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

“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思就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没有彼此之分。”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事物。”

“齐是非是什么?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因为对错是非,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

“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庄子大概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绕,又举例子说。”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会得风湿病,但泥鳅就不会。”

“人爬到树上就会胆战心惊,而猿猴在树上则行走自如。”

“所以,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

“你又何必为成功而发狂,为失败而抓狂。”

“又何必纠缠于是非成败,而争短论长。”

“齐生死是什么?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

“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与死之间就像一条没有阻隔的大道,他们并没有起点或者终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生于世间并不会更加欢喜,离开世间也不会觉得是祸患。”

“而在《庄子》中记载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

“而庄子这么做并不是无情,这来源于他对齐生死的认知。”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一个归于大道的过程。”

“历史上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算是长寿之人。”

“但是与活了几千年的大树相比,却是短寿。”

“相比于朝生暮死的虫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却算是长寿了。”

“长寿短寿是相对的,生存与死亡也是相对的。”

“活着的时候安时顺命,死了的时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悦生不恶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没有了生与死的烦恼。”

“这样才是方外之人,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齐物我是什么?正确处理好物质世界与我的关系,关系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让庄子感到悲凉的是,人总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驾驭物,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物同化于大道自然之中。”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哲学味道的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而梦中的蝴蝶却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子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从现实来看,庄子与蝴蝶当然不是一个人。”

“但谁又能说人生的过程,不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呢?不过是人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这也隐喻着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与物融为一体,人不再受物质世界的限制而实现了无所待,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快乐的。”

刘彻:庄子《齐物论》的高深智慧,是解决世人纷争的方法。

如果要在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

但他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辩证思想等较多观点。

无论世人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遥游》。

据说,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心境非常敞开,享受到了精神逍遥带来的愉悦感。

庄子也希望更多的人达到自己的这个境界,共享这种高级享受。

但庄子发现世人精神被束缚在各种是非、概念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学派纷争造成的困惑,于是写了《齐物论》。

在《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谓齐物,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通过一个能够吾丧我的高人南国子綦与学生的对话。

道明了一个道理,事物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

庄子首先通过南国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籁、地籁、的世界本相。

并指明了一般人只知道人籁而已,修为稍微高一点的人,可能还知道地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然后,南国子綦用树林里各种形状各异的树洞,在风吹过之后,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说明。

风是一样的风,但那些树洞因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发出的声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声,有点像射箭声,有点像喊叫声。

在这里,庄子已经给了世人启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这种自我感受认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子綦的学生还陷在概念之中,人籁是用竹子发出的,地籁好比那些树洞发出之音,那么是什么呢?

其实总的来看,庄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来源,而是要告诉世人认知局限的问题。

提出只是为了说明世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世人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国子綦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思考,将学生提到直面认知问题上来。

风吹那些不同形状的树洞,使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能让它们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鼓动这些声音的是谁呢?

庄子抛出的这个思考,就是《齐物论》的根基。

毫无疑问,这个根基就是形而上学。

虽然庄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义、辩证论等方法来阐述,但庄子哲学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的。

然后,没有等子綦的学生的回答,庄子笔锋一转,一针见血的道明了人的问题。

无论是大智的人,还是小智的人,都爱各持己见。

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生出各种虚假、编造的手段,而这些都被人称之为精明。

但这些为了让自己比别人更精明的努力,其心灵就像被绳索捆绑了,一天天走向灭亡。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和那些树洞差不多。

每一个人都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与领悟,便形成了各种千差万别的争议。

从根本上来讲,这些争议一点意义也没有。

就像那些树洞发出各种声音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但其实他们感受的都是同一阵风。

庄子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风,它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种情绪,变化莫测,时而欢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

有时多虑,有时感叹,有时后悔,有时恐惧,有时放纵,有时张狂,有时作态,就像音乐从空虚中发出来。

仔细想一想,世人也是如此,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哀怨、悲伤、愤怒,却无可遏制。

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世人就无法不进入形而上学理解了。

当世人用形而上学来理解,就知道世人真的很渺小,连自己的情绪都把控不了。

这是《齐物论》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在此让世人知道了认知局限,世人所发生的争议,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不同而已。

