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娘娘只想寿终正寝 > 75、杭皇后6

娘娘只想寿终正寝 75、杭皇后6

簡繁轉換
作者:微云烟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30 09:50:1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汪皇后再喊冤也不行,朱祁钰恨她多年夫妻,却从不站在自己这边,废黜汪皇后之后,连个妃位都不给,宫里只以汪废妃称呼。

苏茵觉得固安公主可怜,当然,她也不至于圣母心到将固安公主养在自己身边,而是表示,吴太后膝下寂寞,叫吴太后养着固安公主,免得公主跟着汪氏,移了心性,回头反过来恨上朱祁钰。

朱祁钰愈发觉得苏茵贤良,因此,很快就册封苏茵为后,又废黜朱见深,改封宜安郡王,朱见济为皇太子。

朱祁钰也没有对朱祁镇的儿子赶尽杀绝的意思,除了朱见深之外,朱祁镇还有个儿子朱见清呢,如今还在襁褓之中,由他生母抚育。

朱祁镇的事情其实还没完,他终究是当过十多年皇帝的人,不能否认他的帝王身份,因此,在礼部提供了一大堆庙号之后,朱祁钰捏着鼻子选了个熹字,毕竟他前头好些年没有亲政,亲政之后没几年就把自己玩死了,也勉强能沾边。要不是要给皇家留面子,朱祁钰连庙号都不打算给,准备直接谥

个什么“荒”、“灵”之类的,但好歹朱祁镇活着的时候,对自己也没什么恶意,人也是自己叫人干掉的,那在死后的名分上抬高一下,也算是为尊者讳了!

朝臣也不在意这个,人都死了,再计较这些做什么!等将灵柩迎回来,直接就葬到皇陵里头去就行。至于再花多少钱给他修皇陵,那是免谈!你差点没把大明都玩崩掉,还想要给你兴修皇陵,之前造的凑活凑活用了吧!

原本按照大明的规矩,无子的妃嫔是要殉葬的,苏茵见不得这个,便劝了朱祁钰一番,朱祁钰也觉得就朱祁镇那样,也不配叫人下去伺候,干脆只将一起送回来的兴安的尸体作为殉葬。其他人就算了。

伺候过朱祁镇的人有名分的就留在宫里,由皇家奉养,没名分的,在确认没有怀孕之后,愿意留下来的,就封个淑女选侍之类的低级位份,宫里也不差她们一口饭吃,不愿意留下来的,宫里给一笔钱,回去自行聘嫁。别说什么这年头重视贞洁,实际上也就那样,对于底层来说,能娶到媳妇就不

错了,谁还在乎什么贞洁。

朱祁钰决定废除殉葬制度之后,下头大臣对此倒是评价挺高,这是仁政。当初朱元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春秋战国的时候,人就已经不多见了,始皇帝被叫了两千年的暴君,人家也就是陪葬兵马俑而已。结果到了朱元璋这边,好的不学学坏的,跟着元朝学了一堆糟粕,就包括了殉葬。

朱祁钰琢磨着当初要是宣宗没有认下自己,亲妈吴太后说不定立马就被孙氏殉葬了,想想就觉得后怕,即便这么多年其实没跟吴太后一起生活过,但终究是亲妈,吴太后又不是抛弃他,而是迫不得已,所以,对这个生母,朱祁钰还是很看重的。鉴于孙家之前干出的事情,朱祁钰也不好在风口浪

尖给吴家封爵,但倒是可以给吴家点别的恩典,让吴太后高兴高兴。

如今废除殉葬制度,朱祁钰更是将吴太后的名字也拿了出来,表示太后仁德,不忍见殉葬之事,自己奉太后懿旨,从此皇室宗室都废除殉葬制度。

这话传出去,起码京畿之地都是欢欣鼓舞。因为明朝挑选宫女多半是在京畿附近挑,谁能猜得到自家女儿进宫之后,是不是一个不好就被殉葬了呢?一些人家,本来就算是很有可能出后妃的那种,就更高兴了,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家里女儿被选入内廷之后一定能生孩子,要是不能生,那不是惨

了?如今就不用担心这事了!

孙氏听说之后,又是破防,说朱祁钰拿着朱祁镇的事情收买人心,结果身边的太监来了一句,若是太妃想念宣宗皇帝,不如现在就下去伺候?孙氏再爱朱瞻基,也没到不顾自己性命的地步。她如今是怕了朱祁钰了,万一对方真的不耐烦了,直接将她一根绳子勒死,说她自愿给宣宗殉葬怎么办?

