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寒门宰相 > 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新的时代

寒门宰相 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新的时代

簡繁轉換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5 09:42:57 来源:源1

第1154章新的时代

鄜延路的首州,延州城。

作为与西夏议和的大臣吕公著如今身在延州城中,与西夏使者大臣李清商量。

在谈判之中,所有西夏使节都必须承认,吕公著是一位真正诚信可信之君子。他风度翩翩令人倍生好感。

在吕公著与李秉常的书信往来之中,令西夏国君也相信对方是一位诚实可信的君子。

李秉常在书信之中,还推崇吕公著为今之周公。

吕公著歉然而不受,如此反而令李秉常和李清更加敬佩。

双方使者在吕公著和李清面前草拟文书,这文书是以宋夏文字书写,最后成为正式国书。

吕公著对李清道:“若是能达成和议,从此两家罢兵,令彼此百姓不再填于沟壑之中,真是功德无量。”

李清心道,若是当初要不是梁乙埋反对,自己割让定难五州给宋朝,两边的战事早就结束。

如今五州减去了三州,却也合情合理。譬如绥州大半本就为大宋所据,说是三州实为两州。

李清道:“之前边衅皆系梁乙埋而起,令两家失和,坏了多少军马。今梁乙埋一去,方是百姓之福。”

“吾主一直崇慕宋礼,只盼以后两家再无纠葛,永为世好。”

一旁范祖禹道:“当初我与章丞相在太学同窗时,听他说过一句战争只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手段。”

“对于此言我如今深以为然。”

李清一听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梁太后,梁乙埋之前党项制,内部好似养蛊般,斗争非常激烈。

而李秉常,李清推行儒家,以及辽国不约而同地采取这等意识形态,说明维持国势从对外扩展转向对内稳定。

党项发觉扩张不下去了,转而用儒治国。这是李秉常与梁乙埋,梁太后之间最大的矛盾,也是李秉常议和目的。

李清知道范祖禹眼下之言道:“章公乃大宋最深谋远虑之人,没料到你是他太学同窗,值得李某敬佩。”

范祖禹道:“不敢当。”

两边使者将国书签订,李清吕公著各自在国书签下了自己名字。

李清对吕公著诚挚地道:“真盼两家能从此罢兵,不再言武。”

吕公著道:“天子仁德,视四海如一家,只要党项不再挑起边衅,两家必能和好。”

在场宋夏使臣无比大喜。

李清道:“咱们这就办交割三州土地之事。”

吕公著依旧淡淡地道:“好的。”

他遥遥望向远方,眼眸中有几分湿润。

……

延和殿上。

昔日此殿上王安石与司马光有一场经典的辩论,其中围绕着郊赐要不要发下去,进行了一场争执。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横征暴敛。

王安石则举出了桑弘羊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说了天下之财都有定数,不在民则在官。

王安石说可以取财于天地。

这一次辩论可比当年盐铁之论,正式开启了熙宁变法。

当时章越恰逢此会,提出了一个建议,让王安石司马光这场辩论不要局限在二人之间。

当下两制,待制以上商量,不过此事雷声大雨点小。

而今又到了延和殿上,众侍从们齐坐一殿,让章越如愿以偿。

章越如今为史馆相,自是要监修国史,这不是虚职而是实职。

从唐朝时便有宰相修史的传统,历史上利用修史引发政治事件不计其数。比如另一个时空历史上,司马光要‘以母改子’全面废除熙宁新法,而章惇则认为‘以子改父’不妥之间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为了配合‘以母改之’,旧党便拿神宗实录做文章。

先是蔡确提举修史被罢,司马光继之,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继之。

当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等及范祖禹都参与修史,大肆批评熙宁之政,而新党这边陆佃和曾肇进行反驳。

黄庭坚说对方‘盖佞史’。陆佃说对方‘诽谤书’。

绍圣时,章惇为相看了神宗实录大怒,参与修史的官员都被他放逐。

……

而今章越在延和殿,以监修国史为名目,召集众侍从询问熙丰之政国史如何编定的问题。

众人列席后,章越道:“国史取舍,关乎荣辱利害,自北魏而起,修国史为重臣宰相之任,我自受命监修国史,不敢擅专,请诸位在此共议!”

