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四百零六章 法不容情!大戏开锣!下雨了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四百零六章 法不容情!大戏开锣!下雨了

簡繁轉換
作者:姜阿山小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3 23:04:0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朱允?的声音听来平淡无奇,却自然而然地裹挟着一股睨视天下,舍我其谁的凌厉杀伐之气。

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深邃如渊,缓缓道:“技术扩散是大势所趋,人力难以阻挡,至多不过是在时间上延缓些许罢了。”

“终究有一日,除了发行大明宝钞的大明银行以外,世间还会有更多的人掌握制造钞票的相关技术。”

“然而,与之对应的是,防伪技术亦会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持续更新换代,变得愈发复杂精妙。”

“往后,仅凭一人之力,想要将所有制造宝钞的相关技术全部掌握,那是绝无可能之事。”

“唯有如国家这般拥有雄厚实力的势力,才有可能集齐印制伪钞所需的全部技术,也才有能力将伪钞印制出来。”

“对于这些势力而言,单靠防伪技术,想要做到百分之百拦截伪钞,绝不可能。”

“毕竟,防伪技术即便再登峰造极,若普通百姓难以鉴别真伪,那便如同镜花水月,毫无实际意义。”

“须知,钞票本就是为百姓日常生活交易所用。倘若普通民众根本无法识别钞票的真假,唯有银行专业的鉴定中心才能鉴别,那么防伪的意义,也就只剩下事后追查责任这一条了。”

“到那时,若要维护钞票的信誉,怕是只能依靠舰船大炮的威慑力了,尤其是对于在国外流通的货币而言。

说白了,太复杂太高级的防伪,制造假钞的人制不出来。

但同样的,这种“高级防伪”,老百姓同样分辨不了。

而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能够以假乱真的钞票,别的势力是肯定有办法造出来的。

至少能造到普通老百姓分辨不了那种程度。

就好像后世,每个国家都发行钞票。

那么,另一个国家,能印制出别的国家的钞票吗?

如果是指印制成对方的顶级鉴定机构也鉴定不出来的程度,那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因为有些特征是独一无二,没办法伪造的。

但如果是指印制成普通老百姓分辨不了真假的“伪钞”,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另一个国家,也能印制!

唯一的麻烦,是将这些钞票送入别的国家境内。

故而,对于现钞的出入国境,后世国家都是有管制的。

即使是允许货币自由兑换,自由流通,不做限制的国家,同样也不允许人们随着带不受限制的现钞出入国境。

可这个措施,只能管制自己国内。

管不了在海外流通的本国现钞。

在朱允?心中,大明宝钞堪称大明最为重要的“商品”。

大明将凭借向外“出口”宝钞,源源不断地买进国内所需的各类物资。

这一举措,对于大明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

毕竟,向世界各国收取“印钞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自是再清楚不过。

因此,朱允?绝不允许这一计划受到破坏。

国内的势力自不必说,严加管制便是。

国外的话,那就只能依靠大明军队了。

“臣已在全力抓紧筹划此事。”夏原吉恭敬地躬身行礼,道:“目前,我大明银行已在倭国开设分行达数百家之多。”

“倭国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几乎全是大明宝钞。”

“至于在南洋诸国开设分行之事,也会尽快推进。”

“不过,这其中还需考量诸多因素,首要的便是双边关系是否融洽。”

“必须取得对方国家的许可,才能开办分行。”

“此事不仅仰赖军队强大的威慑力,也离不开礼部诸位官员的配合。”

外交的事,是礼部负责。

故而夏原吉才这么说。

朱允?微微颔首,道:“军队那边,朕自会责令军务处加强威慑。”

“礼部方面,朕亦已交待,朝廷使节出使诸国之时,务必将开设银行,促进双边贸易往来之事,列为重中之重。”

“夏爱卿,你只管安心去办便是了。”

夏原吉连忙应声,笑道:“有陛下的支持,臣便好办了。”

朱允?抬头,目光望向高远的天际。

他注意到一朵厚重的云朵悄然飘至,恰好将那炽热的太阳遮蔽。

然而,即便如此,周遭的天气依旧闷热得让人窒息,空气中弥漫着湿闷的气息,却丝毫没有要下雨的迹象。

这般干旱的时日已持续许久,想来老天爷不会轻易地降下甘霖。

也不知道,这场旱灾,何时才能结束,影响究竟又会有多大。

他心中轻轻叹了口气,收回目光,问道:“你们几个,还有什么事要向朕启奏吗?”