“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所在。”

“读懂逍遥游,那么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既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终极追求。”

“有人说庄子是避世之学,但是庄子用逍遥二字诠释了人生的真理。”

“悟透逍遥,那就是回归了自我。”

“进可出将入相,退可归隐山林。”

“逍遥,是庄子所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人就不会有烦恼,才能真正快乐,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虚己以游世。”

“庄子借至人、神人和圣人的境界,其实指出了束缚人的三条绳索。”

“一是自我认知,如追求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功利价值,如追求功绩成就、财富利益。”

“三是声名地位,如追求社会地位、个人影响。”

“这三条绳索是我们心灵不自由,也是带给我们焦虑烦恼的根源。”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名厨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所谓有用给绑住了。”

“有用就是务实,务实就是功利。”

“仿佛我们出生就是应该去达成别人口中的所谓有用,但这是没有创造性的短视。”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因为一切有用都是从无用中来的,没有无用,则无有用。”

“不论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事或物件,无用和有用都是并存的,没有绝对的无用,也没有绝对的有用。”

“我们这一生,总是在不停的去计较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也不停的去做一些看似有用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才让自己活得非常辛苦,最终变成了别人的奴隶。”

李世民:《庄子》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却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逍遥游》中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意思就是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途,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

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在《逍遥游》中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

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丛树林就很好。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鸟没有多发一言。

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

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突破认知局限,才能具有高见。

扩大眼界,才能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人生苦短,寿命有限,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不解释,不争辩,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庄子在《养生主》里面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

“这并非说我们不应该追求知识,庄子只是想告诉我们。”

“我们即便穷尽一生去追求,所获得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有限的。”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努力去做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执着于自我。”

“每天忙忙碌碌的,做一切都为了功名利禄。”

“一味的去追求有用,只会让自己不堪重负。”

“只有放下所谓的有用,才能获得自在和轻松。”

“身处社会,我们的角色是公务员、工人、农民。”

“看似所谓的阶级,在庄子看来,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都被外物所累,所以都有自己的烦恼。”

“我们很难脱离自己所处的环境去理解他人的生命,但是不能因为不理解而对其进行批驳。”

“而是应该保有对于人格展现不一、存在意义的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让心灵脱开**枷锁,抛开世俗的固见。”

“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解脱,这才是真的逍遥。”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

“而圣人也是一样,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所以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还是物我,从道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齐一的,并没有差异,庄子称之为道通为一。”

“这是庄子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唯物辩证思维。”

“什么伦理纲常,什么中年危机,我们越被捆绑,越是无法前行。”

“斩断绳索,才能获得解脱。”

“逍遥属于心灵,我们的身体可以不自由,心灵可以。”

朱棣:《养生主》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庄子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了道等核心概念。

《养生主》的开篇,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命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陷入无尽的追寻之中。

最终会耗尽生命,陷入疲惫和困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知识,而在于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因此,世人应该把有限的生命用来追求人生的真谛,而不是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接着《养生主》讲了第一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通过庖丁高超的刀法,来阐述道的概念。

庖丁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屠夫,他解牛的手法非常熟练,刀法非常精湛。

解牛时,动作简洁利落,一气呵成。

能够根据牛的骨骼结构,运用恰当的刀法,将牛的皮、肉、筋、骨分割得干净利落,丝毫不伤筋骨。

文惠君见了庖丁解牛,赞叹庖丁的技艺真是高明,解牛的方法真是神奇。

庖丁却认为,他的解牛技艺之所以高超,是因为已经掌握了道。

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运用精湛的刀法,将牛的骨骼结构完美地分割开来。

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述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规律的总和。

人应该顺应道,才能取得成功。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是八个字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世人会焦虑,是世人把眼前的困难想象的太难以跨越了,被吓住了。

再大再难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是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最简单的入手,一步一步解决的。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目无全牛。

就像牛骨头之间有空隙,再繁重的工作里都有取巧休息的地方。

世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张弛有度,学会忙中偷闲。

俗话说一日闲,一日仙,这就是游刃有余。

庄子的《养生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无数人,激励世人追求人生的真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