章越仍是如旧,不抛任何政柄,让你们自由讨论。

可是章惇等看到孙觉,陈瓘,苏辙几副面孔时,都知道章越此番是来者不善。

修史就涉及熙丰新政之论,孙觉率先提出议词,之后众人对同一事各说一词。

众官员们就其对错,不免当场辩论起来。

章越坐在上首默然听之。

这样的辩经,自己年轻时为臣时,还是很喜欢的。有参与国家大事讨论的参与感。

但如今则是很疲倦。

这东西在百姓身上是价值观,放在国家身上则是‘国是’。

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首先元丰中后期,因五路伐夏,及永乐城之战的缘故,官家决定在元丰末年调和一波,官家告诉蔡确,他要启用旧党,主动调和一下局面,补益新法,稳定政局,以免日后的政治动荡。

官家对局面早就有所预料了,除了蔡确。这时候的章惇也很单纯,除了营救苏轼,他还道,刘挚自被逐,不复异论。人岂不容改过?

当时刘挚、李常、孙觉等一直批评新法的官员,都已部分认同新法了。章惇认为这些人是可以抢救的。

不过旧党没有领情,在元佑更化,几乎所有的新党都遭到清算。

在更化之前程颢就很有预见性地说,其实只要朝廷将新法中弊端改了就好,不要搞区分党羽的一套,将新党全部罢去,但这需要有大魄力的人来办。

可是宰相中司马光有这实力,但他这人太固执了,吕公著有这见识,却没这实力。如此朝政就完蛋了。

程颢真是料事如神。

元佑末年高太后看情况不妙,再这样下去新党以后肯定会对旧党也进行清算。

她主动对新党大臣示好,称之元佑调和。可是当初打击新党打击得有多狠,后面的调和就显得有多可笑。

高太后死哲宗亲政改元绍圣,让章惇复相。章惇已知政治斗争的残酷,自己对旧党手下留情,旧党却没留情,甚至苏辙还捅了自己一刀。

很多人对章惇说为相后千万不要报复。

章惇答允了,但上位后对旧党之报复,比元佑时旧党对新党有过之无不及。

有人说章惇是诈答应了,为相后暴露真面目了。不过章越想来,但宰相也是利益集团的代表,很多事由不得他。

就好比作者写书,下面读者各种意见,使作者也没办法按自己心意来写。因为这是你的基本盘啊。

章惇一则心底有气,二来没办法手下留情,与哲宗也脱不了干系。

最后到了徽宗即位,又来了个建中之政继续调和。调成不成,蔡京就大搞元佑党人碑。

有人说王安石要为宋亡背锅,因为是他开启党争先河。

熙宁变法自王安石而起,只是贬斥异论出外,好像没什么问题。

之后蔡确大兴牢狱,众人觉得有点不妥,但也可以接受。

再之后高太后将蔡确贬死岭南,坏了底线,之后章惇所为更甚,到了蔡京直接祭出大招。

从王安石,司马光,高太后到章惇,蔡京,好比一个人先斗嘴,然后吵架,再之后动手,最后拔了刀。

你说哪个步骤错了呢?

肯定是动手以后的步骤。

党争一起不死不休。

明亡于东林党。东林党何尝不是一群君子啊,可明光宗后这些人上台后都干了啥。

还有一群变色龙,熙宁元丰时一个色调,元祐时一个色调,绍圣时又是一个色调。

其中代表官员是杨畏,熙宁时是新党,元佑时是旧党,绍圣时又变回新党了,人送外号‘杨三变’。

如今这位杨三变已是被御史检察里行,正在台上言辞正激烈地维护新法。

期间还有比较中立的邢恕等出言,邢恕非常‘理中客’的样子。

邢恕也是奇葩,元佑年时居然想调和新旧两党的矛盾,大家都给我邢恕一个面子,不要再吵了。

结果第一个被贬出京的就是他。

章越看着台下的章惇、林希、邢恕、杨畏、苏辙、陈瓘……

历史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还没有发生。他们还不知日后那场党争的残酷,也不知道他们各自的命运会在党争之中扭曲到什么样子。