哪怕宣宗已经死了十多年了,但这种事情,谁也说不准啊!毕竟,她儿子没了,太后的位置也没了,说不定一个想不通,就一蹬腿就找宣宗诉说自己委屈去了。大家相信,她做得出这种事情。

然而,孙氏真做不出来,好死不如赖活,她还有个女儿常德公主呢!常德公主之前仗着是朱祁镇的亲妹妹,颇有些跋扈,阳武侯薛禄去世之后,明明驸马恒不是袭爵人,她却仗着公主的身份把持了侯府,她理由还很充分,薛恒的哥哥薛勋死得早,袭爵的是薛勋的儿子薛诜,薛诜年纪小,没个

长辈看着,那不是坏了侯府的名头吗?

也不知道是不是她太张狂了,叫老天爷都看不过去,成婚之后,竟是一直无子,以至于明明想要将阳武侯府的爵位抢到自己这一房手里,也是无计可施。她不会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却是怀疑恒的,因此,常与薛恒吵闹不休,薛恒只能忍气吞声。

前些年的时候,薛诜也死了,留下个年纪还小的儿子薛琮,阳武侯的爵位传承就一直悬而未决,常德公主听说为了生孩子都魔怔了,私生活也有些混乱,给薛恒戴了好几顶绿帽子。

以前亲妈亲哥都在,她再如何折腾,薛恒那边只能忍耐,但如今嘛,朱祁镇崩了,孙氏被废黜了太后的位置,几乎自身难保,她这个公主,一下子就不值钱了。没人撑腰的公主会怎么样,她再清楚不过了,顺德公主嫁人没两年,就被磋磨没了,永清公主甚至前脚亲妈刚死,后脚人就没了。她想

到上头两个姐姐的下场,就不寒而栗。

之前朱祁钰追封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为长公主,驸马石?还想要借此邀宠,说庶出的儿子是记在公主名下的,结果被人揭露,顺德公主下嫁之后被冷落虐待,这才年纪轻轻抑郁而亡,朱祁钰大怒,直接以藐视皇室的罪名剥夺了石家的官职世职,石家一家都被流放辽东。

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要知道,自土木堡之后,辽东那边大半地盘都没瓦剌占了去,朝廷如今第一要务是收回河套,辽东那边还没顾得上呢,这流放过去,只怕一个不好,就死在瓦剌手里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投敌,但那样的话,石家的荣耀就彻底化为乌有,最后只会是逆贼而已。

孙氏对女儿的作为其实心知肚明,女儿这般,也是她纵容的。甚至,朱祁镇被俘之后,孙氏还叫女儿勾连勋贵,想要给朱祁钰施压,想办法将朱祁镇弄回来重登皇位。

结果朱祁镇死了,之前跟常德公主有过一些往来的人,几乎是第一时间把常德公主给卖了。

朱祁钰早就想要收拾这个看不起自己的姐姐,无非就是一时半会儿没抽出空来,也没抓到合适的把柄罢了。孙氏如今就这么一个女儿,自然不希望女儿出什么事情。

可惜越是不想发生的事情,往往越是会发生。

驸马薛恒被压迫了这么多年,他不敢直接首告常德公主,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主是君,驸马是臣,薛恒要是告常德公主,除非是这位谋逆,否则的话,他这个驸马先得倒霉。

薛恒也是狠人,他直接跑去青楼买醉,跟一干勋贵之后来了次酒后吐真言:“你们是不知道,我这些年都过的什么日子,也就是最近,我才敢出来喝酒,以前都得老老实实待在府里头。这也罢了,那女人......”

人们对于桃色新闻的好奇是最强的,在从醉醺醺的薛恒口中掏出常德公主跟奶兄弟有一腿,跟府里有一腿,甚至还跟英国公府的张?有一腿之后,大家都傻眼了。

从唐朝之后,就几乎没这样能耐的公主了!宋朝的公主被婆家打了都是白搭,明朝的公主也多半还是温柔贤淑的性子,这会儿还不明显,等到了后来,你就知道,公主就是一帮太监用来敛财的道具。

朱元璋的公主最多就是多捞点钱,轮到常德公主这儿,居然变成这个样子了,大家看着薛恒的眼神都变得怜悯起来,这当了驸马也不是好事啊,这绿帽子戴的,都变成绿毛龟了!

