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寒门宰相 > 一千一百四十章 监修国史

寒门宰相 一千一百四十章 监修国史

簡繁轉換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5 09:42:57 来源:源1

第1149章监修国史

大起居后,官员们轮班奏事。

依次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和司农寺、台谏等。

官家对三位中书宰执道:“昨日章卿言一代有一代之制度,朕以为此言固然有理,但传出去太过于惊世骇俗。众臣工有所惊疑,士大夫庶民不知何为。”

“朝廷制度莫不有革有因,有益有损。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小大详要,莫不有叙。”

“朕欲推本以作董正之源,以作祖述章宪之意。”

官家一番话下对昨日庆功宴上章越的话进行的补充和修改。

章越说一代有一代制度,官家认为太惊世骇俗,怕世人一时接受不了。他推崇周制,所以改革官制还是要以周礼为本。

官家的意思很显然,在改革官制上他要亲自抓在手中。

唯有名与器不可授人,鉴于熙宁年变法,王安石主导以至于相权过大。如今改革官制之事,他肯定要抓在手中。

官家看了一眼章越,却见他并没有任何不快,只是道了一句陛下圣明。

蔡确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前的章越,心感对方怎么越来越向王珪靠拢了。

官家见章越不反对心底大喜,继续道:“本朝虽有三省之名,但无三省之实,一切权力皆操于中书门下。”

官家说到这里,王珪,章越,蔡确三人都是心底同时一凛。

官家道:“改制之事从上而至下,朕打算恢复唐时三省之制,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

“尚书省依唐制不设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为首相,亚相之分,首相亚相各兼中书门下二省长官。”

听到这一句,章越知道官家动手削弱相权了。

原先三省有名无实,一切权力归于中书门下。

而今中书门下拆为两省,等于相权一分为二,相互制衡。

原先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等贴职是确认首相亚相末相之贴职,如今则为改为尚书左右仆射,左仆射为首相,右仆射为亚相。

官家道:“中书门下侍郎兼尚书左右丞,则取代参知政事,为副相。此事朕还没有详虑,先问一问三位卿家的意思。”

平心而论,王珪,蔡确心底都是一百个不愿意的。

以往中书门下,实行的是群相制,大家虽有内斗,但大体上还过得去,有些事情还相互遮掩。

但是一分为二,就互相要拆台了。

不过损失最大的还是蔡确,但蔡确是官家一手提拔入中书的,根本不可能反对。

至于王珪左思右想,心觉得章越肯定会反对,于是道:“臣并无异议。”

听王珪之言,官家满意地又看向章越,哪知章越半点犹豫也没有地道:“臣亦无异议。”

章越这一表态,王珪脸上绽出苦涩之笑。

现在王珪,章越都表态了,蔡确更不用说了。原来王珪指着章越来争,没想到章越突然不争了。

官家也觉得出乎意料,他本来觉得此事会遭到反对,但没料到通过得如此顺利,顿时有些喜出望外。

官家道:“此番伐党项之事,兰州破敌,杀国相梁乙埋。中书筹划之功甚大,朕决意加两位卿家为昭文馆大学士和监修国史,亦定下改制之后首相亚相之分。”

官家言下之意以后王珪就是尚书左仆射,章越便是尚书右仆射,就此定下。

凭兰州大捷,章越本隐隐有架空王珪的样子,但是首相次相之分后,王珪心想无论是中书还是门下长官,自己都是可以守住基本盘的,当即欣然道:“臣谢过陛下。”

章越亦如是道。

王珪道:“陛下,既是恢复尚书省,是否罢了枢密院,权归于兵部呢?如此也可避免职位重复。”

兵部是属于尚书省的。罢枢密院归于尚书省,那么相权还是没什么损失。

章越听了心底暗笑,王珪你还懂得争嘛,不过肯定不会如意的。

果真官家言道:“祖宗不以兵权归于有司,而设枢密院统之,自有道理在其中,不必废之。”

王珪争道:“不过枢密院部分之权可削归之兵部。”

官家道:“如议。”

王珪见争取了一些,方才退下。

……

中书三相奏事后推出,枢密院二相冯京,薛向入奏。

薛向经过章越面前时,恭敬地作揖,反对王珪,蔡确没那么恭敬。

王珪看了心底大不是滋味。

章越点点头便是离开,走到了殿外,王珪突地顿足,转过身道:“集贤今日为何不言语?莫非与天子早有默契,不告于我们二人知。”

王珪指责章越是不是与官家早有了默契,而不告诉王珪,蔡确。

章越笑道:“史馆容禀,此事我也是不知,我确实有改制之意,但如何也不会自削。”

章越这是实话,他向官家奏对的意思是中央集权,权力向上集中,自是集中到了君权和相权上。

哪知官家这一刀先砍在中书门下身上,把相权集到君权上。

“那集贤今日为何不有所言语?”