章越看着台下坐在章惇身旁的林希,这位他与章惇,还有苏轼共同的好朋友。

历史上章惇贬斥苏轼苏辙的诏书正是出于对方之手。

林希写罢诏书,他掷笔在地大哭道:“从此坏了名节。”

章越记得与林希,章衡当年在昼锦堂读书的日子,日后谁也没料到有这一幕。

这时陈瓘起了身。为了陈瓘能有恰逢此会的资格,章越突击提拔对方为史馆修撰之职。

陈瓘道:“方才所争的熙宁之政是非对错之别,其实不过是所处所见不同。”

“天下之政便如乘舟一般,偏重而行可乎?或左或右,其偏一也。两边只有各安其位,明白这个,舟方可行。”

“熙宁之政过于偏重,故我等商量稍稍补益,有何不可。”

陈瓘说完故意目视章惇,章惇眉头一挑,他如何能忍得有人诋毁熙宁之政。

他明知道陈瓘这是在向自己挑衅。

章惇看着坐在上首安坐且一言不发的章越。

他亦看出章越今日借着修史,把党羽尽派遣于此,便是制造声势要重定元丰国是。但他章惇何惧之有。

任他一千人,一万人反对,他亦要维护熙宁之政。

章惇道:“熙宁之政当年朝廷诸公一手亲定,抨击之人犹如奸邪误国。诸公,王舒公还在,便有人便要翻政本吗?”

陈瓘道:“正是陛下和王舒公还在,故论政本。若有所异议,日后有所改,才是大不孝,大不敬。”

“我以为今日诸位再争下去,日后必造朋党之祸,使国家不能趋于中道。而今当真正消除朋党,救国家之弊,方是正处。”

章惇闻言稍稍思索觉得陈瓘之言有几分道理,但他的性子刚急,还是难以接受。

当即章惇与陈瓘当殿雄辩。

章越看到这里摇了摇头,还能说什么。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当殿之上章惇气势凌然,力斥方才陈瓘与孙觉之言。

章惇振振有词捍卫了新法后,这时一直默然不语的王安礼起身道:“章内制,我以为你说得不对,吾兄长并无说,新法立下不可更改。”

“相反他曾说过无害于民,无损于国者,不必以己意擅改,若病民伤国,岂可坐视而不改哉?”

‘朝廷当此之际,应解兆民倒悬之急,救国家累卵之危,其他一切事都在此之后。”

章惇闻言一时愕然。

他看向上首的章越,对方向自己刺了一剑,还是最痛的一剑。

章越今日果真有预谋,他在延和殿中用最光明正大的手段布了一个局来等候自己。

章越平静地目视章惇心道,不要再办了,你要走的路,历史已经走过了,那是走不通了。

以后这条路由我带着天下人走吧。

章惇深深看了章越一眼。此刻他仿佛一人孤军奋战。

他转过头看向王安礼道:“你素反对变法,怎也如此说话?”

王安礼长叹一声道:“子厚,我的话句句属实,兄长本也是反对的。”

“但后来章丞相变动募役法后,百姓上下称便,但最近他与我等叹道,是章公解民倒悬,实由大益助于新政。”

章惇闻此还是难以置信。

此刻下首蔡卞亦是起身道:“章内制,诚然这世上安有百代不坏之法。当年行青苗法有弊时,我岳父和吕吉甫也曾请教过章丞相。经章丞相修改过而有所益助的。”

“其实岳父当年便曾说过,当时能治理好天下的,除了内兄元责,吕吉甫外,便是章丞相了。”

章惇更没有想到,新党中一向最坚定的蔡卞,现在也是完全支持章越。

蔡卞给了章惇这一刀,比王安礼的这一刀更痛更狠。

当初那个以一己之力,力战天下人,欲决胜负的王安石也对章越改免役法表示赞同了?

以后还要改保甲法等等。

还是王安礼和蔡卞二人他们自己的意思。

他章惇依旧难以置信。

而章越依旧高高地坐在上首,一言不发,却掌控着这延和殿内的全局。

熙宁过去了,如今是元丰之政。

一个时代过去了,是又一个新的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