看了薛恒的热闹,一些人就真的私底下打听起来,果然发现,常德公主行事颇有些放浪,甚至还有薛恒不知道的。所谓人言可畏,别说是有事,便是没事,被人一编排,你也是说不清楚的,何况常德公主本身就不清白。

如果常德公主没掺和别的事情,那么,对于朱祁钰来说,就是一个公主的私德问题,到时候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总归不能叫人看了皇家笑话。

但常德公主居然跟几个勋贵勾勾搭搭,想要在朱祁镇的事情上做文章,哪怕因为朱祁镇死了,这事成了纯粹的口嗨,这也犯了朱祁钰的忌讳,因此,朱祁钰直接就叫宗人府去查此事。

既然朱祁钰摆明了要深究,这事自然不能善了,都不用朱祁钰多说什么,大家就知道,这事其实不是为了挖掘常德公主的私人生活,关键是要将常德公主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事情挖出来。

孙氏如今消息远不如之前灵通,但宫里的宫人都在那里说常德公主的花边新闻了,孙氏知道不对。她怕得要命,偏生如今手里头根本无人可用,想要去求朱祁钰,但思来想去,自己如今根本没有能打动朱祁钰的地方,她之前将人得罪得太狠了,如今便是想要低头,也显得太晚了。

没错,她现在后悔已经太晚了。她手里头已经没有了半点底牌,之前口不择言,质疑朱祁钰的血统还被朱祁钰给破除了,以前还能计较嫡庶,如今却是没法计较,因为她之前的皇后宝册都给毁了,也就是说,她作为宣宗皇后的身份直接被否决了。既然如此,朱祁镇也只是庶长子,并不真的比朱

祁钰高贵到哪儿去。

朱祁钰对朱祁镇的身后事可以网开一面,但对孙氏一直以来上蹿下跳给自己添堵的行为,那是根本不肯轻轻放下。

因此,没多久,宗人府就将常德公主种种不法之事给报了上来,里头没说常德公主的私生活,而是常德公主向各家因为死了长辈,还没定下爵位传承的勋贵庶枝各种封官许愿。比如说英国公府,张忠是个残疾,也没有孩子,张懋是庶子,她就许诺只要朱祁镇复位,就叫张?继承英国公府。像是

其他勋贵也是一样,反正就是不管嫡支如何,就许诺二房三房。

这事一传出,各家勋贵都破了防,这爵位继承的事情,在你们眼里是开玩笑吗?你们随随便便就能转支?像是英国公府,立下汗马功劳的是张辅,跟张?他们兄弟两个有什么关系,他们两人甚至因为各种不法,被张辅教训过,要不是看在张辅份上,这两人当初就要被问罪。如今却略过张辅的亲

儿子,想要让这玩意?

这勋贵要是传承全看皇帝的想法,那各家也别折腾了,干脆一点,先将嫡支干掉不好吗?要不然轮不到庶枝的头上啊!

摊上这种事情,常德公主哪里还有好果子吃,她又招认是听了孙氏的吩咐,自然孙氏也不能置身事外。

常德公主被幽禁在宗人府内,这辈子是别想自由了,薛恒与常德公主和离,当然,驸马都尉的身份肯定是保不住的,但之后想要再娶妻生子也没问题。孙氏这回却没躲得过去,常德公主好歹有老朱家的血脉,又是宣宗唯一活下来的公主,如今宣宗一脉,血脉凋零,朱祁钰总不能将唯一的姐姐给

嘎掉。但孙氏就不同了,那真的是祸国殃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啊!因此,直接赐死,以庶人的身份下葬。

孙氏一死,朱祁钰甚至觉得天都变得开阔起来,原本还有人劝他搬进皇宫居住,但朱祁钰却觉得皇宫风水不好,宣宗和朱祁镇都死得早,甚至当初仁宗也是死在这宫里的,朱祁钰难免觉得有些不祥,干脆先不搬过去了,群臣说了也是无用,反正他又没有大兴土木的意思,想要住在原本的潜邸,

那又怎么了?不耽误处理国事啊!

而苏茵当了皇后之后,自然还是跟朱祁钰一起居住。

没了什么后顾之忧后,朱祁钰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喜欢美色,好逸恶劳,耳根子软,也没什么大主意。之前还听苏茵的,之后又有了新宠唐贵妃,在唐贵妃那里的时候就多了。

苏茵对此根本没什么想法,你真要一生一世一双人,那就别想着做什么皇后皇妃。上辈子她跟朱见深在一块,后来朱见深也还有别的妃嫔呢,无非就是这些妃嫔威胁不到她的地位罢了。

如今也是一样,唐贵妃美貌多情,善解人意,朱祁钰在唐贵妃那里就是她的天,对唐家的恩宠甚至超过了对杭家。不过,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才能有限,因此,便将国事托付给于谦,而宫里的事情都托付给了苏茵。

苏茵俨然就是宫里的大管家,横竖以后都是为自己儿子攒家当,苏茵自然也不会躺平摸鱼,反而开始对内廷的许多机构开始了改革。有着上辈子的经验,她以内廷十二监八司四局为基础,开始搞起了小范围的工业革命,连蒸汽机技术都给点亮了。