杨士奇闻言,拱手道:“陛下,此番朝廷派兵远征,大获全胜,实乃我大明之幸事。”

“那些被关押在海外沦为奴隶的数万大明百姓,因此得以获救,当真是可喜可贺。

话锋一转,杨士奇换了语气,道:“不过,人虽已救回,可后续的善后事宜,却极为繁杂棘手。”

“在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曾迫于那些人贩子和矿场主的残暴淫威,无奈之下,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写信,编造谎言实施诈骗。”

“这些行径,致使不少无辜之人上当受骗。”

“有的被骗至海外,同样沦为奴隶。”

“有的则被以合伙参与挖矿的名义,骗走了毕生积蓄。”

“诸如此类的悲惨遭遇,数不胜数。”

“虽说他们做这些皆是事出有因,但终究违背了天理人情,更触犯了我大明律法。”

“对于他们该如何处置,还望陛下明示。”

朱允?眉头瞬间紧锁,黑眸微微闪烁。

他明白,杨士奇话里的弦外之音,大抵是希望皇帝能颁布大赦旨意,对于卷入此次事件的人,除了罪大恶极的人贩子和矿场主,其余众人一概赦免。

老实讲,朱允?起初确实也有过这般念头。

但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又觉得此做法不妥。

事出有因,真的就能成为逃避罪责的借口吗?

在这诸多被胁迫之人当中,情况亦是千差万别。

有些人即便身处绝境,依然坚守本心,坚决不同意参与诈骗,宁死不屈。

有些人表面上虽答应了,可在写信时,仍秉持着最后的一丝良知,只将目标对准那些关系浅薄之人,又或是平日里的仇家。

然而,也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竟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女儿都能狠心骗去为奴。

更有甚者,从开始的受害者,逐渐沉沦,到最后自己也深陷其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人贩子或是矿场主的帮凶。

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同,所犯下的罪恶程度也截然不同。

有的情有可原,有的却实在罪无可恕。

倘若仅仅简单地颁布大赦令,无疑是混淆是非,善恶不分,这与那葫芦僧判葫芦案又有何异?

不过,在这封建时代,这种事情确实是屡见不鲜。

大赦,往往被视为皇恩浩荡。

而在许多时候,“皇恩浩荡”这一表象,远比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更为重要。

毕竟,追根究底,法律也不过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罢了!

皇帝的威望,皇帝的名声,远远高于法律!

但朱允?自登基之初,便已明确拒绝那种不问缘由,不分是非的大赦,如今自然也不会例外。

“传令有司官员,逐一查他们所犯之事,一切依我大明律法行事,该如何处理,便如何处理。”

朱允?神色严肃,语气坚定:“我大明绝不会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也绝不容许犯罪之人逍遥法外。”

“如何处置,国家律法皆有明确规定。”

“该从轻发落的,依法从轻;确实情有可原的,可不予追究。”

“但该从重惩处的,也绝不能姑息,必须坚决从重。”

“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严厉告诫有司官员,切不可怕麻烦,图省事,便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胡乱判。

“一定要将每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都调查清楚。”

杨士奇神色一凛,忙道:“臣明白了。”

稍作停顿,又继续道:“还有一事,这些人在海外历经磨难,饱受苦楚。”

“待他们回国之后,他们亲身经历的悲惨遭遇,必定会在民间迅速传开。”

“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之下,会使众多百姓对海外之地心生畏惧。”

“如此一来,恐怕会对陛下所制定的出海大计造成不利影响。”

亭外,平静的湖面上,忽然有鱼儿奋力跃出水面。

在日光映照下,鳞片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鱼儿落水瞬间,“扑通”一声,激起一圈圈层层荡漾的波澜,缓缓向四周扩散开来。

朱允?负手而立,望着湖面,目光沉稳,道:“这世间,风险与财富向来如影随形。”

“海外之地,从来都不是什么安稳祥和之所。”

“这一点,朕早已多次强调,亦令《大明日报》反复宣传告诫天下百姓。”

“时至今日,朕深信,百姓们心中对此应当早有清晰的认知。”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继续道:“自古便有‘富贵险中求’的说法,远赴海外,本就是百姓们提着性命去拼搏一场。”

“倘若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那还是莫要涉足海外为好。”

“朝廷虽然鼓励百姓出海,却绝不会强迫他们出海。”

“另外。”

朱允?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道:“情报局呈上来的情报中不是提到了吗,我大明远征军正在向暹罗和勃固索要赔偿。

99

“其中的赔偿款项,除了军费开支,还有一项极为重要,那便是对那些被迫沦为奴隶的大明百姓的赔偿。”