章越心道,是你不先言语的,反而来怪我。你位序比我高不去争,整天指望我与官家去争。

没错,以往都是我争,你站在后面看戏。今天我不做这出头鸟了,还不行吗?

章越想了想道:“好教史馆知道,要是改为三省之制,如此陛下必是命史馆为中书令,我怕若是反对,岂不是坏了陛下对史馆的美意吗?”

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

王珪听了章越的意思,容色稍缓道:“仆为中书令,公便是侍中。”

章越忙道:“门下不敢与史馆比肩。”

侍中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章越这话一语双关,既表示自己门下省权位不如中书省,也是继续以王珪的学生自居。

如果章越和王珪关系很好,他是不敢以门下自居的。否则官家就觉得二人要蛇鼠一窝了。

正因为二人关系不好,章越才要这么说。

王珪如今在大把大把地搂钱,章越虽隐隐掌握实权,但办的都是容易吃挂落的急事难事。对方在名位上只要迫得不过,王珪也不觉得章越过分。

章越这人还是很懂得规矩的,待人也颇为诚恳厚道,不像蔡确几乎将野心勃勃几个字写在脸上。

应付完王珪三人返回中书,路上章越心底感叹皇权之盛。

王安石时,相权还是可以与皇权抗衡的,可如今已没有抗衡的余地了。

就拿之前而论,官家要让蔡确为参知政事,还要与章越,王珪商量,事先拿出好处来收买二人再说。

而如今官家先提改革官制之事,再拿出首相次相之名分作为奖赏。

之前官家是先收买,再提要求,而如今先提要求,然后就成了奖赏。这一先一后之差,就是官家操作权力进行一步步的试探,得寸而进尺。

官家操纵权力的手段不仅比熙宁之初,甚至比元丰之初还更娴熟了。

章越回到中书,片刻之后,加拜王珪为昭文馆大学士的诏书便到了。

此命实为盛事。

一日闻得王珪齐迁,百官皆是相贺。

王珪笑容最盛,升为昭文相对他而言,实如愿以偿,了却了心事,确认了文官之首的身份。

并本官加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标配。当年赵普拜相便授予门下侍郎。

尚书左仆射是本官仅次于三公,再往上一步就可以称‘公相’了。

至于比门下侍郎更高的,则是侍中和中书令,韩琦当年定鼎之功得拜侍中之职,此外还有文彦博,不过这一般是不予轻授。

而章越之前恭维王珪的中书令也是宰相衔,但从未授予过真宰相。

王珪另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因还没有改制,三省里侍中,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以及尚书左右仆射都是作为本官和兼衔赏赐给宰相的。

估计从此以后也是绝版了,王珪之后官位改制了,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仆射就要变成实职了,昭文相也要成为绝唱了。

实际上文臣抵至昭文相就算到头了,后面都是听起来好听。

不过王珪还是很讲究历史地位的,与历朝同为昭文相的宰相比起来,若没有门下侍郎的兼衔,他还是不太体面的。

被天子削了中书门下的权力,王珪换来了昭文相和门下侍郎。

百官陆续相贺,不过旁官贺了王珪后都没有走,而是留下来坐着,不时看向坐在王珪身旁与石得一闲聊的章越。

方才来与王珪宣旨的是石得一面对章越时神情格外恭敬,努力地套着近乎。百官们微微笑着,心知肚明。

又过了片刻,堂吏禀道又一诏书至。

来宣旨的乃是宋用臣。

闻得宋用臣来到的官员们一副早就料到的样子,他们纷纷放下茶盅从座位上起身。

随着章越王珪出迎。

宋用臣见了章越笑眯眯地点点头,当即捧诏对百官宣道:“推忠佐理之功臣、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尚书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建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四百户章越。”

“特授尚书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