于谦算是强硬派,原本历史上许多事情做不成,一方面是朱祁钰优柔寡断,又被朝臣掣肘,另一方面就是没钱。如今嘛,苏茵却是烧玻璃,做镜子,搞钟表,靠着这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奢侈品,收割到了海量的财富,朱祁钰再喜欢美人,又能花多少钱,因此,完全可以拿内帑的钱支持于谦收复

河套辽东,又趁着瓦剌那边内乱,将瓦剌给削弱了一波,反过来扶持蒙古压迫瓦剌。比如只收蒙古的羊毛,不要瓦剌的。又将肥沃的草场划分给蒙古人,然后还鼓励蒙古人贩卖瓦剌人为奴,中原这边购买了瓦剌人参与各种繁重的基础建设,比如说开矿修路,疏通河道之类。一时间,除了瓦剌人,所

有人都?了。

外有于谦和他提拔起来的一帮实干派,内有苏茵带着一帮宫人各种开拓财源,直接以皇庄皇店为根基,搞出了几个垄断性的大型企业来作为保底,景泰年间,整个社会那叫一个蒸蒸日上,即便出现了不少天灾**,也顺利度过。

苏茵没急着开启大航海时代,这会儿人口还没多到那个份上,强迫大家背井离乡显然是一件不怎么靠谱的事情,许多事情那是要因势利导的,没有相应的条件,硬是要去做,那就是事倍功半。

比起历史上,朱祁钰也就多活了四五年,他到了后期,为了追求刺激,连丹药都吃上了,苏茵劝过几次,他就是不听,还觉得苏茵是嫉妒他宠幸的几个新人。苏茵能有什么办法,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人要找死,拦都拦不住!

不过朱祁钰总算是躺赢,还捞了个景泰之治的名头,给他定庙号的时候,居然还捞了个世宗,这也是难免的,毕竟到了他,勉强也算是转移世系了。

朱见济登基之后,改元弘化,他依旧将挣钱的事情交给了苏茵,毕竟,苏茵在很多人眼里,简直就是有点石成金能力的女财神,朱祁钰到了后期,又是兴建宫殿,又是烧铅炼汞,又是豢养僧道的,反正就是一刻不停撒钱,但无论是宫里的财务乃至朝廷的财政,都比较健康。

苏茵无非就是不对外表功罢了,知道的人都明白她的本事,连宫里的宫人也愿意为苏茵做事,苏茵行事敞亮,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当然,你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苏茵也会网开一面,轻拿轻放。大家都明白,跟着太后有肉吃,至于皇帝嘛,皇帝也得以孝治天下啊!

但是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也让民间人口开始膨胀起来,苏茵趁机开始开发辽东。

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开发辽东的难度就低了很多,清理那边的沼泽地,大兴水利,将黑土地开垦出来,哪怕那边比较冷,一年只能种一季呢,那也能提供大量的粮食。

苏茵直接跟朱见济商议,裁各地的卫所,将卫所那些军户通过海路迁移到辽东,在辽东给他们分地,让他们安顿下来。军户们之前不知道吃了多少亏,如今能顺利转成民籍,还分到了土地,哪里还在乎这里的苦寒,等发现这边的土地一攥都能流油之后,愈发兴奋起来。

大量的汉人迁移到辽东之后,自然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产生了联系。这会儿建州女真其实已经有些不安分了,首当其冲倒霉的就是朝鲜人。朝鲜人跑到京城告了好几次状,之前一直没腾出手来,等到辽东这边大移民时代来了之后,建州女真就遭遇了极大的打击。

女真人是渔猎民族,他们的生活更多依赖于捕鱼,而不是狩猎,毕竟辽东这地方,狩猎风险还是很大的,东北虎、熊瞎子、野猪之类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还是水里的鱼更好欺负一些。

朝廷如今扶持海西女真,打压建州女真,他们的日子愈发不好过,渐渐也团结不起来了,被迫下山,融入到了移民过来的汉人之中。

而随着中原生产力的发展,哪怕是为了增加市场呢,也不能再片板不下海了,在海上有利益的官员反对的声音虽然也有,已经不是主流,因为北边的官员多了起来,他们的利益在毛纺,在其他一些产品上头,不能再让南边那些海商把持市场了,重启下西洋的呼声越来越高,最后顺理成章地恢

复,大量的宝船被造出,沿着郑和当年留下的航线向着海外进发,将大明的威严再次带到了海外。而这一次,因为皇室没有垄断所有的利益,大量的士绅分润到了海贸的好处,大明终于在开放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