说着,他转身,目光望向一旁的姚广孝,叮嘱道:“老和尚,你在给朱寿的书信中,也顺便提醒他,给大明百姓的赔偿,绝不允许有任何贪墨克扣的情况发生,必须确保每一文钱都赔到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手中。’

“倘若百姓不幸在奴役期间身亡,也要将详细情况如实上报朝廷,而后由官府衙门协同处理,将赔偿金交付给其家属。”

杨士奇听闻此,顿时眼前一亮。

按照情报局传来的消息,相关赔偿金的数额相当可观。

其中,不仅包含百姓在被迫为奴期间应得的薪水,还有伤残赔偿、死亡赔偿,甚至考虑到了心灵伤害赔偿。

如此丰厚的赔偿,若能不被贪污截留,完整的送到百姓手中,对于许多穷苦百姓而言,那将是一笔他们正常情况下穷尽一生都难以积攒下来的“巨款”!

若这样的话,那些百姓拿着这笔钱回到大明后,不仅不会对朝廷的出海大计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极有可能进一步激发更多百姓出海闯荡的热情。

毕竟,对于身处底层的穷苦百姓而言,生活十分艰难。

他们的命不值钱!

在他们眼中,只要海外有机会赚到大钱,有机会“暴富”,便会有无数人甘愿舍命一搏,去追寻那改变命运的一线希望!

姚广孝听到朱允?吩咐自己,忙道:“臣领旨。’

杨士奇爽朗笑道:“陛下思虑周详,如此一来,这些事情便都解决了。”

“陛下,还有一事,要向您禀明。”他神色一正,语气陡然一转,收起了脸上惯有的温和笑容,变得严肃起来。

“梁国公于女真三部推行新政之举,在朝堂上下以及民间,引发的争论愈发激烈。”

“其中有不少人,将矛头直指正在四处宣讲新学的方孝孺。”

“臣听闻,方孝孺在游历四方讲学时,已多次遭受地方官府的刁难。”

“更有甚者,地方官还下令将其羁押,由此引发了数次激烈冲突,局面一度十分紧张。”

“眼下,朝廷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

“先是梁国公远征女真三部,大获全胜,威名远扬。”

“如今,舳舻侯征伐暹罗、勃固,亦是战果辉煌。”

“臣斗胆建言,陛下何不顺势而为,趁此大好时机,下诏召集各地贤良之士入京,一起来议一议梁国公在女真三部所推行的新政,以及方孝孺所倡导的新学。”

“将其中的是非曲直,细细剖析,好生辩论一番,讲个清楚明白。”

“新政利弊如何,能否也在大明推行?”

“新学是否真如方孝孺所言,乃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这些都亟待辨明,以明义理,以正人心。”

朱允?心中猛地一凛。

这件事,可是他精心筹划已久的“根本大事”。

其中利害关系,朱允?再清楚不过。

正因为深知此事影响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一直以来都极为谨慎,并不急于贸然推进,而是期望时间能先缓一缓,再缓缓。

给其更多的时间去发酵。

让子弹飞一会儿!

毕竟,旧的思想根深蒂固,而新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何况,这其中还牵涉到无数人的利益。

然而,世事难料,事情的发展并不总是能如人所愿。

新思想的传播速度,远超朱允的想象。

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

与此同时,由此激起的反对声浪,同样来得迅猛而激烈。

上一次,朱允通借着血书求救之事,勉强将这股反对的浪潮暂时压制了下去。

但他心里明白,那不过是权宜之计,仅仅是拖延些许时间,为后续的谋划争取一点点准备的余地。

此后,他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实际上,通过《大明日报》的“中立客观,不偏不倚”的文章,已然让新政和新学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而如今,远征军已经大获全胜。

血书求救的事,便不能再作为借口。

新政和新学之事,已闹得沸沸扬扬,到了必须直面的时候了。

朱允?深深地望了杨士奇一眼。

他向来老成稳重,既然主动提及此事,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对此有了一定的把握,才敢在此时建言。

“好!”朱允?正声道:“传朕旨意,诏各地贤良之士入京,共议新政与新学之事。”

他的话音刚落,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来。

刹那间,原本平静的湖面上,波浪汹涌而起,层层叠叠。

抬眼望去,天际,大片大片的流云从远方滚滚翻涌而来。

风越来越大,风力越来越强劲。

不过片刻功夫,地面上已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湖水如猛兽般惊涛拍岸,激起层层浪花,轰然作响。

四面锋云毕至。

在场几人皆是又惊又喜。

姚广孝抬头望向天空,情不自禁的往前疾跑几步,整个身子探出亭边的栏杆,兴奋地大声呼喊:“陛下,陛下,要下雨了,要下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